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二戰中蘇德兩國將軍無戰略頭腦 決定大局的是領袖

[複製鏈接]

145

主題

220

帖子

413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wg772002 發表於 2011-11-22 09: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wg772002 於 2011-11-22 10:01 編輯

二戰中蘇德兩國將軍無戰略頭腦 決定大局的是領袖 2011/11/19 10:25:27


2野勁旅 發帖於:一、二戰史共5 條評論瀏覽2832 IP   


  朱世巍小傳:


著名軍事文學作家,曾出版過《東線:從哈爾科夫到庫爾斯克》,《東線:決戰第聶伯河》,《東線:從烏克蘭到羅馬尼亞》,《東線:中央集團軍群的覆滅》等,深受廣大軍迷的喜愛。


二戰對世界格局影響在於使西方模式度過危機
[ 社區 http://bbs./ ]


鳳凰網歷史:您認為蘇德戰爭在整個二戰史上是一個什麼地位?對於世界史,尤其是戰後數十年世界格局的影響有多大?


朱世巍:蘇德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基本背景,是西方現代化模式——長期以來統治這個世界的唯一現代化模式——在經濟危機中的搖搖欲墜。而蘇聯與納粹德國,排除所謂的「正邪」觀念,其本質就是兩種區別於西方模式的新型現代化模式。當西方世界陷入蕭條、破敗和混亂的30年代,這兩種新模式卻顯得生機勃勃,蒸蒸日上。而蘇德戰爭,實際上也就是兩大新興模式的猛烈碰撞。其結果,導致納粹德國猝死,而蘇聯也元氣大傷,經過數十年的冷戰,最終敗給了緩過勁來的西方模式。 蘇聯解體后,西方再次宣稱其模式是唯一的先進代表。但現在它們再度陷入嚴重的危機。西方模式能否安然度過這一危機?誰會是新的挑戰者?這都是當今我們所需要關注的問題。


鳳凰網歷史:蘇德戰爭中,在雙方的交換比方面,為何德國長期處於明顯優勢?是因為基層士官和士兵的戰鬥素養優於蘇聯?還是因為技術裝備優於蘇聯?還是因為高級將領的戰略戰術水平優於蘇聯?


朱世巍:客觀說,蘇聯和德國將軍都沒什麼戰略頭腦,雖然後者中很多人在這方面自視甚高。但這種事情是斯大林和希特勒決定的。


列寧的革命消滅了帝俄軍官團,斯大林又搞了大清洗(前者的影響其實比後者更深遠);德國保留了自己的軍官團。後者的基本素養自然要高於前者。
[ 社區 http://bbs./ ]


1939-40年,德國軍隊在波蘭和法國,以數百萬人的規模實踐並掌握了現代化戰爭模式。同期,俄國人僅僅在遠東搞了一次軍級規模的機械化進攻,在芬蘭則碰的頭破血流。在現代化作戰實踐方面,無論規模還是質量,蘇德戰前的蘇聯都不如德國。


蘇德戰爭是以偷襲方式開始的。德國人一開始就投入了強大的主力軍團,包圍並俘虜了大量接受過較好訓練的蘇軍。此後蘇聯只能依靠未經訓練倉促補充進來的低劣士兵作戰。


武器的問題很複雜。就裝甲兵器來說,1943年以來蘇聯一直未能擺脫對德國坦克的劣勢地位。而且面對德軍的75毫米反坦克炮,大部分蘇聯坦克的裝甲都是很脆弱的。坦克和反裝甲能力的劣勢,迫使俄國人採用了步兵為坦克開道的奇特進攻模式。傷亡自然小不了。


鳳凰網歷史:蘇德開戰前,蘇聯是否有先於德國發動進攻的準備?另外,在戰爭爆發初期,與德國相比,蘇聯在兵力數量和技術裝備數量、質量上都佔有壓倒優勢,為何仍舊遭到毀滅性打擊?這與蘇聯在1937年開展的大清洗是否有聯繫?


朱世巍:糾正一下,戰爭爆發當時,蘇聯的兵力處於劣勢。無論前線部隊還是總兵力都是如此。大體來說,在前線地帶,德國及其盟軍投入了400萬陸軍(德軍330萬以上),而蘇聯只有268萬陸軍應戰。德國總兵力是700多萬,而蘇聯是500多萬。蘇聯的坦克飛機比德國多,但大部分都過時了。空軍尤其如此。


在擴軍備戰方面,蘇聯客觀說早於德國,希特勒上台前就開始了。但是在1939-1940年,德國利用對波蘭和法國的戰爭,建立起了更龐大的軍隊。
[ 社區 http://bbs./ ]


蘇聯當然是一直想進攻的。至於到1941年他們具體準備到了什麼程度,依然存有很多疑問。


鳳凰網歷史:在蘇德戰爭中,美英等同盟國對蘇聯在技術裝備、生產資料,乃至於在西線的空襲和直接登陸的側面支援,對於東線戰場起到了多大作用?


朱世巍:這個問題在東線談過很多,不再多言。我只想強調一點:蘇聯和德國之間,並非沒有談和的可能。尤其是1943年夏季之前,兩國兩軍都已經精疲力盡之際。假設出現這種局面,那蘇德共治的歐洲將不再有西方民主的存身之地,美國也將一無所獲的退回美洲玩孤立主義。所以對美國來說,讓蘇聯和德國死掐到底是最有利的。為此,羅斯福向德國拋出了「無條件投降」、「懲辦戰犯」、「肢解德國」的可怕信息,早早斷了德國的退路;對蘇聯則提供一些支援,保證其不至於半路退出。最終結果是德國完蛋,蘇聯被打殘,為美國最終成為冷戰勝利者奠定了基礎。相比之下,美國人付出的代價真的很輕微。


鳳凰網歷史:希特勒在蘇德戰場上,多次以經濟目標優先,將軍事目標放在其次,比如1941年為奪取烏克蘭糧倉和重工業區,放棄直接進軍莫斯科;1942年為奪取高加索石油產地,削弱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兵力,您認為他這種考慮是對是錯?對全局產生了什麼影響?您如何評價希特勒在蘇德戰爭中起的作用?或者說他在指揮上犯過哪些重大錯誤?他與國防軍將領的矛盾又在戰爭中起了什麼負面影響?


朱世巍:分兵問題東線第二卷詳細論述過。複述起來很複雜。


希特勒最大的錯誤,恐怕在於他對西方世界(尤其是英國)存有過分的感情,總是以西方的保護神自居,一廂情願的認為,如果德國放棄與蘇聯拚命,那西方世界就完蛋了。這方面他的日本和義大利盟友要現實多,多次勸說他與蘇聯媾和,但他不是拒絕,就是說時機未到。結果他自殺后,戈培爾還真和俄國人談了一次,但此時蘇聯坦克和總理府花園的距離只能用米來計算了。希特勒愛西方,但西方並不愛他。 [ 社區 http://bbs./ ]
基輔會戰雙方都在考慮經濟因素


鳳凰網歷史:朱可夫等蘇聯高級將領都反對固守基輔,斯大林為何一再要求堅守?是否有犧牲該集團爭取時間的考慮?


朱世巍:斯大林和希特勒一樣,除了軍事也要考慮經濟因素。會這樣選擇我認為很正常。


鳳凰網歷史:在德國合圍基輔之際,該作戰方向的蘇軍兵力、火炮、坦克的數量仍然遠高於德軍,為何卻全軍覆滅?


朱世巍:這種說法值得商榷。統計數據是個很微妙的東西。


鳳凰網歷史:在蘇德戰爭開始后,德軍如放棄基輔會戰,直接進攻莫斯科,能否奪取蘇聯首都?
[ 社區 http://bbs./ ]


朱世巍:從戰場態勢看,這樣做對德國未必有利。參見下一個問題。


鳳凰網歷史:如果德軍放棄基輔會戰,基輔方向的蘇軍是否會對莫斯科方向的德軍側翼造成威脅,從而影響到莫斯科會戰?


朱世巍:我認為有這個可能。


莫斯科會戰中希特勒為何不許德軍做戰略撤退


鳳凰網歷史:如果德軍在戰爭初期奪取了莫斯科,是否能結束對蘇戰爭?如果不能,東線將會出現什麼局面?


朱世巍:要看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奪取莫斯科。孤立看這個問題無意義。
[ 社區 http://bbs./ ]


鳳凰網歷史:如果德軍攻佔了莫斯科,是否會面臨拿破崙在1812年佔領莫斯科后又被迫撤退的局面。


朱世巍:同前面回答一樣。無法孤立看待這個問題。


鳳凰網歷史:莫斯科會戰是德軍為數不多的、在兵力和裝備數量上接近乃至超出蘇軍的會戰之一,有哪些因素導致了這支屢戰屢勝的軍隊無法奪取莫斯科?德軍是否有可能解決或改善這些不利因素。


朱世巍:以1941年來說,東線德軍總兵力基本上有優勢。僅僅莫斯科戰役有優勢的說法,並非事實。說起來,德國戰後公布過莫斯科戰役較為全面的兵力統計倒是真的,其他很多戰役沒有類似的統計。


蘇德戰爭最常用的作戰模式是坎尼式合圍,優勢兵力是該作戰模式所必需的。否則就算包圍住了敵軍,也會因為戰鬥隊形不夠稠密而導致敵人大量突圍或滲透出去,無法徹底殲滅。


反過來說,在無法達成合圍的情況下,即使是較有優勢的一方,也很難擊敗對手。
[ 社區 http://bbs./ ]


而要達成合圍,一要達成突然性,尤其不能讓對手知道突破點的具體位置;二要在突破地段必須有更大的、壓倒性的兵力優勢;三要用最快的速度突破,否則對手就會撤退,讓你撲空。


簡單說,合圍戰,必須以力量、速度、突然性和隱蔽性的緊密結合才能成功。


而莫斯科戰役後期,德國人除去後勤方面的問題,顯然已經失去了速度和突然性上的優勢。


鳳凰網歷史:朱可夫在回憶錄堅持認為,1941年的冬季是適於進攻作戰的;但德軍將領的回憶中大都突出了嚴寒氣候和泥濘地形對部隊作戰和機動造成的不良影響,您如何看待雙方的矛盾觀點?


朱世巍:換一個處境,我想說法會截然相反。回憶錄這種東西很難絕對客觀,都是找對自己有利的說法,無論什麼人寫的。


鳳凰網歷史:在莫斯科會戰的蘇軍反攻階段,希特勒不允許進行戰略撤退,您認為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否合適?在蘇德戰場之後的幾年裡,他又多次堅持這一做法,比如在斯大林格勒,比如禁止南線將領大規模機動的要求,您認為是否合適?
[ 社區 http://bbs./ ]


朱世巍:希特勒沒上過軍校,但他有很豐富的前線經驗,知道基層士兵的弱點和底線。這是將軍們所缺乏的,他們只知道一味強調精神因素和德國士兵的優越性。而希特勒親眼看見過德國士兵是如何背叛舊帝國的。


特別是希特勒很清楚一點:撤退的代價是放棄重裝備和陣地保護。而現代軍隊失去重裝備就將變得不堪一擊。蘇德戰場是連貫一體的,一處戰線撤退會引發連鎖反應。


莫斯科戰役的場合,這一決定應該是正確的。其它的需要具體分析了。


多說一句:因為他個人的士兵經驗,希特勒考慮問題的方式很特別。比如他要求虐待俄國戰俘,從一開始就要把德國士兵綁上不歸之路。戈培爾戰爭末期在日記中發牢騷,說我們的錯誤就是沒有虐待西方戰俘,否則哪個德國士兵還敢向美國人投降?
為防南方戰線崩潰 希特勒不允許德軍主動撤退


鳳凰網歷史:如果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不分兵攻打高加索地區,是否能佔領該城?
[ 社區 http://bbs./ ]


朱世巍:要看具體時機。


鳳凰網歷史:斯大林格勒與基輔同樣是背靠大河,地形相似,德軍此時為何不採用基輔會戰中的深遠合圍作戰?


朱世巍:一座單獨的城市和一個戰區是兩碼事。斯大林格勒這個城市本身很大,適宜巷戰。而德國也無法完全切斷其與對岸的聯繫。


鳳凰網歷史:如果在蘇軍反攻之前,德軍如果主動撤退,保存數十萬有生力量,對整個戰局會起到什麼影響?


朱世巍:給個撤退的理由先?這不是可以事後諸葛亮的事情。


鳳凰網歷史:在斯大林格勒地區的德軍完全被蘇軍包圍后,依舊在包圍圈進行了幾個月的作戰,為何他們寧可坐守也不突圍?
[ 社區 http://bbs./ ]


朱世巍:讓幾十萬大軍拋棄重型武器在敵人追擊下,在無遮無掩的雪野中落荒而逃么?或許可以救出不少人命(但這些人在很長時間內將無法充當作戰兵員,因而價值為0。這種話聽起來很殘酷。可戰爭本身就很殘酷),可是南部戰線或許會因此崩潰。還不如讓他們在廢墟中死守呢。好歹有屏障,也可以牽制住俄國人。當然結果是他們都要去死。


鳳凰網歷史:德軍頓河集團軍群為第6集團軍解圍時,離被圍部隊最近只有30英里,是什麼阻止了被圍部隊向外突圍?


朱世巍:簡單的說,就是打不過去了,詳細請參考東線第五卷。


鳳凰網歷史:希特勒為何命令第六集團軍堅守斯大林格勒?是否有犧牲該集團爭取時間的考慮?


朱世巍:有這個因素。如果第6集團軍撤出,則整個南部戰線有崩潰之可能。
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最好的媾和機會
[ 社區 http://bbs./ ]


鳳凰網歷史:德軍曾將發動庫爾斯克會戰的時間定得更早(五月之前),但由於希特勒堅持要等新式坦克裝備部隊才發動進攻。如果,庫爾斯克會戰在此一更早的時間發動,是否能達到預想的殲滅突出部蘇軍的戰果?


朱世巍:不會。德軍此時缺少的並非只有新型坦克。而且我認為,希特勒猶豫的並非是戰役開始的時機,而是這場戰役是否真的有必要。看過戰役開始后德國的新聞簡報片,排序非常靠後。


鳳凰網歷史:在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德軍曾有爭論:是先等候俄軍發動攻勢,然後再實施沉重反擊?還是先發制人,在戰略防禦的框架之內,進行一次有限的攻擊?您認為按照當時的戰場態勢來看,哪一種方案對德軍更為有利?


朱世巍:最好的方案是放棄這次戰役,選擇與蘇聯媾和。這是德國最後的機會,其實也是蘇聯最後的機會。希特勒的確考慮過這個問題,但他被好戰的將軍們說服了。這些將軍們戰後又在美國人面前強調他們的「正確」。美國人當然會贊同他們的「正確」,原因你懂的。呵呵。
鳳凰網歷史:在獲知德軍將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發動進攻后,蘇軍曾有先於德軍發動進攻,進行硬碰硬作戰的考慮。如果實施該構想,您認為是哪一方獲勝?對整個戰局會起到什麼影響?


朱世巍:德國或許會贏得一次局部戰役。但對全局影響不大。
[ 社區 http://bbs./ ]


鳳凰網歷史:在庫爾斯克會戰的最高潮時,為何德軍突然放棄整個預定計劃?


朱世巍:因為已經不可能取勝了。從各方面說,比如進攻失敗,東線的整體形勢也不允許。


鳳凰網歷史:從庫爾斯克會戰中雙方人員傷亡和技術裝備損失上看,蘇軍都遠大於德軍,為何雙方卻都公認是蘇軍獲勝?


朱世巍:戰損比,從來不是衡量一次戰役勝負的必要條件,否則蘇德戰爭的多數戰役,包括後期戰役,都是德國人取勝?「從勝利走向滅亡」??關鍵是是否達成戰役目的。德國人的戰役目的落空了。俄國人達成了戰役目的。就這麼回事。

鳳凰網歷史:庫爾斯克會戰後期,蘇軍曾經有圍殲撤退德軍(尤其是在北線)的機會,但是斯大林主動放棄,您認為這是他過於謹慎,還是吸取了之前多次每每在反攻階段中蒙受重大傷亡的教訓?


朱世巍:我不認為蘇軍當時有這個實力。這裡聚集了全德國的精銳。可不是隨便能下肚的豆腐渣。
[ 社區 http://bbs./ ]


鳳凰網歷史:您認為,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年輕人了解二戰歷史,最大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這段歷史對於我們最大的啟示是什麼?


朱世巍:要學會從戰略角度看問題。尤其不要被意識形態的好惡遮住眼睛。國際舞台上不存在天使和魔鬼,只有「對我有利」和「對我不利」。

14

主題

1001

帖子

415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5
沙發
gpan1975 發表於 2011-11-22 10:15 | 只看該作者
武器的問題很複雜。就裝甲兵器來說,1943年以來蘇聯一直未能擺脫對德國坦克的劣勢地位。而且面對德軍的75毫米反坦克炮,大部分蘇聯坦克的裝甲都是很脆弱的。坦克和反裝甲能力的劣勢,迫使俄國人採用了步兵為坦克開道的奇特進攻模式。傷亡自然小不了。

Read more: 二戰中蘇德兩國將軍無戰略頭腦 決定大局的是領袖 - 史海鉤沉 - 貝殼村 -


什麼狗屁專家,信口開河,滿嘴跑火車。

在蘇德戰場上,1943年以前,蘇軍的T-34/76和KV系列坦克無論是火力、防護還是機動性能,都明顯優於德軍的馬克III和IV型坦克。以至於德軍後來研製的豹式、虎王式坦克都有明顯模仿T-34的痕迹。雖然在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期間,德軍的少量新型虎式、豹式坦克,以及斐迪蘭式突擊炮一度在性能上佔優。但蘇軍很快大量生產出T35/85,Su-152,以及122mm主炮的斯大林式坦克,重新奪回武器質量上的優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22

主題

4013

帖子

2492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92
3
shanren 發表於 2011-11-23 02:22 | 只看該作者
顯然主持人所提的問題,都是被採訪人事先提供的。所以這什麼「專家」才會在回答問題時說「參見下一個問題」。這戲演得太差。
司馬南同志移民。。。美國!? 真的沒去紅太陽照耀下的北朝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8: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