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父愛倒計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魔之右手 發表於 2013-3-2 21: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林維
培養生存技能:遇到賊時喊不喊
  朱凡20世紀60年代出生於廣州,在國內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后移民加拿大,1994年回國創業。豐富的生活閱歷告訴他,生存技能是人活在世界上的立命之本。培養孩子掌握生存技能,不僅應教育孩子獨立解決基本生活問題,還應告訴孩子遇到突發事件時如何機智地應對。
  每次帶著妻子張曉紅和小兒子朱承恩逛街,朱凡都會讓他們走在馬路外側,而自己走在馬路內側。有一次,小兒子問爸爸為什麼這樣,朱凡告訴他:「這是對你們的保護,因為馬路內側比較危險。爸爸是大人,大人保護小孩是應該的。」接著又對兒子進行延伸教育,「我們是男子漢,就應該保護女人和孩子。等你長大了,也要這樣對待你的妻子和孩子。」兒子仰起小臉說:「爸爸,我懂了。」
  由於工作關係,朱凡夫婦經常去香港。在繁華的香港街頭,朱凡總會指著醒目的標誌告訴孩子:「萬一和爸媽走散了,你就往回走,回到這個地方,爸媽肯定會在這兒等你。」孩子記住了爸爸的話。一次在銅鑼灣,二女兒朱嘉寶和爸媽走散了,她便去時代廣場門口等候。果然沒過多久,爸媽就出現了。朱凡通過這些事例告訴孩子:心中要有譜。
  大女兒朱嘉盈上小學六年級時,一次放學回家告訴朱凡,最近常有社會上的小青年來學校門口打劫,她不知該怎麼辦。朱凡告訴她:「如果他們只是想要你口袋裡的零花錢,你把錢給他們就是了。」接著他講了自己的一次經歷。那天在鬧市區,他看見幾個小偷趁人多,向一個正在打手機的女子下手,周圍有人看見了,但沒人敢出聲。見小偷人多勢眾,朱凡急中生智,假裝自己是這裡的住戶,誇張地朝天大叫了幾聲,聲音驚動了行人,那女子也發覺挎包拉鏈被拉開,頓時警覺起來。小偷不得不撤離,他的幾個同夥則盯著朱凡,朱凡不理不睬,繼續大叫,小偷及其同夥見狀只得散去。
  朱凡用這件事告訴孩子,遇到危險時要冷靜,要機智應對。尤其是孩子,沒能力保護自己安全,最好不要驚動犯罪分子。朱凡不贊成孩子與犯罪分子進行殊死搏鬥,即使是幫助別人,也要學會先保護好自己。
  得益於爸爸的教育,大女兒朱嘉盈學會了「智斗歹徒」。一天,她與一女同學走出校門不遠,被幾個一臉痞相的小青年攔住了,女同學當場嚇得哭了起來,朱嘉盈卻機智地向迎面走來的一位推著自行車的中年婦女喊道:「阿姨,您來接燕子?她正在校門口等您呢!」小青年見她們來了熟人,趕緊散去。
  2011年年底,廣東佛山發生了轟動全國的「小悅悅事件」,學校發動大家就這件事展開討論,朱承恩回來問朱凡:「爸爸,如果我在放學路上也遇到這樣的事,該怎麼辦?」
  朱凡沒有直接回答兒子,而是講了這麼一件事:一天他下班回家,經過東風西路的人行天橋時,見一個老人躺在那裡,臉朝天,雙眼緊閉,看衣著打扮不大像流浪漢。朱凡不敢去碰他,遠遠地觀察了10多分鐘,當時正值下班高峰,來來往往的行人似乎對這人都沒留意。見此情景,朱凡掏出手機撥打110報了警。幾分鐘后,警察趕了過來,原來這人喝醉了,醉得不省人事。警察根據這人手機里的號碼,叫來其家人將他領回了家。
  朱凡告訴兒子:「我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急救訓練,不能草率行事,否則會好心辦壞事。所以最穩妥的辦法,就是拿起電話打110報警或者撥打120急救電話。」兒子向朱凡豎起大拇指:「老爸,你讓我明白了在緊急情況下如何伸出援手。」
  鍛煉生活本領:人生處處充滿管理學
  人的一生就是一門管理學,不僅要管理自己的時間、身體、金錢,還要管理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在朱凡看來,讓孩子在16歲前懂得自我管理,孩子的未來就註定不會偏離正常軌道。
  孩子升入小學三年級后,朱凡夫婦每周都會給他們發零花錢,起初是兩元,後來隨著物價上漲,相應提高到3元、5元。夫婦倆會引導孩子可以買什麼東西、不可以買什麼東西。與零花錢一起發給孩子的,還有一個記錄本,孩子要在記錄本上寫下零花錢用在了什麼地方,夫婦倆每周都會檢查。老大朱嘉盈愛好收集貼紙,老二朱嘉寶喜歡吃雪糕,老三朱承恩對吃喝不感興趣,每周都要買一本漫畫雜誌。記錄本只堅持了一年,有這一年的管理和監督,3個孩子學會了自主支配零花錢,並在此過程中鍛煉了誠實的品格。老大朱嘉盈讀五年級那年,朱凡住院切除膽囊,出院后想起這兩周好像沒給孩子零花錢,於是他一次性補了8元,並向孩子道歉。晚上,老大走進他的房間將錢退給他:「爸爸,您住院前已經給了,當時您說擔心自己會忘記,所以就提前給了。」是的,孩子需要有壓歲錢、零花錢,但他們千萬不能被錢財污染了內心!
  自我管理,還包括人際關係和情感。在人際關係方面,老大朱嘉盈讓朱凡夫婦最為省心,她似乎天生就有做領導的才能,無論在國內上學,還是高一后遠赴加拿大留學,她身邊始終簇擁著一群同齡的男男女女。
  老二朱嘉寶則屬於「困難戶」,她天性善良卻沒有知心朋友。記得小學畢業時,她傷感地告訴朱凡夫婦:小學6年,她是班上雷打不動的「老好人」,因成績好,在老師的安排下,班上10多名差生都和她同過桌。朱凡夫婦教育她要懂得拒絕,還要懂得和人交心,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心靈上的知己,人生註定是孤獨的。2011年下半年,14歲的朱嘉寶上完初二後去加拿大留學,開始嘗試改變自己,主動與當地白人家庭的孩子交朋友,勇敢地去別人家做客。在收穫知己的同時,她的人際關係也大為改善。
  老三朱承恩屬於「宅男」,且有幾分清高,總想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男同學邀請他去看《喜羊羊與灰太狼》,他不屑一顧,結果在學校里成了「獨行俠」。朱凡夫婦對症下藥:既然小兒子和同學交往有困難,那就讓他先學會和鄰居來往。於是,他們把兒子趕下樓,要求他每周至少去和鄰居玩一次。開始朱承恩不情願,但漸漸在與鄰居打撲克、下象棋及聊天中得到了快樂,後來竟主動去和他們玩了。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是,他與同學之間的關係也大為改善,有了鐵哥們兒和朋友。
  隨著3個寶貝兒女一天天長大,朱凡夫婦最擔心的是他們處理不好感情問題。老大朱嘉盈身材高挑,長得漂亮,且能歌善舞,早在小學六年級時就有小男生追到家裡來。作為高知,朱凡知道,對於孩子的這些問題,與其去「堵」,不如主動疏導。他不說大道理,而是向孩子講自己年輕時在戀愛上經受的挫折,也談當初如何與孩子們的母親一見鍾情,他甚至這樣告訴孩子:「爸爸現在也有條件去找『小三』,但爸爸能不能那樣做?當然不能!因為爸爸得對你們和媽媽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
  張曉紅也是知識分子,她從另一個方面與孩子們溝通:坦誠地與孩子們談性,談男人與女人的生理結構,告訴他們過早逾越男女界線的傷害。
  事情說清楚了,嚴重的問題就不成問題了。
  將早戀這樣的問題舉重若輕地處理,朱凡夫婦收穫的是放心。兩個女兒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面對男孩子的追求,如果很討厭這個男生,她們會直接拒絕;如果覺得這個男生還不錯,她們會告訴對方:「我們現在做朋友好嗎?戀愛的事,長大再說啦!」
  而小兒子得益於父母的教育,在這方面比同齡孩子多了一份成熟。
  提高生命素質:有愛和夢想的人才有未來
  每年聖誕節,朱凡都會在平安夜等孩子們睡著了,悄悄地把禮物放進大襪子里,掛在孩子們床邊。可以想象,孩子們早晨醒來看到禮物后的歡呼雀躍。哪怕在朱嘉盈和朱嘉寶上寄宿中學后,朱凡也會特意拜託老師把裝著禮物的襪子悄悄放到孩子床邊,這讓其他同學羨慕不已。
  朱凡從不諱言人性的複雜,人都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唯有愛,才能克服人性中的弱點,讓人變得善良、真誠、慈悲。朱凡夫婦經常帶著3個孩子參加公益活動,不僅培養他們的愛心,孩子們還由此得以接觸社會、鍛煉能力。在敬老院里,孩子們和老人聊天,為他們唱歌跳舞,逗得老人很是開心。不但孩子們的才華得到了展示,更重要的是他們因此懂得,人應當對他人永遠保有仁慈、關懷之心。
  每月,朱凡夫婦至少要帶孩子們去一趟公司,讓他們體驗實際的工作環境,知道爸爸媽媽的辛苦。「父母給予你們的一切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努力工作掙來的,所以人應該學會感恩。」
  愛的種子悄悄在3個孩子的心田生根、發芽。在老師對朱嘉盈的評語中,最讓朱凡夫婦自豪的是這一句:「不僅對人謙和,而且心地特別善良。」朱嘉寶學習成績在班上不是最拔尖的,卻最願意輔導同學的功課。朱承恩呢,有時回到家,嘴裡念叨的居然是:「學校里那個做清潔的阿姨有段時間沒來了,她是不是生病了?還是家裡出什麼事了?」這些微小的細節,讓朱凡夫婦倍感溫暖、欣慰。
  愛,總是與夢想相伴。一家人都很喜歡周星馳《少林足球》中的這句台詞:人,如果沒有夢想,與鹹魚沒什麼區別。朱凡甚至因此在家裡掛了一條鹹魚筆袋,將這句話寫在上面,以激勵孩子們要有夢想。朱嘉盈的夢想是當畫家,朱嘉寶做夢都想進哈佛大學,朱承恩呢,每當有人問起,他會驕傲地說:「我的夢想是長大后當國家元首!」
  在實現夢想的路上,難免遇到困難和挫折。朱凡夫婦很少對孩子們講大道理,他們的做法是:帶孩子去農村,去更艱苦的地方。有一年,他們邀請一個來自江西貧困山區的孩子來家裡做客,這孩子從沒接觸過電腦,當姐弟仨用電腦玩遊戲時,他彷彿是在看西洋景。朱承恩帶這個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小哥哥去少年宮玩,對方睜大了眼睛問:「啥叫少年宮?是古代的宮殿嗎?」這一切,讓姐弟仨震撼不已:與眼前這個同齡人相比,自己是多麼幸福;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點困難,自己又有什麼理由抱怨、恐懼甚至逃避?
  朱凡起初向孩子們灌輸「父愛倒計時,我只陪你們到16歲」這一理念時,曾遭到孩子們的反駁,認為老爸太悲觀。年少的孩子哪懂老爸的良苦用心?每年,朱凡都會要求孩子們寫作文《假如父母已經離開了我》。假如父母已經離開了我,我還有沒有飯吃?我還能不能得到現在這樣深厚的愛?我還能否繼續上學?我會不會誤入歧途?孩子們漸漸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其實,父母是在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幫助他們成長。
  通過生存技能、生活本領和生命素質3個方面的培養,姐弟仨健康成長。他們陽光、真誠、善良,遇事有主見,做事有分寸,懂得寬容和感恩。老大朱嘉盈在國內上完高一、老二朱嘉寶在國內上完初二后,朱凡夫婦讓她們遠赴加拿大留學,因為孩子的良好品行與獨立人格,使他們放心讓孩子遠行。
  在朱凡看來,人生如舞台,父親這個角色雖然要演一輩子,但真正能夠發揮這個角色作用的,也不過10多年光陰而已。
  孩子,我只陪你到16歲。但是,我們的愛,永遠與你同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03: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