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邁入富裕國家標準的北京人為何過得如此「寒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3-8 01: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統計公報,經初步核算,中國201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人均GDP約為35000元。早些時候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北京常住人口的人均GDP達到了80394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按照世界銀行劃分各國貧富程度的標準,北京已經非常接近富裕國家。

首都人民摸到富裕之果,值得恭喜。但人均GDP超過8萬元,相當光鮮的數字背後,很多市民感受卻沒那麼寬裕。根據首都經貿大學近日公布的「2011北京社會經濟生活指數」報告,2011年北京市城鎮居民幸福指數為72.28,「幸福感」比2010年略有降低。報告分析認為,幸福指數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對收入不滿」。

一方面是相當炫目的GDP數字,另一方面很多人卻感覺不到生活的輕鬆愜意,原因何在?先來算算這8萬塊有多少是最後落到老百姓口袋裡的錢。同樣是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2011年北京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903元,只佔GDP的40%左右,而進一步細算,北京市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21984元,平均每個月只有1832元。

可見,北京人的腰包其實沒那麼鼓。人均月消費1832元,在今天的北京,實在只能過一個相當拮据的生活。北京現在的生活成本已經不比很多發達國家的城市低。美國美世諮詢公司公布的一份2011年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顯示,北京生活成本排名居全球第20位,甚至高過了紐約。

高企的房價自然是壓在很多北京市民家庭肩上的一大負擔,2011年北京全市新房(純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成交均價大約為每平方米2.1萬元。即便是一家三口買一套70平米的小房子,首付已經具備,分三十年供房貸,月供也要超過7000塊錢,幾乎耗盡了一家三口的所有可支配收入。難怪邁入富裕國家標準的北京市民會感到壓力大。

算了算經濟賬,不妨再和真正富裕的國家和地區橫向比較一下。按美國的標準,一個四口之家年收入不足2.4萬美元就算貧困家庭,照此衡量,北京市民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只能算貧困。然而,美國的貧困家庭可以領取每個月668美元的「食品券」作為救濟,大約相當於4208元人民幣。同時,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公立學校的早、午餐都可免費。這兩項食物救濟加起來,已經相當於北京平均水平下一個四口之家全部的消費。即便在中國香港,一個貧困的四口之家每月領到的政府救助金也超過8000人民幣,比北京平均收入水平的四口之家的所有消費都高。

不難發現,儘管在GDP數字上,北京市民已經接近富裕國家水平,但依然過著窮人的生活。本來可支配收入就不多,但他們依然將三成以上的收入用於儲蓄。在每月人均1832元的消費支出中,買東西佔據了絕大部分,休閑娛樂、購買服務的消費比例非常低。發達國家居民的服務性消費一般在支出的一半以上,而中國只有1/4,甚至比印度等國家都低。

這些年北京人出國旅遊的不少,隨處可見他們在海外商場掃貨的豪邁,這種現象固然證實了部分北京人的富裕,但另一個側面也表明,在「人均」數據背後的「優勝者」一側,很多人出國也只是為了買東西,並不是為了度假休閑——這恰恰不是富裕的生活方式。

北京澡堂子里有句俗話:富不富,看內褲。GDP數字是光鮮的,但個人消費和生活方式卻相當寒酸。其中的原因,固然有中國人的節儉傳統的因素,但更主要的,還是居民實際收入在GDP中所佔比例太低。日本近年的個人消費在GDP中所佔的比重大約有60%,美國則佔到了70%左右。而2011年的北京,只有27%。GDP的大部分,是用在了投資和政府消費方面去了。令人擔憂的是,這一趨勢還在加強,從1997年到2011年,每一年政府稅收的增速都大大高於GDP增速。與北京市民寒酸的個人消費數字相對照,2011年,北京的地方財政收入突破了300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27.7%,而北京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也增長超過17%。這樣傾斜的財富分配格局之下,何來優雅自在的富裕生活 (凱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05: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