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的討論

[複製鏈接]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12-5-3 23: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有所依止 於 2012-6-12 19:21 編輯

依法揭露、批駁悲智之題為「《凈空邪師編造經文「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誹謗聖者》 」的邪說

首先,

經文證據如下: 優婆塞戒經卷第四

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飢渴等苦。
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


其次,法理上, 行者即使證得四果羅漢, 但是, 依然要亦因果律而承擔先世, 或者此世的果報。 就連釋迦牟尼佛, 也有馬麥之報。 悲智同學的邪說, 從法理上, 講不通。

最後,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 一句, 非凈空法師首創。

明代蓮池大師在《竹窗三筆》 修福一節中曾講過類似的話:

修福

  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有專執前之二句者,終日營營,惟勤募化,日吾造佛也,吾建殿也,吾齋僧也。此雖悉是萬行之門,而有二說:一則因果不可不分明,二則己事不可不先辦。或曰:「果如子言,則佛像湮沒,誰其整之?塔寺崩頹,誰其立之?僧餓於道路而不得食,誰其濟之?人人惟辦己事,而三寶荒蕪矣!」曰:不然,但患一體三寶荒蕪耳。世間三寶,自佛法入中國以來,造佛建殿齋僧者時時不休,處處相望,何煩子之私憂而過計也。吾獨慨夫僧之營事者,其瞞因昧果,不懼罪福,克減常住,藏匿信施者無論矣;即守分僧,而未諳律學,但知我不私用入己則已,遂乃移東就西、將甲補乙,或挪還急債、或饋送俗家;不知磚錢買瓦、僧糧作堂,枉受辛勤,翻成惡報,是則天堂未就、地獄先成,所謂無功而有禍者也。中峰大師訓眾曰:「一心為本,萬行可以次之。則所謂己事先辦者也。己事辦而作福事,則所作自然當可矣。」至哉言乎!為僧者當銘之肺腑可也。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54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12 22:12 | 只看該作者
一個人想修成羅漢要輾轉次第增上:三歸、持戒、十善、聞法、內正思維、離欲、禪定、修四無量心、修無常、無我、苦、不凈觀等等,這些善法中的任何一法,其福德與種種殊勝的大布施(修福)相較量都是「不可稱量」「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的!所以羅漢才堪稱「福田」與「應供」——可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在佛經中對這個問題可以說佛陀反覆宣講都快要磨破嘴皮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53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4 09: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5-24 13:01 編輯
zhenru 發表於 2012-5-24 07:16
[宇宙中的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都有共同的終極本質——「道」。在「道」的層面上,一切對立與差別都歸於 ...


因為您的佛教知識的淺薄和狹窄,所以對於「道」無法理解,也有可能,但是不理解就誹謗的習性可不好。怎樣才是依法不依人呢?

「依法不依人」是佛教的一個基本原則,實際上就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即不能根據說事者、講法者或論理者是什麼人來衡量其所說對與錯,相當於孔子所說的「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也就是說,某言論是否正確,只要針對這個言論本身進行判斷即可,與提出該論述者的立場、信仰、道德、出身、性別、國籍等等一概無關。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能很直觀地說明這個問題:如果一個殺人犯說「地球是一顆行星」,那麼他說的是不是事實或真理呢?能因為他是殺人犯就否認他所說的是正確的嗎?不以人廢言,套用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

所以任何知見都要用三法印來衡量。

[男、女「不二」都是人一樣,天地萬法都是「道」,一切對立事物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都是平等不二的,]
關於終極真理道的問題再給你舉一個例子:

引用:再以「光」和亞原子粒子為例,進一步說明「法無定法」。就像人有男、女二相性一樣,光也有波、粒二相性。人,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但是要由具體的男人或女人而顯現出來。光既不是有形象與位置的光子,也不是沒有形象與具體位置的光波,但是要由具體的光子或光波而顯現出來。如果問,人確定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嗎?非!如果問,光確定是光子(而不是光波)嗎?非!可見,把人說成確定是男人,和把光說成確定是光子,都是不了解對立統一、二相性的緣故,都是一樣可笑的。如果說「光波是由光子構成的」,就像說「男人是由女人構成的」一樣,就更是令人噴飯了。
  物理學家發現,質子、中子、電子等亞原子粒子與光一樣,具有顯著的波、粒二相性,既不存在於確定的位置上,又不是不存在;既不改變自己的位置,又不保持靜止。用「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話來說:「如果問,電子是否保持在同一位置,我們應當回答『不』;如果問,電子的位置是否隨時間而變化,我們應當回答『不』;如果問,電子是否靜止,我們應當回答『不』;如果問,電子是否運動,我們應當回答『不』。」對於與電子有關的問題,任何確定的回答都是錯誤的,都是成見(定見)。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2
zhenru 發表於 2012-5-24 07:1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henru 於 2012-5-24 17:12 編輯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3 20:53
「道」——又稱如來、真如、法性、法身、圓寂或涅槃等名——也是無定性、無定相和無我的。
宇宙中的一切 ...


[宇宙中的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都有共同的終極本質——「道」。在「道」的層面上,一切對立與差別都歸於平等,就如男、女「不二」都是人一樣,天地萬法都是「道」,一切對立事物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都是平等不二的,這就是「不二法門」。

Read more: 孤明先發:悲智駁斥「修慧不修福, 羅漢托空缽」邪說文集 - 第3頁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說法要依經論,這是常識.不是和你說過麽?!你自言自語混攪什麽?依你之意,難道釋迦世尊傳給大迦葉菩薩的「不二法門」-----就是[男、女「不二」都是人一樣,天地萬法都是「道」,一切對立事物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都是平等不二的,]

----你先前不是又說;[語言道斷麽]?這囘不光是[語言],連[男、女都「不二」],那大家都不用穿衣服遮羞了!!![天地萬法都是「道」] ---佛說四大是無常.簡直讓人笑掉大牙!因果不爽嗎,你這樣胡言亂語籠罩眾生,破佛毀法,護法神會処置你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51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3 20:53 | 只看該作者
zhenru 發表於 2012-5-23 16:46
[佛陀為其起了一個假名叫做「實相」,][唯有不生不滅、無形無相的「道」才是真相、實相。]

----哪尊  ...

「道」——又稱如來、真如、法性、法身、圓寂或涅槃等名——也是無定性、無定相和無我的。
宇宙中的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都有共同的終極本質——「道」。在「道」的層面上,一切對立與差別都歸於平等,就如男、女「不二」都是人一樣,天地萬法都是「道」,一切對立事物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都是平等不二的,這就是「不二法門」。雖然眾生與佛是對立而存在的,但是在本質上卻毫無差別,因此就有所謂「生佛不二」的說法。而「色心不二」,指的是物質(色)與精神(心)也是平等不二的,都是共同本質「道」所顯現的不同現象罷了

,「道」是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的共性,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又同時具足物質和精神的一切性質。如果問,「道」確定是物質(而不是精神)嗎?非!「道」確定是精神(而不是物質)嗎?非!「道」確定是「金」(而不是木、水、火、土)嗎?非!「道」確定是「地」(而不是水、火、風)嗎?非!其實,任何物質、精神、五行、四大,都只是「道」這個共性在某種因緣下所顯現的具體現象罷了。「道」是無「我」的,超越了一切確定的「相」,即任何具體的「相」都不能限定「道」,稱為法(「道」)無定法(具體現象與性質)。證得無上菩提,沒有能證的「我」真實存在,也沒有所證的「道」確定可得,又不能說什麼都沒得,無得而得,超越得與不得,即入「不二法門」。若以為實有所得(法相)或根本什麼都沒得(非法相),皆離「道」遠矣!

有人看到佛陀說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唯獨說阿羅漢道,就以為「果」與「道」有差異,還有人就此大做文章。其實,這裡的「道」就是「果」,都是「道果」的簡稱,沒有任何差別。比如:「得須陀洹道。不墮余趣。極七往返。必成道果。」「有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阿含經》)極七往返,是指初果聖者絕對不會墮落到三惡道中,如果當生不能完全解脫生死,則最多七番往返轉生於天上和人間,即必定得證究竟涅槃。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佛法是標月指,明白和證道是有過程的,是需要修行的。明白佛法,建立正見才能更好地修行,否則方向錯了,知見錯了,永遠也不可能見「道」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0
zhenru 發表於 2012-5-23 16: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henru 於 2012-5-23 17:34 編輯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3 10:25
呵呵,我什麼時候說自己開悟了?!大帽子又扣上了。討論寂靜涅槃法印不違佛律啊

無形無相的涅槃,又名法 ...



[佛陀為其起了一個假名叫做「實相」,][唯有不生不滅、無形無相的「道」才是真相、實相。]

----哪尊 佛這麽教導你的呀?請擧經典証明 你所言的「道」!

佛陀本來明示---法身如來是真實常住實相之法,所以,不生不滅.因爲此實相心有真實的作用,有出生萬法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性用.到你這裡怎麽就篡改成[假名叫做「實相」]了?

你可真能掰;[唯有不生不滅、無形無相的「道」才是真相、實相。]-----我請問;你的「道」是四大所組成的「道」?還是心「道」?如果是心「道」,是哪顆心「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為遠離種種外道見解,佛陀所開示應依---「無我性的如來藏」而修學。第八識如來藏---涅槃妙心真實常住,是真實不變的心!  你說「道」是 佛所破斥的外道?

佛說;唯有證得不在六塵起覺知、不自知我的如來藏,現前觀察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真實存在運作的當下,離空有兩邊卻又同時具足空有兩邊的中道性,才能真實遠離外道見,而住於中道不生不滅的境界。

《大方等如來藏經》卷1:「善男子!諸佛法爾,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請看清;佛說---[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是常住不變的實相心,所以可以讓人親証此心的所在,不是妄想得來的「道」.



[呵呵,我什麼時候說自己開悟了?!大帽子又扣上了。討論寂靜涅槃法印不違佛律啊]------你沒有開悟,怎麽処処以[涅槃智]亂評論諸方,誹謗聖者?

《成唯識論》卷3:「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
------------聖 玄莊菩薩開示;[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大師說;唯有證得無我性的自心第八識--如來藏,才能真實現前觀察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功德性,才能稱為勝者.因爲已成爲實義菩薩,能勝解 佛意.

而不是如你亂套 佛法名相,就以爲可以說的佛法不是你隨便說的,你等不知 佛法的尊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49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3 10: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5-23 10:29 編輯
zhenru 發表於 2012-5-23 05:31
你未悟言悟.你根本不知道涅槃妙心的所在,空談[涅槃寂靜]來唬人麽?!

淨空法師必竟還如實承認說自己沒開悟 ...


呵呵,我什麼時候說自己開悟了?!大帽子又扣上了。討論寂靜涅槃法印不違佛律啊

無形無相的涅槃,又名法身、如來、法性、佛性、空性等,非有非無,為免世人把空無寂靜的涅槃誤解成什麼都沒有,所以起個假名叫做實相。一切眾緣集起的有相之法,都是無常生滅的幻相,唯有不生不滅、無形無相的「道」才是真相、實相。所以經中才說,「是實相者。即是非相。」而此時所謂的「非相」,則不是任何相,乃無相之相。實相無相,離一切相,亦離文字相,所以,佛陀為其起了一個假名叫做「實相」,此乃「標月指」而已。佛陀付囑摩訶迦葉的禪宗心法,就是佛陀所說的「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舉一個公案給你參考:在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菩提達摩大師,出家前是南印度香至國的三王子,像釋迦佛一樣也是太子,後來隨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出家修行。般若多羅圓寂前囑咐達摩說,吾滅度后67年,要將正法眼藏和衣缽傳到震旦(中國),那裡弘揚佛法的機緣就成熟了。當般若多羅祖師說這番話的時候,達摩已經50多歲了,師父竟然告訴他67年以後,也就是當達摩120多歲時到中國去弘揚佛法。當然,一般人好像很難理解和接受,誰知道自己哪天死啊?!67年後,120多歲的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梁武帝得知來了一位印度高僧,非常敬仰,就派人專程迎接達摩祖師到金陵(南京)弘揚佛法。
  一次,梁武帝與達摩祖師之間有如是問答。
  梁武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並無功德。」(註:有為之心所做功德並非實有。)
  梁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梁武帝再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註:空寂就是離相。)
  梁武帝接著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祖師回答說:「廓然無聖。」(註:廓然,指第一義的空寂、涅槃,此中無聖無凡。)
  梁武帝最後問:「對朕者誰?」
  達摩祖師回答說:「不識。」(註:「我」即無有,何言是誰?!)
  達摩祖師所答一一契合實相,只可惜梁武帝聽不懂真正的佛法,反倒以為達摩祖師根本不懂佛法。見不應機,達摩祖師就一葦渡江北上,到了少林寺,於後山洞中面壁禪修,一坐九年,等待機緣成熟。後來,梁武帝問國師,達摩祖師所答到底是什麼含義,明白后,梁武帝當然很後悔,竟然見到聖人卻不「認識」,派人去請,卻再也沒請回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因為一切賢聖雖然有種種的差別,但是,他們所依的都是同一個無為無相的法。」

諸佛之法根本上唯有一乘,只有一個法,沒有什麼小乘法、中乘法、大乘法,如果非要講有所謂不同的「乘」,也僅僅是學法修行者的發心與智慧上有差別,法上沒有差別。比如,在佛陀所講的最後一部經《涅槃經》中說:「十二因緣(緣起法),下智觀故,成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可見,三乘同為一乘,都是同一個法,只是偏圓與權實的不同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48
zhenru 發表於 2012-5-23 05:31 | 只看該作者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2 20:21
大帽子又扣上了,為什麼總是主觀的臆想呢?!
佛陀所示第三個法印就是涅槃寂靜,不是我們要親證的嗎?! ...

你未悟言悟.你根本不知道涅槃妙心的所在,空談[涅槃寂靜]來唬人麽?!

淨空法師必竟還如實承認說自己沒開悟。他說[福德是以住相有為之心所修出的有漏之福。]

佛也是這樣說;以凡夫之身所修六度萬行皆是有漏有為之福德。因爲凡夫不知真心所在,所以不能現觀真心所顯的無漏無爲之性,如何作到三輪體空?
所以,佛要眾生歸依佛法僧,廣修佛法三福六度,集積見道資糧。盼眾生能入內門修菩薩道。以真正的無相布施,轉依無漏無為法性。

如果[福德就是功德]的話,請解釋;《金剛經》佛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你之意,不是[無相]了麽,怎麽 佛還講[差別]?

圓宇妙心,請你注意;[佛說無相布施]是站在親証涅槃妙心---離見聞覺知的離相無相的無漏無爲的境界,來説「福德,但並不是教你說福德就是功德.如果說[福德就是功德],那釋尊何必最後還要百劫修相好,廣集福德。佛是福慧兩足尊,佛也要我們福德智慧一起修,所以,佛教導我們十善業道要盡未來際---世世常行菩薩道。
你們不証涅槃妙心,光凴意思揣測,已把 佛陀所開示的涅槃妙心---本來離見聞覺知的如如不動的無為法性,置於斷滅空的境界----空無。所以,你們主張---佛法是二乘緣生緣滅之法!你們剷除了能生萬法的根本涅槃妙心---第八識如來藏---這才是真正的緣起性空之因。只因你們不能親証出生萬法的根本---法界的實相。然而,竟如此大膽支離佛法,堅固邪説,後果可堪。

你這已是邪見充滿的前提下,來評論諸方,無論說有,說無,你都是邪說!你知道麽,你這是在毀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47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2 20:21 | 只看該作者
zhenru 發表於 2012-5-22 18:43
淨空法師必竟還如實承認說自己沒開悟。他說[福德是以住相有為之心所修出的有漏之福。]

佛也是這樣說; ...


大帽子又扣上了,為什麼總是主觀的臆想呢?!
佛陀所示第三個法印就是涅槃寂靜,不是我們要親證的嗎?!怎麼又成了斷滅空了呢?!看不懂不要誹謗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46
zhenru 發表於 2012-5-22 18:43 | 只看該作者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2 10:12
解釋一下,在這裡也就是在佛說無相布施的當下,「福德」,在此經中又名功德,「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 ...


淨空法師必竟還如實承認說自己沒開悟。他說[福德是以住相有為之心所修出的有漏之福。]

佛也是這樣說;以凡夫之身所修六度萬行皆是有漏有為之福德。因爲凡夫不知真心所在,所以不能現觀真心所顯的無漏無爲之性,如何作到三輪體空?
所以,佛要眾生歸依佛法僧,廣修佛法三福六度,集積見道資糧。盼眾生能入內門修菩薩道。以真正的無相布施,轉依無漏無為法性。

如果[福德就是功德]的話,請解釋;《金剛經》佛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你之意,不是[無相]了麽,怎麽 佛還講[差別]?

圓宇妙心,請你注意;[佛說無相布施]是站在親証涅槃妙心---離見聞覺知的離相無相的無漏無爲的境界,來説「福德,但並不是教你說福德就是功德.如果說[福德就是功德],那釋尊何必最後還要百劫修相好,廣集福德。佛是福慧兩足尊,佛也要我們福德智慧一起修,所以,佛教導我們十善業道要盡未來際---世世常行菩薩道。
你們不証涅槃妙心,光凴意思揣測,已把 佛陀所開示的涅槃妙心---本來離見聞覺知的如如不動的無為法性,置於斷滅空的境界----空無。所以,你們主張---佛法是二乘緣生緣滅之法!你們剷除了能生萬法的根本涅槃妙心---第八識如來藏---這才是真正的緣起性空之因。只因你們不能親証出生萬法的根本---法界的實相。然而,竟如此大膽支離佛法,堅固邪説,後果可堪。

你這已是邪見充滿的前提下,來評論諸方,無論說有,說無,你都是邪說!你知道麽,你這是在毀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45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2 10:15 | 只看該作者
10、回復Everest仁兄的提問8

  
引用:
Everest寫道:
引用:
悲智寫道:
   凈空邪師說有阿羅漢「不修福」本身就是誹謗聖者(五)!
  
  這個討論談的是,「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這句話有問題嗎?
  稱出家人為邪師,指責他人誹謗聖者只是你自己單方面的說法,我從未跟你談過這些,我不同意你把整個討論冠上這樣的題目發到其他網站,請你改正。
  
引用:
悲智寫道:
  問:請問哪本佛學書籍,哪個段落說了,修行人做了惡業一定不可以叫做不修福?
  答:不要忘了「不修福」不僅是您提出的,也是我反對的,因此請您:
  
  我從一開始就說你那篇文章指責「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的文章證據不足。經查google,「修慧不修福」這句話佛教自古有之,在大藏經諸宗部四里有,並非你說的根本不是佛學用語,或佛教根本沒有「修慧不修福」的說法,當然,更不是我提出的。
  因為上段說的原因,我不再繼續和你談這個題目了。
  鄭重提出「信仰論壇」的Everest版主應該給我公開道歉!

  問:稱出家人為邪師,指責他人誹謗聖者只是你自己單方面的說法,我從未跟你談過這些,我不同意你把整個討論冠上這樣的題目發到其他網站,請你改正。
  答:「邪師」一詞是佛陀所創,佛陀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佛陀在世時還親自指出一些出家人(比丘)為邪師!佛在《藏經》中要求我等佛子為世人「廣示魔業及魔過失」:「若於般若波羅蜜多。自所宣說轉教他人。復為他人廣示魔業及魔過失。勸令覺了覺已復令遠離。又復勸令不離諸佛。須菩提當知。是人被大乘鎧大乘莊嚴安住大乘。是為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佛陀不僅同意而且還讚歎我等佛子能夠為世人指出邪師並破除其邪說!
  在下精力與能力有限故,只能指出「恆河沙數」中的極少數的邪師,慚愧!

  問:我從一開始就說你那篇文章指責「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的文章證據不足。經查google,「修慧不修福」這句話佛教自古有之,在大藏經諸宗部四里有,並非你說的根本不是佛學用語,或佛教根本沒有「修慧不修福」的說法,當然,更不是我提出的。
  答:我說的是「不修福」是您提出來的專有名詞,根本不是佛學用語。而「修慧不修福」(只「修慧」不「修福」)是凈空等邪師編造出來的邪說,然後再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的。
  「佛教自古有之」?請指出最早有多「古」?請以證據說話。
  邪說本來就自古有之,不然佛教怎麼可能末法呢。
  「大藏經諸宗部四里有」,請指出哪部經?經文上下文原文?請以證據說話。
  佛教根本沒有「修慧不修福」的說法,「佛」所「教」的才真正是佛教中的,邪說不是「佛」所「教」的,否則Everest仁兄就是謗佛。

  Everest仁兄作為版主應該率先垂範,不應該有凌駕於他人之上的特權。既然您一開始就指責我「證據不足,概念套用混亂」,我認為您有責任和義務公開講清楚我怎麼「證據不足,概念套用混亂」的,您應該對自己的論點講清楚。首先就是您有義務為我講清楚您的「不修福」到底指的是什麼?您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釋清楚呢,請您尊重論辯對手。
  如果Everest版主不能證明我「證據不足,概念套用混亂」,我就認為您是在無知之下誹謗了悲智,我鄭重提出您應該給我公開道歉!

  問:請問哪本佛學書籍,哪個段落說了,修行人做了惡業一定不可以叫做不修福?
  答:不要忘了「不修福」不僅是您提出的,也是我反對的,因此請您:
  1、您自己應該先說清楚您的「不修福」的內涵與外延是什麼?具體指的是什麼?
  2、沒有佛經講過「不修福」就完全等於「造惡」,既然「不修福」是您提出的概念,請您說說,哪本佛學書籍,哪個段落說了,「造惡」可以叫做「不修福」的?

  問:不是沒見過吧?「修慧不修福」那句話是佛教經常引用的話。也不是我造出來的。
  答:佛教從來沒有您說的那種「造惡」就是「不修福」的說法,也不使用這種混亂、顛倒不明確的辭彙。因此看見凈空邪師說「修慧不修福」,我才說我沒見過這種說法,經上也沒有,那是邪說!

  問:不是,我沒有這個意思。我只是想說修行的人偶爾造將來沒有飯吃這種惡業稱作不修福,這種說法沒有什麼問題。
  答:「修行的人」?您認為只有修行人「造惡」才能稱作您的「不修福」嗎?

  問:如上面說,我沒有「完全」的意思。我只是說,被人批評,可以說不被表揚。這種說法沒有什麼問題。
  答:既然您沒有「完全」的意思,那麼就不能隨便完全代替使用。
  您真的認為「批評」完全等於「不被表揚」嗎?
  您又使用了一個「不被表揚」,請問「不被表揚」和「不表揚」內涵與外延完全一樣嗎?

  問:您沒明白我說的意思。好比一個上班的人,本應該天天上班的,但某一天他帶孩子去看病了,是不是可以說他沒上班或那天不上班呢?說他不上班有什麼大問題嗎?一定只能說他帶孩子去看病了嗎?
  當然,如果他不是上班的人,那天帶孩子去看病,說他不上班就不合適了。
  這裡上班的人比喻修行人,上班比喻修福不做惡業,帶孩子看病比喻作了惡業,不上班比喻不修福。
  -當然沒有人強迫他上班,但這不是問題所在。
  答:您認為「沒上班」和「不上班」有完全一樣的內涵與外延嗎?
  您認為在「造惡」應該受「惡報」的問題上,修行人與一般人有差別嗎?

  問:我這裡說的修福,指的是修行后對自己的要求,時時不做惡業。那句話「修慧不修福」,應該是指修行以後的事情。
  修行以前,更適合叫做善造惡吧?
  答:您是認為「造惡」與修行前後有關係嗎?

  問:不恰當。但如果我是大惡人,天天必定要殺生,今天卻做了放生的事,就可以說我沒殺生。
  答:您認為「沒殺生」能完全表達出「放生」的意思嗎?
  您認為對大惡人來說「沒殺生」就一定是去「放生」了嗎?

  問:不恰當。但如果我是大善人,天天必定放生,今天卻做了殺生的事,就可以說我沒放生。
  答:您認為「沒放生」能完全表達出「殺生」的意思嗎?
  您認為對大善人來說「沒放生」就一定是去「殺生」了嗎?

  問:不批評不是表揚,不表揚不是批評。
  但如果老師天天批評我,今天卻表揚我,就可以說老師今天沒批評我。
  但如果老師天天表揚我,今天卻批評我,就可以說老師今天沒表揚我。
  答:您認為任何情況下說「沒批評」都能完全表達出「表揚」的意思嗎?
  您認為任何情況下說「沒表揚」都能完全表達出「批評」的意思嗎?

  問:一樣的意思不同的說法。比如我今天早上趕著上班沒吃飯 和 我今天早上趕著上班不吃飯。
  對應該時刻修福提防造惡的人講,卻有有心無心造惡業,可以說是這個時刻不修福。
  答:您認為任何情況下「沒吃飯」完全等於「不吃飯」嗎?
  您對不修行的人「造惡」時不能叫您的「不修福」嗎?

  問:只是想說明,修行人不修福這種說法沒有大問題。或者,你說這句話有問題,證據不足。另,我從google得知,「修慧不修福」是佛教自古流傳的說法,在大藏經諸宗部里有,並非你說的根本不是佛學用語。
  答:您說的是想用「不修福」作為一個整體概念來代替「造惡」,而「修慧不修福」中的是不「修福」,「不」是用來否定「修福」這個整體概念的獨立的否定詞,「修福」才是佛教用語。
  請認真看一下:「修慧不修福」和「修福不修慧」兩個互相對比的說法。
  「修慧不修福」是受持了某種法(修慧),而不受持某種法(修福)。
  「修慧不修福」佛經里沒有,佛也沒有說,更不是「經文上講的」,您要是再提這個問題的時候請一定出示經過檢驗的具體證據,否則這樣泛泛的說容易誤導世人。

  問:我不懂得看因果,我不知道。但佛教不是說因果是必然的么?我們談話中不妨假設是真的。
  答:既然假設是真的,那麼佛教中講的就是,造惡有惡報,倒過來說也成立,惡報一定是造惡的結果。

  問:不修福並不是我發明的概念。我們是在談那句「不修福」到底是不是如你所說的那樣錯誤。
  我一直說的是,修行的人本該念念時時修福不造惡業,但如果做不到,有心無心地造了惡業,把這個稱作不修福,合情合理。
  答:是您在把「不修福」作為一個整體概念來使用的,佛教只使用「修福」和「造惡」。

  問:見上段,我是談那句話。
  我也從來沒說過不修福完全等於造惡。
  答:既然您已經承認「從來沒說過不修福完全等於造惡」,那麼非要用「不修福」來完全代替「造惡」您認為非常恰當、沒有問題嗎?您是不是想用「不修福」完全代替「造惡」所產生的問題來證明我有問題呀?

  問:我沒說善惡報應和具體什麼人有關係。我只說該修福的人造了惡業可以稱做不修福。
  答:既然您沒說善惡報應和具體什麼人有關係,您認為非要扯上無關的具體人有必要嗎?您認為有「不該修福的人」嗎?「不該修福的人」造了惡業就不可以稱做您的「不修福」嗎?

  問:沒有飯吃這種報,不算多大的惡報吧?只說個造惡可能更不清楚,讓人以為是幹了多大的壞事呢。
  答:您認為「善惡報應之理」與「善惡的大小」有什麼關係嗎?

  問:你問我如我今天放生等那些善業完全沒做,而我又沒有要求自己時刻修福-沒修福,如果因果是真的,不應該有惡報,如果我沒有作相應惡業的話。
  答:既然您說的「不修福」中的「既沒修福也沒造惡」這種情況沒有「惡報」,您非要用「不修福」完全代替「造惡」真的就沒有什麼問題嗎?

  問:我們談的「修慧不修福」,應該是指修以後的情形。
  答:您認為「善惡報應」與修前修後有什麼關係嗎?您上面說的「我沒說善惡報應和具體什麼人有關係」又怎麼解釋?WaiChi提供的駝背羅漢的例子恰恰就是修前「造惡」的,您認為那個例子是錯的嗎?

  問:我不是非要如何,我只是說在那句話里,說「不修福」沒有什麼問題。
  也許,因為沒飯吃不算大惡業,不說「修慧不修福」改說「修慧造業」更不確切,甚至更容易引起誤解?
  答:您是說「不修福」不完全等於「造惡」,但是用「不修福」完全代替「造惡」真的就沒有什麼問題嗎?
  您認為「沒飯吃不算大惡業」?
  您認為不是「大惡業」的情況就不能稱為「造惡」嗎?

  問:不是。我說的是那句話中的「不修福」。那句話中的不修福,正說的是造沒飯吃的業。
  答:您上面說「我也從來沒說過不修福完全等於造惡」,那麼凈空邪師非要用「不修福」來完全代替「造惡」,您還不認為有問題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44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2 10: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5-22 10:13 編輯
zhenru 發表於 2012-5-22 07:40
你不是說----[《金剛經》云:【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 ...


解釋一下,在這裡也就是在佛說無相布施的當下,「福德」,在此經中又名功德,「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凈空卻說:「功德、福德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以清凈心修一切善法,斷一切惡法是功德,以雜染心斷惡修善是福德,關鍵在此地。」而佛陀在此段《金剛經》經文中明明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心不住相怎麼就成了雜染心了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43
zhenru 發表於 2012-5-22 07: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henru 於 2012-5-22 19:30 編輯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21 22:13
凈空邪師說有阿羅漢「不修福」本身就是誹謗聖者(五)!

  問:請問哪本佛學書籍,哪個段落說了,修行人 ...


你不是說----[《金剛經》云:【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陀繼續說:「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呢?如果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是不可思議、不可衡量的。須菩提!你怎麼認為,東方的虛空可以思議和衡量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佛陀又問:「須菩提!南、西、北方,以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維,還有上方或下方的虛空可以思議和衡量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佛陀說:「須菩提!菩薩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也是這樣不可思議、不可衡量的。須菩提!菩薩都應該如我所教的這樣安住其心。」〗

  「福德」,在此經中又名功德,指的是修任何善法之所得,無論住相與否,即無論以有為或無為之心所修。很多人受廣泛傳播的凈空邪說影響,往往以為,福德是以住相有為之心所修出的有漏之福。

Read more: 孤明先發:悲智駁斥「修慧不修福, 羅漢托空缽」邪說文集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


-----佛是這意思麽---[「福德」,在此經中又名功德,]?不懂就別瞎掰!

[「福德」]和[功德]混橈在一起,那掛纓絡的大象也不叫畜生了,以你之意是否應該稱 佛作祖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2
chico 發表於 2012-5-22 03: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2-5-22 03:37 編輯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1 09:32
衡量任何知見都要用三法印來判斷正邪,悲智大德正本清源,是末法的一盞明燈。追蹤凈空、清海、蕭平實等各 ...


末學請求版主刪除11樓不負責任的言論,並要求修改主題,以正視聽!強烈要求「chico 」"真源湛寂"公開向悲智大德懺悔!


上貼(13)有理有據。 當悲智說的不符合釋迦牟尼佛說的時候, 就是邪說。決無道歉懺悔之理。除非他討論的不是釋迦牟尼的佛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41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12-5-21 23:58 | 只看該作者
本人進一步引用悲智原文, 逐一批駁, 並依法依律指出其錯誤:
註:悲智之原文, 用黃色。 本人註解用藍色。


哪個「經上講的」羅漢「修慧」卻沒福以至於會「托空缽」的呀?這是凈空邪師在誹謗聖者!


回應: 這部經文上講的」羅漢「修慧」卻沒福以至於會「托空缽」: 優婆塞戒經卷第四

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飢渴等苦。
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


此乃聖言量, 有什麼問題嗎? 你悲智敢說是釋迦摩尼佛祖在誹謗聖者嗎?


一個人想修成羅漢要輾轉次第增上:三歸、持戒、十善、聞法、內正思維、離欲、禪定、修四無量心、修無常、無我、苦、不凈觀等等,這些善法中的任何一法,其福德與種種殊勝的大布施(修福)相較量都是「不可稱量」「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的!所以羅漢才堪稱「福田」與「應供」——可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在佛經中對這個問題佛陀反覆宣講,都快要磨破嘴皮了。

  在《優婆塞戒經》經中佛說:「外道斷欲,所得福德,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而證得「無我」的初果羅漢「勝於一切外道」福德的總和。更何況是最勝福田的極果大阿羅漢呢?




回應: 悲智所引之經文出處是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近引部分原文如下:

善男子。外道斷欲所得福德。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
須陀洹人勝於一切外道異見。
斯陀含人勝於一切須陀洹果。阿那含人勝於一切斯陀含果。
阿羅漢人勝於一切阿那含果。
辟支佛人勝於一切阿羅漢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
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
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
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大家想想看, 出家修行的行者, 與世間的企業家, 誰會更有錢?誰會具有更多房產? 誰的福德更大?

其實, 這裡佛說的, 不是比較這個福。外道因無解脫智慧, 因此, 所行處, 得福德。 佛弟子因具正見, 所行處, 得功德。 以出世解脫角度言, 「勝於一切眾生所有福德」。   經中因此使用了一個很妙的 「勝」 字。 不是跟你比有錢, 是說我的這種謙虛的德行, 勝於你有億萬家產。 所以, 四果羅漢即使「托空缽」挨餓, 也「勝」於大款山珍海味。 這是這段經文的含義, 希望大家不要錯解。


佛在《金剛經》中說:「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在佛教大乘經典中常常把所有得道和沒有得道的佛弟子都稱為菩薩)也就是說,如果有人了知一切法是「無我」的,其功德比用充滿恆河裡面的沙子那麼多佛世界的七寶拿來施捨的功德還要大得多。實際上,如果證得無我,就已經達到了無相、無為的境界,其功德自然是無量無邊,不是算術譬喻可以說清的了。


回應: 同上所述, 此處依然是讚歎功德之殊勝, 功德勝於福德, 但不是說, 功德包括, 並大於福德。

《增壹阿含經》中說:「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僧房舍。受三自歸。奉持五戒。及彈指之頃。慈愍眾生。雖有此福。故不如須臾之間。起於世間不可樂想。此福功德不可稱量。」《大悲經》中說:「得聞法已乃至一彈指頃深正思惟。法是善說僧是發心善修行者。是人於彼所得福德無量無邊。何況善男子善女人。深正思惟攝心專聽。聽聞法已乃至一彈指頃如實修行。」也可以參照《中阿含155經》中輾轉增上對比種種善法的福德:「若有能(頃刻間)觀一切諸法無常、苦、空及非神者」為最勝!公案中講的「老僧一炷香,能消萬擔糧」確非虛語。其實,「老僧一炷香」修觀的福德實在是超出「萬擔糧」百千萬億倍而不止的。

在《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中佛說:「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中諸佛如來。譬如竹葦甘蔗稻麻。彼等諸佛世尊至真等正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萬歲中。常以一切娛樂之具衣服飲食床卧湯藥。種種奉施。乃至滅度之後。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皆以華香伎樂繒蓋幢幡香燭油燈。如是供養。於意云何。彼善男子及善女人。得福多不。阿難白佛。甚多世尊。佛告阿難。若復有人直能供養一佛世尊。滿二萬歲。四事具足供養恭敬。乃至滅度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皆以華香伎樂幡蓋香油燈燭。一切奉施其福尚多。無量無邊不可稱數。何況滿三千大千世界諸佛如來。二萬歲中常以四事供養供給。乃至滅度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各以華香伎樂幡蓋及香油燈。種種所須悉皆供養。實得無量無邊不可算不可數福德之聚。佛言。阿難猶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凈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言辭譬類所能知及。


  爾時世尊。復告阿難。若有人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乃至一彈指頃能受十善。受已修行。以是因緣得無量無邊功德。阿難。若復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齋已。如說修行。所得功德勝前福德。千倍萬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阿難。若能受持五戒盡其形壽。如說修行。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千億萬倍。非算數譬喻所能知及。阿難。若復有人。受沙彌戒沙彌尼戒。復勝於前百倍千倍萬倍千億萬倍。非算數譬喻所能知及。阿難。若復有人能受持式叉摩那戒。又復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況受持比丘尼戒。依波羅提木叉如說修行。況復有人盡形受持大比丘戒。依波羅提木叉戒。如說修行不缺不犯無有穢濁。清凈梵行得無量無邊功德。勝前百倍千倍萬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回應: 上面三段經文, 依然是讚歎功德之殊勝。

用今天的白話說, 一個人, 當他具有誠實, 善良(功德)的美德, 要勝於具有一百萬的家產(福德)。
但是, 並不是說,一個人, 當他具有誠實, 善良(功德)的美德時,他就比擁有百萬家產的富商更有錢。

因此。 佛反覆說《所得功德福德

悲智同學可能分不清楚功德和福德的差別


哪怕是初果的聖者必定是「戒律成就」的,更不用說四果大阿羅漢了。公案中講,唐朝持戒精嚴的道宣律師曾經多次接受「天人獻供」也是有教證依據的。密勒日巴在山洞裡終其一生禪坐修觀也同樣多次接受過「天人獻供」。如果誰說哪個羅漢會沒福,那就等於誹謗阿羅漢不是「大福田」「應供」。


回應: 這個單單從邏輯角度推理, 就不成立。 錯在以偏概全。
目犍連尊者還被外道打, 能否說所有聖者都被外道打?

請依照聖言量:

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飢渴等苦。
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純粹是凈空邪師編造的邪說,而這類邪說大多又都出自凈空之流的末法中才能興起的凈土宗邪師之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對佛陀的基本教法都不清楚卻敢信口胡謅!可悲的是,無量眾生卻大都迷信盲從、以訛傳訛,以至於正法淹沒不興,邪說卻流傳久遠。哀哉!


回應: 看了上述的證據, 大家自己看看到底是誰在「編造的邪說」, 「信口胡謅」, 「基本教法都不清楚」

請問: 圓宇妙心 +  huiridangkong, 請您回應一下這段經文:

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飢渴等苦。
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


您(們) 如何解釋這段經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40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21 22:1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huiridangkong 於 2012-5-21 22:15 編輯

凈空邪師說有阿羅漢「不修福」本身就是誹謗聖者(五)!

  問:請問哪本佛學書籍,哪個段落說了,修行人做了惡業一定不可以叫做不修福?
  答:不要忘了「不修福」不僅是您提出的,也是我反對的,因此請您:
  1、您自己應該先說清楚您的「不修福」的內涵與外延是什麼?具體指的是什麼?
  2、沒有佛經講過「不修福」就完全等於「造惡」,既然「不修福」是您提出的概念,請您說說,哪本佛學書籍,哪個段落說了,「造惡」可以叫做「不修福」的?

  問:不是沒見過吧?「修慧不修福」那句話是佛教經常引用的話。也不是我造出來的。
  答:佛教從來沒有您說的那種「造惡」就是「不修福」的說法,也不使用這種混亂、顛倒不明確的辭彙。因此看見凈空邪師說「修慧不修福」,我才說我沒見過這種說法,經上也沒有,那是邪說!


  問:不是,我沒有這個意思。我只是想說修行的人偶爾造將來沒有飯吃這種惡業稱作不修福,這種說法沒有什麼問題。
  答:「修行的人」?您認為只有修行人「造惡」才能稱作您的「不修福」嗎?

  問:如上面說,我沒有「完全」的意思。我只是說,被人批評,可以說不被表揚。這種說法沒有什麼問題。
  答:既然您沒有「完全」的意思,那麼就不能隨便完全代替使用。
  您真的認為「批評」完全等於「不被表揚」嗎?
  您又使用了一個「不被表揚」,請問「不被表揚」和「不表揚」內涵與外延完全一樣嗎?

  問:您沒明白我說的意思。好比一個上班的人,本應該天天上班的,但某一天他帶孩子去看病了,是不是可以說他沒上班或那天不上班呢?說他不上班有什麼大問題嗎?一定只能說他帶孩子去看病了嗎?
  當然,如果他不是上班的人,那天帶孩子去看病,說他不上班就不合適了。
  這裡上班的人比喻修行人,上班比喻修福不做惡業,帶孩子看病比喻作了惡業,不上班比喻不修福。
  -當然沒有人強迫他上班,但這不是問題所在。
  答:您認為「沒上班」和「不上班」有完全一樣的內涵與外延嗎?
  您認為在「造惡」應該受「惡報」的問題上,修行人與一般人有差別嗎?

  問:我這裡說的修福,指的是修行后對自己的要求,時時不做惡業。那句話「修慧不修福」,應該是指修行以後的事情。
  修行以前,更適合叫做善造惡吧?
  答:您是認為「造惡」與修行前後有關係嗎?

  問:不恰當。但如果我是大惡人,天天必定要殺生,今天卻做了放生的事,就可以說我沒殺生。
  答:您認為「沒殺生」能完全表達出「放生」的意思嗎?
  您認為對大惡人來說「沒殺生」就一定是去「放生」了嗎?

  問:不恰當。但如果我是大善人,天天必定放生,今天卻做了殺生的事,就可以說我沒放生。
  答:您認為「沒放生」能完全表達出「殺生」的意思嗎?
  您認為對大善人來說「沒放生」就一定是去「殺生」了嗎?

  問:不批評不是表揚,不表揚不是批評。
  但如果老師天天批評我,今天卻表揚我,就可以說老師今天沒批評我。
  但如果老師天天表揚我,今天卻批評我,就可以說老師今天沒表揚我。
  答:您認為任何情況下說「沒批評」都能完全表達出「表揚」的意思嗎?
  您認為任何情況下說「沒表揚」都能完全表達出「批評」的意思嗎?

  問:一樣的意思不同的說法。比如我今天早上趕著上班沒吃飯 和 我今天早上趕著上班不吃飯。
  對應該時刻修福提防造惡的人講,卻有有心無心造惡業,可以說是這個時刻不修福。
  答:您認為任何情況下「沒吃飯」完全等於「不吃飯」嗎?
您對不修行的人「造惡」時不能叫您的「不修福」嗎?

  問:只是想說明,修行人不修福這種說法沒有大問題。或者,你說這句話有問題,證據不足。另,我從google得知,「修慧不修福」是佛教自古流傳的說法,在大藏經諸宗部里有,並非你說的根本不是佛學用語。
  答:您說的是想用「不修福」作為一個整體概念來代替「造惡」,而「修慧不修福」中的是不「修福」,「不」是用來否定「修福」這個整體概念的獨立的否定詞,「修福」才是佛教用語。
  請認真看一下:「修慧不修福」和「修福不修慧」兩個互相對比的說法。
  「修慧不修福」是受持了某種法(修慧),而不受持某種法(修福)。
  「修慧不修福」佛經里沒有,佛也沒有說,更不是「經文上講的」,您要是再提這個問題的時候請一定出示經過檢驗的具體證據,否則這樣泛泛的說容易誤導世人。

  問:我不懂得看因果,我不知道。但佛教不是說因果是必然的么?我們談話中不妨假設是真的。
  答:既然假設是真的,那麼佛教中講的就是,造惡有惡報,倒過來說也成立,惡報一定是造惡的結果。

  問:不修福並不是我發明的概念。我們是在談那句「不修福」到底是不是如你所說的那樣錯誤。
  我一直說的是,修行的人本該念念時時修福不造惡業,但如果做不到,有心無心地造了惡業,把這個稱作不修福,合情合理。
  答:是您在把「不修福」作為一個整體概念來使用的,佛教只使用「修福」和「造惡」。

  問:見上段,我是談那句話。
  我也從來沒說過不修福完全等於造惡。
  答:既然您已經承認「從來沒說過不修福完全等於造惡」,那麼非要用「不修福」來完全代替「造惡」您認為非常恰當、沒有問題嗎?您是不是想用「不修福」完全代替「造惡」所產生的問題來證明我有問題呀?

  問:我沒說善惡報應和具體什麼人有關係。我只說該修福的人造了惡業可以稱做不修福。
  答:既然您沒說善惡報應和具體什麼人有關係,您認為非要扯上無關的具體人有必要嗎?您認為有「不該修福的人」嗎?「不該修福的人」造了惡業就不可以稱做您的「不修福」嗎?

  問:沒有飯吃這種報,不算多大的惡報吧?只說個造惡可能更不清楚,讓人以為是幹了多大的壞事呢。
  答:您認為「善惡報應之理」與「善惡的大小」有什麼關係嗎?

  問:你問我如我今天放生等那些善業完全沒做,而我又沒有要求自己時刻修福-沒修福,如果因果是真的,不應該有惡報,如果我沒有作相應惡業的話。
  答:既然您說的「不修福」中的「既沒修福也沒造惡」這種情況沒有「惡報」,您非要用「不修福」完全代替「造惡」真的就沒有什麼問題嗎?

  問:我們談的「修慧不修福」,應該是指修以後的情形。
  答:您認為「善惡報應」與修前修後有什麼關係嗎?您上面說的「我沒說善惡報應和具體什麼人有關係」又怎麼解釋?WaiChi提供的駝背羅漢的例子恰恰就是修前「造惡」的,您認為那個例子是錯的嗎?

  問:我不是非要如何,我只是說在那句話里,說「不修福」沒有什麼問題。
  也許,因為沒飯吃不算大惡業,不說「修慧不修福」改說「修慧造業」更不確切,甚至更容易引起誤解?
  答:您是說「不修福」不完全等於「造惡」,但是用「不修福」完全代替「造惡」真的就沒有什麼問題嗎?
  您認為「沒飯吃不算大惡業」?
  您認為不是「大惡業」的情況就不能稱為「造惡」嗎?

  問:不是。我說的是那句話中的「不修福」。那句話中的不修福,正說的是造沒飯吃的業。
  答:您上面說「我也從來沒說過不修福完全等於造惡」,那麼凈空邪師非要用「不修福」來完全代替「造惡」,您還不認為有問題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39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21 22:13 | 只看該作者
09、回復Everest仁兄的提問7


  
引用:
Everest寫道:
引用:
悲智寫道:
  回復Everest仁兄的提問。
  討論任何問題都需要必要的基礎,在下再次表示希望Everest仁兄最好能夠找幾本基礎的佛學書籍看看。
  
  請問哪本佛學書籍,哪個段落說了,修行人做了惡業一定不可以叫做不修福?
  
引用:
悲智寫道:
  鑒於Everest仁兄非要使用不規範的佛學用語,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其含義,規範一下其內涵與外延,以便能夠順利地討論下去。最好還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討論吧,這樣Everest仁兄更容易弄明白些。其他問題回頭討論。
  就針對您提出的「不修福」這個在下從來沒見過的概念來討論吧。
  
  不是沒見過吧?「修慧不修福」那句話是佛教經常引用的話。也不是我造出來的。
  
引用:
悲智寫道:
  問:不修福是相對修福而言,修福是修的人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卻有心無心地做了惡業,所以可以叫做不修福。
  不修福的人或根本不修的人,當然談不上不修福。
  答:也就是說您的「不修福」包含了造惡業!
  「不修福」是相對「修福」而言,「造惡業」也是相對「修福」而言的,您是想說「不修福」完全等於「造惡業」嗎?
  
  不是,我沒有這個意思。我只是想說修行的人偶爾造將來沒有飯吃這種惡業稱作不修福,這種說法沒有什麼問題。
  
引用:
悲智寫道:
  「不表揚」是相對「表揚」而言,「批評」也是相對「表揚」而言,您是想說「不表揚」完全等於「批評」嗎?請您務必回答!
  
  如上面說,我沒有「完全」的意思。我只是說,被人批評,可以說不被表揚。這種說法沒有什麼問題。
  
引用:
悲智寫道:
  無所謂應該不應該,都是自願的,沒有人強迫誰。是否造惡或行善及其是否受善惡報應都與是否是修行人無關!任何人行善了就是行善了,就要受善報,造惡就是造惡了,就要受惡報,如果有心無心地做了惡業,不能不明不白地叫「不修福」,應該明確地說,那是叫「造惡」!何必自己混亂自己呢?!
  
  您沒明白我說的意思。好比一個上班的人,本應該天天上班的,但某一天他帶孩子去看病了,是不是可以說他沒上班或那天不上班呢?說他不上班有什麼大問題嗎?一定只能說他帶孩子去看病了嗎?
  當然,如果他不是上班的人,那天帶孩子去看病,說他不上班就不合適了。
  這裡上班的人比喻修行人,上班比喻修福不做惡業,帶孩子看病比喻作了惡業,不上班比喻不修福。
  -當然沒有人強迫他上班,但這不是問題所在。
  
引用:
悲智寫道:
  Everest仁兄說,根本不修的人,「當然談不上不修福」?誰教您的?任何人、任何生命都一樣在修福和造惡,也一樣都有善報和惡報!難道修行之前造的「惡業」,就不是您說的那種「不修福」? 您是說那個「托空缽」的駝背羅漢在修行之前造的「惡業」已經不是您說的「不修福」了?
  
  我這裡說的修福,指的是修行后對自己的要求,時時不做惡業。那句話「修慧不修福」,應該是指修行以後的事情。
  修行以前,更適合叫做善造惡吧?
  
引用:
悲智寫道:
  Everest仁兄能說一個概念否定了之後就一定完全是對立的概念嗎?
  譬如,殺生是造惡,要受惡報;放生是行善,要有善報。假設Everest仁兄今天「放生」了,非要說你今天「沒殺生」,那恰當嗎?
  
  不恰當。但如果我是大惡人,天天必定要殺生,今天卻做了放生的事,就可以說我沒殺生。
  
引用:
悲智寫道:
  假設Everest仁兄今天「殺生」(造惡)了,非要說你今天「沒放生」(沒修福),那恰當嗎? Everest仁兄不會真的不懂吧?!
  
  不恰當。但如果我是大善人,天天必定放生,今天卻做了殺生的事,就可以說我沒放生。
  
引用:
悲智寫道:
  表揚和批評也是一樣。假設老師今天「表揚」你了,非要說是老師今天「沒批評」你,那恰當嗎?假設老師今天「批評」你了,非要說是老師今天「沒表揚」你,那恰當嗎?「不批評」就是「表揚」嗎?「不表揚」就是「批評」嗎? 請務必回答一下。
  
  不批評不是表揚,不表揚不是批評。
  但如果老師天天批評我,今天卻表揚我,就可以說老師今天沒批評我。
  但如果老師天天表揚我,今天卻批評我,就可以說老師今天沒表揚我。
  
引用:
悲智寫道:
  問:我想說的是,對應該時刻修福提防造惡的人講,有心無心造了惡業,可以說是這個時刻沒有修福.
  答:您說的到底是「沒修福」還是「不修福」?
  
  一樣的意思不同的說法。比如我今天早上趕著上班沒吃飯 和 我今天早上趕著上班不吃飯。
  對應該時刻修福提防造惡的人講,卻有有心無心造惡業,可以說是這個時刻不修福。
  
引用:
悲智寫道:
  Everest仁兄首先一定要自己說清楚自己的概念,用準確自己要使用的說法。您自己要是都混亂著呢,那還怎麼討論。
  有心無心造了惡業,可以說是這個時刻「造惡」了,不應該不明不白地說成是沒有修福。
  「修善」就是修善,造惡就是「造惡」,「修善」與「造惡」是兩件事,不知道為什麼Everest仁兄非要顛倒著、混亂著說?也不知道Everest仁兄非要用一個根本就不是佛學用語的名詞想得出什麼結論來?難道會得出「沒造惡」卻「受惡報」嗎?
  
  只是想說明,修行人不修福這種說法沒有大問題。或者,你說這句話有問題,證據不足。另,我從google得知,「修慧不修福」是佛教自古流傳的說法,在大藏經諸宗部里有,並非你說的根本不是佛學用語。
  
引用:
悲智寫道:
  「不修善」本身不一定會有惡報:「不修善」的同時如果沒造惡,不受惡報;「不修善」的同時如果造惡了,要受惡報。受不受「惡報」與「修善」還是「不修善」毫無關係,而是與是否「造惡」有絕對關係,「惡報」一定是造惡的結果。
  Everest仁兄務必說說看,「惡報」是不是一定是「造惡」的結果?
  
  我不懂得看因果,我不知道。但佛教不是說因果是必然的么?我們談話中不妨假設是真的。
  
引用:
悲智寫道:
  Everest仁兄務必說說看,您的「不修福」中包括不包括「造惡」?到底包括?不包括?否則概念不清,沒法繼續討論。
  
  不修福並不是我發明的概念。我們是在談那句「不修福」到底是不是如你所說的那樣錯誤。
  我一直說的是,修行的人本該念念時時修福不造惡業,但如果做不到,有心無心地造了惡業,把這個稱作不修福,合情合理。
  
引用:
悲智寫道:
  惡報是造惡的結果,不是任何其他諸如「不修福」之類的結果,除非Everest仁兄說的「不修福」與「造惡」有絕對完全一樣的內涵與外延!
  Everest仁兄務必說說看,你的「不修福」與「造惡」有絕對完全一樣的內涵與外延嗎?
  
  見上段,我是談那句話。
  我也從來沒說過不修福完全等於造惡。
  
引用:
悲智寫道:
  問:不同意。不修福包括沒修福,也應該可以包括該修福的人卻做了惡業。
  答:請別說誰該還是不該,善惡報應之理與具體什麼人沒有關係。 難道不是修行的人造惡就不受惡報,行善就沒有善報?
  
  我沒說善惡報應和具體什麼人有關係。我只說該修福的人造了惡業可以稱做不修福。
  
引用:
悲智寫道:
  無論什麼情況「造惡」了,都應該明白肯定地說是「造惡」了,不要不明不白地說成「不修福」!關鍵是您的「不修福」不能讓人確定一定是「造惡」了。
  
  沒有飯吃這種報,不算多大的惡報吧?只說個造惡可能更不清楚,讓人以為是幹了多大的壞事呢。
  
引用:
悲智寫道:
  如果按照您說的「不修福包括沒修福」,那麼其中的「沒修福」的情況還會有「惡報」嗎?請Everest仁兄務必回答。
  
  你問我如我今天放生等那些善業完全沒做,而我又沒有要求自己時刻修福-沒修福,如果因果是真的,不應該有惡報,如果我沒有作相應惡業的話。
  我們談的「修慧不修福」,應該是指修以後的情形。
  
引用:
悲智寫道:
  有「惡報」則不管你是不是「修福」,一定是「造惡」了的結果。Everest仁兄為什麼非要不直接明確地表述呢?已經有極其完善和明確的概念——善業和惡業,為什麼不用而非要用一個可能「造業」也可能「沒造業」的「不修福」呢?請務必說說看。
  
  我不是非要如何,我只是說在那句話里,說「不修福」沒有什麼問題。
  也許,因為沒飯吃不算大惡業,不說「修慧不修福」改說「修慧造業」更不確切,甚至更容易引起誤解?
  
引用:
悲智寫道:
  其實,問題很簡單,就是「惡報」是由「惡業」造成的。
  問:所以還是那句話,這個時候做了沒飯吃的惡業,不可以叫不修福嗎?
  答:反覆回答過了,做了沒飯吃的惡業,不可以叫「不修福」,而是「造業」,因為你說你的 「不修福」包含只是「沒修福」(即也「沒造業」)的這種情況——善與惡什麼也沒做,那當然不會有惡報。
  
  不是。我說的是那句話中的「不修福」。那句話中的不修福,正說的是造沒飯吃的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38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21 22:07 | 只看該作者
問:造有飯吃的業既然可以叫修福,那麼
  造了使自己沒有飯吃的惡業不能叫不修福嗎?
  答:造了使自己沒有飯吃的惡業,那叫造「惡業」,不能叫「不修福」。Everest仁兄聽說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聽說過「善」業、「惡」業,您聽說過「不修福」業嗎?您能給在下詳細解釋一下什麼叫「不修福」業嗎?佛經中哪裡說過有「不修福」業嗎?有「不修福」業是不是也就應該有「不造惡」業吧?在下都沒聽說過。善就是善,惡就是惡,何必非要編造一個不存在的名詞混亂自己呢。
  有身口意的善惡行為與造作就一定有業,Everest仁兄應該詳細解釋一下您指的「不修福」到底是一種什麼行為?既然您要讓我解釋關於我沒聽說過的一個名詞的事,那您就應該先告訴我它的內涵與外延,也就是Everest仁兄到底說的是什麼?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一念行善,那麼該念就有善報;如果下一念造惡,那麼這念就有惡報。如果只偶然才行善,那這個善業就要有善報;如果又偶然造了惡,那麼這個惡就要有惡報。很少有人在修行時只修善卻一點惡都不造的。也很少有人在修行之前就從來只修善卻一點惡都不造的。WaiChi那種「修善」有間斷「沒修善」就會有「惡報」是典型的亂解佛法、混亂因果,是破壞佛法、誹謗聖者的無稽邪說。
  行善叫「善」業,不能叫「不造惡」業,同樣,造惡叫「惡」業,不叫「不修福」業,是什麼就是什麼,為什麼不正面論述卻非要顛倒著、混亂著說呢?那樣只能造成邏輯和道理的混亂。Everest仁兄能說一個概念否定了就一定完全是對立的概念嗎?
  譬如,殺生是造惡,要受惡報;放生是行善,要有善報。假設Everest仁兄今天「放生」了,非要說你今天沒「殺生」,那恰當嗎?假設Everest仁兄今天「殺生」了,非要說你今天沒「放生」,那恰當嗎?
  表揚和批評也是一樣。假設老師今天「表揚」你了,非要說是老師今天沒「批評」你,那恰當嗎?假設老師今天「批評」你了,非要說是老師今天沒「表揚」你,那恰當嗎?Everest仁兄不會真的不懂吧?!
  幸福、得好、受「善報」一定是「善業」造成的,不幸、倒霉、受「惡報」一定是「惡業」造成的,Everest仁兄非要自己編造一個名詞說成是「不修福」業造成的,不知道Everest仁兄到底想得出一個什麼結論?「不修福」就是「造惡」嗎?說說看。

  問:我看了那兩個例子。
  但我的問題仍然是如上,造惡業為什麼不能叫不修福?
  答:既然Everest仁兄已經看了那兩個例子,說明您已經知道「惡報」是「惡業」造成的了,這就夠了。如果Everest仁兄哪天有了充足的證據證明「惡報」是「不修福」業造成的,請您務必來教教我,在下也好重新學習學習。

  問:為什麼一定要說造了將來沒有飯吃的業不能說是不修福?
  答:同樣的問題,見上。

  問:善惡福禍之間是相對的,惡是不善,禍是非福。難道不是嗎?
  在某時造業時,有些行為會造成將來相應某時沒有飯吃的惡報,就稱惡業;有些行為會造成將來相應某時有飯吃的善報,就稱善業。那麼,在某時造業時,沒有做哪些會造成有飯吃善報的善業行為,不能說是這個時候沒有修善或修福嗎?
  答:Everest仁兄請回答:如果今天您放生、布施等什麼善業也沒行,我就說您「不修福」將要因此受惡報,您同意嗎?
  Everest仁兄是說「在某時造業時,沒有做哪些會造成有飯吃善報的善業行為」嗎?誰教您的?請問,那是造的什麼業?說說看。造哪種善業不會有飯吃?務必說說看。

  問:沒有人說修慧就等於不修福吧?
  答:Everest仁兄還一直沒說「修慧不修福」到底是什麼邏輯呢?如果凈空邪師也說「修慧」就是「修福」,那您給我解釋一下「修慧不修福」到底是什麼意思好嗎?

  問:起碼開始修的時候不修福或不注意修福為什麼絕對不可能?
  答:Everest仁兄能告訴在下開始修的時候修什麼善法而「不修福」了?到底修什麼善法是「不修福或不注意修福」了?說說看。

  問:開始修很多善法的時候就能保證不做沒有飯吃的業么?
  答:不能保證不做「沒有飯吃的業」——「惡業」。

  問:我正是在說那原來的兩句。
  那四句在我看來,意思是如果只注重修福不注重修慧,會得到做生活很好的大象的果報,如果只注重修慧不注重修福,得到羅漢果位也會要不到飯吃。意思是說應該福慧雙修。
  答:「只注重修慧不注重修福」?誰說的?那是邪說!「修慧」的人不僅僅是注重「修福」,而且是「修大福」呢,那才是根本的「福慧雙修」呀。再去看看《金剛經》等經典佛陀到底是怎麼說的吧。如果說只「修福」卻「不修慧」可以成立的話,那麼只「修慧」而「不修福」卻一定是根本就不成立的邪說!

  問:你自己可以駁倒你自己的立論。
  下面一段是你自己在前面說的,不僅要修慧還要修其他善法才能成就阿羅漢的。這些善法你在下面也說是福德。
  答:哪裡矛盾了?怎麼「你自己可以駁倒你自己的立論」了?請務必說說看。
  修成阿羅漢要經歷三歸、持戒、十善、聞法、內正思維、離欲、禪定、修四無量心、修無常、無我、苦、不凈觀等種種次第,就像登山、上樓梯一樣才能一步步修成阿羅漢的。
  三歸、持戒和修慧等等必然會同時修出殊勝的大福報,但是只是修福卻不能說必然會同時修三歸、持戒和修慧等等。請不要搞顛倒混亂了。

  說不「修善」而得惡果那是邪說,而應該說只有「造惡」才會得惡果!
  不「修善」本身不一定會有惡報:不「修善」的同時如果沒造惡,不受惡報;不「修善」的同時如果造惡了,受惡報。受不受「惡報」與是否「修善」毫無關係,而是與是否「造惡」有絕對關係,「惡報」一定是造過惡。
  竟然有自詡學佛如何厲害的人卻對最最基本的佛理一味地亂解、混淆,不知道是惡意的還是確實是無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7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1 09:3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5-21 21:58 編輯
chico 發表於 2012-5-20 23:21
依法、依律、依祖師大德。悲智的言論是徹頭徹尾的邪說。散布邪說,妖言惑眾的網站就是邪網站。這個帽子不 ...

衡量任何知見都要用三法印來判斷正邪,悲智大德正本清源,是末法的一盞明燈。追蹤凈空、清海、蕭平實等各種邪教發展動態,鑒別曝光邪師,摧碎邪見邪說;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
挽救無數眾生的法身慧命!


個人因果個人負,如此顛倒黑白,正邪不分!奉勸你還是看看自己,早日清醒吧!

很多人都聽說過無間地獄之苦無量無邊,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毀謗正法與聽信並宣傳邪說之罪卻又遠非無間之苦所能及了。

  在《大般若經》中說:「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毀謗法罪與無間業。此二惡行為相似不。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勿謂此罪似無間業。所以者何。五無間業雖感重苦。而不可比毀謗正法。舍利子。謗正法者我尚不聽被服袈裟況受供養。何以故。舍利子。諸有毀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彼名壞正法者。墮黑闇類如穢蝸螺。自污污他如爛糞聚。諸有信用壞法者言。亦受如前所說大苦。」


  在《佛藏經》中說:「而是痴人在大眾中說於邪見。自以憶想分別教人。此是佛法此是聖道。如是痴人。則為誹謗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是痴人。名惡知識不名善知識。舍利弗。怨雖奪命但失一身。如是痴人不凈說法。千萬億劫為諸眾生作大衰惱。置此閻浮提眾生。若人悉奪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命。不凈說法罪多於此。何以故。是人皆破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助魔事。亦使眾生於百千萬世受諸衰惱。但能作縛不能令解。當知是人於諸眾生為惡知識。為是妄語於大眾中謗毀諸佛。以是因緣墮大地獄。」

末學請求版主刪除11樓不負責任的言論,並要求修改主題,以正視聽!強烈要求「chico 」"真源湛寂"公開向悲智大德懺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6: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