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央給香港頻送大禮收效如何?

[複製鏈接]

1475

主題

1562

帖子

219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9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在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之際,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內地與香港合作,內容涵蓋經貿、金融、教育、科技、旅遊、粵港合作等方面。從具體內容來看,這些新舉措較既有政策有了新的突破。通過一系列合作,香港將為內地發展的諸多方面尤其是人民幣國際化提供良好機會,隨著這種全方位合作的推進,內地與香港的合作將進入一個全新的「蜜月期」……

  經貿合作方面,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補充協議九;推動內地與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支持珠三角地區港口、機場、軌道交通之間的銜接與合作等。據海關統計,2011年內地與香港貿易額為2835.2億美元,比1996年的407.3億美元增長596.1%。特別是自2006年1月1日起,內地對原產於香港的產品全部實行零關稅,內地與香港在貨物貿易領域已經全面實現了自由化。

  金融合作方面,支持第三方利用香港辦理人民幣貿易投資結算,進一步豐富香港人民幣離岸產品;為香港有關長期資金投資內地資本市場提供便利;推動滬深港交易所聯合設立合資公司,推出內地與香港兩地市場互相掛牌的交易所交易基金產品等。

  教育交流方面,鼓勵香港高校到廣東省合作辦學,擴大內地與香港高校師生交流,並將選擇在廣州和深圳分別建立粵港青少年交流活動基地、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

  科技合作方面,鼓勵香港科技人員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申報國家人才計劃;啟動新一輪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夥伴實驗室的遴選新建工作。

  旅遊合作方面,允許內地旅行團乘坐郵輪從香港到台灣后,繼續乘坐該郵輪前往日本或韓國旅遊再返回內地。

  粵港合作方面,允許香港金融機構依據相關管理辦法在粵設立消費金融公司;進一步推動香港與深圳之間的相互投資和金融合作;為港產粵語版影片進入廣東市場提供便利;通過推進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提升粵港金融合作水平。繼續完善供港物資相關體制機制及通關制度,確保內地對香港基本生活物資的安全穩定供應。進一步放寬香港居民個體工商戶在內地的經營範圍,取消從業人員人數和經營面積的限制。

  一直以來,內地都是香港物資的最大供應基地。商務部數據顯示,目前香港市場活豬95%、活牛100%、活雞33%、河鮮產品100%、蔬菜90%、麵粉70%以上由內地供應,供港食品連續16年沒有出現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98%以上。

  實際上,去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香港出席國家「十二五」規劃與兩地經貿金融合作發展論壇時,就公布一系列中央政府支持香港進一步發展、深化內地和香港經貿、金融等方面合作若干新的政策措施。

  然而香港人似乎對中央持續的施好並不買帳,各種反對批評聲音一浪高過一浪,接二連三的示威抗議活動令特區政府招架乏力。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社會學家丁學良指出,中央送大禮使一些香港業界大佬養成了壞習慣,他們不通過提升產業競爭力謀求發展,而是依賴於向中央「要照顧、要好處」。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最近發現,港人對中央政府的不信任程度創下自1997年5月以來新高,有37%受訪港人說不信任北京。另外,有67%受訪港人對中國前途有信心,但較上次調查時下跌超過一成,是1998年以來新低。港大民研總監鍾庭耀分析,近來一連串涉及高官醜聞和人權等事件,都令香港市民對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度上升。

  回歸15年後的香港,面臨著一系列廣泛的挑戰,雖然在金融與房地產的帶動下,港府獲得了6620億港元(850億美元)的財政儲備,香港經濟表現強勁,但香港的房價已飆升至199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暴富的仍然只是極少數地產商和金融寡頭,香港的貧富差距己大於英國、新加坡和美國,基尼係數在2011年上升至197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香港最貧困的百分之十的人,每個月只有二百多美元的收入;而最富有的百分之十,月收入超過一萬七千美元。

  自由行帶來的表面經濟繁榮,最終受惠的依然是大財團。雖然也創造了就業機會,但是對於大部分香港人來說,承受的卻是這種繁榮帶來的物價上升、樓價上升、生活成本的上升,而收入的增幅,遠遠跟不上通脹。

  解決這樣的狀況,從來都是政府的責任。香港人的不滿和怨氣,常常通過媒體和街頭抗議發泄出來。國內總有人為此嘲諷香港人:英國人統治的時候,你們沒有民主,現在為何叫得那樣洶?香港對於這些人來說,只有一個殖民地的標籤,卻看不到在殖民地的標籤下面,香港如何走到今天。

  香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香港人的民主意識,香港對於法制和自由的堅守,所有的這些,都可以回溯到以前。他們也不了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於政府的要求,對於自己的權利,對於自己的義務,是如何一點點的認識,一點點的提高,一點點的要求。其實這些批評者只要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或者自己身邊的人,就會理解,每個人都有要求更好的權利,一個社會才會向前,而不是停滯甚至倒退。

  新任特首梁振英在接受新華社訪問時也坦承,香港被殖民統治了100多年,要把人心回歸的工作做好,包括國民教育等,可能需要較長時間。他說,國家很大,有些港人對內地了解不多,需要給他們多點時間。梁振英本月初接受美國《時代》雜誌亞洲版訪問時,也承認政府當前最大挑戰是與民眾「分離」,包括市民沒有投票權、政府沒有直接聆聽市民的聲音,以致市民對政府不信任。

  港區全國人大常委、前香港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巧妙地指出,港人與北京在認知上有很多不同。「香港人覺得很應該做的事,內地人未必有同樣看法。舉個例子,譬如你煲湯時,看見表面有一層油,即使裡邊滾得很猛烈,表面上也看不到。若要避免這煲湯突然滾溢出來,香港人的做法是減柴,即從源頭解決問題來保持社會安定。但內地一些人的做法是,加更多油在湯上,令它一時平靜。」范徐麗泰認為,大陸要長遠安定,必須處理貪腐、濫權、不尊重人民權利的現象。至於香港人能否既愛國,又爭取到中國的民主?范太說,香港的優勢包括尊重法治、熱愛自由等,這些仍會維持和堅持下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8: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