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亞難免摩擦,但應避免鬥氣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1-12-16 08: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1-12-16 08:50 編輯

2011-12-15 08:27   環球時報

摘要:東亞各國都應跳出意氣之爭,讓交往中的具體摩擦回歸個案的本位。整個地區沒有你死我活的戰略衝突,也沒有哪一個衝突勝負的意義,能夠超過相關國家參與整個地區的合作與繁榮。為一個具體衝突寧肯「不惜任何代價」,無論哪個國家說這種話,都是咬牙硬撐著說的。


  中國漁民「刺死」韓國海警的個案,迅速升級為中韓國家及社會層面的麻煩。這些年中國公民個人以及中國公司成為國家外交糾紛「主角」的情況越來越多,今後大概還會更多。

  這是中國對外開放帶來的一個新問題,也是中國必須與世界共同適應、協調的過程。當越來越多中國人紛紛走出國門時,世界的交往舞台會更熱鬧,更有活力,但互視和互動也會從原來的軌道發生部分「溢出」。

  中韓交往給兩國帶來巨大經濟利益,韓國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主要受益國之一。但中國的開放不會是那種對韓國利益絲絲入扣的精緻,中韓漁業糾紛,是兩國寬大接觸面中一個有時會「磨出泡」的糾結點。

  現在的東亞有些像19世紀後期的歐洲,各國內部都出現高速工業發展,國家認同高漲,對外有驕傲也有不安。由於海上糾紛也拿到這個階段來清理,地區內有了很多可以用來相互鬥氣的火柴。

  歐洲悲劇性地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很重要的原因是歐洲各國相對均衡,容易「互掐」起來。而亞洲有一個龐大的中國,很難真正相互動手,但彼此又「有氣」,於是就陷在小摩擦里。

  對這樣的「小摩擦」,中國首先應當表現得大度些。但這說著容易做著難。民族主義在東亞區內普遍存在,相互刺激。就像世界大國關係中保持「大度」只是理想主義一樣,東亞鼓勵外交「大度」的現實條件同樣相當不成熟。

  其實對韓國「盡量大度些」是中國不少人的主張,但這個主張很難在中國全社會層面形成穩定。韓國社會對周邊的體諒也一直沒有進展,它還給外界留下「口氣比力氣大」的印象。現實是,中日韓之間每一個糾紛都要掰扯得清清楚楚,像這次韓國單方面公布「中國船長刺死韓國海警」,在案情及來龍去脈沒搞清楚之前,中國就「大度地」向韓國匆忙道歉,這在今天的東亞完全不現實。

  中國是現代國際交往新到的活躍者,特點是體量呈爆炸性,民間性逐漸壓過官方性。中國應加強對對外交往的理性引導,但中國不可能對這些交往的質量形成控制。它們的質量只能在這些交往的發生過程中慢慢提升。

  其實中韓之間的現實衝突相對比較少,但中韓之間每一次小摩擦,對韓國民間情緒的觸動常常達到最高級。換句話說,中韓民間對對方「都有氣」,但韓國民間的「氣」顯然更大。氣大背後的潛意識都是認為自己「有權力生氣」,韓國並非一個例外。

  首爾輿論對韓國在東亞大國之間具有特殊平衡能力非常自信,他們往往認為大國為了相互博弈,都會把韓國當做爭取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事實,並使韓國輿論在東亞地區經常「最有脾氣」。

  東亞各國都應跳出意氣之爭,讓交往中的具體摩擦回歸個案的本位。整個地區沒有你死我活的戰略衝突,也沒有哪一個衝突勝負的意義,能夠超過相關國家參與整個地區的合作與繁榮。為一個具體衝突寧肯「不惜任何代價」,無論哪個國家說這種話,都是咬牙硬撐著說的。

  中國漁民「刺死」韓國海警就是典型的不幸個案,韓國輿論即使上綱上線說一通氣話,最終也得回到把它看成個案的態度上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0: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