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扳倒中國的戰略選項與中國對策之分析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5-6 23: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2012-05-06 17:33:17   來源  中華論壇

作者: zhang8888


    美國扳倒中國的戰略選項與中國對策之分析

    ——寫在中美第四次戰略與經濟對話之後

    Zhang88

    (本人聲明:轉載須署名)

    本文提要:當今的中國外患大於內憂,中國人民與霸權帝國主義的民族矛盾大於國內階層矛盾。權衡當代中國的內憂外患,外患是主因,是主導要素,外患引發內患;內患是應因,是跟進要素,內患因外患為而加劇。治理中國社會,治本須首治外患,外患不除,內憂不絕,外患增生,內憂漸熾。推動當代中國發展已經到了對外重於對內的歷史階段,歷史呼喚中國應把對外經略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只有這樣,才能化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諸多矛盾,否則,在「靠改革發展解決矛盾,越改革發展矛盾越多」悖反邏輯下,中國社會有陷入自我混亂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危險。

    中美兩個大國又完成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戰略與經濟對話,屈指算來,這已經是第四次了。譬如一對男女的約會,已經算得上輕車熟路、可以直奔主題了。從常識來說,四場約會下來,這場戀愛要麼是越來越黏糊,要麼就是有些談不攏,這應該已是可以看出端倪的了。目前看來,不管場面上的輿論怎樣鼓噪這種對話的價值和意義,也不管中國主流的「專家」、「學者」們對此進行了怎樣的謳歌,但實際上號稱世界上最重要的中美關係,卻越來越烏雲密布、險象環生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這齣劇目,不要說彌合戰略分歧、促進合作,就是其本身還能持續多久也越來越值得懷疑。事實上,中美關係一直存在著合作與對抗這樣兩類要素和兩種前途,中美兩國都力圖按照自己的需求打造中美關係的走向和前景,他們能找到共同點和一條共同的道路嗎?中美兩國能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並肩走在大路上嗎?對此,中國的「精英」們仍舊信誓旦旦,再次發誓說「中美兩國誰也離不開誰」,只能「風雨同舟」、「同舟共濟」,從而「殊途同歸」,可謂情緒持續高昂,感情長期充沛,但上述實質問題還是沒有回答。

    筆者對此深不以為然。筆者歷來是一個中美關係的悲觀論者。筆者堅定地相信,既然無論歷史還是現實中美關係中都客觀地存在著十分突出的對抗成份,那麼未來這個成份就有成長為支配力量的可能。從當前情形看,這種可能性不是在削弱而是在迅猛地增長。有鑒於此,認真地對可能惡化的中美關係進行一番評估,認真地評估一下中美關係惡化后,美國對華的戰略選擇,就完全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退一步說,就算這純屬杞人憂天,但凡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難道中國的「專家」、「學者」等「精英」們就敢百分之百地給中美關係打保票嗎?再退一步說,既或是他們真的敢百分之百地打保票,但他們的保票又有多少可信賴的呢?

    那麼,面向未來,如果中美關係走向抗,而美國試圖扳倒中國,它究竟能有哪些戰略選項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以杞人之心妄加揣測一番。

    一、如果出現一個不符合美國利益的中國

    首先必須承認,美國並不是註定非要與中國展開一場殘酷的戰略對抗不可。如果能夠通過非對抗的手段如「對話」、「合作」等手段引導中國,使之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戰略框架內沿著美國設定的路線行動,用一句業界的行話說就是「將中國不斷融入到國際社會及國際組織當中」,「中國的崛起應該合乎國際規範和國際法」,則美國將更願意不戰而屈人之兵,所謂上兵伐謀是也。這大概就是迄今為止美國一直熱衷與中國開展各種交流各樣合作的原因。如果中國能夠實現這樣的發展,自然符合美國的利益,也適應了美國的需要,再用一句業界的行話說就是,「確保中國的崛起所產生的影響是穩定的」。但問題是,中國的發展一定就能出現這樣的勢態嗎?或者換句話說,即使美國及其西方盟友殫精竭慮,有誰又能保證中國一定就有這樣的發展趨向呢?而實際情形上,站在美國和西方世界的角度,面對日益明顯的民族主義傾向,中國發展已經在四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上方面構成了十分突出、十分嚴峻的挑戰。

    其一,霸權易位

    維護美國的世界霸權,用美國政治家的話說就是「確保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是美國國家戰略的核心目標。儘管中國已經無數次竭誠表白無意與取代美國,但面對中國總體實力不斷上升的趨勢,美國的戰略家們還是從骨子裡感到恐懼。雖然就綜合戰略實力而言,目前中國還遠不能與美國相比擬,但在經濟上,中國已經表現出明顯的趕超勢頭,照此趨勢發展,經濟上美國淪為第二中國躍居第一的時刻指日可待,而一旦經濟總量上被中國超越,軍事力量和技術水平的超越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如果出現這樣的局面,美國還能夠繼續穩坐霸權的寶座嗎?難道實力第一的不當老大倒是退居第二的可以洋洋自得地坐頭把交椅嗎?

    世界上從來沒有這樣的道理!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的先例,從來沒有過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甘心讓實力弱於自己的國家當老大的歷史,也從來沒有實力次一等的國家可以放心地去當這個老大可能。實力第一,位置自然第一,這是人類顛撲不滅的道理。這個道理,中國的「精英」們或者不敢承認,或者不想承認,但美國人卻總是直言不諱,這就是奧巴馬總統前後兩次高呼「美國決不做第二」的原因。

    如果這樣的中國出現,這符合美國的利益嗎?

    其二、規秩改則

    美國霸權和西方主導世界的第一要素是實力,而第二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建立在各種「規則」基礎上所形成的「秩序」,這好比是水泊梁山排座次,亂了章法可不行。這些規則都是在西方主導下,按照霸權的需要來確定,比如說「限制導彈出口」,比如「高技術出口管制」,比如「核不擴散」等等,在西方的政治詞典里,美國、英國、法國擁有核武器並使用核武器完全正當完全應該,而伊朗、朝鮮等如果想擁有核武器那就非常邪惡非常流氓,這就像獅群里的雄獅或者猴山上的猴王,它可以和任何一個成員交配,但別的公獅或者公猴則絕不允許。這就是當今世界的「規則」與「秩序」,這種 「規」與「 秩」不允許任何挑戰。以中國而論,美國的法律規定美國有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權利,這就是「規則」,中國必須遵從;美國說中國的人民幣應該升值,這也是規則,中國不能推三阻四、動作緩慢;美國有權利把軍事力量伸展到中國沿岸,有權利干預台海局勢、南中國海局勢,這也是規則基礎上秩序的需要,中國也必須認可認同。

    可是現在,日益突出的問題是,隨著中國「狹隘」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和國家實力的增強,中國表現出越來越強硬的姿態,中國反對美台軍售,明顯地拒絕美國在南中國海的介入,在朝鮮、伊朗以及人民幣等問題上並不很積極地迎合美國,有時甚至還要頂上一頂。這說明什麼?這就說,今天的中國已經出現不遵從「規則」甚至想改寫「規則」的明顯動向。以中國的實力與能力,這樣的動向無疑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其威脅之大,在西方世界的心裡已造成了揮之不去的夢魘,其程度已遠甚於他們口頭所能表達的。廣為流傳的「中國威脅論」,確實是他們真實的心理寫照,說這是他們的蓄意捏造,是他們強加給中國的不實之詞,真的是冤枉了他們。

    這樣一種趨勢的中國,能符合美國的利益嗎?

    其三、模式優劣

    自詡社會模式優越是霸權的精神支柱。他們極力宣揚,西方的社會模式具有無可替代的品質,代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這樣的定位,就讓他們站在了人類道德與道義的高地上,使他們作為全球主宰和裁判的角色有了依據,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做人類的教師爺了。一旦模式的優越性發生動搖,比如說出現同這個模式並駕齊驅甚至更具活力的發展模式,那麼霸權的合法性基礎就不復存在,教師爺也就當不成了,就將對霸權直至對西方主導都產生強烈的衝擊。所以,實力較量的背後更深刻的戰略對峙其實還是模式或者社會制度的對抗,正如著名戰略家布熱津斯基把蘇聯霸權的終結歸結為「社會主義的大失敗」一樣,說到底還是沒能脫離「誰戰勝誰」的歷史宿命。中國和美國,歸根結底也還是兩種不同社會發展模式,這兩種模式即或已經擺脫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抗的窠臼,但仍然是兩種不同文明下不同歷史運動的產物,互相之間仍然存在強烈的比對,也定然有高下優劣之別。如果讓中國模式取得成功甚至超越美國,霸權又情何以堪呢?

    美國能夠承擔模式落後所造成的歷史與戰略的雙重壓力嗎?

    其四、結構重組

    自從冷戰結束以來,當今世界幾乎成了美國的一統天下,所謂的多極世界,要麼出於善良的願望,要麼流於空洞的口號,環顧全球,如今除了幾個孤立的大國尚能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分庭之外,在霸權體系之外循環的戰略集團根本就不存在,這就是美國戰略家所定義的「戰略穩定」,其本質是美國霸權極端優勢下的極端不平衡。可以說,縱觀人類歷史,這樣極端化的戰略失衡絕無僅有。這當然是不合理也是不應該持久的。隨著時代發展與各國進步,世界戰略進行新的組合、出現新的平衡在所難免,當下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全球戰略重心在向亞太地區轉移,這一過程應該成為一個重組和重新平衡的過程。其中,中國的利益邊界理應有一個新的界定。但遺憾是,美國根本不承認中國這一應有的權利,美國已經下定決心要促使這個過程成為進一步強化美國戰略優勢的過程,成為世界戰略再失衡再極端的契機,這就是美國所謂的「重返亞太」。在這樣情況下,中國利益與美國利益發生碰撞將無可避免。中美兩國在同一地區劃圈,或者說在一塊田地里種地,要麼中國的利益覆蓋美國的利益,要麼美國的利益覆蓋中國的利益,二者必居其一。此前出現的中美撞機、撞船等事件,不過是兩大國戰略利益碰撞的表徵。所謂中美兩國在全球有廣泛的利益一說,其實不過是在避重就輕、顧左右耳言它罷了。

    這樣崛起的中國能促成美國所謂的「穩定」嗎?

    綜合上述四個方面的問題,結論自然是,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個不符合美國利益甚至對抗衝擊美國的利益的中國,正在冉冉升起。對此,難道美國會熟視無睹、無動於衷嗎?歷史與現實的經驗是,凡是不符合美國利益、對抗美國利益的的國家,美國都要想千方、設百計地予以扳倒。

    二、美國的戰略選項

    我們認為,無論從哪個角度說,美國都不會對崛起的中國熟視無睹、無動於衷。要扳倒中國,美國有如下幾個戰略選項。

    第一個選項:內部扳倒

    這是很久以來美國為首的西方一直寄以很大希望的辦法。有人要問,這是真的嗎?不是中國自己嚇唬自己吧?

    我們說,這是真的。因為不久前西方還熱切地指望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一類的巨變能延伸到中國。此次參加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去年還毫不客氣地敲打中國政府說,中國正「愚蠢地」「阻擋歷史」,狠狠地批評中國壓制民主,阻擋顏色革命之風。原美國駐華大使洪培博在參選演講中也明確表態,要聯合中國內部的力量共同扳倒中國。這些振聾發聵的話言猶在耳,對此,負責任的中國人不會以為這是談笑戲謔。事實上,為了培植中國內部的反對勢力,為了從內部搞垮中國,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出了大力,花了大本錢,儘可能進行扶持、鼓勵和支援,如諾貝爾獎、弗里德曼自由獎等,也精心培養起了多路縱隊,包括主要扛著筆杆子的「民主縱隊」,拎著錢袋子的「資本縱隊」,打著民族旗號的「東突縱隊」,舉著宗教大旗的「藏獨縱隊」,以及潛伏在各個領域裡著名的「第五縱隊」等等。惜乎這些「縱隊」儘管有時聲勢嘹亮,但總的說來都是些烏合之眾,眼看著他們的同類在許多國家攻城略地、一路凱歌,可是在中國關鍵時候還是頂不上去,始終不能使中國陷入有實質影響的內鬥之中,指望他們扳倒中國希望依然非常渺茫。面對愈加逼近的中美戰略衝突,這個選項已屬緩不濟急、遠水不解近渴了,所以,儘管這樣的辦法仍然不失為一個戰略選項,但充其量也只能從長計議。

    第二個選項:直接打倒

    顧名思義,這種選擇就是美國直接出兵,就像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南斯拉夫戰爭、阿富汗戰爭那樣。這樣的辦法當然直接有效,只要有可能,還是這種的選項乾脆利落。中國國內有人表示自願帶路,「帶路黨」已經相當知名,他們熱切期待,可能已經望眼欲穿。其實,就霸權的本性而言,它所青睞熱衷的,也正是這樣的辦法。最近一個時期他們大肆叫嚷對伊朗開戰,要軍事打擊朝鮮等,也是這種本性的一種反映。但問題是,中國是一個具有全球打擊和毀滅能力的核大國,拿針對伊拉克、阿富汗那樣畢其功於一役的做法來對付將招致毀滅性的危險,這樣的風險難以承受。所以美國目前的戰略選擇是,既要做好與中國直接進行武力較量的準備,同時還要規避由此帶來的毀滅風險。為此,美國大致進行三個層面的籌謀:一是針對中國的「反介入」,確保介入戰略的成功實施,優化亞太軍事布局,做好在台海、釣魚島、南中國海與中國進行軍事較量的準備,使中國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夢想成為泡影,扼殺中國力量向外延伸的苗頭,從戰略上把中國封鎖在陸緣線內,確保美國獨霸世界海洋;二是構築東亞戰略戰術反導體系,削弱直至沖抵中國的遠程打擊能力與核打擊能力,確保美國擺脫來自中國的核打擊風險;三是準備「海天一體戰」,這是原冷戰時期「星球大戰」計劃的現代中國版,針對中國的空間力量,美國要在海基力量的支撐下,奪取外空間的控制權,搶佔新戰略高地,剝奪中國的外空間能力。

    有了上述三個方面的充分準備,打贏上述三個層面的戰爭,即使還不能直接把中國打倒,但至少也可將中國的戰略威脅限定在一個可以接受可以容忍的範圍內,並為最終直接打倒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不管怎麼說,直接與中國進行武裝較量的選擇仍然屬於戰略威懾失敗后的補救辦法,其中所孕育的風險仍然不能低估。所以,這個選項,註定將屬於不得已而用之者。前幾天美國參聯會主席鄧普西在印度發表的所謂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什麼他的任務是避免戰爭云云,也許,其深刻用意概在於此。

    第三個選項:間接推倒

    美國控制著全球的海洋。美國控制全球海洋的目的是什麼呢?有人說,這是美國要保障全球的繁榮與發展。這話也許沒錯,但忽略了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首先要保證美國的繁榮與發展,如果美國的繁榮與發展受到挑戰,所謂全球的繁榮與發展是不值得美國保障的,其對於美國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美國控制全球海洋的目的核心目的,是要在戰略上保障美國服務美國。這樣理解美國的海權,那麼我們就會知道,美國對於海權的運用存在正反兩個方面,即:當美國的繁榮與發展順利前進的時候,美國要運用其海權為之提供服務;當出現對美國的挑戰的時候,美國同樣要使用其海權應對挑戰。展望未來,面對中國的挑戰,美國當然會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和運用自己的海洋控制權,這沒有任何懸念。而中國的海上運輸就是美國海權的最佳目標。現在看來,美國封鎖中國海上交通線的條件與能力完全齊備其正著力經營關島、澳大利亞,派駐瀕海戰鬥艦進駐新加坡等一系列舉措,就是這個用意的體現,是在既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軍事布局。一些中國人難免以為,美國也許會發善心出慈悲,不會對中國這樣做。但我們要問,美國的戰略家們真的能有這樣的菩薩心腸嗎?一旦出現中美之間的戰略攤牌,難道當年對付日本的飢餓戰役不會翻版拿來對付中國嗎?如果美國針對中國的經濟來一場飢餓戰役,難道還要事先徵得中國的同意嗎?

    坦率地說,掐斷中國的運輸線是美國扼殺中國的一條捷徑,也是美國手中握有的一個「殺手鐧」。當下的中國總喜歡高談闊論自己的「殺手鐧」,這幾乎都成了一陣風。且不說中國是不是真有值得信賴的「殺手鐧」,即使真有,充其量也是戰術意義上的。而美國的這道「殺手鐧」,則實實在在屬於戰略「殺手鐧」,完全契合利德爾·哈特間接路線戰略的精髓,是間接推倒中國、扼殺中國的不二法門。

    第四個選項:借力壓倒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沙發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5-7 00: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eihua99 於 2012-5-7 00:01 編輯

    第四個選項:借力壓倒

    美國著名戰略家柯林斯曾經這樣描述美國的戰略要義,他說,美國戰略的第一道防線是美元,第二道防線是外交,第三道防線是盟國和海外基地。美國外交之活躍之得力,世人已有目共睹,其作用之大,令人側目,剛剛完成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美元作為美國的戰略防線,歷史上曾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現在卻有點力不從心。美國的盟國是美國得力的戰略工具,這在以往的戰略經驗中得到了十分精準的驗證。在對付中國的問題上,美國當然不會置這樣寶貴的經驗於不顧,特別是目前正在上演的中菲黃岩島對峙,再一次說明戰略前驅哪怕就算是一個小小的卒子,其影響是多麼不可低估!實際上,美國早已著手強化日本鼓舞印度慫恿越南菲律賓離間緬甸的戰略設計,這可看作是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只要這一戰略不斷深化實施到位,美國就能在亞太地區為中國扶持起來大小不等的一些列難纏的對手。現在看來,中國的這些對手目前還屬於暫露頭角,展望未來,在美國的積極策劃下,眼下尚無有機聯繫的這些大小勢力,很可能在美國居中協調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日本、印度、韓國、越南、菲律賓、新加坡還有台灣等的力量實現有機整合,從而出現進退有序、緩急相應、張弛有度的戰略互動。不妨設想一下,這將是一種怎樣的情形,這樣一來,美國就可以用四兩撥千斤的手法,借力打力,置中國於顧此失彼、窮於應付的尷尬境地,不要說挑戰美國,連應對周邊接連不斷的挑戰都手忙腳亂了。

    對美國來說,這將是一種多麼美好的前景啊!這般借力壓倒中國,美國則完全可以裝扮成一個好人,甚至可能對中國註定悲慘的下場灑下一掬同情的淚水。

    有人要問,上述四個選項,真的會成為美國的戰略選擇嗎?

    我們說,這其中的每一項都已為美國所運用,並且還不是孤立的使用,美國已經把上述選項綜合化、系統化,並在此之外還添加了更多的元素,美國的對華戰略已經日趨博大精深了。誰要是低估美國,低估美國的戰略謀划水平,就必將如美國前國防部長蓋茨先生所言,被裝進歷史的垃圾箱。前蘇聯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三、中國打什麼牌

    為了不被裝進歷史的垃圾箱,中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呢?

    筆者以為,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加強戰略警惕,小心危險陷阱,不要說中國,就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時候都不能有半點馬虎。面對人類歷史上這樣一個空前絕後的戰略強權,中國更應該朝夕惕懼,周詳謀划,即使過分小心,即使有些謀划並沒有最終訴諸實際,但也總比事到臨頭而自己沒有準備要強得多。正如一句諺語所說的那樣,小心謹慎,一萬次也不要緊,莽撞送死,一次也太多。竊以為,那些「專家」、「學者」信誓旦旦的所謂「中美兩國只能合作,除了可合作沒有其它」之類的保票實在是誤國禍國之言。

    還是一句老話,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中國人有不同的答案。概括起來,中國該出什麼牌,目前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

    1、「韜光養晦」牌

    這是一張聲名遐邇的老牌。有關「韜光養晦」的戰略涵義,筆者在一系列有關中美關係的文章中已經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這裡所要進一步強調是,在美國下決心在戰略上搞定中國的時候,過去「韜光養晦」所奉行的那種亦避亦讓亦躲亦藏的姿態顯然就毫無用處。但是,「韜光養晦」的擁躉們不會把這張牌的涵義仍停留在過去的老套上,他們之所以敢於喊出「一百年不變」,說明他們心裡還是別有算盤的。預計他們將根據新的形勢賦予「韜光養晦」以新的涵義,很可能要進一步提出中國在戰略上服從並服務於美國,積極主動地維護加強美國的霸權,在經濟上甘當美國的附庸與補充等的一系列新主張、新建議,他們將極力促使中國在社會模式方面加大向美國靠攏的力度,加快中國融入到國際社會及國際組織的進程等。

    如果這樣打牌,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讓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有所緩解,也可能會適當減慢美國戰略上壓迫圍剿中國的力度和步伐,但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筆者以為,就算從積極意義來理解,「韜光養晦」也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別說向美國靠攏,即使讓中國變得與美國一摸一樣,甚至變得比美國還美國,美國也不會甘心於同中國兩雄並立,除非變成美國的一部分,否則中國還是要成為美國的敵人。這是歷史的宿命,也是霸權世界下的必然邏輯。

    但毋庸置疑的是,這張牌對一部分中國人還是有好處的,這個好處就是,中國能不能融入美國可自當別論,但「韜光養晦」這張牌所提供的戰略緩衝期,卻能使更多的中國「精英」融入美國,則確定無疑。

   2、「和平崛起」牌

    這是近些年來中國經常打出的一張新牌,主要是針對「中國威脅論」而提出,旨在向美國坦誠地說明,即使中國強大,其所醉心所熱衷的,也始終是經濟發展,除此以外,對於其它一切都不感興趣,不會衝擊美國主導下的世界秩序,更不會衝擊美國的霸權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張牌其實也是一張經濟牌,所謂「中美誰也離不開誰」,「互利共贏,風雨同舟」之類,基本上是因為這張牌派生出的。

    但是,問題在於,美國的政客歷來只相信能力不相信意圖,因為在他們的政治邏輯體系里,意圖這種主觀願望從來因人而已、因時而異、因地而異,根本就是靠不住的,關鍵在於是否有具備相應的能力,譬如辛巴威或者古巴,不管怎樣說要搞垮美國,美國都將不屑一顧,因為這樣的意圖沒有實現的可能,一錢不值;而中國即使說一萬遍不挑戰美國,美國照樣也不放心,因為一旦改變意圖,危險就即刻到來。所以,打「和平崛起」牌固然朗朗上口,但張牌的效用充其量也只能是中國的一種自我表白,美國人大概不會上心。況且歷來一個巴掌拍不響,和平與否,並不是中國一家說了算,甚至坦率點說,中國說的基本不算。因為和平與否的大權最終還是掌握在美國的手裡。如果美國根本就不同意中國的崛起,那麼中國選擇和平崛起也好,選擇不和平的崛起也好,其實已經無關緊要、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所以,基於中美關係的這般前景,可以判定,和平崛起這張牌過不了多久就將成為一張沒用的廢牌。

    3、「和諧世界」牌

    面對紛繁複雜的各種矛盾,面對愈演愈烈的慘酷衝突,視而不見固然不行,一味躲藏避讓也說不過去,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還有一張「和諧世界」打了出來,隱然已成為當前的一張主牌。這張牌的理論基礎是所謂「命運共同體」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程度前所未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安危與共,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這也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為重要的特徵」;「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東方、西方、南方、北方,都結成了利益和命運共同體」。這個理論等於是說,伊斯蘭與以色列已經成為「命運共同體」,朝鮮與美國的利益也已經共同了。既然這樣,伊朗當然就應該與以色列和諧,朝鮮也應無條件地和諧美國。至於中國,更應該主動和諧日本、和諧菲律賓等。任何不和諧的舉動,不管出於什麼理由,都將為和諧理論所譴責、所鞭笞。這一理論的要旨在於,它從根本上解決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關係問題,既然世界各國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安危與共,誰也離不開誰」,「無論東方、西方、南方、北方,都結成了利益和命運共同體」。那麼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也就和諧了,社會主義的中國與資本主義美國得和諧因此也將不存在任何障礙,這樣就能「同舟共濟、合作共贏,主動相互適應、相互調整,風雨同舟、利益共享、責任共擔」了,從而並肩奔向人類美好的未來。

    應該承認,這的確是十分美好的前景,這樣的美景甚至比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還要美好,因為實現共產主義還難免經過革命與暴力,難免流血與衝突,而這樣的美景居然是一場皆大歡喜,可以在輕歌曼舞、風花雪月中就邁向人類理想的彼岸,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上還曾有這樣美妙的社會設計嗎?這的確是從來沒有的。

    但是問題在於,先不說全世界到底能否和諧,只就中美關係而言,美國能被中國所和諧嗎?或者換句話說,美國願意與中國和諧嗎?

    以筆者所知,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美國接受了中國和諧世界的理念,非但沒有接受,相反還不時地要對中國舉起大棒,展望未來,如果美國進一步加大扳倒中國的力度與步伐,中國的和諧世界牌到底能起什麼作用呢?

    筆者以為,這張牌對美國對其它任何國家都將毫無用處,它唯一的用處就是麻痹中國自己的神經,大概能讓中國在被別人撕咬的時候減輕一點疼痛,就如鎮痛片麻醉劑或者嗎啡一般,如此而已。

    4、「殺開血路」牌

    確切地說來,這是一種系統的主張,遠不是一張牌那麼簡單,主張出這張牌的,主要是一些被稱作「極左」、「毛左」的人,還有就是一些基層「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我們之所以稱之為「牌」,是因為它必然具有強大的威懾力與殺傷力,如果此牌一出,將是宵小鼠竄,強權斂跡,所以主張這樣出牌的人認為這張牌才堪稱是真正的戰略「殺手鐧」。他們認為,和平是打出來的,不是對話對出來的,更不是忍氣吞聲乞求來的。因為總有人喋喋不休地說,只要中國經濟繼續發展,只要中國各國的經貿聯繫進一步密切,中國就會「不怒自威」,還有人宣稱,「中國在南海的剋制是一種自信」,似乎菲律賓等越猖獗中國就越應該「克制」似的,直至公開宣稱即使菲律賓的軍艦向中國開炮,中國也不應還擊云云。他們認為,這是典型的綏靖主義,這樣的主張,要麼是愚蠢無知,要麼就是居心叵測。他們主張,面對日益嚴峻的戰略圍堵、壓迫與圍剿,中華民族只有殺開一條血路,才能生存才能發展,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筆者傾向這樣的觀點,以為。在當前和今後的一個歷史時期,應該明確告訴全國人民,當今的中國外患大於內憂,中國人民與霸權帝國主義的民族矛盾大於國內階層矛盾,權衡當代中國的內憂外患,外患是主因,是主導要素,外患引發內患,內患是應因,是跟進要素,內患因外患為而加劇。所以治理中國社會,治本必須首治外患,外患不除,內憂不絕,外患增生,內憂漸熾。筆者以為,推動當代中國發展已經到了對外重於對內的歷史階段,歷史呼喚中國應把對外經略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只有這樣,才能化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諸多矛盾,否則,在「靠改革發展解決矛盾,越改革發展矛盾越多」悖反邏輯下,中國社會有陷入自我混亂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巨大危險。1840年以後的中國歷史,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足夠慘痛的經驗教訓。

    要殺開一條血路,首先必須下定不動搖的決心。筆者在一系列文章中多次說過,決心和意志是一切戰略的靈魂,沒有堅定的決心與堅強的意志為支撐,所謂「戰略」就將墮落成為「投機」與「詭計」的代名詞,就要變得神神秘秘、躲躲閃閃,不等大雅之堂了。事實上,國家和民族戰略決心是完全可以公之於眾的,也應該公開透明的。美國是這樣,前蘇聯和今天的俄羅斯是這樣,當年的中國也是這樣,就連巴掌大的以色列、宵小的菲律賓都是這樣。自古行大義者必舉大旗,什麼「韜光養晦」之類,充其量也只能當做應急之策,人為地拔高到戰略高度,必然醜態畢露,導致戰略性格的扭曲。

    要殺開一條血路,必須確立正確的戰略策略。筆者在一系列文章中大聲疾呼,當代中國應明確「東頂西進,打南和北」的戰略方針,在東面,堅決頂住美日韓的戰略進攻,在維護朝鮮半島穩定、捍衛台灣主權、釣魚島主權問題上堅決頂住亞洲新北約的挑釁,同時大舉向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亞、伊朗中東等西部方向做戰略進軍,讓上述地區大「亂」特「亂」,越「亂」越好;在北面,儘可能地實現與俄羅斯的戰略聯合,面向南海和東南亞地區,則該出手時就出手,決不能手軟,否則麻煩將越來越大。筆者2009年的時候就主張要做好對菲律賓懲罰的準備(見筆者文章《從南海戰略說南沙問題》),今天看來,這樣的準備要麼根本沒有,要麼就是雖有卻深藏閨閣而捨不得用。

    要殺開一條血路,必須綜合運用一切手段,特別要突出軍事政治手段。須知,武器的批判仍然是人類社會最有力、最見效的批判,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槍杆子裡面也出主權,杆子裡面也出和平,槍杆子裡面更能出和諧。面對接連不斷搶上門前挑戰的小丑,應該來一個教訓一個,各個擊破之。而不能迷信什麼經貿聯繫,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以為經貿聯繫就可以解決台灣問題,最終必將成為一場水中撈月。

    要殺開一條血路,中國必須加大國防建設的力度,不能滿足於「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戰略定位,中國的戰略眼界應該超越國家利益邊界而不是局促在利益邊界的後面,武裝鬥爭的準備應該邁上更高層次,在海洋戰爭、空天戰爭、網路戰爭等各個領域全面推進,上述所有這些領域的戰爭,都不是什麼「局部戰爭」一詞所能概括的。

    說了這麼多,自然有人要問,難道中國真的到了該選擇怎樣出牌的時候了嗎?第四次中美戰略對話不是說「顯示中美依賴加深」、這個對話已成為兩國關係的「穩定器」了嗎?既然兩國依賴加深,又有了「穩定器」,而且還在「深化戰略互信」,既然這樣,我們還有必要對未來的中美關係操這麼大的心嗎?

    我們說,這些絢爛的辭藻不過是些蒙人的障眼法。所謂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本來就「對」不出任何有實質意義的東西,現在就更沒有希望,不客氣地說,這個對話已經日薄西山、氣息奄奄,要不了多久就將一命嗚呼。但是,美國是不會在「對話」、「合作」這樣一棵乾巴巴的歪脖樹上弔死的,美國已經有了做了更多更有殺傷力的戰略選項,隨之而來,將是中美在全面戰略對抗的道路上急劇的碰撞,這已經不是中國人的意願所能左右的了,到這個時候,歷史必然要求中國重新尋找戰略答案,這不過是或遲或早的事。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8: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