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念佛法的契入,從有相『唸』佛至無相『念』佛

[複製鏈接]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4-19 02: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念佛法的契入,如何從有相『唸』佛至無相『念』佛, 進而入實相 :

都攝六根 凈念相繼 

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頓兼修的修行法門。尤其適合繁忙緊張生活的現代人。念佛法門簡單易學,八十老翁念得,三歲孩兒也念得;大學教授念得,販夫走卒及不識一字的阿公阿婆也念得。但能信心具足,皆可依其根機而獲得或多或少的利益和感應;若能深入佛法、細意思惟,乃至能因念佛法門而明心見性。有極少數人因為自視為利根人,不屑於念佛,而喪失修行上的大利益,頗令人惋惜感慨。

  念佛雖然人人念得,卻因根器及知見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層次。茲將持名念佛法門所修之境界,由淺至深,簡略分述於後:

 一、隨興持名︰此種人剛開始學習念佛法門,還不明白為什麼要念佛!甚至不知道「念」佛與「唸」佛之不同。只是聽說念佛好,便跟著別人學念佛,從持唸佛名開始。口中雖在唸佛號,心中卻老是在打妄想。貪瞋痴慢疑,樣樣皆不離。偶爾參加念佛共修,遇到颳風下雨或心情不佳,便不參加共修。平常心中默持佛號,也只是隨興默唸,大約是打妄想的時候多。

  二、唸佛不輟︰此種人因為過去生所種善根福德為因,今生復有善侶提攜接引為緣,常與念佛人伴黨;漸漸知悉為什麼要念佛,以及念佛有何好處,已能相續執持佛號。有時可以全心放在佛號上,時時默唱佛號。

  亦有人不曾念佛,緣因父母師友平日常與念佛人共修念佛法門,一朝忽然見其捨棄報身,諸蓮友們為其助念佛號,此人賭其父母師友往生時之瑞相,或見念佛人助念時之莊嚴自在,而接受念佛修行法門,時時默唱佛號。也開始瞭解所念之佛菩薩,其本願與事蹟及其佛土世界之依正莊嚴,開始解知念佛之好處。

  三、持名憶佛︰此人不但已知諸佛土(通常是指極樂世界凈土)之依正莊嚴,深信有極樂世界,深信釋迦世尊所說彌陀四十八大願絕對真實,深信念佛可以往生彼國,而於深心之中發起誓願,願生彼國。因此開始探索念佛法門,欲求一心深入,時時繫念思惟,漸漸深入研讀善知識們闡述念佛法門之著作,了知唸佛號與念佛之差別。明白了知念佛共修時不但要口唸,還要心唸;不但要心唸,還要心聽;不但要心聽,還要憶念;不但要憶念,還要持續不斷、放下萬緣,不讓妄想打斷佛號與憶念。

 如此每週或者每日精進地持唸佛號,配合憶念而不間斷。此種共修念佛,不可大聲唸佛號,以免傷氣傷身。要點在於保持憶佛之念不離佛號;以佛號不斷故,憶佛之念亦不斷。若因昏沉或妄想減少時,即應隨眾不高吭不低沉地持唸佛號,同時憶念於佛。平時則於心中默唱佛號,心念心聽。

 若得心念心聽、清楚分明,即應改為心念心憶,以默唸佛號配合憶佛。心念心聽是心中默默念佛號,並專註一心,觀照心中佛號之音聲,使不間斷;此是功夫,成就者少。若能成就此心念心聽功夫、清晰分明而不間斷者,即須進一步探討:為何要心念心聽?若細細觀察思惟,便知心念心聽之目的,其實是在集中精神排遣妄想,當時憶佛之念若有似無,並不分明。有時乃至全無憶佛之念,而處於定境。既已觀察分明,便知轉折。此時應改心念心聽為心念心憶,配合心中連續不斷的佛號而保持憶想佛菩薩之凈念於不斷。當我們修學念佛法門到此一地步時,應已在念佛過程中,或多或少得到佛菩薩的冥感或顯相的感應,信心極強,不易退失。

 四、無相念佛︰此類人之所以能修學至無相念佛之層次,應已於過去生中恭敬供養世尊、供養三寶,廣種福田、深植善根,並曾兼修禪定,凈定雙修而不偏廢。常親近善知識,卻絕不人云亦云。肯深入探索思惟念佛法門,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念佛層次。因此今生雖仍主修念佛法門,仍不忘攝取修定之知見;因凈土法門及修定法門之基本知見已具備故,於精進不斷的修學過程中,細法漸出,自然而然到達無相念佛之層次。心中憶佛之時,佛號、佛形瞭然不生。以具備深厚善根福慧之故,深知此種法門是真實念佛,毫無猶疑,一心決定,深入修持;自信必能於捨報之時以較高品位往生極樂凈土。此法即是《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憶佛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若能輔以無相憶念拜佛之方法,則可很容易地將無相念佛法門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而成就動靜之中皆能無相念佛之功夫。

 一旦修成此種念佛法門,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保持此種功夫者,此人對於佛法僧三寶,已經信心具足;於自己也一樣信心具足。此生必定不離三寶,出三界之家的心念油然而生。若有自修或共修時,持名憶佛極為精進,持念至無佛號可唸之際,爾時佛號不起,而能一心繫緣於所念之佛,心不散亂、憶念相續不斷者,則能體會此種境界。"

  如果此人能更精進,於此法門深入憶念、思惟、修習,清楚分明地了知:佛之形像非佛,佛之名號非佛,佛號之音聲非佛,乃至感應時佛所示現之佛形像非佛。佛者唯是一心,佛乃覺者。二千五百年前示現於印度之釋迦牟尼佛,乃由法身所示現,是應化佛。佛之本際不生不滅,真實之佛不即空有而不離空有,唯是真心而已。是故吾人所念,既是此一心,心無名相,心無聲相,心無形相;我所念之佛,唯是此心,何須經由聲相、名相、形像來念佛呢?便於深心確定:念佛時應當捨離聲相、名相、形像而念佛。若念佛人能一心思惟、深入此知見者,便能捨離聲相、名相、形像而開始無相念佛,若能將此無相念佛之凈念由坐中移轉至日常生活中繼續練習者,則無相念佛之功夫可於一至三天之中初步成功。若極精進之人,繼續修習深入體會,一、二週乃至一、二月可以修至不憶而自憶之境地,憶佛之念猶如泉涌,源源不絕。無需刻意提撕此念,時時刻刻自然存在。

  此憶佛之念雖然無相,然非憶十方佛,而是專憶特定之一尊佛。雖然無相,但是心中卻清楚分明地了知所憶之佛是哪一尊。此憶佛之念,以無相故,較難體會。若已有持名憶佛之功夫,則較容易體會。

  欲修習無相念佛法門者,必須減少或消除攀緣心、覺觀心、疑心、慢心。若有攀緣心,則不能捨離名相、聲相、形像;即使能捨離,也不能保持凈念之相繼不斷。若不捨離覺觀之心,則會疑神疑鬼,或希求佛菩薩之感應,難以安住無相念佛(憶佛)之境界中,欲求凈念相繼,便不容易。

  疑心不除,則懷疑此境界,認為無所根據;或疑此法非是佛法。此疑不除,則需等候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一百年後,此法之弘傳已進入爛熟時期,彼方肯學。彼時或者垂垂老矣,或者已至來生,未必能遇此勝法,殊堪惋惜。卻不知古今大德闡述此法者不少;而末法時期流通佛書者,常以為此境界難以修成,而予以忽略,未能廣為弘揚;或有極少數人為方便故,將大德所述之「憶念」之旨,釋為持名,致念佛人多有所疑,裹足不前

  復有一種人難修此法,所謂「慢心」。此輩人或以禪為貴,花費一、二十年光陰,雖摸不到「話頭」,卻仍鍥而不捨,令人既敬佩又憐憫;或以皓首窮經為貴,成為佛學大家;時光荏苒,轉眼垂老。

 此二種人往往懶於念佛,不樂與念佛人為伴。需知佛教以蓮花為象徵,非無因緣;蓮花象徵佛法之清凈尊貴,但蓮花卻於卑溼淤泥之中生長。學佛人若能去除慢心,則心謙卑、容易受法,修學念佛法門,易得成就。慢心之為害學佛人至深且鉅。若無慢心則修學迅速,得法容易。若有慢心,則往往流於權威崇拜,而不信任沒有名氣之善知識。即使真正善知識現前,亦不肯學,失之交臂。是故,欲深入念佛法門,必除慢心。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沙發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4-19 02:54 | 只看該作者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關於實相,
 
 一樓所述,系一般念佛人體究念佛(理持)之過程。然亦有根器猛利者,於明心之同時一念相應,得見佛性;不待善知識誘導,自得見佛法身;此即〈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若是來生修到這個理一心的境界,便是「當來」必定見佛。這個見佛是見自性佛,見諸佛法身,見一切眾生之法身,而不是感應所見之化身佛。此時便恍然道:「原來諸佛法身竟是如此,一切眾生之本來面目亦復如此。」若此念佛人亦曾參禪,此時便道:「原來此是土城和尚立地處,好與三十拄杖。」

  此一實相念佛之修持,從起疑到見性之全部體究過程,便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何以不假方便?實因憶佛念佛無相之故,與實相無相極為相應。無需學禪,自然會禪;無需學參話頭,自然會參話頭;無需揣摩擠破腦袋,自然能進入疑團;無需善知識,亦能自得心開。心開之過程有短至一天,有長達十餘年,乃至當來之世不等,故曰:「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是謂「悟有遲疾,必定心開」也。 

 因為心開而見佛性之故,此後不論持名念佛、觀想念佛、無相念佛,皆是實相念佛。
何以故?實相離一切相而即一切相故,實相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故。此時方可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因為念佛之事相與真理皆已通達,並能隨緣助人修學念佛法門。此時念佛,別是一番境界,不同於「心開」前之無相念佛。此時念佛,乃是以心念心;以我真心,念佛真心;能念所念,皆唯一心(編案:能念之心雖妄,然由真心而生,亦真心體性之一,故悟者之能念所念不二)。所差異者,在於佛之定慧圓滿,我未圓滿;佛之福慧具足,我未具足而已。展望前途,雖然永遠不再淪入三惡道,但是成佛之路猶甚遙遠,若憶佛時,便生慚愧;若憶念未到此境界之佛子,便覺悲憫,大悲之心油然而生,願助眾人循序而到。

  到此地步者,欲求捨報之時,上品上生往生極樂凈土,必蒙彌陀世尊攝受。捨報之前,安慰預告;捨報時至,坐金剛台,往生極樂;應時得見彌陀世尊,頓悟無生法忍。能於須臾之間,親到十方世界禮拜供養無量數佛;在諸佛前次第受記,即還極樂凈土,得無量百千陀羅尼大總持門。

 念佛人修學至此,已得極大功德受用和解脫,譬如:當眾受辱,心中亦能真實無瞋,不予理會。雖然如此,佛子猶不可心滿;於幫助佛子們念佛之餘,應續修學廣義之念佛法門。主要方向是修學種智及根本四禪;佛子已入實相故,煩惱幾已消除殆盡,修學四禪可以快過他人十百千倍。四禪若得,應續修學觀禪、鏈禪、熏禪、修禪。此皆是定,因定而生無量百千三昧,邁向佛道,利益無量眾生。莫以實相念佛境界為足,停滯不前。

  釋疑︰或有人言:「此文談念佛,不應說禪。」此則應說念佛層次提升時之轉折。譬如持名念佛之人,多停留於心唸心聽之階段,不知轉為心唸心憶。已能心唸心憶后,應轉為無相憶佛,捨離一切相。乃竟有人因憶佛時,佛號不起而生煩惱,此即不知轉折也。待無相念佛(憶佛)之念如泉湧現而不斷時,便應體究念佛,即是由事持轉為理持,此亦是轉折。吾人嘗見知見不足者或排斥修禪者,於此煩惱退縮,停於無相念佛之境界,錯失「見佛」因緣,不入實相念佛境界;上品上生之果報,失之交臂,極為可惜。此皆知見不足,不知轉折之過也。

  佛法雖然廣有八萬四千解脫法門,但每一法門之修持,到最後都必與第一義諦(實相)相應。不論是天台之止觀,禪宗之參禪,凈土之念佛……等;任何一種法門,若有因緣修持到第一義現前,其最後階段修持過程之本質莫非是禪。而每一法門之修持,自初始、至終了,皆必有其轉折。那便是由散亂心到統一心,定力現前。因定力現前並起心探究, 而得見真心之空性,此即明心(開悟);由見無所見、明了真心,繼續體究而見佛性,實相現前;智慧於此顯現,能使他人受益。

  此種轉折過程、因各種修持方式之不同而呈現不同之相貌,但其原理則一。換言之;禪存在於每一種解脫法門之最後階段,非獨禪宗有之。到達此階段之前的漫長修持,其目的皆在增強定力和知見。定力與知見俱足,便知轉折。一旦因緣成熟,禪就出現了.

 簡單的說,便是「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而得解脫。其轉折之原理便是從有相到無相,因權巧而入實相。既入實相,則無相無不相;是故天台宗說「理事不二」,禪宗說「山色無非清凈身,溪聲即是廣長舌」,凈土宗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等等。此種轉折原理和原則,不論任何宗派,一體通用。譬如世尊於經中所說位於此娑婆世界東方之不眴世界,其世界中無有文字及言說之施設,而於彼世界之佛仍然能夠以法化導諸菩薩。無有文字及言說之施設,猶如修學無相念佛者,於開始時不將念佛之念繫於文字相以及持名唸佛之言說聲相,慢慢修練而轉進,乃至轉入參話頭,成就體究念佛,最後得以親證法界實相,即是藉著無相念佛為方便化導菩薩悟道明心。茲舉示《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二中世尊之開示做為佐證:

 「爾時薄伽梵復告具壽阿難陀言:『彼不眴世界無諸苦難,及三惡趣亦不聞名……國土嚴凈,唯佛法王化諸菩薩,無有文字亦無言說。彼諸菩薩受化之時,來詣佛所恭敬合掌,目不蹔眴瞻仰如來,念佛三昧自然成就,故彼世界名為不眴。念佛三昧云何是耶?所謂非色相生,亦非受想行識生,非前後邊際智慧生,亦非現在見聞所生。』佛告阿難:『其念佛三摩地不可思議,於諸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無說無示、無相無名,此即名為念佛三昧。』

  如所舉經文中世尊所說之不眴世界,無有文字亦無有言說,彼世界諸菩薩親近佛、接受佛之化導時,只要恭敬合掌,目不轉睛的瞻仰如來,念佛三昧便自然成就了,當時就能悟得離於語言文字之自性彌陀,亦即由無相之方便直接進入了實相。而此處既未有唸佛持名之施設,為何經中卻說已經成就了念佛三昧?可見體究念佛之真實義,在於求證實相、參究實相之過程,此即是體究念佛;而念佛之本質即是要見真實佛—親證法界實相—才是見佛之真實義。何以故?因為世尊說念佛三昧不是從色、受、想、行、識之法相所生,也不是從諸緣所安立的十二因緣法獲得之智慧所生,也不是現前所見所聞之見聞覺知法所生。念佛三昧是意識所不可思不可議的,當現前與一向不行見聞覺知、離見聞覺知的自性彌陀一念相應,以般若智慧觀察到自性彌陀就是五蘊諸法出生的根源時,現見自性彌陀本來無生,而自性彌陀所含藏的蘊處界法種及具足種種功德法性,亦同樣本來無生,能隨順因緣而出生五蘊諸法,此即是諸法之如實法相,故說自性彌陀是諸法之實相,能現觀諸法如實法相之智慧就是念佛三昧。知此道理,便能於修持各種解脫法門時,知所抉擇,迅速入道。   

  叮嚀︰修學念佛法門之初期,但能參加定期共修,參閱善知識著作,配合平時持名念佛之功夫,便得受用。若欲精進修持到無相念佛階段,其修行過程中,有少數人可能發生感應現象,譬如見光,聞香,見佛示現金身……等;固然可喜,但勿執著。極少數人(萬不及一)若有定中見佛說法,指導修行者,務須依三法印及四依法印證;若不相應,慎勿遵從,便都無事。部份人則於無相念佛修持純熟后,發生輕安、清涼、喜悅、悲憫、消除慢心、入定……等現象,此皆是定心之顯現,無需驚惶掛礙,繼續深入修習即可。

  又近年來,曾遇數位學佛人,或因參禪、或因體究念佛而至無語言文字妄想之境界時,便將無相念佛之心勇敢承擔,便以「此心為我」呈善知識,善知識便以此印證為開悟,渾然不知此心仍是妄心。若「離語言文字妄想便是真心」,則一切無語言妄想傍生之心皆離語言文字妄想,一切修定有成者亦能離語言文字妄想,彼等靈覺心亦應是真心;若謂彼為真心,則彼等對於明心所具之解脫功德受用,為何遲不現前?此微細處,務須真善知識始得明辨,並善導行者知見、以趣正道。莫以靈知心之無念為悟,莫以定境見花(心花)為悟,否則,明心之空尚不可得,遑論進入實相之空有不二境界。

 是故行者若欲體究念佛時,最好有真善知識指導。所謂真善知識,是指此人已入實相念佛境界,親見佛性而不退失,於第一義諦真實了知;並有方便善巧,能教導念佛人從有相入無相,藉權巧入實相。此善知識未必有名氣,卻能引導念佛人之修行於前,能勘驗念佛人之境界於後;避免體究念佛者誤將妄心作為真心,免將妄覺誤作真覺。能使念佛人順次進入實相念佛境界,並消除念佛人對於聖境之執著。所幸此種善知識,在台灣已日漸增加,尋覓不難。要緊的是我們念佛同修能否建立信心、消減慢心、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否則,即使善知識現前,亦恐當面錯過。

  以上所述是由持名念佛而入之事持及理持五種層次。無相念佛雖然不易修成,但是若有方便善巧,按部就班,努力練習,其實不難。實相念佛雖非大多數人可以想望,然非絕無可能。若能修成無相念佛三昧,時時精勤護念,祛除慢心,善發菩薩大心,每日跪求釋迦世尊指示善知識之因緣及所在,必有一日得見有緣,亦有可能於三言兩語之下決了。若不得善知識,是因緣尚不具足,無需氣餒,只要細細體究,縱使現前不見,至少得保人身,當來必定見佛.

  若真是菩薩種性者,往往能於修成無相念佛三昧之後二、三年內自修自悟,親見實相,能於經論之中多方印證。若不發菩薩大心,不去除慢心懦心、而求實相念佛境界者,無有是處。願誠摯地在此與一切佛子共勉:「普願佛子憶佛念佛,現前當來皆得見佛,心量廣大饒益有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3: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