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忍耐有限 一個可預見的衝突模式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3-5-4 16: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4月28日刊登題為《中國的衝突信號:一個可預見的模式》一文。文章稱,隨著東中國海釣魚島爭端不斷升級,了解一下中國應對戰爭的警告信號及其處理危機的方式或許是明智之舉。

美國國防大學中國軍事研究中心在4月份發布了一份新報告,回顧了中國發出威脅和報複信號的歷史,並提供了未來中國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發出信號時可能出現的情形。

文章指出,該報告名為《中國的忍耐是有限的:中國的威脅和報複信號及其對中美軍事對抗的啟示》,由保羅·H·B·戈德溫和艾利斯·L·米勒共同撰寫。報告不僅研究了中國發出信號的情況,還分析了中國的危機決策過程和管理能力。

報告認為,「如果中國認為,美國的行為有損其南中國海利益,從而發出軍事對抗威脅迫使美國改變行動路線,那麼沒有什麼會比這更能給中美關係和亞洲安全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文章稱,美國可能會將這樣的威脅視為中國對美國在亞洲的海上軍事優勢發出的首次挑戰。亞洲所有國家大概都將這種潛在的軍事對抗視為可能決定該地區未來安全動因的因素,同時也是對美國在該地區的承諾和能力的檢驗。

報告的核心假設基於這樣一種觀點,即中國將美國、菲律賓和越南之間日益密切的軍事聯繫視為「威脅性的戰略趨勢」。根據假設的情形,美國、菲律賓和越南在地區安全上的合作會被中國認為是「為削弱中國在南中國海不斷增加的軍事存在而可能打造的軍事聯盟」。

文章稱,在這種假設的危機中,中國可能會按照以下步驟發出信號:

首先,將政治、外交行動與軍事準備系統地結合,由更高層的官員發出越來越強硬的信號。這些準備工作通常會公開進行,目的是「對對方繼續進行被北京視為威脅的行為進行威懾」。

其次,如有必要,中國會向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解釋其動用軍事力量的正當性。「通常來說,中國會宣稱自己的安全和利益遭到了嚴重威脅,對方若不停止威脅活動,中國就不得不動用軍事力量」。

第三,中國將開始宣稱,自己並不偏好以武力應對威脅,但如果對方對中方警告置若罔聞,中方將不得不這樣做。中國試圖通過這種策略在日漸突出的對抗中搶佔道德高地。

「這種論調能夠支持中國自稱的崇尚和平的立場,即只有在國家安全或主權受到威脅時才會動用軍事力量實施防禦」。兩位作者指出,中國認為,佔領道德高地有助於緩和國際社會對其可能動武所產生的反應,從而降低動武的政治成本。

最後,中國會強調,不要將它的剋制與容忍視為軟弱,中國會準備好在必要情況下動用軍事力量。

文章認為,以上四種信號,或者說應對戰爭的四個步驟,反映了中國自1950年在朝鮮戰爭以來發布信號的基本模式。

解放軍報刊文:不打仗的想法不能有

提要:軍人生來為打贏。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一位部隊指揮員說:「仗可以天天不打,但腦子裡不能沒仗打。」這句話,既反映了一種憂患意識,又體現了軍人應有的戰爭思維。

克勞塞維茨說過:「任何思維都是一種能力。」戰爭思維歷來是治軍練兵、帶兵打仗的指導和遵循,是做好一切軍事工作的重要前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成吉思汗一生躍馬揚鞭、隨時征戰的戰爭思維,使蒙古鐵騎縱橫馳騁,橫掃歐亞;八旗子弟入關后安享太平、提籠遛鳥的享樂思維,讓一個「馬背上的民族」最終丟掉了尚武本色。歷史反覆證明,一支軍隊如果缺乏戰爭思維,沒有憂患意識,戰爭機器就會生鏽腐蝕,戰鬥力就會沉淪瓦解。

我軍已經有30多年沒有打過仗了。個別同志由此產生「一時半會兒打不起仗來」的麻痹思想,缺少戰爭思維,缺乏憂患意識,淡化了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觀念,習慣做和平官、當和平兵。個別同志在訓練中消極保守,危不施訓,險不練兵,隨意降低訓練標準,甚至練為看、考為看、比為看。這些思維和由此導致的做法,必然嚴重損害部隊戰鬥力。

軍人生來為打贏。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戰場上的生死對決、敢打必勝,取決於平時的刻苦訓練、精心準備。這種訓練和準備,是積蓄能量、蓄勢待發的過程,是為提升戰鬥力、確保能打勝仗而努力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多一些戰爭思維,一門心思謀打贏,各項戰備建設才能實起來、深下去,軍事、政治、後勤、裝備等各項工作才能真正為戰而備、為戰而保、為戰而建。

思想方法決定工作方法。有什麼樣的思維,就有什麼樣的工作狀態。以不打仗的思維抓軍事鬥爭準備是假準備,用不打仗的心態抓訓練是假訓練。只有以打仗的思維抓訓練、抓工作、抓準備,才能把各項工作抓緊抓好,把訓練抓得實而又實,把軍事鬥爭準備抓得緊而又緊。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6: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