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600未成年人的安靜與20成人的吵鬧 中德差距令人唏噓

[複製鏈接]

3012

主題

3946

帖子

7099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河水 發表於 2012-11-16 03: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LostControl


如果要列舉中德兩國之間的差距或者差異,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如果要長話短說,其實就很簡單,中德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對教育的認知和投入上。

以前我寫過一篇博文,內容是講國人在海外的種種不文明舉止,招致老外側目。寫完之後,靜下來一想,覺得文章的立意沒有說到根子上。

與其譴責一個沒有公共道德的個人,不如思考造成這種個人行為失當的原因。該責怪的也許不是某個個體,而是應對其負責的國和家。

一個人言行舉止的失當與失儀,比如說在公共場合隨地吐痰、高聲喧嘩或者在餐館里浪費糧食,歸根結底,源於他沒有受到良好的基本教育。他個人,不過是某個特殊時代或者某個家庭的犧牲品而已。一個人如果從小就受到父母嚴格的教訓,那麼在成年以後,就不會做出有損顏面和尊嚴的不當舉止。

前不久,一位女友告訴我,她帶兒子去柏林參加了「全德傑出青少年才藝匯演」。孩子們在一方父母的陪同下,乘坐一等車廂從德國各地抵達首都柏林,下榻在五星級酒店裡,所有費用由德國教育部承擔。晚上10點,活動結束后,住了600多個孩子和家長的飯店非常安靜,沒有一絲喧嘩;第二天一早的自助餐也是井然有序,沒有擁擠吵嚷,也沒有浪費現象。

而這位朋友在這之前一周,在另一座城市為20幾個從中國來德國進行職業培訓的年輕人擔當翻譯。一到晚上,住著這群中國人的小旅店熙來攘往,人聲鼎沸,房頂都快被掀翻了;自助早餐也是亂糟糟、鬧哄哄的一團,讓同吃同住的德國人怨聲載道。

600多個未成年人的安靜與20幾個成人的吵鬧,讓我這位朋友感慨不已。

不錯,我們的祖國在進步,在一天天變得富強。我們的人民也變得越來越有經濟實力。現在走出國門的中國人很多,今年夏天,我們在盧浮宮參觀,遊客中有很多來自中國;上周日,去杜塞爾多夫機場接夫君,因為航班是從北京來的,廣播里居然有中文 (且不提該廣播非常的吵鬧和累贅,內容完全是些多此一舉的弱智的提醒),這一切,都說明中國的影響力不容置疑。

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一個正在騰飛中的現代化大國,它的國民,尤其是它的希望與未來-我們的孩子們,是否接受到了最完整、最良好的教育呢。

在中國,無論城鄉,是否每一個母腹中的孩子都能享有國家醫療制度的保障,是否每一位母親都能定期接受產檢,在孩子還未出世之前,就為他的健康成長做好各種準備。

在德國,孕婦的地位極之尊貴,記得疑似懷孕時我打電話預約,護士遺憾地說,今天沒有空位了,您得等到下周了。隨後,她問我是因為什麼尋醫,我說想確診是否懷孕了。她一聽,馬上說,您這就趕快來吧,您這算急診。

孩子哌哌墜地后,德國的新媽媽們有權利享受三年的教育假期,僱主不能隨意解僱,必須為她們保留工作崗位。一般普通的德國家庭,往往男主人一人工作就能養活全家。我9歲女兒的班上,一大半母親不用上班,在家裡照顧孩子、打點家務、遛狗、整理園子等等,過得愜意而滿足。也有德國婦女生孩子后不願做全職太太,把孩子送幼兒園,自己照樣工作,覺得這樣更能體現自我價值。

無論工作與否,這些太太們個人的素質都比較高,源於她們從小到大受到的良好教育。她們中不少人熱心公益,教育起孩子來也是一套一套的。她們除了在生活上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同時要求也比較嚴格,不僅教授餐桌禮儀,還要求孩子從小自己整理房間等等。

如果在我們國家,每個母親也都有選擇的自由,不用為了生存而背井離鄉,離開自己的骨肉,那麼幅員遼闊的農村就不會有為數眾多的留守兒童。孩子不僅僅需要祖父母的照顧,更需要父母的陪伴與教育。

如果生活在中國的媽媽們,無論城鄉貧富,沒有高低貴賤,都能像德國絕大多數的媽媽們那樣,接受良好的教育,擁有宜居的生活生態環境,知識面豐富,善於吸收最新的信息,與時俱進,那麼,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能給與孩子們最好的教育、引導和幫助。

在這樣一種安全、安心、安定的外部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后不僅僅有愛心、有同情心、懂禮貌,也會遵守交通規則和公共秩序,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說到個體,國人中不乏優雅賢淑與知書達理之輩。但就群體而言,德國人有非常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他們的優秀源於從小受到的教育,包括素質教育與心理教育:他們在幼兒園裡學習分揀垃圾,在入學時,學習如何正確過馬路,到小學四年紀,必須統一接受自行車證考試,考的不光是技巧,還有必須遵守的交通規則。在幼兒園和學校里,他們不僅學知識,也學習如何聆聽而不打斷別人說話、如何禮讓、如何道歉,還學習如何息怒、如何排遣憤怒與憂傷、如何克服害怕等等。中小學生回到家,母親已經熱飯熱菜地等著了,噓寒問暖,循循善誘,補充和延續著學校的教育。

一個有素養的人,不是天生的,與種族無關,與性別無關,與年齡無關,甚至與智商無關,唯一起作用的就是家庭與學校的教育。

一個真正的強國,首先應該能夠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就近入托、上學,直至高中或者職中畢業,無論城市農村,無論有無戶口,是不是農民工的子女;讓每一位母親都能夠有時間、精力和能力,親力親為地哺育、撫養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讓每一個孩子從小體會到什麼是愛,什麼是信賴,什麼是包容,什麼是自然的美,什麼是人間的情。

有教無類,唯有人人有學上,有書讀,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一個古老的民族才不枉負那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唐詩宋詞才能一代代地傳誦下去,孔聖人的後代,才會是一群講究禮儀、明白廉恥、舉止謙和,愛護環境和遵守秩序的「龍的傳人」。

30

主題

569

帖子

4006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006
沙發
泥馬 發表於 2012-11-16 05:53 | 只看該作者

嗯,感覺文章作者大概在德國定居時間不長,還有些CULTURE SHOCK。其實,以德國的條件比較中國是完全不合適的,因為德國在西方也是高度發達的國家,比美國大部分地區(少數發達美國州除外)都要發達。而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或者用直接的詞貧窮的國家,物質生活條件不僅與德國差得遠,而且比歐盟中的窮國還要窮不少。物質是基礎。用哲學的觀點解釋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如果哲學太繞口不好理解,那就用中國俗話:窮山惡水出刁民。不能指望處於溫飽物質生活水平的中國民眾達到最發達西方國家的德國文明和生活水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4 14: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