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爾街的鬼馬遊戲

[複製鏈接]

2346

主題

2510

帖子

365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笨鳥后飛 發表於 2012-6-14 20: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陳思進
  
  
  
  2010年,金融界曝出一大令人震驚的醜聞,因巴菲特的前得力助手索科爾(Dave Sokol)涉嫌內幕交易,令巴菲特也捲入內幕交易的醜聞中。巴菲特和索科爾都將接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傳訊和調查。
  
  現年55歲的索科爾,作為巴菲特的左膀右臂,一直被外界視為巴菲特的准接班人。他自稱首次以每股104美元,打算購入5萬股路博潤(Lubrizol)公司的股票,但買到2300股時,覺得不值得花時間去管理區區幾千股,便決定拋出。至於第二次買入其股票,是因為他很喜歡路博潤,認為它值得長期持有。
  
  而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卻在3月14日以90億美元的價格購買了路博潤公司,該股票3月底收盤價133.96美元,粗略估算,索科爾每股贏利了30美元,浮動贏利近300萬美元。索科爾主動報告了這些交易(雖然他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違法),巴菲特也力挺索科爾,說他早就知道此事,索科爾的做法似乎無傷大雅(潛台詞:不必大驚小怪)。
  
  其實,但凡在投行做過的都知道,投行從業人員,甚至其家屬,他們所有的證券交易賬戶只能在自己公司內部開設,而且時刻被監管部門監控,更不能隨便交易與自己公司有業務或將有業務往來的公司證券。在買賣之前必須先向監管部門申報,在獲得了事先批准后才可交易股票,否則就是內幕交易。輕則罰款被裁,重則坐牢。為避免麻煩,筆者在投行工作這些年,關閉了所有的證券交易賬戶。特別是近兩年,筆者專做證券交易監控,更深知索科爾的行為絕對屬於內幕交易,而且屬於「內幕交易初學者」的水平。
  
  這恰恰印證了巴菲特自己說過的名言:如果你看見廚房裡有一隻蟑螂,那裡面肯定就不止一隻!華爾街是金錢世界,人性中的醜惡一面,往往抵擋不住金錢的誘惑,使得多年來內線交易屢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
  
  例如大名鼎鼎、最具權威的美國成功女性之一,時尚女王瑪莎·史都華(Martha Stewart),也因涉及內線交易而坐牢。她曾是時裝模特兒、股票經紀人、作家、雜誌主編、兩檔當紅電視節目主持人和時尚女皇,在過去二十年間她是出版界的領頭人,資產高達10億美元。2001年12月28日上午,她所持有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股票受重挫,就在前一天,她將手中的那些股票全部拋出。其實對她來說,那隻不過是區區45673美元,相對於10億美元資產,還不是零頭的零頭嗎?結果,她被查出利用內線消息圖利,最後因妨礙司法公正被判處五個月徒刑,外加罰款以及禁止她任職於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和執行董事長五年。
  
  而另一起內線交易案則充滿了諜戰片色彩。2001年,年僅36歲的古登伯格(Guttenberg),任職於瑞士銀行的證券部,身兼執行主管和機構客戶經理,是瑞士銀行投資審議委員會成員。每個工作日上午11點,瑞士銀行投資審議委員會的審議分析師把評估后的股票升、降級推薦信息發布給投資者,以便他們作出「買入」、「賣出」和「持有」的參考。與眾多投資銀行的分析推薦一樣,瑞士銀行的升降級建議被投資者密切關注,並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股價的走向。
  
  瑞士銀行內部有80個人能在開會之前看到評級推薦信息,古登伯格是其中之一。當時古登伯格欠了好友埃瑞克·富蘭克林(Eric Franklin)25000美元。古登伯格想出了一個不花分毫就能還債的辦法。而富蘭克林則掌管著貝爾斯登公司旗下的一支對沖基金,肩負快達資本對沖基金的證券經理。兩人約定,古登柏格將瑞士銀行的股票評級信息提前透露給富蘭克林,後者則提前在市場上操作買賣,贏利兩個人分成,古登伯格賺取的部分,將用來償還富蘭克林的25000美元。
  
  古登伯格不可謂不知法,這從他與富蘭克林之間充滿了「007」色彩的聯絡方式中便可見一斑。從古登伯格知曉瑞士銀行的股評到正式發布,中間只有一天時間,也就是說,從透露消息到交易完成只有短短的幾小時。根據美國證交會和司法部的起訴書記載,古登伯格和富蘭克林為此專門購買了拋棄式手機,還編出一套聯絡暗號,靠發送簡訊來傳遞消息、安排見面和支付現金的時間與地點。誰知這樣的交易一發不可收,次數越多,牽涉面越廣,金額也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這起內幕交易被稱做「瑞士銀行陰謀案」,最後被揭露。
  
  在華爾街另一家百年老字號投行摩根斯坦利,則是一起夫妻檔的
  
  聯袂陰謀,被稱做「摩根斯坦利陰謀」。26歲的冉迪·克洛塔(Randi Collotta)時任摩根斯坦利的律師,她與同樣是律師的丈夫克里斯托夫·克洛塔(ChristopherCollotta)聯合起來,由她將所知道的公司併購交易消息透露給在佛羅里達的好友馬克·傑曼(Marc Jurman),由傑曼掌管的基金在佛羅里達進行操作買賣。克洛塔夫婦則從其交易的贏利中提成,僅僅2004年到2005年的一年間,就非法所得60萬美元。
  
  不過,以上這幾件內幕交易案,要是和全球頂級金融財團瑞士銀行(UBS)在金融危機期間涉嫌參與操縱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一事相比,根本就不算什麼了不起的事兒。
  
  在這裡,先淺析一下什麼是LIBOR?從事金融業的人都知道,LIBOR是世界市場上最活躍的利率,也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指標之一,像利率期貨、掉期交易以及歐元和美元的價格,全都以LIBOR來確定。由於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LIBOR不僅適用於英鎊,也適用於美元、瑞士法郎、日元和加元。在醜聞發現之前,該利率被認為最真實地反映了市場的資金需求狀況。
  
  每天上午倫敦時間11點整,英國銀行家協會將從16家銀行(瑞士銀行、美國銀行、巴克萊、花旗、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滙豐銀行、摩根大通、勞埃德銀行、荷蘭合作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三菱東京銀行、日本農林中央金庫、蘇格蘭皇家銀行、西德意志州銀行、法國興業,筆者曾在其中3家任職)搜集各家銀行從美元到瑞士法郎等10種貨幣的拆借成本。LIBOR的期限從隔夜到一年,然後被納入統計表,去掉最高和最低部分得出平均值,當天的LIBOR被確定下來,之後送往全球各地的交易所。銀行相互之間提供的利率全天候都在變化,而LIBOR被固定於24小時內。一般來說,瞬間利率和拆息率的差異非常小,尤其在短時間內。 
  
  那麼,現在要談一談什麼是LIBOR醜聞。這一「奧秘」就在於多家報價銀行串謀操縱LIBOR,當英國銀行家協會收集完報價,在去掉極端報價之後進行平均的當口,被做了小動作,這一惡劣行徑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導致操縱者從中瘋狂地漁利。
  
  對於一般大眾來說這恐怕很深奧,或者說很不容易理解。但人們容易理解的是,銀行通過改變和操縱利率,能使衍生產品的價值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變動,從而獲得巨額收益。因為全球有超過360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和公司債券,都視LIBOR作為基準利率。一個小數點後人為的數字變化,其獲取的回報都是天價。
  
  在原先的金融資本市場中,信用的基石是誠信,市場主體中的一方必須信任另一方將履行諾言。比如放貸方必須信任借貸方有能力償還貸款,投資人必須相信他們能看得見投資回報。失去了誠信,等於失去了靈魂,就好似一旦牛頓三大定律是錯的,那麼以這三大定律為基礎的現代物理學還能可信嗎?現在LIBOR被操縱,那麼與之相關的360萬億美元的衍生產品,也就全出錯了!
  
  金融衍生品市場是一個零和遊戲(Zero-Sum Game),在同一時段內所有贏家所賺的錢,與所有輸家所賠的錢相等;衍生品市場只是財富的再分配,並不創造新的經濟價值。銀行操縱利率獲得了巨額收益,那麼誰在虧損呢?當然是參與這一市場的廣大投資者。
  
  深深嘆口氣,在當今的世界金融市場,真正的誠信已蕩然無存,華爾街富人為了自己的高獎金,簡直無所不為,而且他們絲毫不感到羞恥。比如華爾街投行雷曼兄弟,次貸危機迫使它倒閉,在遭遇清算的過程中,竟然發現其公司賬上有1億美元。清算公司要問了,你不是倒閉了嗎,怎麼賬上還有1億美元?雷曼說,這是今年年底派發獎金的錢。奇怪,你連公司都保不住了,哪來錢發獎金,居然有1個億?雷曼傲慢地回答,我們華爾街就是這樣,1億獎金雷打不動要發,至少得1個億;要不是碰上我倒閉,獎金就可能是幾十上百億!潛台詞:獎金不超上百億,不如買塊豆腐撞死得了。至於投資者的損失,那可不關我的事兒,只要有錢落入我的錢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2: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