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施蒂格利茨:美國貧富差距源於公共政策假公濟私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2-7-19 13: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77期,摘自2012年6月21日英國《經濟學家》)

    美國夢的內容是,人人都能從底層攀登到巔峰。這在政治上或許仍然屬實,現任美國總統就是一個由外祖父母養大的肯亞移民之子。但就經濟而言,這遠遠不像大多數美國人以為的那麼確實可靠。在美國,社會流動不如在其他國家容易。例如,在出生時屬於20%最低收入人群的丹麥人有四分之三在成年後脫離苦海。在通常被認為階級分明的英國,十分之七的貧困兒童取得這個成就。但在美國的這個比例不到十分之六。

    由貧致富的情況亦然。在美國,幼年處於20%底層群體的人成年後躋身20%頂層群體的現象遠遠不如在丹麥或英國普遍。總體上,美國的富人飛黃騰達而普通公民艱難度日。在過去30年裡,勞動者工資未能與生產力同步提高。但美國人還沒有意識到這種巨變的程度。在2011年的一項調查中,受訪者普遍以為最富有的五分之一人口掌握著60%的財富,而不是實際上的85%。受訪者的理想收入分配模式是讓處於頂層的五分之一人口只擁有30%的財富。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施蒂格利茨一貫對自由資本主義持批評態度,他在自己針對「佔領華爾街」運動抗議者的新書《不平等的代價:當今分裂的社會危及我們的未來》中探討了這個問題。事實上,他認為這些人的口號「我們是那99%」回應了他2011年5月在《名利場》雜誌上發表的文章「1%的人擁有、1%的人統治,1%的人享受」。

    在施蒂格利茨看來,這種不平等是公共政策受制於一個假公濟私的精英階層的結果。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扭曲政治辯論,通過關稅措施惠及富人,調整貨幣政策惠及銀行。他指出,許多新富不是企業家,而是利用壟斷權牟取利潤的「尋租者」。

    施蒂格利茨的觀點代表了機敏、左傾的美國,他善於闡述自己的論點。他說,不妨想象一下,假如世界上的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但資本不能自由流動,那會怎樣?「各國會競相吸引勞動者,它們會承諾提供良好的學校教育和良好的工作環境,承諾壓低對勞動者的徵稅。這樣做的資金缺口將通過抬高對資本徵稅來彌合。」由此產生的社會將公平得多。

    不過,施蒂格利茨的論述會受益於對歷史和地理的更進一步認識。他指出,在1950年到1980年這段時間裡,不平等現象大大減少。但那是一段非常時期。在大部分有記載的歷史上,擁有土地的富裕階層和其他人之間都存在巨大差距。洛克菲勒和卡內基之類的人比任何一個現代富豪都更有錢。施蒂格利茨還認為,樓市的盛衰也是在錯誤思想指導下的美國政策造成的,但西班牙和愛爾蘭也有房地產泡沫,而它們的社會要平等得多。

    談及不平等問題的解決辦法,施蒂格利茨希望最高收入稅率「大大超過」50%,實施有針對性的財政刺激措施,加大銀行監管力度。在這一點上,或許他可以對平衡協調採取更開放的態度。控制銀行舉債、限制利率和給予破產更多保護都有可能在已經出現信貸緊缺之際減少銀行放款。他承認2009年的財政刺激方案「考慮不周」,但心情愉快地指望著錯綜複雜的美國預算制訂過程會在將來造就更完善的一攬子刺激措施。

    不管他給出的答案是否正確,施蒂格利茨對這個問題的關注無疑是正確的。縱觀發達世界,普通工人正飽受生活水準下降之苦,而銀行家和公司老總們依然逍遙自在。這種截然對立必定會產生社會和政治影響。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1: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