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寫詩如同寫新聞的唐代詩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6-12 01: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詩歌與新聞報道,老實說,二者之間在寫作上很難找到共同點。比如,讓一個職業記者去寫詩,難免會流於平實直白,這是因為記者寫慣了新聞語言的緣故;而讓一個職業詩人去搞新聞,多半也會寫出李白那樣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書生氣語言來,這是詩人「有話不好好說」外加骨子裡的憤世嫉俗所決定的。


    有趣的是,趙炎近讀唐詩,發現唐代不少詩人特善於用詩歌語言去搞新聞爆料,這種現象值得研究新聞發展史的學者去關注。


    杜甫最愛寫民生類新聞,而且善於跟蹤暗訪。在著名的「三吏三別」中,他赫然爆出「有吏夜捉人」的消息。夜深人靜,他是如何知道的呢?若非暗地裡跟蹤警察辦案,這則消息很可能就不可靠了,當然,此類消息上早報頭條,應該沒問題。


    有的時候,杜甫也喜歡寫寫長篇通訊類的稿子,比如「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女,零落依草木。」(節選)描寫一個在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的不幸遭遇,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情節,時代背景、個人命運等交代得非常清楚,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細細品一品這首詩,看像不像一篇通訊稿。


    杜甫其實很想做戰地記者的,可惜沒有機會,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里表達了這樣的想法,「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戰爭已經結束了,還是干老本行,去洛陽做自己的民生記者。


    杜甫的「理想」是有依據的,唐代詩人中的戰地記者群體確實比較龐大,也很吃香,高適、岑參、王昌齡、盧綸、王之渙、元結等均可稱為戰地記者,也均成了名記。


    元結的那首《賊退示官吏·並序》就具有新聞特點,他在序中說:「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什麼人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短短十餘字就說明白了,趙炎以為,元結深得新聞三昧。再如,高適的「別董大」,其中有「今日相逢無酒錢」一句,就是典型的新聞語言,戰地記者很苦啊。盧綸的「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很是有名,即便是在今日,依然不失為一篇絕佳的新聞,解放軍報一定喜歡。


    李白寫過新聞性質的詩歌,但此君是個浪漫人,新聞稿子寫得好像玄幻小說。


    他在「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詩中做過嘗試:「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晚上從山下經過,他走,月亮也死皮賴臉跟著他走,你說玄乎不玄乎?在「蜀道難」里,他說:「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也是新聞爆料,只是「四萬八千歲」顯然失真了。


    還有一幫詩人喜歡寫農村題材的新聞稿,王維、孟浩然等是他們中的佼佼者。「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是孟浩然寫的「過故人庄」,好像是在說老朋友準備好了酒菜,邀請我去農村採訪。王維的「送梓州李使君」,內容也比較像新聞:「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告訴我們,大雨下了一整夜,樹梢上流下的雨水如同瀑布,該注意防澇了。


    王維的另一首「送元二使安西」頂頂有名,一看標題,就知道是篇新聞稿,不過內容不像,但卻有現實意義。比如那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現在人出行若坐動車高鐵,親朋好友臨別時大多帶著類似的悲涼情緒,不一定人人都說出來,但心裡一定在念叨。想來王維是有先見之明的,早在千年之前就為我們準備好了說辭。

499

主題

1452

帖子

2276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76
沙發
玉面狐 發表於 2012-6-12 23:03 | 只看該作者
詩在唐代是萬用文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1: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