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斷章取義者戒!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2-12-9 22: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2-12-10 00:55 編輯

這是雜阿含第九經的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竊以為,這段話是世尊對五蘊無常,不知,不明,不能順應的人說的。

如果我把這七個字 「色無常。無常即苦」。單獨拿出來,脫離當時世尊當時說法的特定因緣。也可以大批、特批一頓。給世尊扣上各種各樣的帽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

物質變異,生住異滅,自然規律。種子種到地下,發芽、開花、結果是生命自然成長過程。那裡有什麼苦? 如果植物種子沒有無常變異的話,那裡有春華秋實!

如果「色「不是」無常」的話,我們就不能從嬰兒長成人。如果「受想行識」不無常的話,我們就不能學到知識,無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五蘊無常同樣無苦可言。

佛法是因緣所生。離開特定的人事物,等諸因緣,來讀佛經,往往會出問題。

斷章取義害己害人。自以為是宣楊佛法,實際上是誹謗佛法,誹謗本師佛陀。


日知而智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沙發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0 10:46 | 只看該作者
色無常。無常即苦! 此是佛法真意,不依任何條件而存在。

任何明白苦諦的人都會理解的。

看來賢友還是對四聖諦存疑,這也是三結之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有疑者。則於佛有疑。於法.僧有疑。若苦.集.滅.道疑者。則於佛有疑。於法.僧有疑。若於苦聖諦無疑者。則於佛無疑。於法.僧無疑。於集.滅.道聖諦無疑者.則於佛無疑.於法.僧無疑

【雜阿含經】第420經 (第16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2-12-10 11:04 | 只看該作者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0 10:46
色無常。無常即苦! 此是佛法真意,不依任何條件而存在。

任何明白苦諦的人都會理解的。

你要是位醫生,肯定不能對症下藥。那樣是要出人命的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4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12-12-10 22:48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2-12-9 22:04
你要是位醫生,肯定不能對症下藥。那樣是要出人命的啊!

「苦即非我」 這句, 應該如何理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5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12-11 01:34 | 只看該作者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12-12-10 22:48
「苦即非我」 這句, 應該如何理解?

如果有能主宰的「我」,還會有苦嗎,沒人願意苦,可見苦是不得已,所以說有苦,證明沒有能主宰的『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2-12-11 03:30 | 只看該作者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12-11 01:34
如果有能主宰的「我」,還會有苦嗎,沒人願意苦,可見苦是不得已,所以說有苦,證明沒有能主宰的『我』。 ...

嗯。這裡的「我「 應該是成唯識論里所講的那個 主宰 的意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7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12-11 04:54 | 只看該作者
我就是「主宰」、「常」和「一」
「我」就是主宰之意。比如說,我要把手舉起,我能夠主宰將它舉起來,這叫做主宰;我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它「常」,既是它一直存在,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也就是明天的我,它沒有改變,叫做「常」;我的另一個意義是「一」,既是這個我是單獨一個,只由一個因素構成。世間人認為「我」是唯一的,所以它稱為「常」、「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8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12-12 12:5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ILLIAMLYLE 於 2012-12-12 12:59 編輯

《楞伽經》卷一: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


如來在經典中說,「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這重要的句子在玄奘法師的翻譯典籍中,就有八部經論提到,一般眾生沒有辦法區別如來藏和我有何不同。

《楞伽經》一再說如來藏是無我,稱之爲「無我如來之藏」,實叉難陀翻譯爲「無我如來藏」。經典說的「阿陀那識」就是執持身根的識,就是阿賴耶識,就是執藏一切種子功能作用的識,就是如來藏,就是能夠發起如來一切德能的寶藏,就是真心,每位眾生都有的真心,祂不是現下的我,不是我目前見聞覺知的心,不是這個第六意識心。

      到了《大般涅盤經》說如來的境界是「我」,讓這些「凡愚」更無法理解,而《大般涅盤經》說的如來的我,是甚深的境界,以如來的真如可以有五別境心所有法,又有善十一的心所有法,連一般的學者都不清楚,何況是一般眾生呢?這樣哪裏有能力來對此議論說「有我」,說「無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2-12-12 22:46 | 只看該作者
就是能夠發起如來一切德能的寶藏,就是真心,每位眾生都有的真心,祂不是現下的我,不是我目前見聞覺知的心,不是這個第六意識心。


感覺這幾句話有點問題,需要探討。當然自己佛學知識有限,僅供參考。

見聞覺知的心,第六意識心,都是「真心「。或者說是「真心「功能的一部分。「真心「不能見聞覺知的話,要它跟什麼?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10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12-12 23:06 | 只看該作者
歷史上有爭議,一派說有真我,或者叫如來藏,一派說無我,甚至以此分別經的真假。我記得在一些經上看過,佛陀說真我或如來藏也是方便說,是為了度一些外道,他們覺得什麼都沒有很恐怖,他們很難理解空的狀態。所以佛陀就告訴他是如來藏。在這點上我覺得六祖壇經對自性說得比較容易理解。不過話說回來,這些離我們太遙遠,聖人看我們像盲人摸象爭個不休的時候,不知如何感想。一般來說,我感覺現在人和古人有點區別就是古人注重修,現在人注重爭論。世俗的辦法叫做真理越辯越明,這本身沒錯,但如果你辯論的事情你很難體會到的時候,就有問題了。我們現代人真的喜歡活在猜想中,然後抱著那個自己也不很肯定的猜想,和別人整個高低。而不去求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97

帖子

8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9
11
-ND- 發表於 2012-12-12 23:29 | 只看該作者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12-12 23:06
歷史上有爭議,一派說有真我,或者叫如來藏,一派說無我,甚至以此分別經的真假。我記得在一些經上看過,佛 ...

阿彌陀佛

「世俗的辦法叫做真理越辯越明,這本身沒錯,但如果你辯論的事情你很難體會到的時候,就有問題了。我們現代人真的喜歡活在猜想中,然後抱著那個自己也不很肯定的猜想,和別人整個高低。而不去求證。」

你這幾句話,我認為你是有所「覺」了。 讚歎一下。
百丈禪師說過,「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阿彌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2-12-13 01:52 | 只看該作者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12-12 23:06
歷史上有爭議,一派說有真我,或者叫如來藏,一派說無我,甚至以此分別經的真假。我記得在一些經上看過,佛 ...

本人無意同佛門內的朋友們爭高低。無非鸚鵡學舌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13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12-13 07:54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2-12-12 22:46
感覺這幾句話有點問題,需要探討。當然自己佛學知識有限,僅供參考。

見聞覺知的心,第六意識心,都是「 ...
見聞覺知的心,第六意識心,都是「真心「。或者說是「真心「功能的一部分。「真心「不能見聞覺知的話,要它跟什麼?


『見聞覺知的心,第六意識心,都是「真心「功能的一部分』, 是的, 楞嚴經上正是這麼說, 不是有
那麼一句大家經常看到的 "非一非異".。

大乘法中所以一直在談"真", "妄", 其實是在宣說前七識與第八識之間功能體性的不同, 在經教上必須如此,學人比較容易明白。 至於在第一義諦上,不是也說了"所有言說,都是戲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4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2-13 08:55 | 只看該作者
這段阿含經可算是雜阿含中的精品!越讀越有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15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12-13 12:07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2-13 08:55
這段阿含經可算是雜阿含中的精品!越讀越有覺

阿含的確是佛弟子們必學的聖教, 以下這一段也是和樓主分享的經文相呼應 :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來所說『法師』義耶?」……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

(《雜阿含經》卷一)



白話如下:【佛告比丘:「說得好啊!說得好啊!你今天想要知道如來所說法師的真實道理嗎?」佛告比丘:「對於色陰這件事,應該向人這樣解說——色陰是會令人厭惡的,所以應該要遠離它,應該把它滅盡,滅盡之後歸於究竟的寂靜;能夠為人解說色陰虛妄不實的人,名為『法師』。同樣的道理,能夠為人解說受陰、想陰、行陰、識陰會令人厭惡的,所以應該要遠離它,應該把它滅盡,滅盡之後,歸於究竟寂靜;能夠為人解說受陰、想陰、行陰、識陰虛妄不實的人,名為『法師』。能夠如實為人宣說五陰虛妄不實的人,就是如來所說的『法師』。」】

從上面經文告訴我們,五陰不是真實法,五陰是和合運作而成的,所以是生滅法;因此,能夠為人如實宣說五陰虛妄不實的人,就是 如來所說的法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6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2-13 12:23 | 只看該作者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12-12 23:07
阿含的確是佛弟子們必學的聖教, 以下這一段也是和樓主分享的經文相呼應 :

W兄問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7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2-13 21:2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12-13 08:31 編輯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12-12 23:07
阿含的確是佛弟子們必學的聖教, 以下這一段也是和樓主分享的經文相呼應 :


你說得沒錯,色陰虛妄也是無常, 末學認為,這段阿含經是重點指"色"的無常:--

巴利「相應部」佛陀也有提到:--

「諸比庫,為何說是色?因為它被破壞,所以稱之為色。被什麼破壞?被冷、熱、
飢餓、口渴、蒼蠅、蚊子、風、烈日及爬蟲所破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18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12-14 01:14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2-13 21:28
你說得沒錯,色陰虛妄也是無常, 末學認為,這段阿含經是重點指"色"的無常:--

巴利「相應部」佛陀也有提 ...

D兄好見地, 謝謝分享.
D兄上次 apply版主一事, 為何沒有繼續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9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2-14 04:43 | 只看該作者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12-13 12:14
D兄好見地, 謝謝分享.
D兄上次 apply版主一事, 為何沒有繼續 ?

謝謝關心,大概已閣置了,這是小事,重要的是這個樹下的平靜與安詳,最近那個
「安詳禪」值得去看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0: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