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經濟靠什麼還能快速增長20年?

[複製鏈接]

2352

主題

2650

帖子

358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電腦磚家 發表於 2012-9-14 14: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11日在2012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仍將在未來20年保持每年8%的增長。同時,在全球經濟疲軟,中國的出口乏力的情況下,他認為,中國可以考慮再來一輪新的經濟刺激,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為下一輪高增長奠定基礎。

  對於中國經濟還能以8%的速度保持20年的增長的論斷,了解林毅夫學術思想的人都不會驚訝,因為這不是林毅夫的新觀點,而是林毅夫先生多年來一直很樂觀的觀點。多年以來,林毅夫先生一直強調,儘管在全球經濟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連續三四十年的時間裡維持9%以上的增長,但他一直將中國的未來增長潛力與日本和韓國進行比較。林毅夫先生在其早期的著作中曾經指出:「日本從1960年開始,用28年的時間在1987年人均收入趕上美國。如果中國能夠在2030年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五分之一,就意味著中國從現在開始直到2030年每年的經濟增長都要維持在9%左右。」林毅夫先生認為,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比1960年時日本與美國的差距要大,因此中國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借鑒外國技術,充分利用后發優勢。

  眾所周知,林毅夫先生對中國經濟長期快速增長的樂觀,建立在中國具有「后發優勢」的基礎上,當年他和楊小凱的那場論戰,讓很多人記住了「后發優勢」這個詞,當然,更準確一點講,林毅夫先生所講的后發優勢,主要指「技術創新」層面,而不是制度層面。基於此,林毅夫先生認為,要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潛力做出判斷,最重要的是分析其技術變遷的可能性。持續的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升級和制度變遷,是現代社會經濟長期增長的驅動力。在他看來,一個國家資本積累的速度取決於該國技術變遷的速度,只要維持比較快速的技術變遷,才能在資本積累的同時打破資本回報不斷下降的規律。對於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林毅夫先生一直認為,投資過熱是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他曾經指出:「上世紀90年代中國曾經經歷過一段由政府主導的以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但因投資過熱導致了大量的產能過剩,引發了其後長達數年的通貨緊縮。」

  因此,筆者對於林毅夫先生長期以來對中國經濟增速的樂觀以及對制度變遷的不重視一點不奇怪,但奇怪的是,之前一直認為中國經濟投資過熱的林毅夫先生,現在卻一反常態對現在依舊過熱的投資大唱讚歌,甚至認為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長的消費增速已經很可觀,投資在短期內仍是拉動經濟、擺脫危機的重要工具,並建議通過「全球馬歇爾計劃」即全球基礎設施投資舉措,使世界經濟走出困境。林毅夫舉例說:「此前一些人不太理解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比如1998年實施了基礎設施投資,到2002年,高速公路長度翻了五倍,當時一些人質疑這些高速公路是資源浪費,但如今很多高速公路已經擁擠了。」而這個其讚賞的例子,又恰恰是其以前的著作中一直詬病的。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目前之所以陷入增速不可遏制下滑的困境,恰恰是由於多年以來過度依賴出口和政府投資,再加上制度建設的滯后以及關鍵領域改革的停滯不前,技術進步緩慢,產業低端,一些產業只有產能的擴張而沒有技術的進步,導致很多行業的產能過剩,收入分配改革的僵局又導致消費不斷萎縮。在這種情況下,在經濟發展戰略上,歷屆的高層不斷強調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擺脫對政府投資和出口的依賴。在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情況下,出於救急的需要,中國啟動了規模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坦率而言,「四萬億」的刺激計劃的確遏制了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但因執行的偏差和資源分配的問題,「4萬億」的政府投資計劃使得一些產能本來已經過剩的行業更加過剩,而一味的強調「保八」又對結構調整和轉型形成了明顯的擠出效應,2009年和2010年,投資對中國經濟的拉動達到了創紀錄的70%以上,經濟發展結構更加扭曲,政府過度的舉債使得地方債務沉重。由於資源並沒有更多的轉向真正困難的中小企業,沒有轉向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因而在經歷三年的增長之後,2012年,中國經濟由於產能過剩等問題,導致再次出現嚴重的困難。「4萬億」遏制了經濟增速的下滑,但2012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很多問題,又和「4萬億」政策本身不無關係。

  過去幾年的事實證明,中國經濟如果不堅持轉變發展模式,不堅持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不堅持改革開放,不堅持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的發揮,僅僅依靠政府短期投資,除了可以獲得短期的「漂亮數據」之外,不僅無助於中國夯實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反而會一再貽誤中國經濟轉型的時機。基於此,包括筆者在內的人一直呼籲放棄「瘸腿」的增長,下決心放棄對政府投資拉動和出口增長的依賴,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林毅夫先生應該明白,2012年中國經濟的所處的困境是結構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是長期以來關鍵領域改革滯后和轉型停滯的必然結果。靠基礎投資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但解決不了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的基礎問題。

  林毅夫先生總是說,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和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5年的台灣以及1977年的韓國較為類似,他據此判斷中國未來能繼續以8%的速度再持續增長20年。但林毅夫先生不要忘記了,日本從1955年以來,經濟開始走上騰飛之路,不是一直依賴出口拉動的老路,而是果斷轉型,通過政府強有力推動的產業政策和收入倍增計劃,實現了成功的轉型,而不是靠投資和出口趕上了美國。作為一個對政策有影響力的學者,林毅夫先生在對政府投資大唱讚歌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自己的思想可能對政策本身有著重大的影響,也不要忘記學術的嚴謹和閣下曾經對中國經濟投資過熱的擔憂。有人認為,林毅夫先生如此追捧政府基礎設施投資計劃,是有什麼個人的「意圖」,筆者對此不會妄測。但不管如何,林毅夫先生經常引用凱恩斯的那句名言恰好能說明大家的擔憂:「不論遲早,不論好壞,危險的是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不管出於何種意圖,林毅夫先生對政府投資的讚歌很可能成為政府再次搞大規模投資計劃的最好註腳,一個非常危險和極其有害的註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12: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