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美之間一直沒曝光的秘密 將造成世界毀滅衝突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3-1-2 20: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伊朗國際新聞電視台「PressTV」12月30日刊發西班牙穆斯林聯合會秘書長優素福·費爾南德斯的文章稱,白宮和五角大樓最近發表的言論明確表明,隨著中國的崛起,未來美國軍事重心會向亞太轉移。為此,美國除強化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之外,還試圖通過其在波斯灣和亞洲海域以及馬六甲海峽等關鍵海道的存在,控制對華能源運輸。

文章稱,美中兩國軍事緊張局勢升級是危險的,會導致整個亞洲大陸關係緊張,甚至有可能會導致中美公開對峙,進而把整個世界帶到進入毀滅性衝突的邊緣。

美戰略重心東移因阿伊戰爭推遲十年

2001年春,布希政府對美國的全球軍事政策進行了戰略審查。時任國防部長的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負責的這項審查得出結論稱,美國軍事部署的焦點應該放在亞太地區,因為中國是美國世界霸權的主要威脅,是美國的頭號對手。

2002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還指出,「我們的軍隊強大到足以阻止潛在對手追求超過或等於美國力量的程度」是最重要的。另外,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科恩也曾就「一個區域大國或全球競爭者出現」的可能性發出過警告,並要求美國儘力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然而,2001年9月11日針對美國的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美國先後打響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並展開了全球反恐戰爭,這使華盛頓浪費了巨大的經濟和軍事資源。因此,在過去十年裡,美國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一直呈明顯下降趨勢。

與此同時,自本世紀初以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成功地使東亞和東盟越來越多的融入中國生產鏈。2000年至2010年,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從400億美元提高到近3000億美元。而且,中國還與亞太地區國家簽署了一些自由貿易協定。所有這些,都使中國成為亞洲第一經濟體。

對此,文章總結稱,在中國穩步發展,並有可能會在數年內成為全球第一經濟體之時,美國的經濟實力卻相對減弱。美國過去十年在中東的戰事,使中國得以提高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活動的「重心」,而美國則位居其後——這令美國軍政兩界精英感到擔心。

目前,奧巴馬政府正在重新聚焦亞太地區,使美國的戰略重心回歸到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之前的狀態。2009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一次東盟峰會中宣布,美國正在「重返東亞」。在2010年召開的另外一次東盟期間,希拉里稱,南海領土爭議事關美國國家利益。對此,中國外交部回應稱,這種聲明「實際上是在攻擊中國」。

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希拉里寫道,一個經濟衰弱的美國,無法同時在多條戰線中佔據上風。因此,為了充分利用資源,美國就必須選擇戰場並謹慎部署有限資源。她還補充稱,亞洲是美國的「戰略核心」,這迫使美國將其資產集中在這裡。

2011年,一些美國媒體公布了五角大樓《持續的美國全球領導力:21世紀防衛優先順序》的戰略報告,該報告意味著重新調整美國軍事力量,軍事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2011年11月17日,奧巴馬在澳大利亞國會發表演講,宣布了新的外交、經濟和軍事戰略,以便重新確立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優勢地位,並遏制中國的影響力。

通過宣稱「美國是一個太平洋國家,我們將留在這裡」,奧巴馬向北京發出了很明確的信息。即便是在美國政府大幅度削減社會服務和軍事開支之時,奧巴馬仍宣布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是「最高優先事項」。他指出,美國會削減國防開支,但不包括亞太地區。

積極拉攏亞太國家全方位包圍遏制中國


美國在中國邊境線沿線的軍事基地和盟國對北京構成了威脅,這是華盛頓為了全方位包圍中國做出的努力之一。目前美國在韓國、日本、菲律賓、泰國、新加坡、關島和澳大利亞都設有軍事基地。

在與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一起出席的一次聯合記者招待會上,奧巴馬宣布了華盛頓在澳大利亞北部駐軍的計劃。除此之外,奧巴馬還宣布美軍會更多的利用澳大利亞的港口和機場,並會與澳軍展開更多聯合軍事演習。

與此同時,奧巴馬還稱美日同盟是「區域安全的支柱」。他還對印度「作為亞洲大國」發揮更重要作用的計劃表示讚揚,很明顯是在邀請印度制衡中國。奧巴馬還提到了增加美國在菲律賓的軍事存在,包括軍艦互訪。11月18日,美菲兩國簽署了《馬尼拉宣言》,宣布要構建更牢固的軍事關係。

美國政府還宣布向印尼出口24架F-16戰機,並表示要與泰國建立緊密的軍事關係。與此同時,美國還重申了對韓國安全的承諾。

最近,奧巴馬訪問了緬甸,以拉攏身為中國傳統盟友的緬甸,削弱中國對緬甸的影響力。美國甚至在重建與其昔日敵人越南的軍事和政治關係——越南在南海與中國存在領土糾紛。2011年7月,美國和越南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

除軍事方面之外,美國重點東移戰略還包括經濟領域。由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將亞洲最大的經濟體中國排除在外。

美國政府還曾試圖「除掉」不支持其對華強硬路線的亞洲領導人。2010年6月,拒絕美國在沖繩島繼續駐軍的前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辭職。之後,鳩山由紀夫被一位明顯的親美首相接替。據稱美國在鳩山由紀夫的辭職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控制油氣產地和海上交通遏制中國崛起

美國在波斯灣和亞洲海域以及馬六甲海峽等關鍵海道的存在,也試圖控制對華能源運輸。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中國人民經濟狀況的改善,中國的石油消費量正在迅速增加。

2008年,中國日石油消費量為780萬桶,但美國能源署最新預測顯示,該數字到2020年時將達到1360萬桶,2035年時達到1690萬桶。

在過去的一年裡,中國石油進口量達到116萬桶。這樣一來,中國很容易因美國控制石油或天然氣生產國的戰略受到威脅。

中國正試圖通過利用陸上石油管道從俄羅斯與哈薩克進口更多石油,來反制美國的這一戰略。中國還計劃把伊朗-巴基斯坦石油管道延長至中巴邊境,從伊朗進口石油。

然而,絕大多數對華石油輸出仍將利用油輪,從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途經由美國海軍控制的運輸線運抵中國。這也解釋了美國為什麼想要有效控制南海。

毫無疑問,美中兩國軍事緊張局勢升級是危險的,將導致整個亞洲大陸的關係緊張, 並使各國激烈爭奪海上戰略通道控制權。

而且,美國軍事重心東移戰略,還有可能會使這些緊張局勢升級至中美公開對峙的程度,把整個世界推到進入毀滅性衝突的邊緣。

局勢越來越緊張:美國已把中國逼到退無可退的地步


美國全球戰略調整即重返亞太以來,中美戰略關係和中國安全環境發生歷史性重大變化。這種變化絕非出自某屆總統的個人偏好或兩國之間的所謂戰略誤判,而有其必然的戰略根源,是美國全球戰略進入新階段的必然結果。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全球戰略大體經歷了兩大歷史階段:頭10年即上世紀90年代,戰略重點是消化東歐,主要方式是北約東擴和歐盟東擴;新世紀頭10年,戰略重點是在中東和中亞擴張,主要方式是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策動以獨聯體國家為主要對象的顏色革命,以及實施大中東民主化計劃。

美國的總目標是全面控制歐亞大陸,而掃清這些外圍的目的是為最終制服中俄鋪平道路。

新世紀第二個10年開始前後,美國在中亞、中東的戰略任務告一段落。儘管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極不順利,但美國成功推翻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美政權,扶植起親美政權。

所以,美國戰略重點從中亞、中東轉向東亞完全是按既定計劃實施的戰略步驟,不存在亂了方寸、沒有章法的問題,只是中國崛起的勢頭進一步加強了其戰略重點轉移的必要性、緊迫性而已。

自戰略重點調整以來,美國在東亞的一系列戰略舉措,概括起來就是政治上圍著中國搞統戰,軍事上針對中國搞部署,經濟上瓦解中國影響力。

東亞是全球最具經濟活力國家特別集中的地區,實際上,東亞也已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地區。

出於霸權主義的地緣政治需要,美國決不允許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對岸出現不受美國控制的、統一的地緣政治板塊。

經過二戰和冷戰,美國在大西洋對岸成功地做到了這點,現在則試圖通過新型冷戰在太平洋對岸也實現同樣目標。

另外,中國最發達和繁榮的城市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在這一地區最容易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傷害。

而且中國對外貿易和能源供應的最主要通道是海上航線,控制了西太平洋經馬六甲至印度洋一線就等於掐住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所以,將戰略重點放在亞太特別是東亞,對美國來說必要,對中國來說致命。

戰略重點轉向亞太,意味著美國已將中國作為其現階段全球戰略的主要目標,這就把中國推上了風口浪尖的位置,退無可退,躲無可躲,只能針鋒相對。

值得警惕的是,美國不會對中國只搞單純的遏制,即阻止中國影響力的擴展。

從美蘇冷戰的歷史經驗看,遏制的背後必然伴隨著謀殺。美國在非洲排擠中國經濟利益和政治影響力,在中東卡中國的能源咽喉,在中國周邊尋找和扶持牽制力量,更在東亞直搗中國安全和發展要害,再加上從內部進行的滲透、演變和分裂,這已經不是簡單的以阻止擴張為目的的遏制(contain),而是以操控乃至窒息為目的的扼制(choke)。

對此,只強調辦好自己的事,只從內部進行體制改革是不夠的,必須給予地緣政治上的有力回應。

太平洋關係與大西洋關係有本質的不同,中國不可能成為美國的盟國。

擺在中國面前的出路只有兩條,要麼頂住外部壓力,獨立自主地在未來多中心化的世界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要麼步蘇聯的後塵,再經歷一次劫後餘生的摧殘。

鬥爭的尖銳性自不待言,但5000年來的文化底蘊和63年來的革命建設成就應該使中國能夠戰勝挑戰。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0

主題

50

帖子

445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45
沙發
楓橡園主 發表於 2013-1-2 21:48 | 只看該作者
支持本貼的觀點,並轉貼世界新聞網1月2日的一篇文章如下:

美武裝盟友 加劇亞太緊張

美國在提出「轉向亞太」和「亞太地區再平衡」戰略的同時,向中國、北韓的周邊國家出售戰機、飛彈防禦系統和其它先進武器也大幅增長,已引起人們對亞太地區安全問題的擔憂。

路透報導,增強盟國和其它安全夥伴的軍事實力是白宮亞太戰略的「樞紐」,而中國同那些國家有領土爭端,北韓則有導彈和核項目問題。

報導引述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協會負責國家安全的副總裁唐尼說,那一戰略樞紐將成為美國武裝盟友並實現自身工業增長的機會。

該協會在去年底發表的評估報告中說,對美國大宗武器的需求預計將在幾年之內繼續保持強勁。

美國對東南亞軍火銷售增長足以抵消歐洲購買武器下降的影響。該行業協會成員包括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等五角大廈的主要供應商。

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對路透說,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同相關國家的2012年銷售合同金額為137億元,比前一年增長5.4%。國會在2012年共收到65份對外軍售通知,總價值為630億美元。此外,國務院負責監管直接商務銷售的辦公室共收到8萬5000份申請,也創新紀錄。

報導指出,美國2011年達成出售軍火協議達663億元,佔全球軍火交易78%。但在2011年的交易中,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的交易就佔334億美元。印度購買的美國軍火價值為69億美元,排名第二。在2008年時,美國對印度的軍售幾乎為零,但2012年已達80億美元。

2012年從東北亞到東南亞,是周邊國家就領土問題嗆聲中國最多的一年,臨近年底都未消停,值得注意的是,相關爭執由口水戰正向實際碰撞方向發展,更需要關注的是亞洲已成為軍購大市場。

據報導,在去年年底,美國國防部已將向南韓出售4架「全球鷹」無人機的計畫提交國會審批,理由是為進一步強化美韓軍事同盟關係,以幫助南韓監控北韓。此前,南韓早有引進「全球鷹」的意圖,但一直遭美國拒絕。如今,在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框架下,對韓軍售也有所加強。

路透援引部分專家指出,由於美國重返亞太戰略以及目前亞洲地區出現的領土主權爭端,例如中國和日本的釣魚島爭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領海爭端。地區局勢的緊張將導致美國對亞洲軍售「熱情高漲」,再加上日本、南韓等美國的盟友在選舉後均出現強調與美國加強同盟關係的政府,未來幾年預計美國的國防行業還將不斷接到來自亞太地區的大訂單。

不過不少專家擔心,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會導致亞太地區局勢不穩,衝突可能性增加,反而損及美國的利益。資深外交家傅立民、前駐華大使芮效儉等多次在不同場合指出,再平衡戰略並不意味著與中國軍事對抗,如果單純希望通過集合盟友來在軍事上遏制中國可能導致亞太地區出現緊張氣氛,美國將會被迫捲入衝突中,這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5: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