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媒:為什麼他們要離開中國?外國人因社會變遷逐漸離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2-9-1 17: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2/8/29  消息來源:網易  


  核心提示:日前,美國紐約時報中文網刊發題為《為什麼他們要離開中國》的文章,文章稱,許多在中國學習工作居住多年的外國人,因為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各種問題,最終選擇離開中國。文章還稱,大量中國人或也因此移民海外。

  美國《紐約時報》中文網文章,原題:為什麼他們要離開中國?

  前不久,一位長期居住在中國,娶了中國太太,並在中國生意很成功的英國人Mark Kitto在英文媒體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你永遠不可能成為中國人——為什麼我要離開我熱愛的中國?》的文章。他在文中說,在中國學習工作居住了近十多年後,中國的變化讓他最終決定要帶全家離開中國。像他這樣熱愛中國卻要離開的洋人不止一個。

  不光「永遠無法成為中國人」的老外開始考慮離開中國,就是中國人自己也紛紛開始移民海外。據胡潤2011年對中國18個城市的千萬富豪調查, 有14%富豪目前已經移民或者正在申請中,還有46%富豪正在考慮移民。雖然不知道數據是否準確,但至少它闡述了一個趨勢,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

  三十年的經濟改革發展, 使不少人得益, 整體國民生活水平比三十年前大有提高。同時,原有的以國家為主導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和制度機制越來越受到各種階層和利益集團的質疑甚至挑戰。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不滿, 都認為政府對自己的照顧不夠,不滿越來越多 。這不光是草根的弱勢群體和城市中產階級,甚至既得利益集團和富人們也對現有的社會契約越來越沒有信心。 對於前者來說,眼前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滿,而表達不滿的方式是個體和群體的上訪、抗議。對於後者來說,最大的擔憂莫過於未來的不確定性, 而表達沒信心的一個方式是用腳投票——「跑路」。

  不確定性還在於中國社會中潛規則盛行,正式規則反而常被扭曲。政府部門行政的隨意性很強。改革三十多年,行政改革也進行了很多輪,但人們還是對政府沒信心,不信任。Mark Kitto在莫干山隱居,經營咖啡館和家庭旅館,同時也辦暢銷雜誌。 他說他每到三年更新經營許可時候都要提心弔膽, 不知道什麼時候地方政府就會拒絕重新發證。對於生意人來說, 這種費錢、費時、勞神甚至不穩定的投資經營環境是他們所頭疼的。

  令人不滿意甚至「跑路」的還有經濟高速發展下的社會環境。 經過了三十年的發展,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同時帶來的一個後果是一切向錢看的「唯物主義」。 這是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這裡的高速發展是以環境破壞、質量低下為代價的。富於物質,貧於精神生活, 缺乏道德觀、價值觀。

  在調查為什麼中國人想移民海外時,常常提到的還有孩子的教育。這跟中國的教育體制有很大關係。在中國, 受教育的機會仍然是不富足的甚至是貧乏的,還有很多孩子因為經濟和體制等原因無法得到教育 。學校的質量和教育方式也使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前景擔憂。Kitto批評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不是學習知識,而是學習如何考試。 這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切中要害。高等教育雖然經過十幾年的擴招,考生每年還是要為了進大學, 拚命準備高考。大學的教學質量並沒有像學生數量那樣增高。這也是為什麼為了孩子教育很多人寧可花大錢把孩子送到國外, 甚至自己移民海外的重要原因。

  此外,涉及生活品質的環境污染、食品質量、交通擁堵等等的現代化副產品也使很多中國人和在華居住的外國人產生離念。 [ 俺想說幾句 ] [ 查看網友評論( 15 ) ]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4: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