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共言論管控:冰凍三尺 春氣已動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13-2-16 09: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多維

2013-2-16

多年來,中國的新聞出版業一直被官方看作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在中共黨、政的重重管控制下,官方媒體宣傳手段老舊,一直保持令人厭煩的、典型的「報喜不報憂」的宣傳模式。但隨著2013年的到來,中共重要喉舌《人民日報》和央視紛紛進行調整和改版,官媒多年頑固不化的黨八股宣傳模式終於開始鬆動,中共對言論管控的枷鎖似乎「冰凍三尺,但春氣已動」。

  官媒長期自說自話背離民意

  2002年12月5日,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進行了被稱之為定調之旅的西柏坡之行。新華社當時的報道開篇即是「初冬的冀北大地,瑞雪飄飛,松柏蒼翠。」這種涉及到領導人開篇總要借天氣彰顯一片祥瑞之氣的拍馬屁手法,在中共官方媒體流行多年,一些僵硬刻板、歌功頌德的報道,連媒體人自己都不愛看,甚至有「誰寫誰看、寫誰誰看」的自嘲。

  10年後的2012年,十八大上胡錦濤將中共總書記以及軍委主席的權杖交給了習近平。胡錦濤主政中國的十年,中國經濟取得了外界公認的成,但在其任期內,中國官方媒體多年死板教條的宣傳模式無任何改進。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城內汪洋一片,死亡79人,交通完全癱瘓。暴雨後,新華網第一時間發布了一篇「新華微評」,標題是《暴雨中閃光的「北京精神」》,而當天CCTV的「新聞聯播」里,電視里打出來的新聞字幕更是煽情:「京城暴雨夜,流淌溫暖和感動」。

  中國官方媒體的這種宣傳報道,令網路一片嘩然。許多網友留言指出:一場暴雨就將一國之都淹成這樣,政府是否應該反思一下這場雨災背後的問題?媒體在災難發生后不能及時監督政府的諸多失誤,反而為官員背書,媒體的監督職責何在?

  隨著微博的興起,中國已經形成兩個嚴重對立的輿論場。在傳統媒體和黨報黨刊上,中共自說自話,教條地宣傳自己的方針政策;網民不聽不信,在網路和微博上,形成自己的一個輿論場,議論時事,針砭社會。在諸多社會熱點問題上,網路輿論「愈戰愈勇」,攪動社會人心;而官方媒體屢屢「失明」「失語」,陷入思想僵滯,趨於自我邊緣化。

  隨著互聯網和社會多元價值的蓬勃發展,它將衍生一種全新的社會言論生態,如果中共的傳統管理思維和形式不予調整,它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十八大后,從官方和媒體的動向看,中共宣傳領域這種一行多年的陳舊模式開始有變動的跡象。隨著2013年的到來,中共重要喉舌《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紛紛進行調整和改版,中共對言論管控的枷鎖似乎「冰凍三尺,但春氣已動」。

  習近平新班子上台大整文風

  十八大后新一屆中共領導層上位掀起政壇務實新風,從政治局到中央軍委,隨後又「吹」入意識形態和文宣領域。2012年12月4日,在習近平的授意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下發旨在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即外界所稱的「新八項注意」),其中包括「改進新聞報道」,要求中央政治局人員出席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進一步壓縮報道的數量、字數、時長。」

  2012年12月月底,中宣部響應習近平號召,下發改變文風的通知《關於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切實改進文風的意見》,明確提倡短、實、新,反對假、長、空。有觀點認為,這份《意見》是為落實中央政治局「新八項注意」而下達的。《意見》指出文風關係黨的形象、關係事業成敗。內容具體而微,甚至精確至標題製作、版面安排和語言文字的運用,要求各級黨委宣傳部和黨報黨刊、通訊社、電台電視台從每一篇報道、每一個欄目抓起。

  2013年1月7日,《人民日報》在題為《要跟得上時代的節拍》的評論文章中指出,中國目前「傳播技術、媒體格局、輿論生態發生變化」, 「各地宣傳戰線的管理者能不能踏准中央的節拍、順應時代的節奏,不僅關係新一屆領導集體樹立的務實開明形象,更關乎改革開放大業的推進、兩個百年目標的實現。」

  中宣部部長劉奇葆1月17日也再次發言要求,媒體要抓住思想領域的傾向性問題,抓住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及時推出評論文章,搶佔輿論高地,掌握話語權。

  「喉舌」紛紛改版「接地氣」

  2013年新年第一天,《人民日報》在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該報將周一到周五每天推出一塊評論版,周六日以及即將日版面各增加4版。《人民日報》在微博中表示,「新一年,我們將努力說真話、寫實情,」「在社會轉型的斑駁底色中凝聚共識。」有中國政情觀察人士認為,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字裡行間透露的是對自身長期只能做「指令性報道」的不滿和無奈。

  改版后的《人民日報》,頭版多次刊登輿論監督報道:1月3日刊登《追問南呂梁山隧道事故瞞報》;1月4日,頭條發表《治理污染多花數億 鬧市地塊荒廢8年》的批評報道;1月7日,直接揭露記者15次電話問不出民政部一個回復。1月12日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連續多天遭遇霧霾天氣,北京的PM2.5值高峰時期直逼1000點,幾近爆表。13日至15日,《人民日報》頭版連續三天針對中東部霧霾天氣進行報道和評論。

  《法蘭克福彙報》1月16日指出,中國官方媒體在報道和評論方面業已表現出前所未見的公開與坦率,雖然北京的空氣霧霾重重,但是還是讓人感覺到其中已經發生改變的政治氣味。

  1月4日,《人民日報》首次亮出自己的評論版,打頭陣的重量級文章以「改革,回應人民的強烈期待」為題高調亮相。文章稱:「順應民心,尊重民意,凝聚民智,方能幹群一致、上下同心,突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可期,衝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可待,實現中國夢想的未來可望」。有觀點認為,作為中共政壇的主流媒體,《人民日報》以改版的形式,開始主動介入中國的輿論場,意欲以有效、有力的方式影響中國輿論格局。

  中國農曆春節前夕,重慶官場艷照門事件因爆料者朱瑞峰聲稱收到重慶警方威脅而再次鬧得喧囂塵上,中共黨報《人民日報》1月31日再發鐘聲文章,強調「必須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要不斷加大懲治腐敗工作力度,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做到發現一個、查處一個,殺一儆百,以懲治腐敗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此文被認為強硬督促現任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嚴懲貪腐官員的意向明顯。

  2013年2月5日,《人民日報》在發文力挺反腐,稱「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從嚴治黨,懲治這一手不能放鬆,從源頭上有效防治腐敗更為重要。」強調封建社會那種「封妻蔭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腐敗之道,決不允許在黨內滋生蔓延。

  事實上,除《人民日報》外,代表中共另一個重要喉舌的央視也已經進行了「接地氣」的嘗試。

  十八大后,央視新聞先是不動聲色地大幅砍壓中共領導人露面時間。改變了之前根據官職排位決定報道長度,而且一旦有政治局常委就相對加長報道的作風。然後央視宣布其開播19年的《焦點訪談》欄目從元旦起首次大改版。改版后的《焦點訪談》欲強化「有深度、有銳度」的評論功能。

  1月23日,開播35年的《新聞聯播》第一次現場連線評論員。當天央視評論員楊禹出現在與主播郎永淳的連線中,就近期社會集中關注的「舌尖上的浪費」問題進行了直播評論,引起外界關注。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濤甫稱,《人民日報》和央視的改變不是兩個孤零零的事件,其背後有某種必然性的東西把它們連在了一起。這不僅是積極響應中共高層的施政思路,更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迫切需要。還有觀點稱,此次中共官方和媒體對輿論管理的集體發聲是為即將到來的新一輪輿論管理「由緊向松」造勢。

  多年積習一朝難改

  據觀察,秉承多年的官僚慣性,官媒的「轉文風」不會一蹴而就。官媒記者長期受「指令性報道」指揮而養成的思維定勢和工作習慣,要改起來並非那麼容易。

  《人民日報》1月8日公開徵集「最反感的官話套話」,請公眾為轉變作風建言獻策,「高度重視」、「親自過問」、「現場指揮」、「積極、及時、立即、確保」紛紛上榜,但是閱讀《人民日報》現今的報道,還是積習難改,有些寫改文風的文章依然以舊文風來寫,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動輒洋洋洒洒幾千字。1月24日頭版一篇報道俞正聲走訪在京全國性宗教團的報道,還是 「全面貫徹」「加強……建設」「緊密團結」「豐碩成果」「積極作用」等套話滿眼。2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習近平看望慰問堅守崗位的一線勞動者》報道除夕當天,習近平看望慰問堅守崗位的一線勞動者,一眼看過,還是八股連篇讓人看著麻木:總書記「頂著凜冽的寒風」,周圍「洋溢著濃郁的節日氣氛」......最後 「夜色漸漸降臨」,總書記還在繁忙,「一句句祝福,充滿著總書記關心關懷基層一線勞動者的真情。」

  1月22日,《人民日報》19版發表了一篇名為《房子·事業·未來》的評論,稱「房子與幸福無關,年輕與夢想有關,別讓幸福被房子綁架」。有觀點對此反駁稱,在中國民眾買不起房又租不起房,而官員動輒被曝光十幾套、幾十套房的情況下,《人民日報》出面發表這樣一篇評論,其目的無非是想疏導民眾的情緒。只是喊出「房子與幸福無關」的高調完全背棄了民意,再次展示了其黨媒舊習。

  從1942年2月延安整風運動到1956年以《人民日報》改版為代表的1956年新聞改革,以及「文革」后的「幫風」清理與文風重建,還有1980年代中國各種思潮湧動文風大開……中共歷史上曾多次要求改文風,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歷次新聞文風改革大多是以政治運動的方式展開。這種方式使文風改革附加上政治目標,一旦政治目標完成也就意味著文風改革中止。

  就如一個跛行多年的人要改正走姿並不容易,在中國,從媒體到官場,要摒棄多年的官話套話改為說真話也不容易,而要清除官話套話背後隱藏的「黨八股」思維更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9: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