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備集團的特色, 是黑社會暴發戶.
缺乏安靜下來治國的心態, 只適合在亂世中拼殺和獲利.
世道越亂, 劉備集團才有生存的空間, 渾水摸魚, 玩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
一旦社會格局穩定下來, 那些獲取暴利的機會越來越少的時候, 劉備集團就歇菜了.
這種性格, 估計和劉備的人生經歷很有關係.
劉備發跡之前, 一直像喪家狗一樣到處逃命, 根本沒有地盤玩細水長流.
其實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 都有個問題: 因為後人寫古人, 很多細節都先入為主了.
例如諸葛亮出山時, 才20多歲, 非常年輕, 他勸劉備謀取劉表的荊州, 其實是比較幼稚的.
劉表有兵有勢力有兒子, 而且有掌兵權的蔡瑁這樣的地頭蛇保駕護航, 體系很完整.
劉備作為一個外來的喪家狗, 手頭上只有一萬多兵馬, 根本沒有機會謀取荊州.
一旦事情敗露, 劉表蔡瑁手上有十幾萬兵馬, 吃掉劉備是很輕易的事情.
曹操平定北方之後, 挾威南下, 迫降劉表, 勢在必行.
先破劉備的新野, 只是順手而為, 因為新野是荊州的門戶.
而且在這個時候, 從劉備身上, 也看不到半點以後會突然發達的跡象.
所以說, 曹操這個時候的戰略目標, 並不是劉備, 而是劉表的荊州和孫權的東吳.
而且這個時候曹操也不是很重視劉備, 而這個輕視劉備, 卻恰恰埋下後來讓劉備僥倖發達的禍根.
2. 諸葛亮的<隆中對>不靠譜.
說到諸葛亮的隆中對, 後人讚不絕口.
其實就當時的形勢而言, 諸葛亮的"先謀荊州, 再謀益州, 然後三分天下"的戰略, 與其說是當時的戰略, 不如說是諸葛亮在蜀國大權獨攬之後, 修改了自己記憶而偽造的"蜀國史". 因為:
首先荊州就謀不了:
劉備兵少, 他支持的劉錡失勢跑到江夏, 遠離劉表, 兩人兵力加起來也不過3萬. 而劉琮近在劉表身邊, 有掌兵十幾萬的舅舅蔡瑁支持, 勢力非常穩固.
如果曹操不南下, 劉備只能等劉表病死, 劉錡劉琮兄弟爭權, 從中介入, 扶持劉錡, 達到謀取荊州的目的.
但劉備兵少, 自己被派往曹操鼻子下的新野; 劉錡則守在曹操和孫權鼻子下的江夏, 都是前線炮灰, 兵少又不能守. 這說明了無論劉表也好, 蔡瑁也好, 都不是傻瓜, 早就埋下了防備甚至收拾劉備劉錡的伏筆.
因此, 如果曹操不南下, 劉備想扶持劉錡奪荊州, 根本玩不轉, 甚至死得更快.
即使曹操南下, 謀荊州也一點影子沒有.
因為如果劉琮降曹, 劉備固然是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只能往南逃命;
如果劉琮抗曹, 那劉備要麼被劉琮派去打前鋒做炮灰, 死得更快; 要麼跑去和劉錡一起防守江夏, 再往南逃命.
3. 劉表死的不是時候.
如果劉琮堅決抗曹, 那麼整個三國史就得改寫.
但劉琮不可能抗曹, 因為劉表一死, 實際上在荊州主事的變成了他舅舅蔡瑁.
劉琮更年輕, 一無威信, 二無兵權, 只有個橡皮圖章, 外面有個企圖奪權的哥哥劉錡, 和一個心懷鬼胎的劉備.
蔡瑁作為地頭蛇, 有兵權, 但無威信, 挾少主而施令.
內憂外患之下, 短期內無法和劉琮配合迅速穩定局面, 以應對曹操的大兵壓境.
所以說, 劉表死得不是時候.
早兩年遲兩年都可以, 偏偏死在曹操大兵壓境的時候, 政權無法平穩交接, 外有曹軍內有劉錡劉備, 形勢比人強, 蔡瑁就不得不降了.
4. 曹操犯了錯, 才給了劉備一線生機.
赤壁之戰時的曹操, 至少犯了三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 是沒有特別關照劉備這個人.
這個其實是人之常情, 因為無論什麼怎麼看, 這個時候的劉備, 都看不到有任何發達的苗頭, 甚至連保命都是個頭號問題.
什麼"青梅煮酒論英雄", 我很懷疑是陳壽不知道從哪棵榕樹下聽來的.
甚至有可能是劉備建立蜀國之後, 自己吹噓, 或者臣下吹捧而編造的"故事".
就像當年老蔣十面埋伏圍剿井岡山上的老毛, 為山九仞之時, 卻網開一面, 玩起了"驅虎吞狼策", 讓老毛流竄二萬五千里, 幫老蔣滅掉了無數諸侯后, 鹹魚翻生反戈一擊.
概因為, 井岡山時的老毛, 怎麼看都是條小蛇, 誰知道這條小蛇將來能蛻皮化蛟.
而天下大亂時, 有化蛟潛質卻折戟沉沙做了蛇羹的小蛇, 又是何其的多??
第二個錯誤, 是抱了僥倖心理.
曹操是三國時代, 第一牛X的猛人.
文治武功第一, 在青壯年的時候, 性格和特點基本上找不到缺點和弱點.
無論諸葛亮還是司馬懿, 都沒有曹操那麼全面和完美.
劉備和孫權, 就更是差了幾個檔次.
但是, 生逢亂世, 曹操身上也無法抗拒的沾上了一些暴發戶心態.
一般人, 在窮困卑賤的時候, 命不值錢, 就喜歡行險, 或者說不得不行險, 因為風險越大通常利潤也越大, 所謂窮凶極惡就這麼來的.
當發達之後, 命值錢了, 就會改去玩那些低風險低利潤, 細水長流的項目, 因此會平和和保守一些.
當年曹操最危險的時候, 是和袁紹的官渡之戰.
贏了就定鼎中原, 輸掉就灰飛煙滅.
而且曹操以兵少對兵強卻贏到最後, 多少有僥倖的成分, 是袁紹犯了一連串的錯誤, 拱手把勝利送給了曹操.
曹操對這種行險的暴發戶心態有點上癮, 直到後來的征烏丸, 才有所警惕.
征烏丸雖然獲勝, 但是也是差點掉鏈子, 嚇出一身冷汗.
到了南下征劉表, 曹操的戰略已經不需要行險了, 純粹的"以石擊卵", 大兵壓境之下劉表病死荊州內亂, 不戰而定.
但就是因為征荊州過於順利, 讓曹操有了僥倖心理.
因為東吳的情況, 和荊州的情況很相似.
主少國疑, 內部不穩.
而且東吳的軍隊開始時比荊州還少.
曹操是抱了一個"挾勝威嚇, 不戰而定"的僥倖心態.
因此在布局上多少有點粗疏了.
第三個錯誤, 是急躁了.
曹操之所以要在荊州未服的情況下主動打赤壁之戰, 是因為曹操老了.
這時的曹操, 年紀比劉備和周瑜大很多, 他知道自己以後再沒有精力出征了.
他覺得赤壁之戰, 將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戰, 而且也是統一中國的收官之戰.
因為就當時的局勢而言, 如果曹操在荊州站穩了腳跟, 西邊是暗弱的劉焉劉璋, 東邊是同樣弱小的東吳.
只要經營好荊州, 大兵壓境之下, 一道詔書就能收復益州劉焉.
再以傾國之兵來壓東吳, 東吳也只有投降.
不過這需要時間.
如果曹操有穩打穩紮的心態, 他完全可以做到不戰而收益州東吳, 實現全國統一, 然後登頂稱帝..
但他沒有這個耐心, 因為他已經60多, 太老了.
從曹操赤壁之戰的戰略選擇, 也可以大致推斷, 他是有稱帝的心思的.
急於稱帝了, 否則不會那麼急躁的.
所以說, 赤壁之戰前, 只要曹操穩打穩紮, 不犯錯誤, 先滅劉焉再滅東吳, 那麼統一天下是很順利的.
所謂"一力降十會", 絕對強勢的兵力之下, 一封書信就能讓劉焉舉手投降, 再一封書信就能讓孫權斬了劉備, 最後一封書信就能讓孫權投降.
也從另一個側面, 反推出諸葛亮<隆中對>的幼稚和假.
因為誰也不知道曹操會在優勢緊握的時候, 選擇行險, 急於和東吳對決;
誰也不知道曹操主動行險發動赤壁之戰的時候, 竟然會打輸;
誰也不知道曹操赤壁之戰打輸之後, 竟然會大幅度收縮兵力回襄陽放棄了江陵, 讓劉備有了存身之地和從容謀益州的時間空間.
誰也不知道周瑜竟然不乘勝圍了江陵, 趁亂滅了劉備佔據荊州....
諸葛亮做<隆中對>的時候, 把一個生死攸關的戰略構想, 寄托在N多的不確定因素上, 有可能嘛??
5. 劉備的僥倖和非僥倖.
雖然說劉備在整體素質上, 差了曹操幾條街, 但劉備的某些特定素質, 卻是非常優秀和突出的, 甚至比曹操還厲害, 不愧為英雄本色.
一是意志頑強, 大半輩子在逃命, 卻從來沒有放棄;
二是觸覺敏銳, 把握機會的本事特彆強. 赤壁之戰, 以最弱小的一方, 卻在戰後撈到了最多的實惠和成長空間.
三是厚黑. 這大概是從劉邦那裡遺傳的, 基本上是投靠誰就謀害誰, 心狠手辣的同時還偽裝得特別好, 積累了好名聲.
如果說赤壁之戰前, 劉備還是條小蛇, 那麼這條小蛇化蛟就是從新野出逃開始.
劉備從新野出逃, 一路是讓關羽去江夏拉攏劉錡, 慫恿劉錡跟著南下; 另一路是自己帶著新野的老百姓南下逃亡.
這個過程中, 劉備的厚黑髮揮到了極致.
難道劉備不知道帶著老百姓逃不脫曹操的騎兵嗎?? 當然知道.
但也要帶, 因為"以人為本".
劉備兵少, 帶的是新野的兵, 如果不帶新野的老百姓, 曹操順利平定新野之後, 劉備的兵惦記著新野的家人, 誰還願意跟你劉備這條小蛇到處流浪??
正是因為逃不掉, 才更要帶走. 只有借曹操的刀, 殺掉新野的老百姓, 新野兵的家屬, 新野兵才會帶著家恨, 跟劉備一條路走到黑...
而且劉備讓新野的老百姓, 玩一字長蛇陣阻擋曹操追兵, 讓曹操的騎兵從襄陽一直殺到長坂坡, 整個殺人路演, 增加了曹操平定荊州后治理荊州的難度.
於是從客觀上把自己軍心不穩的包袱, 通過"借刀殺人"的方式, 成功的轉變成曹操治理荊州的包袱.
老毛從井岡山出逃時, 也挾持上江西的老百姓, 估計就是從劉備身上學來的.
等劉備到了江陵, 新野的精兵一點沒少, 老百姓卻死光了, 關羽也帶著劉錡來匯合.
過了不到一年, 劉錡也順利"病死"了, 劉備很輕易的吞併了劉錡的軍隊.
另外一個大的蛻變, 是禍水東引.
劉備逃到江陵, 如果不借外力抗衡曹操, 也是死路一條.
但借外力, 只能從東吳借, 甚至不能僅僅借, 而是禍水東引.
因為如果劉備選擇西逃入川, 曹操含尾追擊, 說不定就是個古典版的"驅虎吞狼策", 順手收了益州.
也不能難逃, 難逃曹操含尾追擊, 也能順勢平定荊州, 劉備呆在鳥不拉屎的荊南, 人少地少, 遲早也是個死.
於是劉備就往東逃, 禍水東引, 拚命把曹操的注意力引到東吳上, 因為這個時候, 天下之大, 也只有東吳的水軍能夠抵禦和抗衡曹操的大軍了.
而劉備這條小蛇, 最成功的一步, 是通過自身的一系列戰術動作, 成功影響了曹操的判斷, 做成了一個孫劉共同抗曹, 隔江對峙的局面.
然後在三方對峙時, 讓自己作為偏師, 呆在吳軍的西邊, 比周瑜的吳軍更靠近江陵城.
如果赤壁之戰打輸了, 劉備還能往南往西逃, 因為曹操要乘勝追擊往東收復東吳;
如果赤壁之戰打贏了, 劉備搶勝利果實就順手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