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學明:薄熙來長兄的雙重身份 中共太子黨為何喜歡用化名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2-5-18 21: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京港台時間:2012/5/18  消息來源:BBC  

2003年,李學明加入香港光大集團董事會時,他不會想到自己最終會被幾十年來中國最大的政治醜聞吞噬。

  李學明在加入光大集團時填寫的大量表格中有一份問道,是否有曾用名。

  熟悉這份文件的一位人士表示,他在上面填的是「沒有」。

  儘管如此,不到十年之後的今天,一家報紙披露,李學明其實是陷入醜聞的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專題)的長兄薄熙永。

  作為中共元老薄一波之子的薄熙來(專題)今年3月被解職,他的妻子涉嫌毒殺英國商人海伍德。

  中國當局追查薄熙來(專題)家族資產,擴大調查範圍之際,這位「李學明」的身份才浮出水面。

  但是,為什麼薄熙來兄長用化名值得如此關注?特別是在香港和中國,有另外一個名字並不違法。

  不過毫無疑問,薄熙來在香港長兄這一情況的披露使觀察者可一窺中國太子黨精英是如何開展商業業務活動的。

  太子黨

  一國兩制之下,作為北京控制的國際大都市,香港仍保留著西方的法制和自由市場經濟。而很多中共太子黨靠家庭背景關係進入商界。

  這些太子黨中的一些人並不掩飾自己的家庭背景,比如中國前總理朱鎔基的兒子朱雲來任職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但是,對其他一些太子黨來說,親屬關係能夠保證豐厚商業利益的同時,歷史上不穩定的中國政局意味著這同時可能製造麻煩。

  從一位太子黨的角度來看,改名字,或者同時使用幾個不同的名字常常被看作是躲避政治風險的一種方式。

  在香港的資深中國觀察家Johnny Lau表示,結果就是,太子黨們出國讀書或者經商的時候經常改名字或者用化名。

  他說,太子黨們這樣做有長期歷史。首先,他們這樣才會感到安全,因為有時候他們會擔心被綁架;同時,他們想要保護自己的形象,以防出現可以製造麻煩的關注。

  更多利益

  在很多情況下,用化名給太子黨們在不吸引不必要注意力的情況下打造自己的商業王國。

  據官方文件,薄熙永僅用本名擔任著一家香港公司的總裁:高科技與經濟發展公司。

  而公開文件顯示,李學明這個名字在香港有著更多的商業利益。他曾經在數家上市公司擔任總裁級別的職務。

  李學明曾經在明隆公司、中國光大集團、投資控股公司中國航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地產商香港建設控股有限公司任職。

  香港建設控股有限公司網站上的信息顯示,李學明還擔任過光大集團在大陸的多家附屬公司的高管。

  在李學明位於香港半山的公寓採訪他的嘗試沒有成功。

  中國光大集團也不願證實薄熙永和李學明是否是同一個人。

  但是,熟悉李學明簽署的文件的人士證實,兩人確實是同一個人。

  腐敗

  薄熙永或者李學明這樣的商人面臨的問題是,對今天的很多中國人來說,一個用化名行事的太子黨肯定不做好事。

  因撰文揭示薄熙來家族腐敗而被當局判刑入獄的中國記者姜維平表示,在薄熙來曾經擔任市長的大連市,薄熙永和李學明為同一人是公開的秘密。

  姜維明還揭露,薄熙永在中國東北各地擁有多處房產。

  目前流亡加拿大的姜維平說,有跡象表明,中共正在採取動作揭露其成員擁有的資產。

  上周,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在一次講話中說,作為剷除腐敗的試點項目,該省的共產黨員必須公開自己的財產。

  姜維平認為,薄熙來案揭示了在中國廣泛存在的問題,即:如果體制不發生改變,那麼中共將陷入麻煩。

  但是,他承認,如果只是在中共黨內公開財產而不是對社會公開,那麼收效甚微。

  而李學明,一個把香港與中國近年來最大政治醜聞聯繫起來的人物,已經從公眾視線中悄然消失。 [ 俺想說幾句 ] [ 查看網友評論( 6 ) ]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3: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