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透視海外小僑胞教育:註定要承受中國傳統的壓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彩貝一一 發表於 2012-3-29 13: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位美國先生娶了中國太太后感慨:「以前,我總覺得中國人比我們聰明,現在我才知道,原來中國父母永遠在逼孩子讀 書,他們的職責是教育出學業最優秀的子女來,甚至連孩子的暑假也不放過。」美國父母呢?他們的職責是讓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運動,去交朋友,去野 游,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生活在海外,華裔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大事上也很少「入鄉隨俗」,而是執著於中國人的傳統,總會以子女的各種成績為榮耀。於 是,旅居海外的小僑胞的日程表自然被排得滿滿當當。

上學學知識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華裔家庭大都十分重視子女教育,強調子女為自己爭氣。他們奉趙小蘭為榜樣,會教育孩子說: 「布希內閣勞工部長趙小蘭能成為華裔在美國政府職位最高的人,要歸功於家庭熏陶和趙小蘭良好的教育背景。」華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所以,孩 子一進入小學,就要求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學習成績要超過美國孩子。

一年前,因為出版《虎媽戰歌》,「虎媽」蔡美兒名聲大噪。該書一出版就在美國引起轟動,書中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罵女兒是垃圾、要求每科成績都優秀、不準看電視、不練好琴就不準吃飯等。

在海外,像蔡美兒一樣的「虎媽」、「虎爸」很多。年僅12歲的華裔神童凱孝虎就考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學習成績排全班前五名。因成績優異,他獲得了全額獎學金。他的母親直言不諱地說,孩子的成績源於嚴苛教子。

課後興趣班
把孩子送到美國學校的家長都會抱怨,美國的小學就是玩,老師什麼都不教,學生什麼都不學,二年級還在做簡單加法,四 年級以前幾乎不留作業。華人家長開始思考,美國的小學生都在忙些什麼呢?他們在發展自己的興趣,唱歌、打球、玩樂器。華人家長擇善而從,開始為自己的孩子 培養興趣。

翻看美國的華文媒體,華裔兒童獲得鋼琴比賽金獎,華人少年與鋼琴家郎朗飆琴的消息時常可見。這是華人的驕傲,驕傲背 后,是家長和孩子的付出。澳大利亞的華裔小琴童李宣恆在七歲零三個月時,在澳大利亞音樂考試局八級鋼琴考試中獲得A的成績,成為澳大利亞最小通過八級考試 的琴童。鋼琴神童是怎樣練就的?李宣恆兩歲半就在他鋼琴教育家的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學琴,其間從沒有一天中斷過練習,就算是出國旅行也帶著電子琴,多多少少 地練習一下才出門。

美國家長一般不會強迫子女一定要去實現父母的夢想,而是讓孩子在自己創造出的最大空間里,力所能及地發展。中國父母 對孩子的付出和期盼,要比美國人多得多。很多在美國的中國父母都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美國華裔家庭的孩子,幾乎家家不惜血本地讓孩子學習樂 器、舞蹈、繪畫和體育運動等。家長的期盼越高,孩子的壓力就越大。

假期學中文
香蕉人指出生在歐美的華人,這些「華二代」雖然也是黑頭髮黃皮膚,但自幼生活在海外,中文說得不好,有的幾乎不會讀 寫,卻能說一口地道的英語。他們的父母希望他們學習中文,一來不忘祖宗,二來技不壓身,以後可以更有競爭優勢,海外中文學校成了「華二代」學習中文的最佳 選擇。目前有1600所美國公立和私立小學為學生提供中文課程,這個數字還在上升。

孩子們在中文學校上學沒有壓力,學生們都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中文,這裡就像華裔孩子的周末遊樂園。很多學校的課程設置都極其吸引華裔兒童,包括背唐詩、講故事、寫毛筆字等。

在紐約法拉盛地區,中文學校不僅是華裔學生上課的地方,也是家長們的社交場所。在中文學校,「不僅小孩交朋友,大人 也交朋友」,形成「小社區」。陪伴小孩上學的家長,在等待孩子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互相交流。他們中許多人是留學生移民,擁有相似背景,很自然地就走到一 起,但他們經常交流的話題卻是怎樣讓孩子更有競爭力,這就是華人的傳統。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海外,一個孩子只要生在華人家庭,就註定了要承受來自中國傳統的 壓力。

沙發
 樓主| 彩貝一一 發表於 2012-3-29 13:12 | 只看該作者
中國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不是要改一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0: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