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老外評價華人:會留底牌,笑到最後的是他們!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6-8 19: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2-06-08 09:33:09 來源:青島新聞網


核心提示:不管什麼時候,你絕對不可能一晚上就把一整瓶酒喝得一乾二淨(除非當時有很多人)。在中國的電視劇里,人們會把一些國外生產的價格高、度數也高的烈性酒倒在大大的酒杯中,然後立刻「倒」下去,而不是喝下去。


中國人這樣開車

交通事故肯定多


如果說維多利亞時代的象徵是地鐵站,那麼加油站也許會成為新時代中國的象徵。它

們靜靜地站在寬闊的馬路旁,目睹著中國人將自己的出行工具從自行車換成了汽車。應該說,汽車業在中國已掛好了一擋,正準備全力衝刺。

如今70%的中國人都希望擁有一輛汽車,而這一比例在美國只有30%。2003年,中國生產了400多萬輛汽車,一年後,產量突破了500萬輛。

雖然中國汽車保有量不到全世界的2%,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卻佔全世界的15%左右。2003年,在中國有超過10萬人死於交通事故。

而美國擁有全球30%的汽車,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僅為4萬。最近中國政府的一項報告指出,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那麼,這一數字到2010年將有可能達到20萬。

只要到中國去看看人們是怎樣開車的,就知道為什麼交通事故會頻頻發生了。

在中國,小型轎車和運貨卡車共用一條車道,還有一些不知名的老式車輛也在湊熱鬧。自行車和行人在這些汽車間隨意穿行,而有時一輛小汽車裡竟有5名乘客。在這裡,世界一流的高速公路有時會突然變窄,連接到坑坑窪窪的單行道。

中國人的駕駛習慣也不太好。有些人總喜歡不斷地按喇叭,尤其是在超車的時候。如果有行人或其他車輛堵塞了交通,他們還要按喇叭來發泄不滿。

在一些路況複雜的地方,很多汽車根本就不減速,而是會並肩急速駛過。一些地方甚至還有車輛會莫名其妙地逆行。不過一切都在變化中,中國正試圖通過出台新的交通法和嚴格駕照考試程序來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去年新頒布的交通法將責任從行人轉移到司機。頒布這個法律的出發點在於打擊不謹慎駕駛,但有人聲稱,這一法規會讓行人在橫穿馬路時更為大膽,在汽車之間隨意穿行。

由於中國地域遼闊,這決定了中國在規範任何一件事情時都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產生效果。

目前僅北京一個城市,就有100多個駕駛學校。由於最近高漲的駕駛需求,人們有時要等6個月才能上車學習。

中國的汽車駕駛學校看上去很棒,有自己的教練場,其中有道路、十字路口、交通標誌以及其他一些模擬設施。學員們可以安全地在這裡學習駕駛技術,不用管真正路況環境中的危險。

在中國,學員在參加駕駛考試前,必須學滿58個小時。但這樣的學習方式也意味著他們在獲得駕照前,根本沒在真正的道路上駕駛過。

中國在道路交通方面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在中國,一些交通燈有倒計時系統,你在等綠燈時,可以知道自己要等多長時間。這真是個絕妙的主意。(作者為英國人喬·加德納)

中國人用美味和華服

來放縱身體


印度和中國相鄰,卻又被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隔開,中國人的想法和做法與我們大不相同。如果我們想超越這些限制,就必須要了解中國豐富的傳統和文化。

中國人與我們有許多共同之處:敬重長者和權威,重視學習,熱情好客,看重家庭生活以及男性享有優越地位。而我們雙方的差別則可以歸結為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人生觀。

中國人是「現世主義者」,而印度人是「來世主義者」。我們關心的是來世,因為它會支配我們現在的生活。這種觀念導致印度人對目前的生活趨向於否定和悲觀。

中國人只相信今生今世。在他們看來,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生活的目的所在。由於在他們眼中只有「今世」,中國人願意儘力過好每一天,讓自己過得平和、舒適和富足。他們更願意麵對現實,做實用主義者。

印度人相信宗教,並幻化了諸多神靈以供敬仰。敬神是出於畏懼,或想得到切實的好處(發財、陞官、得子)。印度人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取悅神靈,並創造出天堂和地獄概念及作孽和積德等觀念。

印度人靠積極上進、非常自信來處處顯示自身的優越感,而中國人則正好相反,顯得非常謹慎、仔細和謙遜。他會和你談你的事情,卻閉口不談他自己。

當要合影的時候,一個印度人會使勁向前擠,而中國人卻不會這樣做,除非有人特別邀請。

印度人出於自大心理,往往會把所有的牌都攤在桌子上。中國人則會把牌留到最後,而笑到最後的往往是他們。中國人非常善於使用拖延的技巧,通過請客吃飯和觀光旅遊讓對方先提起話題。

與中國人打交道的代表團有時不得不等上許多天甚至幾個星期,而中國人卻正按部就班地讓對手變得焦躁不安、極不耐煩並最終決定不惜任何代價使雙方達成協議。因此,和中國人打交道一定要非常有耐心。

印度人關於「來世」的人生觀使得他們將超度靈魂作為人生的首要目標。他們相信身體禁錮了靈魂,是靈魂超度的障礙。

因此,人生的目標不是用美食和好酒來滿足身體的需求,而是讓它飽嘗飢餓並穿最簡樸的衣服。中國人則正好相反,他們用美味的食物和漂亮的衣服來放縱身體。對中國人而言,身體是父母贈送的禮物,應該善待而不是去傷害它。

中國人創造了美味的食物、奢華的傢具及精緻的瓷器。信仰物質生活的西方人很自然地會被中國吸引。而印度人在精神方面高談闊論,物質生活卻維持在很低的水平,從而讓整個世界遠離自己。

中國人能制定富有遠見的計劃。他們經常做長遠打算,並願意為此犧牲眼前的利益。或許這也是中國人重諾守信的原因。

印度人非常樂於請別人一頓免費午餐,而中國人的午餐卻不是免費的。他們在別人請吃飯時一般不會毫無表示。

有這麼一個說法:「送中國人一塊石頭,他會還給你一塊玉!」(作者為印度人帕蘭傑毗)

當面傷害別人反而覺得自己有話直說

一天我穿了一件新的T恤衫,我認識的一個中國人問我:「你的襯衫是新的嗎?」我告訴她是的。她說:「我不喜歡,不好看。」西方人一般不用這麼直率的方法問。

如果有什麼人問我,而那個東西又不是我喜歡的,我會試著尋找一個適當的角度來回答。我也許會說:「要是我的話就不買,但其實對你來說不錯。」在我誠實的同時還要加以小心,避免傷害了對方。

我和我的一些朋友都注意到,中國人有些時候其實並不那麼坦率,而在另一種情況下他們卻直來直去。這是讓我們西方人感到糊塗的地方。什麼時候可以直來直去,而什麼時候又得拐彎抹角?

好像中國人直接評論一個人的衣服或者他的外表是可以的,但是給某人提建議改變方法卻是不應該的,至少對一個上了年紀的人或是一個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做這樣的事情是得考慮考慮的。

如果這種觀察正確的話,顯而易見它是多麼容易發生誤會呀!因為在西方他們大概採用的是另一種方式。

在瑞典,如果有人的外表有什麼我們不喜歡的地方,我們盡量不說,因為指出一個人的毛病是不禮貌的,比如「你胖了」或「你老了」或「那件衣服難看」等評論。

但是如果一個人能想出一個好辦法節省時間什麼的,我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提出這個建議,不管面對的是老師還是老闆或是上了年紀的人。我們看重事情的實際性和它產生的結果,勝於注意對方屬於什麼地位。

甚至有些中國老師也用這種生硬的方法對待我們,使我們這些外國人難以理解他的做法。一天在課堂上我們正在進行下一課生詞的預習,一個生詞的意思是「占」,老師想給我們解釋這個「占」字的用法。

他指著一個比較胖的學生說:「他太胖了,要是坐公共汽車的話,他得佔兩個位子。」全班頓時鴉雀無聲,大家懷疑地盯著地下,我們都以為是聽錯了。

沒有人知道該說什麼該做什麼。這種沉默使我感到糟糕透了,特別是讓我感到對不起那位無辜的同學。當眾說出這樣的話,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侮辱人是一件很壞的事情,有誰喜歡聽別人說自己胖呢?

終於有個學生嘟囔著說:「老師你太過分了。」可那位老師一點兒都沒明白,他又說:「這是事實呀,你們沒看見嗎?他很胖呀,哈,哈。」然後愉快地笑了起來。

我們都覺得班裡現在有了問題,但問題不是老師。這位老師很善良,他的意圖肯定不是傷害那位學生。問題就是文化的衝突。

如果一個外國人,來到中國卻不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遇到這種情況可能馬上就覺得什麼都不好,初始的印象就很糟糕。如果中國人知道這樣的說法可能傷害外國人,這樣的衝突不就可以避免了嗎?(作者為瑞典人李琳)

難以接受的酒文化

曾經有個老師問我:「你們家裡有XO嗎?」我告訴他,我們偶爾會有那種烈性酒。他說:「它們的價錢很貴,對吧?每瓶大約得1000塊吧。你們一晚上就能把一瓶XO喝完,是嗎?」

我努力向他說明,其實不是這樣的。首先,烈性酒的價格千差萬別。有些烈性酒確實價格不菲,但我從來不買那些酒,我不可能把那麼多錢花在一瓶酒上。

其次,不管什麼時候,你絕對不可能一晚上就把一整瓶酒喝得一乾二淨(除非當時有很多人)。在中國的電視劇里,人們會把一些國外生產的價格高、度數也高的烈性酒倒在大大的酒杯中,然後立刻「倒」下去,而不是喝下去。

我們很難理解這種情況。在西方,很少看到有人那樣厲害地喝烈性酒。相反,我們只在自己的杯中倒上一點兒酒,然後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抿,而且通常是在晚飯後。

你不可能每天都喝烈性酒。一般只在家裡來客人時或是在其他一些特殊的場合,你才可能拿出烈性酒。也就是說,一瓶XO是可以喝很長時間的。

但是,不管你喜歡西方的烈性酒,還是中國的白酒,我認為這裡的飲酒習慣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區別。

好多人都曾對我說,當他們和中國人一塊兒出去吃飯時,尤其是某個場合與生意多少有些關係時,中國人,往往是男人,免不了要喝好多酒。他們不光自己喝中國的白酒,還頻頻勸酒,讓客人也不能少喝。

我覺得,在那種情況下,要是別人給你倒酒的話,你就不得不喝下去。主人通常會提議乾杯,而作為客人,你實在是無法拒絕。我本人倒沒有碰到過這種事,可能是因為我是個女人吧。

我也說不清其中的緣由。但是,那些西方男士對我說,當他們感到自己確實喝不下去,而對方卻不停地勸酒時,他們覺得這樣做太有失禮節了。他們說,不管自己怎樣努力,他們無法拒絕對方的好意,他們感到自己是在被迫喝酒。

我曾經聽到過很多這方面的故事,既有中國人講的,也有西方人講的。他們都在說自己由於迫不得已而喝了太多的烈性酒,結果他們感到很難受,甚至都快吐出來了,可主人還在不停地勸酒。

我真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如果你請客人出來吃飯,你不就是為了招待好對方,讓他或她感到很愉快嗎?難道你不是為了大家在一起好好地開心一下嗎?

我自己不能喝酒。要是友人非得勸我喝的話,我會拒絕他的好意。不管他們如何懇求我或是逼迫我喝下去,我都是不會喝的,不僅是因為我不喜歡喝,而是因為我的身體無法接受酒,即使喝了也會馬上吐出來。

而這與不夠禮貌或是不尊重他人沒有絲毫關係。我認為,每個人都有權決定他們想吃什麼或是想喝什麼。我聽說,在這裡,不停地勸某個人多吃或多喝是人們公認的禮貌舉止。

但是,在我們那個國家,情況恰恰相反。你當然可以勸客人兩次,有時甚至第三次。但是,倘若客人不想吃或不想喝了,那麼你接著勸他們恐怕就顯得不合適了。

我丈夫在來這兒之前,認識一位在中國居住而且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了好多年的西方人。當我丈夫問他覺得這裡的一切怎樣時,他說自己對大多數事情都很喜歡,就是有一點他真受不了。

他說,每次他們出去參加商務宴會,每個人都喝好多烈性酒,他們希望他也一塊兒喝。他對此非常討厭。儘管西方國家的習俗各有千秋,但總體來說,大部分人在參加商務宴會時都很謹慎,盡量不喝得過多。

西方人覺得在那種場合喝醉了是不太合適的,你有可能給自己的商業夥伴留下一個壞的印象。倘若有人勸你喝酒的話,你就可以說自己不想喝,自然就沒人會硬勸你喝了。

我們大家都有不同的習慣,有些人不喜歡喝酒,有些人會過敏,有些人因其他一些身體問題不能喝酒。(作者為瑞典人李琳)

中國的父母你們這樣做值得嗎?

我來到中國后,有個朋友剛買了新房正在裝修,我問他打算怎麼處理舊房。他毫不猶豫地說:「留給兒子!」我瞠目結舌地看著他那年僅3歲的小寶貝,心想:天哪,他什麼時候才會用到啊!

一段時間,我的一位同事興奮得不同尋常,這不光因為他即將踏上紅地毯,更因為他的父親將為他的新房埋單。據我所知,他的父親並不是一位腰纏萬貫的大富翁,購買新房對老人來說是一筆極大的開支。

不僅他們,中國的許多父母都是如此。他們省吃儉用,把所有的錢都存下來替兒女交學費、找工作、買房結婚、照顧孫子等等。

實際上年老的父母有權享受更好的生活。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他們更應該把錢用於自己的健康和養老上。

相比之下,美國的父母更懂得享受生活,而不是為孩子犧牲自己的一切。在我年滿18歲可以掙錢支付學費后,我的父母就實現了他們的夢想,在山區建了自己的小屋。

我和哥哥姐姐都常常收到父母寄來的照片,和他們分享居住在山間的快樂。我結婚的時候,我從父母那裡得到的禮物是30元錢,和一句忠告:一對願意向對方說「我愛你」、「對不起」和「請原諒」的夫妻將會白頭偕老。

無論如何,我都對中國父母為孩子所作的一切表示萬分尊敬。但我仍禁不住要想,如果孩子並不需要,那他們這麼做是否值得呢?如果孩子將來與他們反目,他們又為自己留下了什麼?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3: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