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chowudi 於 2012-7-30 23:55 編輯
六祖惠能: 「菩提自性 本來清凈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這句偈語出自「六祖壇經」 的首段,於禪宗的頓悟法門,可以說是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唐代初年六祖駐錫曹溪, 即現今廣東省韶關市的南華寺, 大開頓悟法門。從六祖開示的眾多法語當中,後人選了這句偈語,與六祖的畫像一同刻在石上,安奉於寺內的六祖殿前,供人膽仰參拜 (見圖) , 可見這四句偈在禪宗的思想體系當中,確有著崇高的地位。

六祖教我們頓悟,那我們該要悟什麼?他的偈語指出 「直了成佛」, 也就是說要悟成佛之道,亦即是要悟菩提。
說到成佛,看來莫測高深,恐怕比登天還難。可是在六祖口中,成佛卻似輕而易舉,只要我們悟了、明白了,那就成了。
這個說法,我們可以從釋迦牟尼佛成道的過程來印證一下。佛陀本來貴為王子,有權有勢,具有良好的福報、美滿的家庭, 那是一般人夢寐以求的生活條件。但是他並不因此而感到快樂,因為他認識到世上還有很多人生活得很痛苦。於是他毅然出家,要去尋找離苦得樂的方法。後來他在菩提樹下苦思瞑想,終於想通了破除痛苦與及取得快樂的方法和道理,於是他成佛了,成為釋迦牟尼佛。
「涅槃經」 說﹕ 「得快樂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所以六祖沒有言過其實,只要我們想通了,能夠在任何時刻、在任何情況底下都能忘卻痛苦,享受快樂,那我們不就像是如來一般嗎?
當然問題是﹕要達到這個境界,恐怕是大不容易。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首次向世人宣示的法要 (初轉法輪)就是教人認識苦和怎樣去除苦的四聖諦(苦集滅道)。佛教把苦歸納成好幾個類型,諸如「三苦」 (苦苦、壞苦和行苦)、 「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和五陰熾盛苦) , 甚至「無量諸苦」 等。正如俗語所說, 「針不刺到肉就不知痛」, 當我們正在承受著種種苦難的煎熬時,我們又怎能奢言在任何情況底下都感到快樂呢?
但正是因為我們深感種種苦惱之難耐,所以我們更加要尋求解脫之道。
讓我們回頭看看六祖的偈語: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 指出覺悟佛道的智慧(即菩提) 本來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性。這個本性永遠不會改變,不會減損, 不會增添, 不會蒙受任何的污染 (即本來清凈) 。我們只須從這方面用心思考,身體力行而貫徹之,我們便能馬上了悟成佛之道,到達彼岸 (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
雖然這四句偈只是寥寥數語,但內里包含著許多大道理:
(1) 一切眾生的本性就是佛性的體現。什麼是「本來清凈」 ? 菩提是本來清凈﹔佛性是本來清凈﹔佛是本來清凈。所以據六祖的偈語,眾生的本性就是佛性。 「涅槃經」 說﹕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六祖壇經」 說得更直接﹕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2) 佛是永遠存在的。所謂「本來清凈」 ,即是從本以來恆不改變,就如「心經」 所說﹕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
(3) 我自已,與及每一個眾生最終都能成佛, 都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為每一個眾生的本性就是佛性。據「涅槃經」 , 佛說﹕ 「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
(3) 一切眾生,無論種族、善惡、貧富、地位之高低等等,都是平等的,因為眾生的本性同樣都是佛性的體現。
(4) 當我們知一切平等,我們就能夠淡化自己的貪婪心、憤恨心、爭強好勝心等,因為明白到不論成功者與失敗者、貧者與富者、善者與惡者,其實都是平等無二的。
(5) 一切眾生都希望能活得快樂, 但是大部份的人卻感到人生充滿著無量的痛苦。佛教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心著有著太多的「無明」 ,從而讓種種的煩惱把我們的本性(即佛性)埋沒了。如「涅槃經」 所說: 「滅諸煩惱名為涅槃。猶如火滅,悉無所有。滅諸煩惱亦復如是,故名涅槃。」
為自己、為別人,我們當要勤求佛法,努力修持,希望有能一日悟得本性,徹底地消滅一切煩惱,達於彼岸。
(6)其實修持不外乎修心和修身,就如基督教「新約聖經」 教我們的 「愛人如己」 一般。因為我愛自己,不想遭受痛苦,所以我嚴格要求自已不要做壞事,不要做損害他人的事。俗語說「平生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 不作壞事、不作損害他人的事,自己就先已活得心安理得,排除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和恐懼。
對於別人,我應該了知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所以我應該視一切眾生如佛,敬重任何一個個人,甚至不見他人的過惡。假如別人的行為替我帶來損失、使我蒙受痛苦,我應該從好的方面去想,心裡不單止不記恨他們,甚至要感激他們,因為他們其實是在幫助我去修持無上佛法。比如說因為某些人的行為(諸如偷、搶、騙等等)替我帶來金錢上的損失,或身體上的傷痛,我應作這樣想﹕ 「他們提供了一些讓我修習'六波羅蜜' 中之'施波羅蜜' (布施自已的所有)、 '忍波羅蜜' (忍受因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損失而帶來的痛苦)與及'禪波羅蜜' (不會因為外界的變遷而令到自已心亂如麻)的大好機會,我感謝他們還來不及,怎麼還要怪罪他們呢?」
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佛所教導我們的「一切皆可舍」 、 「一切皆可忍」, 那麼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還有什麼東西、什麼事情、什麼人物足以令我們感到痛苦和煩惱的呢?
「維摩詰所說經」 里有這麼一段,可以說是我們修持時的最佳座右銘 :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