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西方中等教育之比較 (一)

[複製鏈接]

12

主題

13

帖子

9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qshen 發表於 2012-3-23 04: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白露為霜 於 2012-3-23 12:46 編輯

東西方中等教育之比較

摘要:探討東西方,主要是中國大陸與加拿大及美國的中等教育,從教育體制、課程設置,到教學方法、教育理念等諸方面的差別。中國教育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紮實;但智育至上的應試教育,從體制到意識形態自由空間的欠缺,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創造力。西方較為注重全面發展,鼓勵獨立性與創造力。然而美加普通中學和職業教育捆綁在一起的體制,學分制下的開放型管理,以及教師教學投入的嚴重不足;使學生兩極分化,整體上學業素養較低。

作者:沈乾若,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學碩士,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數學博士。具有中國大陸和加拿大二十餘年大、中學教學及辦學經驗。

從中國移民的困惑談起

當今時代,中國人大量移民西方,一個主要出發點是孩子的教育。大陸的應試教育讓孩子們不勝重負,影響身心健康。 家長希望子女能夠在寬鬆,自由,活潑的環境中成長;希望移民到西方會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教育和更光明的前程。
然而,移民北美后,中國家長不無遺憾地發現,孩子的學業程度比較低,學習鬆鬆垮垮,跟自己當年在國內學習的情形相差很多。同時,中國大陸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和理化競賽中連續多年的優異成績,華裔和亞裔學生在美、加等國代表隊中舉足輕重的作用,亦令人疑問重重:西方教育究竟比中國大陸先進呢,還是落後?
多年奧數的結果,特別是2009年上海在國際學生評估(PISA)中奪得閱讀、科學與數學素養全部三項的第一名,而且數學遙遙領先;新加坡、韓國、台灣等亞洲國家或地區名列前茅;令西方世界大為震驚。中國與東方在基礎教育的這一較量中遠超西方,這是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決策者和有識之士幾乎不敢相信的,令他們產生了嚴重的危機感。美國總統奧巴馬將之比作美國人的另一個史普尼克時刻 ,即1957年蘇聯先於美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之時。
然而相較之下,國內外民間的反響卻不很強烈。很多介紹西方教育的文章,還在為其大唱讚歌;很多中國人甚至教育界人士也盲目地認為西方教育一概比中國先進。有人甚至說中國大陸學生不過是考試機器。令人不勝唏噓。
西方之先進似乎不容置疑。現代科技體系是西方人建立的;各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諾貝爾獲獎者,有幾個東方面孔?世界大學排名前二十位全部為西方國家;中國的北大、清華能夠上榜已很榮耀。的確,制度的根本差別使得中國的高等教育與西方相比難以望其項背;中國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在世界上的排名反差之大,也著實令人迷惑。
然而,若將高等教育的結論引申至基礎教育,則大謬不然。事實上,與某些奧運金牌不同,中國大陸奧數金牌有著深厚的基礎,其地位是難以撼動的。它提供的信息與警示也是極其強烈的。如果不是自教育體制至教學方法的巨大差異,歷史文化的深層次的原因;如果不承認中國與東方在基礎教育方面有很強的優勢,而西方存在嚴重弊端,是無法解釋的。
2008年美國政策基金會的研究報告指出:「向專業工作者、外國留學生、及合法移民敞開大門對美國在世界上的科技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如此,加拿大也在跟進,調整移民政策,大規模吸納中國與東方國家的高科技人才。事實上,美加高等教育和高科技的隊伍中,相當大的比例,是中國與亞洲、東歐和中東國家培養的人才。2005年,獲得美國院校博士學位的本科生生源院校,排在榜首的,不是哈佛,不是麻省理工學院,而是中國的北京大學。這說明,論基礎教育,中國遠較西方紮實;西方雖然使極少數精英脫穎而出,卻未能從青少年中培養出足夠數目的科技人才。
不要忘記,中國是有著數千年文化積澱,而且未曾斷代的文明古國。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世界歷史中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只是最近兩百年落後了。延續一千多年選拔官吏的制度——『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制——在中國形成了深厚的尊師重教傳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如果說封建時代的教育還只惠及少數國民;那麽一百多年來,在蔡元培,胡適,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為代表的幾代人的努力之下,學習先進的西方國家,中國的教育得到了極大發展,使中華大地桃李滿園,人才濟濟。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在學養和人格操守上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思想文化界產生了許多大師級人物。一九四九年以後,大、中、小學各級教育都得到了空前規模的普及和發展。事實上,八十年代起中國經濟的騰飛,除改革開放的國策以外,若非長期培養造就的大量人才儲備,是不可想象的。
筆者親歷了國內與西方兩套教育體系,具有二十餘年教學與辦學經驗。本文將就教育體制、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等各個方面對中國與西方中等教育作一比較,以期引起廣泛、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教育體制比較

雙軌制與單軌制 中國大陸為雙軌制。這指的是中等教育階段,普通中學與職業教育學校并行。民國時期至文革前,小學畢業生或升初中,或進技工或職業學校,或加入勞動大軍;初中畢業生的出路,或升高中,或讀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或中等師範學校。稱為「三足鼎立」。文革中職業教育破壞殆盡,改革開放后又逐漸恢復。但隨著社會教育程度的提高,相當於初中程度的職業教育基本上已無需求,況且中國實行從小學至初中的義務教育,故職業教育大多與高中平行。
雙軌制下學生分流的結果,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程度比較整齊,而且相當的比例以升大學為目標。這就使得普通高中培養目標明確,重心是為大學輸送人才。從而課程設置和教學得以更多的向升學類學生傾斜。各門課業均循序漸進,穩紮穩打,訓練學業基本功,培養分析推理等從事科技工作必要的素質。可以說,國內普通中學實施的是精英為主的教育。
但是,由於職業教育的發展還遠遠未能滿足社會需求,而且中學生尚未定型,很多人要在高中階段甚至畢業後方能確定職業取向;所以實際上大多數非升學類學生也入讀普通高中。這樣,普通中學繼續沿用幾十年前設立的一套做法,著眼於精英,以升學為目標,對非升學類學生的利益和需求照顧很少,便成為一大弊端。
更為嚴重的是,九十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的兩極分化和腐敗變質,精英教育,智育第一的傾向愈益極端化,教育愈益失衡。富裕階層享受著包括出國在內的各種教育機會,而弱勢群體和農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資源則變得少之又少。教育的公平性在中國再次成為一個沉重的課題。
話說回來,就體制而言,由於專門的中等職業教育的存在,故中國的中等教育屬於雙軌制。
再來看一看美加的教育體制。由於美加均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其中等教育不分流,不設或極少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故為單軌制。專門的職業教育隸屬於高等教育,與大學教育統稱為『專上教育』。學生不論職業取向如何,原則上均須讀完普通中學,才能接受職業教育,或加入勞動大軍。各色各類的職業技術院校,散布在各個地區的社區學院,即使培訓理髮師或廚師的專業,也要招收高中畢業生。
所以,加國的中學應稱為『綜合中學』。不同於普通中學,綜合中學任務繁重。除學業教育外,還須承擔部分職業教育功能,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從業人員。為大學輸送學生只是其諸多任務中的一項。 這種『大眾教育為主,精英教育為輔』的體制下,各類學生混雜在一起,不可避免地顧此失彼,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美加中學一般不明確區分初、高中,更不發初中畢業證書。筆者所在的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簡稱卑詩省),中學八至十級相當於初中,十一、十二級為高中。而為了多數學生能拿到畢業證書,所謂高中畢業,除英文外,其它科目大多隻要求初中水平。而且近年來還一再降低標準。 然而即使如此,每年也還有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學生輟學或達不到畢業要求。
這樣的事實足以證明這種體制之不切實際,不科學。人生成長——小學、中學、大學或就業——是人群從一體到分化的三個階段。而中學正是逐漸分化的時期。初中時,孩子慢慢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潛力特長,有些對於今後的職業有了些想法。 高中階段,『書生』類型的孩子讀書好,準備升大學;有些孩子卻對學術全無感覺,而可能對某種行業或職業產生了興趣;仍然不大清楚自己將來要做什麽的孩子,也在發現自己的過程之中。這些都是孩子內在的需求,心靈的呼喚。中等教育的責任正在於,在傳授知識文化的同時,一方面提供機會,引領學生認識社會,了解自己;另一方面,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使之各得其所,為第三階段的升學或就業做好準備。
然而,捆綁在同一個綜合中學里的學生處於什麽狀態呢?
首先,為了遷就大多數,升學類學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雖然美加各級教育機構對此也做出了相當的努力,如開設精英班,精英分校,引進國際文憑課程,開設大學一年級課程,等等;但為大學深造奠定基礎是要從初中開始,循序漸進的。沒有一套完整的學業教育體系,實際上是讓升學類學生為就業類陪綁。這種中學自然達不到高度重視教育的華裔移民的要求;卻為美加眾多的補習學校和教師提供了生存空間。     
另一面,就業類學生已到了學習一、兩門職業技能,為就業作切實準備的年齡。但綜合中學提供的一些選修課遠遠不夠。在升學類學生忙於報考大學的時候,這些學生卻內心空虛,無所事事,虛度光陰;甚至沾染上抽煙、吸毒、校園暴力等不良習氣。                     
可見,高中階段將學業教育與職業教育分流,方為合理的體制。不但適合中國國情,西方亦然。不分流不足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不分流無法因材施教,使學生各得其所。西方需要改變體制。設立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和職業學校;或將社區學院內的一些專業改為招收初中畢業生;同時強化中學的學業教育。而中國大陸也必需更大規模地發展職業教育,同時在普通中學里實施照顧就業類學生的改革;或者興辦一批介於兩者之間的、兼顧基礎學業與職業教育的學校。
班級制與學分制  中國大陸中學採用班級制。各年級課程統一規定,完全相同,學生沒有選擇餘地。學生組成固定班級,一同上課;不及格就補考,考不過則留級,所有各科重學一遍。每班配備一位班主任,嚴格管理。
班級制的集體生活對十幾歲的孩子是非常有益而且重要的。 同學之間關係親密,利於養成團隊精神,便於管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步入社會之後的成年人,往往最為懷念的,就是中學時代的班級生活與同窗好友。
由於學校,特別是班主任承擔了孩子教育的大部分責任,家長相對地比較省心省力。學校的這種管理模式可以稱為「保姆型」。對於大多數學生的學業和教育而言,班級制是一種建制上的保證。學生學得比較紮實,水平比較整齊。
但國內實行的班級制缺少彈性,對學生的自由發展有很大限制。一方面,學業課程佔據了絕大部分時間,沒有為非升學類學生提供適當的課業;另一方面,潛力超常的青少年也被捆綁住了手腳,沒有自由發揮、脫穎而出的空間。使得培養的人才過於模式化,個性得不到彰顯與發揚。
美加中學則採用學分制。學校提供很多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類。省教育廳只規定必須修滿的學分,由學生自由選課。修課方式也很靈活,課堂聽課、網路拿課、或成人夜校等均可,甚至自學后參加考試也得到允許。學生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然而如此一來,班級的設置變得不可能。一上中學,孩子就沒有固定班級,沒有固定教室,也沒有班主任了。教室通常屬於老師。像國內大學生一樣,中學生背著書包到處跑。 各年級只設諮詢教師,學生和家長可以去諮詢選課或其他事宜。這種設置,可想而知,對學生的管理相當鬆散,是一種「開放型」的體制。
學分制對學生和家長提高了要求,也加重了負擔。學生今後的職業取向如何?準備上大學否?學習什麽專業?家長要了解學校課程,也要清楚孩子的興趣愛好,一年年幫助孩子選擇適當的課程。選課不當,以後的學業會很困擾的。
學生的自由度大,培養出的學生也就各類各樣,差別極大。優秀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較早修完中學課程,開始大學課程的學習,準備條件進入北美名校。學生們也有充分的自由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利於日後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然而畢竟十幾歲的孩子還缺乏自律能力,大多數學生在學業上抓得不緊,達不到應有的知識文化水準。而且由於缺少嚴格管教,學生沾染不良習氣也成為嚴重問題。
美加中學多年來採用全方位的學分制,管理鬆散,對於青少年教育及社會成員文化素質的影響,不可低估。這樣的學分制適用於大學,中學不宜。對於十幾歲的孩子,管理務必嚴格,同時有靈活性,有一定自主權。 筆者相信,採取班級制是美加改變其教育落後局面的必要改革。中國中學則需開設選修課;滿足各類學生的需求。同時允許超常學生以其他方式修課。
管轄機構與考試製度 民國以來,中國的教育一直歸國家教育部管轄。不過民國時期的教育部長一般由教育家而非執政黨的官僚擔任。近年來,教育部對教育統得過死,干預過多,引起教育界的反彈。美國雖設教育部,但只有撥款,信息溝通等許可權;權利主要在州政府和民間。加拿大聯邦政府不設教育部,教育歸各省教育廳管轄。但全國各省教育廳長組成一個聯合委員會,對外代表國家教育系統,對內作為一個資訊中心與溝通平台。依筆者之見,基礎教育乃國家民族的百年大計,既需要高層次的專家參與指導,也需要集中國家的人力物力,進行深入的研究,制訂長遠的規劃,作出科學的決策。一省的力量與水平是不夠的。這也是美、加中等教育不如人意的一個原因。
就考試製度而言,中國大陸施行全國統一高考。儘管存在弊端,畢竟對中學教學起到強有力的指揮與質量保證作用。美國考SAT,但其影響力無法與中國的高考相比。加拿大則沒有全國性考試。卑詩省原有全省統一考試,近兩年已取消,教學質量更難以保證。
體制差別之歷史緣由  清朝末年及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努力學習西方,包括教育方面的學習。廢科舉,辦學堂,普及教育。20年代初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教育改革,主要學習美國。除確立了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全國統一學制外,在中學里加強了職業教育。與現在的西方一樣,當年辦的是綜合中學,兼顧升學與就業,開設大量選修課,而且實行學分制。
這樣實行了十年,引起社會很大的負面反應。學生讀書沒有規矩,自由散漫,基礎知識不紮實,為高校輸送的人才不合格。在一片反對聲中,1931年起國民政府對中等教育體制進行調整。將綜合中學改為普通中學、師範學校、職業教育「三足鼎立」。同時取消學分制,改為學年制。
也就是說,中國這個學生學習西方老師,但發現了問題與弊端,早就作了相應的改變;而老師一直延用老辦法,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沙發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2-3-23 04:41 | 只看該作者
樓主在國內外都讀過書,也許能回答我的疑問。
中國奧數成績很好,已經連續十幾年第一名了,可為什麼出的數學名家很少?是中國人學到上面就不行,還是國內大學教壞了?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13

帖子

9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6
3
 樓主| sqshen 發表於 2012-3-23 08:0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白露為霜 2樓 的帖子

版主,

我想主要是大學的問題。大學應當是思想自由、學術自由的聖地,應當由教育家治校。中國大學的體制需要改變。民國時期,艱苦的八年抗戰,中國都出了華羅庚等多位數學大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3: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