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1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接納的覺知 Gil Fronsdal

[複製鏈接]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3-3-19 11: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的覺知就像在我們周圍的空氣,它就在那兒,但大家卻很少注意到它。它在我們任何覺醒的時刻中都在運作,甚至在睡覺時可能仍繼續以一種形式的覺知持續運作著。有些人從來就不知道覺知的運作,因為以來不曾有人向他們指出什麼是覺知,然而,即便我們知道了,也很容易會將它視為自然平常之事,而並未予以重視。

也許我們沒有注意到覺知的首要原因是──我們被所覺知到的內容給抓住了,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往往陷入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觀念、感覺和經驗……之中,而失去了清醒明白的自覺,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穿透知覺的內容(即我們的思維和感知的內容)來找到自己的出路。                                                                     

佛法修行中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我們必須知道另外一種的感知方式──接納式的覺知,亦即只是覺知到單純的覺知 (Becoming aware of awareness itself覺知到覺知的本身)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一種能力,但我們由於先入為主之見,涉入情境並陷入愛憎欣厭之中,因此失去了這種能力,不過,正念禪修給我們一個強大的機會去發現並安住於這一種接納式的覺知之中。

接納式覺知很接近所謂的觀照意識(witnessing consciousness),初學禪修的人常常會以為觀照是指有個人在進行觀照,並且認為我們內在有一個特殊、獨一無二、永恆不變的能觀之主體,這是因為一般人迷失了單純的覺知,而有把我們的世界分化成二元對立的強烈趨向,尤其是分化單純的覺知為能覺與所覺。另外,我們也常會將日常的行作分化成能作和所作兩個,亦即,我是能作者,而我正在做某件事,或我是正在說話的那個能說者。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有一個能作、能知者」是一個基本的想法或共同常識,但是,佛教並不認同這樣的想法。

這些二分法是「自我」這幢大廈的基石,只要我們以為有個能知者就會有「我」的觀念,這個「我」就會變成一塊磁鐵,把各種有關自我該具備的文化習俗、觀念想法、人格展現等通通吸納進來,從而認為我該這樣... 我該那樣...。於是,我們的自我感和價值觀就和「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必需的?......」 等等形成密切而又痛苦的關聯。

情緒的產生通常和我們對自己及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有直接的關係。比如,當我們的自我意象受到了威脅,那麼我們就會去抗拒而很容易生氣或恐懼;又如,罪惡感的情緒也往往是源自於我們對自己的好壞、對錯等等評價。                                                                                                                                                                       另外,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讚美與責備常常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而激化我們使得自已失去平衡。乃至當我們對自己或別人對我們沒有認同肯定也沒有威脅否定時,有些人卻感受不到當下那種平靜安祥,反而卻覺得很無趣──對於經歷的人事物感到不新鮮、不刺激、很無聊。因而,我們的生活沒有一個寧靜的港灣可以停泊,我們的生命也找不到一個究竟安穩的歸依處。

接納性覺知是一帖心靈的解毒劑,能解除我們不斷形塑與防衛自我的種種盲動意志,當這種覺知力開展出來時,那種所謂「有個能覺知者」的想法就會破除,亦即自我意識瓦解。有時這個也叫做非二元的覺知──不再有對於自他、內外、能覺所覺等等的分別執取。生命的當下並沒有一個在覺知或能覺知的人,只有「覺知」以及「覺知中的經驗內容」,而正念禪修的接納性覺知則能夠引領我們體驗這種生命的真相。

我們禪修中所要學習的一部份是穩定我們的注意力,進而培養一種單純接納的覺知。我們不必捨棄觀念世界或甚至自我觀念,相反的,我們學習輕輕的抓著我們的生命、想法和自己。我們安住在一種開敞而悲愍的覺知中,明覺一切而無執取,如此一來,便能擺脫過去抽象的觀念和執著,而用直接的經驗來回應我們的生活。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沙發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3-3-19 11:15 | 只看該作者
這篇文章幾乎沒有任何宗教色彩。是一種純粹體驗的認知。
不知道基督徒有沒有類似或者不同的體驗。
教條理論的討論和爭辯已經夠多的了,試試看從純粹的體驗和經驗如實地看待自己與世界,又將是怎麼樣一番風景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3
jiandao 發表於 2013-3-19 11:21 | 只看該作者
佛告婆羅門。眼及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為一切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

主題

8321

帖子

51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5184
4
青貝殼 發表於 2013-3-19 15:24 | 只看該作者
踢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5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3-3-19 21:22 | 只看該作者
jiandao 發表於 2013-3-19 11:21
佛告婆羅門。眼及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 ...

Jiandao兄好久不見啊!你的那匹快馬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6
jiandao 發表於 2013-3-20 01:54 | 只看該作者
一說 發表於 2013-3-19 08:22
Jiandao兄好久不見啊!你的那匹快馬呢?

哈哈,果然是一說實相兄,一向可好?

那匹老馬跑出了原來的一切法的圈子,藉助射電望遠鏡,覺知到不一樣的一切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7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3-3-20 03:35 | 只看該作者
jiandao 發表於 2013-3-20 01:54
哈哈,果然是一說實相兄,一向可好?

那匹老馬跑出了原來的一切法的圈子,藉助射電望遠鏡,覺知到不 ...

Jiandao兄說說如何不同的一切法?願意聆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8
jiandao 發表於 2013-3-20 04:1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3-3-19 15:42 編輯
一說 發表於 2013-3-19 14:35
Jiandao兄說說如何不同的一切法?願意聆聽。


比方說,新鮮誘人的西瓜去了,小沙彌來了,都很可愛,但給人的覺知並不完全一樣;一說實相兄去了,一說兄來了,都是如此心平氣和、娓娓道來,但畢竟言辭不重複。

世尊對於「一切法」的定義,強調「覺知」,值得我輩深思。

個人體會,佛者,覺也;覺者,知也;知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佛法,似乎也應該包括在一切法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9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3-3-20 07:34 | 只看該作者
jiandao 發表於 2013-3-20 04:11
比方說,新鮮誘人的西瓜去了,小沙彌來了,都很可愛,但給人的覺知並不完全一樣;一說實相兄去了,一說兄 ...

說的很好,請繼續深入。我同意佛法在一切法的涵蓋之內。
這裡是基督教板塊,Jiandao兄不妨多說說對神的理解。比如你如何見到了神(當然我不會是指用眼睛哈)?從你的體驗談談為什麼神是活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8
10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3-3-20 08:2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追求永生 於 2013-3-19 19:25 編輯

謝謝一說兄辛苦打了這麼多字。我現在稍微篇幅長一些就頭痛兼眼花。

我認為在個人經驗和感知方面不管信仰如何都有許多表面相似的地方。但是真正的實質的區別在動機和目的的不同。

基督教信仰的根基是在動機和目的層面與其他信仰不同,從而在如何做做什麼這些經驗和感知層面也就有了根本的不同。

我不反對對這些比較具體的層面有所討論和思考,但是我認為關鍵還是要認清大是大非。因為這是指導我們做什麼,如何做的。而真要做,就要到實際的生活中去,而不是在網路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11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3-3-20 09:10 | 只看該作者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3-3-20 08:23
謝謝一說兄辛苦打了這麼多字。我現在稍微篇幅長一些就頭痛兼眼花。

我認為在個人經驗和感知方 ...

謝謝永生兄加入討論。我的主要動機是學習和提高自己。願意從基督教的實踐中學習一些好東西。至於理論【聖經與解經】我覺得基督教太龐雜,缺乏自恰。就下面這一句話
我不反對對這些比較具體的層面有所討論和思考,但是我認為關鍵還是要認清大是大非。因為這是指導我們做什麼,如何做的。而真要做,就要到實際的生活中去,而不是在網路上。

我很同意網路上很有限。實際生活中是主要的。佛教的修行也主要是在生活中。可惜永生兄弟對佛教並不了解,所以要談大是大非,指導如何做,就只能談一家之言了。我問Jiandao的幾個問題,永生兄弟也可以分享。比如你在有了指導指導如何做之後,做出來的結果是什麼呢?怎樣好法?你不能在不了解他人的情況下,就斷定你的結果就一定比他人更好啊。因此還不如直接講實際體驗。在這一點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沒有錯!


Read more: 接納的覺知 Gil Fronsdal - 基督家園 - 貝殼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12
sousuo 發表於 2013-3-20 10:03 | 只看該作者
輕輕聽,你要輕輕聽,主的羊識的得主聲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13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3-3-20 10:16 | 只看該作者
sousuo 發表於 2013-3-20 10:03
輕輕聽,你要輕輕聽,主的羊識的得主聲音。

非常妙!
妙音海潮音。
關鍵是輕輕--聽!
大音希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8
14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3-3-20 19: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追求永生 於 2013-3-20 06:21 編輯
一說 發表於 2013-3-19 20:10
謝謝永生兄加入討論。我的主要動機是學習和提高自己。願意從基督教的實踐中學習一些好東西。至於理論【聖 ...


一說兄,如果你留心的話,就應該清楚,我從來不說自己做得如何好,而是注重在知道應該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的前提下的如何做。這些都離不開聖經的教導。而聖經的教導和實踐的有機聯合,屬於實踐智慧,其中的核心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待,不是紙上談兵可以解決的。在這個層面所有的原則都只是基礎和開端,不代表過程和結果。如果後者處理不當,前面的事情做得再好,也難免類似高份低能的現象出現。

但是,如果對基礎的問題認識不對,努力方向不對,後面的事情花再多的時間,也是無用之工。所以我們在網上這個基本是限於「談」的地方,注重把認識端正,然後靠自己去生命實踐,應該是一個比較適宜的處理。同時,如果對基本原則我們有個共識,當然可以把更多時間花在如何智慧應用層面。是否有了對基本原則的共識,一說兄想必非常清楚。實際上,家園關於實踐層面的貼文還是不少的,只不過連原則都不同,操作上的共識就更沒有可能了。

實踐是必須的,也是有非常多的東西要學習。但是,實踐再多,不能反過來改正基本認識的錯誤。比如,基督教的對基督耶穌是救主的認識,不可能從實踐中得出,而只能從神改變人心開始。人心改變以後,才能按照神的要求,過無罪的生活。當然這個過程,也可以表現為人認識到了自己有罪,所以真心悔改,然後認主歸主。這個似乎是人自己發端的改變,實際上也是始於聖靈的動工,聖靈改變了人心,人才能認識自己是罪人。

謝謝一說兄這這方面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希望我們不斷探討,找出比較適合的方式,不管是對話也好,尋求真道也好,都能夠更有效率,從中受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8
15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3-3-20 19:30 | 只看該作者
jiandao 發表於 2013-3-19 15:11
比方說,新鮮誘人的西瓜去了,小沙彌來了,都很可愛,但給人的覺知並不完全一樣;一說實相兄去了,一說兄 ...

弟兄好,主內問安!一切都好吧?是不是已經畢業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6
jiandao 發表於 2013-3-21 01:0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3-3-20 19:48 編輯
一說 發表於 2013-3-19 18:34
說的很好,請繼續深入。我同意佛法在一切法的涵蓋之內。
這裡是基督教板塊,Jiandao兄不妨多說說對神的理 ...


與一說兄交流就是愉快,哈哈,謝謝鼓勵。

當然,這裡是基督教板塊~~~與老兄交流,難免要涉及一些佛法信仰,以及信仰比較的話題。

老兄思想深邃,信仰堅定,平實虔敬,令我敬佩。我之所以引用雜阿含的經文,是希望就著老兄的「覺知"的話題,討論我一直的感覺,即釋尊對於本體論不怎麼感興趣,才有了那樣的對於」一切法「的定義,而佛法思想的發展也確實有強調」覺知「、融匯「能」與「所」、排斥」物自體「概念的傾向。甚至,我個人感覺,強調」覺知「的重要性,是理解佛法思想的非常重要的角度和路徑,如果不說是最重要、最初步的角度和路徑。

其實,請恕我不敬,如果我們仔細琢磨一下釋尊對於」一切法「的定義,特別是「眼及色」三個字,哈哈,我們也許可以感覺到,其中的「色」應該是至少相對地外在於「眼耳鼻舌身意」的,"能"、「所」還是相對地分立的。如果即便是釋尊的言教,"能"、「所」也還是相對地分立的,那我們試圖通過某種精神狀態(如禪修),過分努力地追求、過分強調「非二元的覺知──不再有對於自他、內外、能覺所覺等等的分別執取」,我個人感到,佛理上似乎有些難於自圓其說;就個人經歷來說,禪修雖然可以讓人感受到「能」、「所」分立的相對性,但不大可能徹底泯滅「能」、「所」的界限。如果再向前走一步,對我們來說,」物自體「概念也許至少是一種必要的假設。假定遠離地球上百億光年的星系,在人類的射電望遠鏡可以觀測前,以某種方式、獨立於人類的「覺知」而存在,應該至少是一種可以接受的必要的假設。

有佛法思想宣稱「心外無法」,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但基督信仰有所不同。我作為基督徒,假定有外在於我的存在,有外在於人類(以及佛法所謂「眾生」)的存在,是我接受的必要假定。對於我來說,接受這一假定的後果之一是,讓我謙卑一些,接受自身的局限性,甚至對於某些事情,需要接受「啟示」,這樣,來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究竟安穩的歸依處」。

其實,釋尊對於」物自體「概念並不絕對排斥,他說:「若復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法。我今捨。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痴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這的確顯明了釋尊的如實、睿智和著眼點。佛法思想對於「覺知」的強調,對於「能」、「所」分立的相對性的強調,也的確有益於人們認真、細緻、從容、寬厚、平和,甚至愉快地生活,對於克服人性的浮躁、貪嗔痴很有幫助。但是,我感覺,如果沒有對於一些所謂的「本體論」話題的必要考察、琢磨,在個人有限的「覺知」的範圍內打轉轉,還是有些「無根之木」的感覺。永生兄之所以強調「對基礎的問題認識」,個人感覺,可能也是有相似的考慮。

另外,如果說「能」、「所」分立是相對的,那麼邏輯地,似乎就應該說,「能」、「所」的不分立是絕對的,但同時我個人感覺,邏輯地,「能」、「所」界限的融和,似乎不能在「能」、「所」的層面上,不能由「能」、「所」的主體來完成。作為基督徒,按照基督信仰,我說,一切都本於神、倚靠神、歸於神。

至於說到個人「對神的理解」,哈哈,很慚愧,我靈命一直長進不大,目前的感覺是世界的支配者是外在於我的,而且這個支配者對於我們這些有限的存在是憐憫的,這個支配者以死而復活的方式顯明,唯有他可以勝過死亡的權勢,超越有限的局限,他啟示、應許信靠他可以與他(超越時空、超越萬有)連接,而他的啟示、應許讓我自己感到「生命找到了一個究竟安穩的歸依處」,對我來說,這就是「神是活的」的明證。個人感覺,這些認識、感覺,就是初步「見到了神」。

所謂信仰問題,我一直感覺,這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在基督信仰,也許可以歸為所謂神的揀選;在佛法信仰,也許可以歸為所謂宿世以及此生的因緣),誰都不可以強加於人。談到信仰時,我也注意盡量少做價值、優劣、對錯判斷的陳述——因為那樣做,從效果來說,似乎常常有害無益。很高興與老兄交流,因為我感覺,老兄談信仰問題的態度、方式很值得我學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7
jiandao 發表於 2013-3-21 01:22 | 只看該作者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3-3-20 06:30
弟兄好,主內問安!一切都好吧?是不是已經畢業了?

弟兄好,主內問安!多謝關心,也為弟兄堅持網上事奉感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18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3-3-21 09:43 | 只看該作者
jiandao 發表於 2013-3-21 01:03
與一說兄交流就是愉快,哈哈,謝謝鼓勵。

當然,這裡是基督教板塊~~~與老兄交流,難免要涉及一些佛法 ...


謝謝Jiandao兄敞開心扉直陳己見。我也很願意與老兄交流,因為Jiandao兄的真誠與開放。你一下子打開了很多窗口,我只好一個一個來談我的意見和感悟。而且一時還無法都有深入的展開。下面我在你的文字中作答也提出進一步的問題。


老兄思想深邃,信仰堅定,平實虔敬,令我敬佩。我之所以引用雜阿含的經文,是希望就著老兄的「覺知"的話題,討論我一直的感覺,即釋尊對於本體論不怎麼感興趣,才有了那樣的對於」一切法「的定義,而佛法思想的發展也確實有強調」覺知「、融匯「能」與「所」、排斥」物自體「概念的傾向。甚至,我個人感覺,強調」覺知「的重要性,是理解佛法思想的非常重要的角度和路徑,如果不說是最重要、最初步的角度和路徑。

===我非常同意佛法的最根本法旨是覺。老兄肯定知道佛法是內學內明。從我們了解我們的心入手來明白人生宇宙的真相。為什麼呢?因為本體或者物自體的認識都離不開我們的心的功能。

其實,請恕我不敬,如果我們仔細琢磨一下釋尊對於」一切法「的定義,特別是「眼及(「及」,個人理解相當於「觸及」的意思)色」三個字,哈哈,我們也許可以感覺到,其中的「法」應該是至少相對地外在於「眼耳鼻舌身意」的,"能"、「所」還是相對地分立的。
===老兄不必客氣。嚴格來說我沒有信仰,我的意思是我不預設任何一個權威意識或者權威意志。所以我沒有敬與不敬。當然對他人的信仰我是無條件尊重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六識。因此是緣起,也即是不能獨立存在。能與所的概念的建立,是分開的相對的。建立這樣的概念是大眾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其實也是假設方便——概念而已啦。或者更加徹底地說是意識的產品。不知道能所,我們照樣吃飯睡覺工作一點不受影響。

如果即便是釋尊的言教,"能"、「所」也還是相對地分立的,那我們試圖通過某種精神狀態(如禪修),過分努力地追求、過分強調「非二元的覺知──不再有對於自他、內外、能覺所覺等等的分別執取」,我個人感到,佛理上似乎有些難於自圓其說;就個人經歷來說,禪修雖然可以讓人感受到「能」、「所」分立的相對性,但不大可能徹底泯滅「能」、「所」的界限。
===這裡有一點微妙的差異。禪修是一種體驗。用我的白話來說就是沒有妄念紛擾下的覺知。不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種體驗。但是這不是「過分努力地追求、過分強調「非二元的覺知」——恰恰相反一旦有意努力或者強調作意,就永遠也無法達到禪定了。因為禪定超出了意識心,所以非語言文字所能夠完全描繪,自然也就不在「是否自圓其說的論證範圍了」。這一點與基督教強調神無法用我們的頭腦思維來證明同一道理。  當然道理說的通,還是說不通,都不是關鍵。關鍵是實驗結果!我們跟著老師學習的一個班級裡已經有好幾個證到了能所雙泯。我是比較差的,但是我也多次親身體驗到了無我。有些體驗對於個人來說相當離奇相當美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19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3-3-21 10:21 | 只看該作者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3-3-20 19:12
一說兄,如果你留心的話,就應該清楚,我從來不說自己做得如何好,而是注重在知道應該做什麼,為什麼這樣 ...

謝謝永生兄的真誠與懇切。也再次讚歎你對信仰的虔敬。
但是與永生兄弟的交流不能深入和展開,是因為受限於在你的認知框架。你的思想和語言都是在這個框架裡。而一旦跑出去了,你就會用你框架裡的知識來判斷是非了。不過這也沒有關係,我不反對基督教,我更尊重每一個人的信仰包括非佛教的非基督教的,甚至是所謂邪教的。

我對你下面一段話略微做一個答覆:
但是,如果對基礎的問題認識不對,努力方向不對,後面的事情花再多的時間,也是無用之工。所以我們在網上這個基本是限於「談」的地方,注重把認識端正,然後靠自己去生命實踐,應該是一個比較適宜的處理。同時,如果對基本原則我們有個共識,當然可以把更多時間花在如何智慧應用層面。是否有了對基本原則的共識,一說兄想必非常清楚。實際上,家園關於實踐層面的貼文還是不少的,只不過連原則都不同,操作上的共識就更沒有可能了。


我肯定與永生兄弟的信仰不同實踐也不同!有沒有共識也不勉強。當然尊重是有的!
「如果對基礎的問題認識不對,努力方向不對,後面的事情花再多的時間,也是無用之工。」——這句話每個人都會很容易地說。在佛教圈子裡,大多數人對基督教根不屑一顧。他們都會說基督徒連「我執我見」都沒有破,哪裡妄談永生?即使最好可以上天堂也不出三界輪迴!但是這麼說來說去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我不會。那麼我的態度是什麼呢?1.我們可以互相尊重彼此的信仰(這也是現代社會的共識);2.如果有可能,互相有一些交流和借鑒(不是要建立共識)而是要對自己和對方有意義。如果2不行,那麼我們永遠可以輕易地回到1.

所以就2來說,就不是」花再多的時間也是無用之功了「。比如說你我都承認,平安、喜樂、祥和,自在、生命力、愛心充滿,是好的品質。這些品質是屬神的嗎?由你來說好了。那麼我發現修行好的佛教徒與屬神的有靈命的基督徒的身上都比較多這些屬性品質。換一句話說,如果用這些屬性來看,A1和A2都是基督徒,B1和B2都是佛教徒的話。很有可能A1與B1很相像,而A1與A2反而不像,B1與B2也相差很遠。你說強調A與B的區別還那麼有意義嗎?到還不如看看1 和2 的區分更有意義了。因為這些品質都是各自宗教追求的好品質啊!

我是在這個意義下提出互相借鑒學習的。如果你還要堅持說A2也比任何B都好的話,那就不是信仰的問題了,而是有知與無知的問題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8
20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3-3-21 10:42 | 只看該作者
一說 發表於 2013-3-20 21:21
謝謝永生兄的真誠與懇切。也再次讚歎你對信仰的虔敬。
但是與永生兄弟的交流不能深入和展開,是因為受限 ...


我理解一說兄的意思。你的想法對於個人層面的交往甚至交友都是可取的,不同信仰並非不能成為朋友。可惜我們在這裡的弟兄姊妹是有使命感的,就是傳福音,拯救失喪的靈魂。如果不是這個明確目的,我們不會在這裡花時間。

如果一說兄理解了這一點,就對我們的堅持和努力方向有了一定認識。也就知道我們為什麼在基本原則上決不會改變了。

一說兄覺得對我們不認同之處,到底有多少屬於這些我們的使命的範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3: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