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破斥外道邪論,是為了周圍的人不要受邪見影響

[複製鏈接]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1-24 10: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破斥外道邪論,是為了周圍的人不要受邪見影響
破斥外道邪論,是為了周圍的人不要受邪見影響

---轉載---

  複次欲令人信受法故。言我是大師。有十力四無所畏。安立聖主住處心得自在。能師子吼轉妙法-輪。於一切世界最尊最上。複次佛世尊欲令眾生歡喜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言。汝等應生大喜。何以故。一切眾生入邪見網。為異學惡師所惑。我於一切惡師邪網中得出。十力大師難可值見。汝今已遇。我隨時開發三十七品等諸深法藏。恣汝採取。複次一切眾生為結使病所煩惱。無始生死已來。無人能治此病者。常為外道惡師所誤。我今出世為大醫王集諸法葯。汝等當服。
大智度初序品中緣起義釋論第一(卷第一)

複次如釋提桓因得道經。佛告憍屍迦。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我法中。如贊佛偈中說
  諸世善語    皆出佛法    善說無失
  無過佛語    余處雖有    善無過語
  一切皆是    佛法之餘    諸外道中
  設有好語    如蟲食木    偶得成字
  初中下法    自共相破    如鐵出金
  誰當信者    如伊蘭中    牛頭栴檀
  如苦種中    甘善美果    設能信者
  是人則信    外經書中    自出好語
  諸好實語    皆從佛出    如栴檀香
  出摩梨山    除摩梨山    無出栴檀
  如是除佛    無出實語
大智度初品總說如是我聞釋論第三(卷第二)問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如贊佛偈說
  頂生轉輪王    如日月燈明
  釋迦貴種族    凈飯王太子
  生時動三千    須彌山海水
  為破老病死    哀愍故生世
  生時行七步    光明滿十方
  四觀發大音    我生胎分盡
  成佛說妙法    大音振法鼓
  以此覺眾生    世間無明睡
  如是等種種    希有事已現
  諸天及世人    見之皆歡喜
  佛相莊嚴身    大光滿月面
  一切諸男女    視之無厭足
  生身乳哺力    勝萬億香象
  神足力無上    智慧力無量
  佛身大光明    照曜佛身表
  佛在光明中    如月在光里
  種種惡毀佛    佛亦無惡想
  種種稱譽佛    佛亦無喜想
  大慈視一切    怨親等無異
  一切有識類    咸皆知此事
  忍辱慈悲力    故能勝一切
  為度眾生故    世世受勤苦
  其心常一定    為眾作利益
  智慧力有十    無畏力有四
  不共有十八    無量功德藏
  如是等無數    希有功德力
  如師子無畏    破諸外道法
  轉無上梵輪    度脫諸三界
是名為婆伽婆。
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釋論第四(卷第二)複名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云何無上。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複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言無上。複次阿名無。耨多羅名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實非清凈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語言道。亦實清凈故。以是故名無答。
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釋論第四(卷第二)問曰。若如所說一切智慧。盡應入若世間若出世間。何以但言三乘智慧盡到其邊不說余智。答曰。三乘是實智慧。余者皆是虛妄。菩薩雖知而不專行。如除摩梨山一切無出栴檀木。若余處或有好語。皆從佛法中得自非佛法。初聞似好久則不妙。譬如牛乳驢乳。其色雖同牛乳攢則成酥。驢乳攢則成尿。
佛法語及外道語。不殺不盜慈愍眾生攝心離欲觀空雖同。然外道語初雖似妙。窮盡所歸則為虛誑。一切外道皆著我見。若實有我應墮二種。若壞相若不壞相。若壞相應如牛皮。若不壞相應如虛空。此二處無殺罪無不殺福。若如虛空雨露不能潤。風熱不能幹。是則墮常相。若常者苦不能惱樂不能悅。若不受苦樂。不應避禍就福。若如牛皮則為風雨所壞若壞則墮無常。若無常則無罪福。外道語若實如是。何有不殺為福殺生為罪。
問曰。外道戒福所失如是。其禪定智慧復云何。答曰。外道以我心逐禪故。多愛見慢故。不舍一切法故。無有實智慧。問曰。汝言外道觀空。觀空則舍一切法。云何言不舍一切法故。無有實智慧。答曰。外道雖觀空。而取空相。雖知諸法空。而不自知我空。愛著觀空智慧故。問曰。外道有無想定。心心數法都滅。都滅故無有取相愛著智慧咎。答曰。無想定力強令心滅。非實智慧力。又於此中生涅槃想。不知是和合作法。以是故墮顛倒中。是中心雖暫滅。得因緣還生。譬如人無夢睡時心想不行悟則還有。問曰無想定其失如是。更有非有想非無想定。是中無一切妄想。亦不如強作無想定滅想。是中以智慧力故無想。答曰。是中有想細微故不覺若無想佛弟子。復何緣更求實智慧。佛法中是非有想非無想中識。依四眾住。是四眾屬因緣故無常。無常故苦。無常苦故空。空故無我。空無我故可舍。汝等愛著智慧故不得涅槃。譬如尺蠖屈安後足然後進前足。所緣盡無復進處而還。外道依止初禪舍下地欲。乃至依非有想非無想處。舍無所有處。上無所復依。故不能舍非有想非無想處。以更無依處恐懼失我。畏墮無所得中故。
複次外道經中。有聽殺盜婬妄語飲酒言。為天祠呪殺無罪。為行道故。若遭急難欲自全身。而殺小人無罪。又有急難為行道故。除金余者得盜取以自全濟。后當除此殃罪。除師婦國王夫人善知識妻童女。余者逼迫急難得邪婬。為師及父母為身為牛為媒故。聽妄語。寒鄉聽飲石蜜酒。天祠中或聽嘗一渧二渧酒。佛法中則不然。於一切眾生慈心等視。乃至蟻子亦不奪命。何況殺人。一針一縷不取。何況多物無主。婬女不以指觸何況人之婦女。戲笑不得妄語。何況故作妄語。一切酒一切時常不得飲。何況寒鄉天祠。汝等外道與佛法懸殊有若天地。汝等外道法。是生諸煩惱處。佛法則是滅諸煩惱處。是為大異。
大智度論釋般若相義第三十(卷第十八)念法者。如佛演說。行者應念。是法巧出得今世果無執惱。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礙。巧出者。二諦不相違故。所謂世諦第一義諦是。智者不能壞。愚者不起諍故。是法亦離二邊。所謂若受五欲樂若受苦行。復離二邊。若常若斷若我若無我若有若無。如是等二邊不著是名巧出。諸外道輩自貴其法。毀賤他法故不能巧出。得今世果者。離愛因緣世間種種苦。離邪見因緣種種論議鬪諍。身心得安樂。如佛說
  持戒者安樂    身心不熱惱
  卧安覺亦安    名覺亦遠聞
複次此佛法中因緣展轉生果。所謂持戒清凈故心不悔。心不悔故生法歡喜。法歡喜故身心快樂。身心快樂故能攝心。攝心故如實知。如實知故得厭。得厭故離欲。離欲故得解脫得解脫果報得涅槃。是名得今世果。外道法空行苦無所得。如閻浮阿羅漢得道時自說
  我昔作外道    五十有五年
  但食干牛屎    裸形卧棘上
我受如是辛苦。竟無所得。不如今得見佛聞法。出家三日所作事辦得阿羅漢。以勢?營。佛法得今世果。問曰。若佛法得今世果。何以故。佛諸弟子有無所得者。答曰。行者能如佛所說。次第修行無不得報。如病人隨良醫教。將和治法病無不差。若不隨佛教。不次第行。破戒亂心故無所得。非法不良也。複次諸未得道者。今世雖不得涅槃。後世得受福樂。漸次當得涅槃終不虛也。如佛所說。其有出家為涅槃者。若遲若疾皆當得涅槃。如是等能得今世果。無熱惱者。熱惱有二種。身惱心惱。身惱者。系縛牢獄拷掠刑戮等。心惱者。婬欲瞋恚慳貪嫉妒因緣故。生憂愁怖畏等。此佛法中持戒清凈故。身無是系縛牢獄拷掠刑戮等惱。心離五欲除五蓋得實道故。無是婬欲瞋恚慳貪嫉妒邪疑等惱。無惱故無熱。複次無漏禪定。生喜樂遍身受故諸熱則除。譬如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復熱惱。複次諸煩惱。若屬見若屬愛是名熱。佛法中無此故名無熱惱。
……………………
是三十七無漏道法。能將人到涅槃。譬如入恆河必得至大海。諸餘外道法。非一切智人所說。邪見雜故將至惡處。或時將至天上還墮受苦。皆無常故不名善處。問曰。無有將去者。云何得將至善處。答曰。雖無將去者。但諸法能將諸法去。無漏善五眾斷。五眾中強名眾生。將去入涅槃。如風吹塵如水漂草。雖無將去者而可有去。複次因緣和合無有作。亦無有將去者。而果報屬因緣不得自在。是即名為去。通達無礙者。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離。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八念義第三十六之餘(卷第二十二)
自言我是佛。此身口惡不悔欲見佛。若破僧罪不悔欲見佛。邪定入正定。正定入邪定。正定入不定。除佛法別有真得道人應得道身若死皆無是處。
大智度論初品十力第三十九(第二十四)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沙發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1-25 21:47 | 只看該作者
現在最大的問題倒不是邪見的問題,佛陀時期外道多,佛法還沒有深入人心,現在佛法已經深入人心。問題是由誰來判斷什麼見是邪見,除了明顯違背三法印之外,而如果是這樣,甚至危及到佛教界,那麼佛教界都會有統一的說法,就像李XX,清海,個人問自己的師傅,都會認可這些人講的不是佛法。但更多的情況是對佛法的理解不太一樣,這取決於自己的修為,也可以理解,畢竟不是佛陀有一切智。問題大的是有些人唯我獨尊,自己好像就是佛陀有一切智,只有自己是對,即使佛陀在引外道信佛法時,也是幾句話外道就心服口服,而不是罵出來。特別是跳得很厲害的人,這些人對佛法到底有多高的理解,這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的是他們傳給別人的是貪嗔痴,就是說,至少他們的修為不見得如何。你看虛雲老和尚,對於爭議的態度和意見,給人的是思考和正見,看虛雲和尚傳記中虛雲和尚對爭議的開示,其實真正的大德都是一樣。
不要用邪見去反所謂的「邪見」,這才是佛教之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3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1-25 21:59 | 只看該作者
學佛人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搞誅心之論。
誅心之論,是指在論辯中,不是有理有據地直接針對某一道理本身判斷其是否正確,而是繞過該道理,對提出該道理者的目的、用心與動機進行個人主觀臆想和猜測,並完全以「我認為」「我覺得」作為定罪或辯護的根本依據,這種做法也是「不依法」的一種表現形式。
  誅心之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比如,不去討論對方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而是狡賴地指責反邪者「為了抬高自己「好像熱衷些什麼」「不懂自己在說什麼」「心太浮躁」「嗔心大起」,等等。這種無理無據地以個人感覺和臆測為基礎而對他人心理所進行的攻擊,難免會犯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致命錯誤而不覺。按照佛家的說法,如果以猜測他人發心或動機作為證據不僅很不可靠,而且非常容易造下誹謗與妄語之罪。還是一切依法不依人、依靠證據的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4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1-25 23: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發菩提心 於 2012-1-25 23:57 編輯

回復 huiridangkong 3樓 的帖子

其實我並沒有特別的意思,我只是覺得既然這裡是大家交流佛法的地方,就不要捲入沒有結果的紛爭中,如果大家來這裡得到的是貪嗔痴,結果必然越來越少人來。網路上那麼多討論,不是也沒有什麼結果嗎,將別的地方的戰火引到這裡來,充其量不過是增加了一個戰場。這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chico 發表於 2012-1-26 00:5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2-1-26 00:56 編輯

回復 發菩提心 4樓 的帖子

仁兄, 看得開點。
凡事都有成住壞空。論壇也不例外。假如有一天,天鑒網那套在這裡大行其道,不看,不跟,不來這個地方就得了。在這裡爭論不能解決自身輪迴問題。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6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1-26 09:2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發菩提心 4樓 的帖子

是因為您心中的貪嗔痴,因為您心中的諍才認為是爭論,認為是戰場,那是您的誤解。對於正邪的分辨是當務之極,凈空引無量眾生墮大陷坑,您難道看不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2: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