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鞦韆」一詞究竟是怎麼來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帖最後由 想飛的兔子 於 2012-6-11 21:07 編輯

       盪鞦韆是我國民俗中最常見的娛樂活動,人人都會盪鞦韆,可是「鞦韆」一詞究竟是怎麼來的?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需要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至於後來繩索懸挂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據《藝文類聚》引述古籍記載,「鞦韆」本來是北方山戎的習俗,在寒食節這一天盪鞦韆遊戲,用以鍛煉身體的靈巧性。齊桓公打敗山戎后,這項遊戲隨即傳入了中原。北方寒冷,為結實起見,鞦韆的繩索多用獸皮製成,因此「鞦韆」的繁體字寫作「鞦韆」,偏旁都是「革」。
       關於「鞦韆」一語的來歷,唐人高無際在《漢武帝後庭鞦韆賦》的序中寫道:「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高無際的意思是說「鞦韆」一詞乃是「千秋」的轉寫,後宮中為漢武帝祝千秋之壽,有盪鞦韆這項遊戲,後來就乾脆用「鞦韆」來稱呼了。五代時期的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也寫道:「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盪鞦韆的習俗流傳很廣,杜甫有詩「萬里鞦韆習俗同」。北宋時盪鞦韆盪出了新的花樣,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又有兩畫船,上立鞦韆,船尾百戲人上竿,左右軍院虞候監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鞦韆,將平架,筋斗擲身入水,謂之『水鞦韆』。」「水鞦韆」非常類似今天的跳水運動,是宋代雜技的新發展,在中國雜技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頗有影響。

499

主題

1452

帖子

2276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76
沙發
玉面狐 發表於 2012-6-12 23:02 | 只看該作者
多謝分享,學習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1: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