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們的ABC 不是小怪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2-6-8 06: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夜歸人

華人家長為了使孩子不斷「中國根」,並期待日後以語言的優勢在職場如虎添翼,常將孩子送往中文學校,我就是這樣的家長。周末,美國孩子在球場上揮汗如雨,我家兩個兒子卻在教室裡埋頭苦讀。與許多其他孩子一樣,兒子們對上中文學校產生了很大的排斥,他們問我為什麼要學中文,「在美國,學校裡同學們都是在講英文哪。」我跟他們說:「你們是華裔子弟,保持中華傳統文化,多掌握一門語言,就是多一項本領。」小兒子很疑惑:「『華裔子弟』So what? We are American after all! (我們最後不都是美國人嘛!)」

我聽了心裡頗有震動。是啊,一個星期一次課,三個小時,兒子們恐怕只有這個時候才「作中國人」,其他時間統統在講英文,津津有味吃披薩。有句美國俚語「你吃什麼食物,你就是什麼人」(You are what you eat.)很說明問題。我一向以為送孩子上上中文學校,學說學寫幾個中文字,瞭解中國春節是怎麼回事,屈原是誰,就「沒忘了本」,就是「守住了根」,後來我發現自己實在是一廂情願,事與願違。語言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沒有語言環境和文化氛圍,只靠一個星期幾個小時「課堂操練」,最終只是杯水車薪。在孩子的眼裡和心中,那個每天早上他們對著高唱「星條旗永不落」的美國國旗,才是他們的國家標誌;那個他(她)能哼唱兩句的Lady Gaga的歌才是他們的文化。

既來之,則安之。我們卑微的心願─希望孩子保持中國文化傳統的願望是好的,對一個孩子多元文化的教育也是積極的,但是,僅此而已。我想通了,既然我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帶到了美國,就讓他們痛痛快快、自自然然作美國人吧,讓他們盡情地熱愛這個國家吧,我不應該把我的「中國故鄉情結」轉嫁給兒子們。於是我告訴他們,美國是個文化大熔爐,我們是一群有著中華文化傳統的美國人,就像那些具有墨西哥文化傳統的拉丁裔,和有義大利文化傳統的義大利裔美國人一樣,我們的傳統文化是美國「大文化」中的一部分,能保有父母的文化是很幸福的事,如能明白這一點,他們學中文才有意義。

和ABC談道理,父母不能光是死守著自己的傳統觀念,否則和孩子會完全不能溝通,越走越遠。

兒子的同學「小梁」的父母英文不好, 待人接物有時感覺到受了歧視。所以常會告誡兒子「在美國有種族歧視,不掌握另一門語言,難有出路。」長久以往,造成了「美國孩子,華人父母」的家庭窘況。「小梁」經常挑戰自己父母的權威:「你們不懂,你看不懂英文怎麼會懂?」其實,哪個國家哪個地區都有歧視,在中國歧視更明顯更厲害,北京人瞧不起上海人,上海人瞧不起北京人,城裡人看不起農村人,有錢人看不起沒錢的…如果是個金髮碧眼者與企業領導用中文進行商業談判,中方會對他(她)另眼相待;反之,您長著一副「中國」臉,說出來的是洋腔中國話,在中國並不如前者吃香,這是不是歧視?為什麼父母硬要孩子相信「美國有種族歧視」,而不是教導孩子遇上種族歧視該怎麼辨?

作家長的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保護好,不受外界的污染,成為正直的人。但是,這世間除了花鳥嫵媚陽光燦爛,還有醜陋混暗的一面。我們需要也必須把社會的陰暗面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傳達給孩子,告訴他(她),這個世界不是童話世界,有很多不幸的事情發生,以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並訓練孩子的社會交往技巧。

我經常會在網上收集一些有意思、有見解、有教育意義的新聞,分享給我的孩子,並與他們一起討論。比如我跟他們講現在經濟不景氣,學校經費減少,我們要儘量捐助;同時,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犯罪率就比較高,我們要小心出入安全。再比如我與他們一起探討蘋果iPad及電玩對兒童身心發育的影響。調查人員發現電玩對兒童立體想像力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因為兒童的發育是智力體力多方面的,所以控制玩電子遊戲的時間是必要的。我甚至還和他們討論過八胞胎母親的事,我告訴他們,人生需要規畫,要量力而為。孩子對社會有一定的認知,才不會死讀書,才不會變成象牙塔裡的書獃子。

中美對孩子在錢方面的教育存在很大差別。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在正規教學中學到過「錢」的概念,也不曾有過屬於自己的零花錢。中國的文化是否不希望孩子沾染上「銅臭」氣?不得而知。

我的兩個孩子從幼稚園開始,課本上就出現花花綠綠的錢了,分、角、元,相互演算,更摻和加減法運算。大兒子六年級已經開始接觸金融概念,錢存入銀行經過幾年利息,取出來時錢會變成多少等等。

兩個孩子七歲以後,我依他們年齡安排幫忙做家務,打理他們自己的生活。比如說早上起來整理自己的床啦,摺自己的內衣啦,吃完飯收拾自己的餐具啦…每個周末是領「薪水」的日子。孩子們把錢積攢起來,需要時便「犒賞」一下自己。有時一下想買好幾樣玩具,又不能「入不敷出」,這時就得學會衡量計畫,作出判斷與決定,哪樣玩具最好,價格最划算。這些都是他們長大後生活中都會遇到的。

拿到錢,除了一部分存起來,一部分用來犒賞自己,再有一部分就是要奉獻了。這是我教給我孩子對金錢運用管理的「黃金分割」。記得我和我12歲的大兒子有一次關於錢的聊天,他當時信誓旦旦地跟我說,如果有一天他成為有錢人,他會給自己買一輛百萬名車。我不以為然,我問他百萬名車和豐田實用價值上有什麼區別?同是代步工具,四個輪子一台發動機而已,遇到紅燈照樣得停車,不守交通規則一樣要吃罰單。

我跟他解釋,經濟學中有個理論叫「邊際效益遞減」,意思是說,同樣的事情人們做得越多,投入的越多,它帶給人們的滿足感越少。我給他舉了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說一個人窮困潦倒,沒吃沒喝,無衣無宿。你一天給他十塊錢,他拿去買了個漢堡,外加一杯飲料,就十塊錢,解決了他生命中最主要的需求—肚子餵飽了;那麼他如果得了100塊錢,他不光餵飽了肚子,還可以買上衣服買雙鞋,甚至可以有個睡覺的地方;如果是1000塊錢呢?他的日子可以過得相當好,有健康可口的三餐,舒適得體的衣物,安靜優雅的住房。之後,千萬上億的家產,對於他的基本物質需求的改變幾乎就沒什麼作用了—還不就是一日三餐,有衣遮體,有屋躲避風雨。按照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他這時就會去尋求精神介面的需要,比如說回饋社會。我跟我兒子說,你不如拿你那百萬名車的錢去捐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們,使得他們得以溫飽,這樣你的投入所產生的效益會更大,得到的回饋會更高。

兩個孩子從小就懂得捐助的意義,他們把生日禮物變換成現金捐給學校;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和愛好,把學校的活動和同學的學習生活的攝影製成DVD,銷售得款全部奉獻給學校。對於他們創新的想法和奉獻的意識,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

我的朋友小帆,因為是新移民,處於努力打拚的階段。前幾年生下小寶寶,因為夫婦都打工,收入無法承擔整個家庭經濟支出,只能忍痛把孩子托給地球另一端的父母照看,一「托」就是許多年。待到小孩上小學接回美國,問題也就來了。孩子對遠方的祖父祖母戀戀不捨,對親生父母缺乏信任,對周遭的新環境充滿不安全感,小帆夫婦內心愧疚,從金錢、玩具上補救,這一補救更糟糕,孩子被寵壞,成了他們眼中的「小怪獸」。

一次小帆心酸地問我:「血濃於水,孩子是我生的,他怎就跟我不親?」我遞給她一疊面巾紙,安慰她,「也許孩子經過一兩年的調整,就對新環境、新學校和新家適應了。」

看著鼻涕眼淚一大把的小帆,我不忍心告訴她,小帆,你錯過了你孩子一生中多少值得紀念的時間—學走路邁出的第一步,牙牙學語說出的第一個字,第一次理髮,第一次與小動物接觸…這的確是父母的遺憾和孩子的悲哀。有太多東西,祖父母是代替不了的,就更不要說多數祖父母都「擅長」嬌慣孫輩。孩子從幼年開始就應當與父母保持良性的互動,感受到父母的愛護,接受到父母家庭的教育,這樣才會對家庭存在強烈的歸屬感和責任心。「君以此始,必以此終」,有善始才會有善終。

每一個參與孩子教育的家長都是一位藝術家,藝術作品的成功,取決於藝術家的精心雕琢。所謂「玉不琢不成器」。當我們有勇氣把一個小生命帶到這個世界,我們就必須承擔教育孩子的主要職責,而不是把他(她)交給老師、學校,甚至保母、輔導員。當藝術家欣賞著自己呼之欲出、即將成型的藝術作品,當父母目睹著自已的孩子每天在成長進步,歡樂和成就感不是油然而生嗎?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8: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