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宗薩欽哲仁波切:遠離四種執著(轉自學佛網)

[複製鏈接]

4

主題

54

帖子

5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aples 發表於 2012-1-31 2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aples 於 2012-1-31 23:47 編輯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
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執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
當執著生起,正見已喪失。

  我答應要講得很短。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是薩迦傳承的弟子,雖然不是一個好弟子。薩迦傳承有許多豐富的殊勝教法。事實上,諸位也許都知道,薩迦教法的名聲和加持曾經傳遍中國,並且對元朝具有重大的影響力。薩迦稱為「道果」的教法,是一個很好的修行之道。它是一條完整的道路,甚至可以把障礙轉為加持,甚至修行上的缺失也具有證悟的功德。其方法是,經由了解口訣教法的一點,就能了解其餘的部分。今天晚上我將簡要地講述《遠離四種執著》,這個教法直接由文殊師利菩薩傳給偉大的扎巴堅贊尊者。

  《遠離四種執著》以四種反面的敘述來說明,這是相當有趣的。有時候,要了解自己是什麼,需要先了解自己不是什麼;要了解某個事物,需要了解什麼不是那個東西。特別是在佛法里,因為佛法是個重視二元的道路,因此了解反面是很重要的。

  我們先簡單地綜合一下。第一點,扎巴堅贊說,「如果你執著此生,你就不是佛法的修行人」;第二點,「如果你執著於娑婆輪迴的世間,你就沒有出離心」;第三點,「如果你執著自己,你就不是菩薩」,換句話說,如果你有執著,那就是自私;最後一點,「如果你有執著,你就沒有見」。

  事實上諸位可以了解,這四點涵括了佛陀所有的教法——從聲聞乘到大乘和密乘,都包含在內。讓我們更深入地討論,但今天晚上我要將這四點的順序做個調整。

  讓我們先來談最後一點,「如果你有執著,你就沒有見」。

  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見或見地是最重要的。用簡單的話來說,見地就是一個想法或概念。大家都知道,我們隨時都有很多想法。事實上,我們一切的想法都和我們的背景、教育、以及習性有關。而我們的一些想法或見地是非常地脆弱短暫,比如說,你認為「所有批薩都好吃」的這種想法,可能在幾天內就改變了。可是有一些見地在我們心裡是根深蒂固的,我不只是談大家對政治的看法、對經濟的看法、對道德或倫常的看法而已。在比較微細的層次上,我們對自我的認同、存在有一種看法。這種見地也許並非很確定、很堅實地建立起來,然而我們對自己的認同確實有某種見地。

  見地是重要的。因為一旦我們建立起一種見地,就會執著於這種看法。我們身為人類、身為中國人、身為台灣人、身為男人、身為女人,我們都有個見地。根據這個見地,我們思考、反應、行動。我們生活中的價值觀,都被這些見地所決定。比如說,我們有個見地認為某種皮貨應該很昂貴,特別如果它有某個牌子在上面的話,這個貨品的價值就會上漲。而且如果對這個貨品有更多的需求,價格就會更加高漲。因此,見地決定一切。

  讓我們稍微超越一些世間的見地,來談一些比較深刻的見地。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的見地常常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通常是為了追求快樂,追求一些滿足感。因此我們建立一種見地,然後如此這般地行事,做一些合乎道德、倫常的事。合乎道德倫常的事情會帶給我們好的結果,因此產生了所有的宗教。當然,見地就會變得更為複雜,不只是對於這一生的見地,甚至是對無法覺知的過去世或未來世的見地。這些見地對我們而言都很重要,它們是構成我們社會的重要元素。而且如同大家都知道的,我們非常執著於這些見地。世界上發生的各種戰爭,常常都是由於不同宗教的不同見地所引起的。

  所以偉大的扎巴堅贊在此到底說些什麼?他說的是:只要你有執著,那麼在佛法里,你就沒有見地。根據佛法,只要你有執著,你就沒有見地。因此基本上,這是一種無見地之見地,你不能錯失這一點。這可以說是,諸如扎巴堅贊、龍樹菩薩、文殊菩薩這些偉大的上師,所努力維持的一個非常聰明的立足點。只要一個見地被建立起來,它就能被用來作為一個對象,然後這個見地就會改變;因為它要依靠一個主體。而只要有主體和客體,這個見地就不是究竟的見地。這就是為什麼,有時我們所看見的物體或所做的決定,從另一個人的角度來看,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比如美與丑、好與壞、道德與不道德,這些都是主觀的。任何依靠主體的見地,都是錯誤的見地。所以扎巴堅贊在此說的是什麼呢?如果你真想修習佛法,你不能有見地,你必須超越見地。經文上說:「我們禮敬喬達摩,他是超越一切見地的佛。」當然,換一種說法,我們是在談空性,但我認為扎巴堅贊的說法非常巧妙。他不說見地是「空性」,因為如此一來,就會有建立一個見地的危險,這個見地會讓你去執著。因此他說,只要你有執著,即使是認為一切都是空性,只要你執著於此,你就失去了見地。

  那麼你會問,無見地的見地有什麼好處或利益?我可以拿它來做什麼?它利於投資嗎?它能帶我去天堂嗎?這個無見地聽起來是沒有用的。扎巴堅贊說,只要你對一種見地有執著,這個執著本身就是一種痛苦。執著是痛苦,而大家都不想要痛苦,我們都同意這點,不是嗎?當然,大家對於痛苦有不一樣的詮釋,這是肯定的。對有些人來說,輕拍或撫摸是幸福的、是快樂的,但是對另一些人來說,皮鞭或鎖鏈才是幸福快樂。不同的人對於快樂或痛苦有不同的詮釋,可是基本上我們都不要痛苦,這是肯定的。但是痛苦從哪裡來呢?當有執著的時候,痛苦就來了。為什麼?因為執著有條件,執著有期待,執著有希望。即使我們剛剛說的這些名詞,期待或希望,就拿「希望」來說,「希望」這個名詞就告訴我們裡面有痛苦,因為還沒發生,我們就在希望。有一個計劃在那裡,就代表不確定。你在期待,所以它不是確定的。那是痛苦的,不是嗎?因此,只要你有執著,就會有痛苦。是的,不管任何期待都一樣——期待今天晚上的開示早一點結束,或者期待證悟,不管任何期待都是痛苦。期待來自執著,而執著來自於對於見地的執取。因此我們現在知道超越見地的利益了。

  對人類來說,金子是很珍貴的東西,所以產生「金子是珍貴的」這種看法或見地。因為我們認為金子很有價值,所以產生了很多痛苦——期望有更多的金子,或恐懼金子太少。但是對於一隻很小的蝴蝶來說,金子沒有價值。這並不是說它已經超越了這樣的見地,而是對於它而言,金子無所謂好壞,金子不會引起它的恐懼或期待。當然,蝴蝶有其它一套價值觀,而我現在所談的是超越見地的利益。

  如果我們可以超越一切見地,我們就不需要花力氣去尋找好的東西,或去除壞的東西。什麼是這種不需要花力氣的狀態?就是放假。真正的放假就是不需要花費力氣,比如說星期天早上不需要早早起床。為什麼你覺得那是好的呢?因為它不需要花力氣,你可以很輕鬆自在。而我們在此講的是一個永恆的星期天,一個真正超越所有各種形勢的努力。這就是第四點:只要你有執著,你就失去見地。

現在你會說:」哇,這個不錯!無見地的這個東西我想要。」我們都想要快樂,不是嗎?它聽起來很實際、很廉價、又很經濟,但是我們如何能夠擁有這種無見地的見地?我們現在就來談其餘的三點,但是沒那麼簡單!因為就像我先前說的,我會把他們混在一起談。





  首先,我們對於此生有這麼多的執著。也許在極為稀有的時刻,我們會想象、會珍惜這個沒有見地的看法。但是當我們走出這個房間,如果股票市場大跌,或是你的女朋友被糾纏住了,你就沒有時間去思考無見地這件事情了。無見地是非常無聊的,而我們有這麼多的事情可以做。即使股票市場不崩盤,你的女朋友沒有欺騙你,可是還是有很多事情在吸引我們的注意,比方說有很多吃茶的地方,有很多……那是什麼?(仁波切看著窗外)在我眼前就有一個AirGo.com的廣告!有這麼多的娛樂吸引我們的注意,它們都在向我們呼喚「來吧!來吧!」有這麼多好吃的東西,有這麼多東西可以買。這麼多便宜的東西可以買,還有這麼多昂貴的東西可以買。而且你會買,就是因為它貴。兩者都是理由。「那個東西很便宜,讓我們買下來吧!」這不是個好理由。「這個東西很貴重!」它也不是一個好的理由。這個世間的生活,沒有本質自性,也沒有邏輯,可是我們卻非常執著它。所以,忘記超越見地吧!事實上,我們刻意執著在見地里。超越這些東西真是太痛苦了。

  為了了解見地,你要成為佛法修行人。要成為佛法修行人,就不能執著此生,這是很困難的。同樣的,如果你執著於娑婆輪迴——也許在座有人認為:「我並不執著此生」,但是你可能執著來生,你可能希望下一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或許你想成為比爾蓋茨的太太。不管是什麼,你都有一個目標。因為你已經四十五歲了,所以你想這輩子已經差不多了,就算了吧,讓我們好好準備下一輩子……我是說我自己<笑聲>,所以你的目標是下輩子。你的目標不是證悟,而是下輩子,是希望有更好的一輩子。這並不是真正的出離心,因為你還是執著於好的東西,你還是有條件的。如果你沒有出離心,你就不能了解無見地的見地,你還是不能超越對「見」的執著。因為娑婆輪迴的生命,不論此生或下一生,都是騙人的。而且它不只是欺騙,還是個陷阱。執著於這樣的陷阱,就如同自己走入這個陷阱,如同讓自己掉入這個陷阱。

  最後,「如果你執著自己,你就不是菩薩」。讓我們問這個問題:也許我真的能夠去除對此生的執著,也許我也可以去除對娑婆輪迴生命的執著,可是如果你對於自己還是有執著的話——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對於此生有出離心,對於世間的娑婆輪迴生命有出離心,可是你非常執著於自己,為了自己的目的而想得到證悟,如果是這樣,你就不是菩薩。不是菩薩有什麼不對呢?不是菩薩,你就沒有一個完整的方法來超越所有見地。你或許可以超越某些見地,但你無法超越所有見地。因為你執著於自己的證悟,光是這點本身就是一個見地。如此的缺乏慈悲心、缺乏菩提心,不會讓你成為菩薩。

  以上就是扎巴堅贊教導我們的「遠離四種執著」。我們該如何修持這四點呢?我很簡單地說明一下。今晚我沒有好好講述扎巴堅贊的教法,事實上這個教法是一套很完整的教授,而不是個小題目。希望今天晚上的開示,對各位來說像是一道開胃菜。我建議,如果有薩迦大上師來到這裡,各位應該向他請法。這個法是一個非常精要而完整的教法。

  現在我們知道,超越一切見地有這麼大的價值。事實上,它應該是我們一切發心的基礎,這點非常重要。為什麼我們要修習佛法?我們修習佛法的目的必須是為了達到證悟。尤其是你身為菩薩,不只是為了自己的證悟,而且為了一切眾生的證悟;這是最重要的,是一切發心的基礎。如果在發心上有一點點的染污,有一點點的無關於真正的證悟,那麼這就只是為了美化我們此生,那麼你的佛法修行從一開始就錯了。然而這很困難,因為我們的心、我們修習佛法的真正原因只是為了讓此生快樂而已。

  我並不是說修習佛法不會讓你此生快樂,而是說這不應該是我們主要的目標,它只是附帶得到的利益。我現在說的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一切都應該如此,即使像弟子和上師的關係,都應該是基於純粹追求證悟上。如果你找到一位可以讓你獲得證悟的人,你不會在乎他以什麼方式讓你獲得證悟,你應該超越所有這些道德倫常的顧慮;但是這非常困難。因為,不管我們多麼不道德,我們還是非常喜歡道德,至少它給我們一些武器來呵斥別人。你修習的佛法非常仰賴發心的基礎。我們這些密乘弟子,修習密乘常常是為了讓自己強有力,甚至有法術,但這是錯誤的。所以我要一再強調,我們發心的基礎是要尋求證悟。

  然後,我們的問題是如何擁有這樣的發心?這樣的發心是不容易的。我們常說修習佛法是為了要獲得證悟,事實上我們並不真正如此想。我們的意思只是想要有一個很長的野餐,我們想保有很多財產,然後得到證悟。所以我們要如何生起正確的發心?你需要聞、思、修。如同彌勒菩薩所說:聽聞是非常重要的。請求上師開示,研讀佛法典籍。當你開始聽聞佛法的時候,以一種批判的心去聽,真正了解、分析它是否有道理。然後除了聽聞,還要思維,這些道理和你有什麼關係?然後,再應用於禪定的修行上。

  談到思維和禪修,讓我們來思維《遠離四種執著》的四點。我們聽聞到「一個人不應該執著此生」,我們聽了很多遍,可是我們需要去思維它。為什麼我們不要執著於此生?因為執著此生在道德上是錯誤嗎?不是如此。佛法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此生,是因為在究竟上它完全沒有意義。我們此生擁有的一切東西,雖然看起來很真實,可是它們會改變,它們不確定,所以它們是無常的。因此,不管你多麼執著於這些事物,遲早要跟它們分離。因此當我們說「不要執著此生」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談一個道德上的問題,而是說一個道理。我們這麼重視海市蜃樓一般的生命,是沒有道理的。這是你要思維的方式。基本上是跟自己討論,自己把道理想清楚。

  而「修」並不一定是坐直、閉著眼睛,像我們一般說的禪坐。基本上,這裡的「修」是指習慣於這個教授,一再地熟悉它。比如說,如果我現在對這個教授有一點概念的話,當我在此跟大家說話的時候,我應該要想到,這也許是最後一次跟大家說話。如果我現在正在喝可樂,我應該想,這也許是我最後一杯可樂。我可能會投生為某種生物,即使掉在可樂里也不知道那是可樂,更別說去享用它。我們用這樣的方法去習慣這個概念。想想其實滿可怕的,當我們今晚道別說晚安時,想一想,也許這真的時我最後一次跟你們說再見。有的人會說,「少來」!他們以為這是玩笑話,但這不是玩笑。有些人會說,你還年輕,會活很久,但這不一定是事實。

  然而,我並不是悲觀。如果你悲觀,就表示你還執著此生。這表示你非常希望明天還活著,而你知道你明天不會活著,所以你承受煎熬。但你知道嗎,了解無常就是——如果你能對你的先生、太太、男朋友、女朋友、或者任何人,對待他們就好像這是相處的最後一個晚上,你就可能真正得到快樂。對於初學的人,也許這麼想會有點令人不安,但是你會慢慢習慣。有些人剛開始會感到悲傷,或甚至害怕,但是你會慢慢習慣並且滿懷珍惜。對於此生的珍惜,會取代你剛開始所感覺到的害怕和悲傷。有時候是會令人不安。我不是吹噓我的修行多好,可是我常常試著這麼做。有時候我跟朋友打電話,當對話要結束時,我就會試著想:也許這就是我最後一個跟他通話了。這個時候,我會有悲傷的感覺,我就會說好幾次再見。在電話的另一頭,我注意到對方感到有些困惑——「仁波切怎麼回事?也許他愛上我了?」可是當下次又有機會跟對方講話的時候,就會很珍惜——「哇!你還活著!」因此,禪修基本上就是習慣於那個概念。

  總結地說,
  如果你執著此生,你就不是佛法修行人;
  如果你執著娑婆輪迴,你就沒有出離心;
  如果你執著於自己,你就不是菩薩;
  如果你有執著,你就沒有見地。

  這就是「遠離四種執著」。如何修持?聞、思、修:今天所說的只是迅速的一瞥,只是在如海洋一般廣大的扎巴堅贊和薩迦傳承教法中的一小滴水。祈願我們擁有不間斷的功德,一直享有薩迦傳承這麼豐富的教法。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632.html)

4

主題

54

帖子

5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4
沙發
 樓主| maples 發表於 2012-1-31 23:54 | 只看該作者





三主要道
  
--------------------------------------------------------------------------------

智敏上師開示——三主要道(於成都昭覺寺)(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2814)

目 錄

第一天……………………………………………一

第二天……………………………………………四〇

第三天……………………………………………八三

第四天……………………………………………一二三

第五天……………………………………………一六八




智敏上師開示錄二編
三主要道
智敏上師開示
一九九九年講於成都昭覺寺

(免費贈送,歡迎助印)


第一天

今天,我在這裡跟大家在法上結一個緣,那麼因緣是在經過成都的時候,你們的監院師他邀請給大家講一些開示。那麼我就選了一個佛教裡邊最重要的、關於修行最不可少的——三主要道,給大家說一下。那麼這個三主要道到底是什麼東西?就是說我們修行,佛教裡邊我們佛教徒皈依三寶,要修行,發心成佛度眾生的。那麼我們修行到底怎麼修?修的內涵到底是哪些?佛說的三藏十二部經那是多得不可數,裡邊說的法門八萬四千,每個所說都是非常殊妙的,但是中間如何聯繫起來,它們中間的主要的關鍵在哪裡?共同的點在哪裡?這個我們一般智慧薄弱的是探討不出來的,所以說經典呢,要我們通過有修有證的那些高僧大德,他們在經裡邊闡發,作了些極可貴的論說,把這些佛的真正的深的密意告訴我們。那麼,這一部書把整個佛的三藏十二部經裡邊扼要地把修行最重要的幾個要點提出來了。那麼這三點呢,如果我們離開了這三點,就談不上修行,如果這三點我們把它抓住了,按了這個方法去做的話的呢,不但是修行上路了,就是成佛也能夠達到這個要求。



那麼,這三個要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它的名字叫三主要道。三主要道他到底是哪三個呢?第一個是出離心。我們修行,如果說在世間上的一些安樂依然是放不下,單是求一點人天福報,要求自己身體健康,家庭圓滿,事業順利,這樣子做是不是佛教徒呢?我們說,也可以叫佛教徒,皈依三寶的,但是嚴格的說,還不能叫一個佛教徒。真正的佛教徒要依佛的法修行的、方向有一定出離的,這才是夠得佛教徒的資格。如果我們僅僅是希求世間上的安樂、那些享受,那麼其他的宗教、其他的哲學也在講這些,這跟佛教的根本旨趣還是不太符合的。因為我們佛教看法,這個世界徹底是苦,在這個苦的中間你要求安樂是做不到的。那麼整個宇宙以佛教的眼光來看呢,是六道,六道裡邊三惡道是苦,這個大家都知道。地獄的苦、餓鬼的苦,雖然我們是不能夠親自看到,但是聽說,有些感應,事實上也是證明這是有的。那麼畜生的苦,大家都是親眼看到的,給人殺了吃了,而且殺得很慘了。尤其廣東人吃猴腦,活的猴子把它的頭剃了,就在桌子上當下打開,活的把那個醬油、辣椒就灌進腦子裡去了,這個痛苦我們想一想,誰也受不了。還有山東,最近,為了招徠顧客,就把全驢上市,把一個驢,整個的驢活的,把它的腿夾住,然後顧客指定哪一塊肉要吃的,他們就把這塊肉活活地割下來,煮了給顧客吃,這個驢還沒有死掉,拚命地叫。這樣子大家想一想,畜生的苦,不過是舉兩個例,是夠苦的。



那麼人間,我們說應當是快樂的,離開惡道了,但是上了年紀的人想一想,人間的苦,也是相當的嚴重的。有人說,天上是享樂的,很多宗教認為生了天堂了,什麼苦都沒有了,但是這個膚淺的看法,以佛教的智慧來看呢,至少是不確當的。天上還是有天上的苦,而且天上又不能保持他永遠不掉下來,當他的福報享完了,天上還是要下來,或者直接到地獄去了。



所以這個輪迴的苦,如果我們真的想一想,貪著世間對我們來說一無好處。佛經上講的,我們無始以來流轉生死,天上我們不曉得去了多少次了,地獄裡邊去的時間更多。一般就是說,從好的方面說,我們所能想象的享受我們過去都享受過,一切男女飲食等等,上天的時候,人間的時候,我們都享受過,但是我們在惡道受的苦更長的時間我們也嘗過;做人的時候,我們的頭,因為冤案而被殺的頭,無始以來積聚起來比須彌山還要高;我們給仇人殺死流出來的血,無始以來集中起來比四大海還大,還多。



那麼這樣子,雖然暫時享了一點福,最後還是要掉下去受苦,一般是苦的時間長,受樂的時間很短,同時在樂的當中本身還有苦的因。這個比較深了,就是說,我們在以真正佛教的眼光看呢,所謂的樂還是一個苦,壞苦,本身就是壞苦。那就是打個比喻說,我們長了一個瘡,這個瘡很痛,這是苦苦;但是我們把這個瘡上塗一點清涼油,或者塗點冷水灑一下,這個苦減輕了,感到很舒服,這個就是所謂樂,我們認為樂,就是苦的減輕我們就是快樂了,但是這個瘡還在,你要追求這個苦暫時停一下的樂,你實際上是苦的因,根子並沒有除掉。



所以說,整個的三界,惡道裡邊苦苦是很厲害,人間裡邊苦苦也有,但是總的來說,在色界天以上,該沒有苦了吧?但是有行苦,行苦是苦苦、壞苦的根子,這個流轉生死的行苦不斷的話,一切的苦難都會到我們頭上來。什麼時候來,不知道!那麼,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在真正皈依了三寶之後,難道我們就僅僅求一點很暫短的人天安樂就滿意了嗎?這個絕對不是佛的本懷!佛是要我們永遠離開這個苦難的。所以嚴格的說,單求一點人天福報還夠不上修行的人,你說是一個佛弟子,也可以勉強的算,因為你皈依三寶了,是佛弟子,但是你說修行的話,還夠不上!



那麼,真正要修行呢,我們說要至少要有個出離心。這個出離心我們說有兩種,最膚淺的,就是說對於三惡道的苦,我們是不願受的,這個是哪個都同意這個想法,三惡道的苦有誰願意去受呢?那麼脫離惡道這個出離心該每一個人都有吧?如果這個心有了,我們就一切行動、思想依了佛的戒律,要求的不是我們現世的人天福報,這個享受,而是追求下一輩子能夠再得到一個圓滿的身體來修行佛法,這個起點就算修行人了。這個是最起碼的修行人,就是說能夠放棄現世的享受,而追求下一輩子再得一個圓滿的人身能夠碰到佛教好好修行,這樣子開始是一個修行的人了。此外,在這以下,儘管你也算一個佛弟子,但是沒有上修行的路,還在輪轉裡邊。所以說,真正我們要修行,大家都知道要了生死啦,要度眾生啦,要達到這個要求的話,最低的出離心一定要生起。那麼,這個出離心生起之後,然後經過不斷的陶煉,把真正出離三界的心也能生起。這個真正夠格的出離心,這個有了,那是真正我們修行的人了。



但是我們說,出離心有了之後,我們可以出離三界了,是不是就夠呢?這個還是不夠的。因為一切眾生和自己是一體的。一切眾生他過去都是我們的父母,他現在在地獄、餓鬼,這些惡道受難,我們難道就自己走了就不管了嗎?這個從理上說,說不通,從我們整個的法身來說,他們就在我們體上,他們沒有解決,我們自己也沒有解決。那我們的黨有一句話,要解放全人類,才能夠解放自己。這個話跟我們一樣的,我們要解放一切的眾生才能真正地解放自己。就是有一個眾生沒有解放的話,沒有度的話,我們自己成佛的可能就沒有了。所以說我們要發這個心,要救度一切眾生,然後自己才能真正圓滿自己的菩提,真正地達到圓滿的境界,這是說要發菩提心了。



從出離心基礎,我們推到一切眾生,自己害怕受苦,那推到一切眾生都是父母,他們也害怕受苦,那麼我們就是要救他們,父母哪有不救的呢?自己就跑了,沒有這個話。所以說我們要發心,把一切父母的苦難,都要把他們救出來,甚至於自己承受,讓他們先脫離苦難。那麼這個心就是菩提心。



道之三要,第一個心是出離心,是夠上格的成一個修行人;第二是菩提心,是說真正修行要圓滿呢,非發這個菩提心不可,否則的話你學佛,學了半天,成佛是成不到的。因為菩提心是佛的因,沒有這個因,果從何來呢?所以說,我們發了這個菩提心之後,成佛的可能性才有,自己才能圓滿一切功德。那麼這兩個是我們要發的心。



發的心是對了,心是好了,但是你出離三界度一切眾生的方法如何呢?就是你如何出離三界?如何度一切眾生呢?這個要一定的善巧方便了,這個就是空性的正見。一切法自性空,這個見生起之後,本來我們的苦難就是如幻如化的,正因為我們眾生執著才感到自己受苦。這個比喻經常我們經里這麼打,你睡著的時候,感到老虎來了,獅子來了,把你抓住吃了,感到很痛苦很害怕,但是你醒過來了,什麼都沒有!所以說你把空性修成功了,證到空性了,一切輪迴,哪個在輪迴呢?這個「我」,補特伽羅,它有沒有體?沒有的。能夠輪迴的人,這個主宰本身是空的,受輪迴的世界也是空的,所度的眾生也是空的,這樣子,一切苦難就除了。《心經》裡邊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五蘊照不空的話,苦也度不完的,度不了的。那麼所以說,出三界也好,度眾生也好,我們的唯一的武器、就是說我們的工具、方法就是要知道一切法自性空,這就是中觀正見。



這三個東西有了,不但自己解脫有希望,有成功,度一切眾生、一切苦難、成佛都能夠成辦。這三個東西是我們佛教裡邊修行所不可缺的,同時也是足夠的,一個也不能缺,缺一個就不是修行人。而這三個完備的話,好好地照它做的話,成佛有餘。所以說,一切宗派,管你是凈土宗也好、華嚴宗也好、天台宗也好、密宗也好、顯教也好,都離不開這三個東西--出離心、菩提心、中觀見。



我們說修行,我們漢地現在最流行的是凈土宗,凈土宗要不要出離心,凈土宗如果沒有出離心的話,你娑婆世界放不下,你怎麼往生西方呢?我們凈土宗的方便就是說要對娑婆世界生厭惡的心、厭離的心,這就是出離心。娑婆世界是苦的地方嘛,苦難的世界,我們要離開它,這就是出離心。



那麼菩提心呢?在《無量壽經》里,三品往生都不離發菩提心。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從菩提心裡邊產生出來的,我們要給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所接引,吸引到西方去,我們一定要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相應,就像磁吸鐵一樣的,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磁,那麼你是一個鐵,那你好好地念佛嘛就吸過去了。如果你是一個木頭,再強的磁的力量,一個木頭,毫無影響,就是說你沒有菩提心的話,對阿彌陀佛沒有緣了,那麼你要生西方成問題。這個不是我亂說了,《無量壽經》有的了。不管你哪一品往生,上品的或者是中品的,下品,都不能離開菩提心,這是經上有的話,因為你跟阿彌陀佛相應嘛。我們大家知道凈土宗是大乘宗派之一,大乘都是發菩提心的,既然稱為大乘,離開菩提心你還怎麼稱大乘呢?所以說,我們凈土宗也離不開出離心、菩提心。



同時中觀見就是說,你要真正證到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的話,你這個空性的道理一定要知道。當下如果現在我們能夠證到自性凈土的話,這裡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我們是妄想執著,分了東了、西了,十萬億佛土,這都是我們自己妄想太多了,執著太多了,隔了遠遠的了。如果能把一切的妄想、執著都空掉之後,當下就是。所以說,真正我們說要圓滿凈土,成就自性彌陀的這三個要道,出離心、菩提心、中觀的見是一個也少不了的。其他宗派也一樣也不能少。



我們現在修的是格魯巴的教派了,我們的根本也是出離心、菩提心、中觀見。有的人對密法誤解,認為密法對於顯教是另外一個宗派,好象它修的法很怪,甚至一般人無法接受的一些法。實際上,在《印光法師文鈔》裡邊,我們以前年輕時候也看過了,他也提出很多,這都是密宗裡邊的流弊,並不是密宗的正規。真正地修密法,我們要把顯教全部修好了,才能進入密院,就是說才可以進入修密法的。這些都沒有修過了,你照密法去修,那就要出毛病的,就要亂乾的。所以說我們其他的,在密法的部分我們就不說了,但是我們強調的是說,一切宗派都離不開這個三個要道,這三個要道呢,是一切修行的宗派也好、什麼道也好,它就是根本的核心。你不管修顯教的、修密宗的,離開這個三個要道是都不成功的,都需要這三個要道來支持我們。



這裡所說的出離心,我們說修行嘛求解脫啦,了生死嘛是解脫啦,那麼解脫的因是什麼?就是出離心!沒有出離心你解脫的果從何而來?一切都是因果,無因就沒有果。所以說我們要求解脫,一定要有出離心。



菩提心是我們一切智慧的因。我們要成佛的一切智慧,佛是圓滿的大覺,要成就他的智慧呢,他的根本的因是菩提心。所以說,我們要成佛圓滿佛的大覺,因就要從菩提心開始。



正見,空性見是什麼呢?是一切超脫輪迴的方法。不管那個宗派都是空性見,沒有空性見的話你想超脫輪迴的話不可能的。這個邏輯在佛教裡邊是經常辯論的,凡是有的東西你不能使它無,沒有的東西不能使它有,這個是客觀的規律。科學也發現諸如物質不滅、能量不滅的這些定律,有的東西要它沒有是不可能的,沒有的東西要它生出來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說,輪迴世界、有情真正有的,你要想把他苦難消滅掉,把眾生度掉這是不可能的。正因為這個身心世界跟我們的補特伽羅,那個主宰的人——流轉生死的主宰者,它都是妄想執著而有的,自性是空的,這才能度出輪迴的苦難。所輪迴的世界,能輪迴的補特伽羅,都是自性空。那麼本來是空的,誰在輪迴?誰在受苦難?那當下就空了。所以我們真正要脫離輪迴呢,就要知道一切法自性本來是空的。流轉生死的補特伽羅是空的,所受的苦難,所受的苦難的世界也是空的,這個見從中觀正見而來。



所以說這三個東西得到之後,我們成佛有餘。這個話不是誇張的,這從邏輯上推論出來的:我們要解脫就必須要出離心,要圓滿佛的正覺一定要有菩提心,要超出輪迴,自己超出輪迴,一切眾生超脫輪迴,度脫輪迴的苦,唯一的方法、對治的方法就是空性見。所以這三個東西呢是絕對重要的。假使我們沒有這三個主要的要道呢,不管你修什麼法,假使我們說修行,修很高的氣脈、明點、什麼大圓滿、生圓次第等等,他如果說內心裡邊目的不是為了出離,不是為了度眾生的菩提心,也沒有中觀的見,也沒有空性的見,那麼他再怎麼修也是輪迴的因,甚至於因為不知道空性會著魔走火。



離開了菩提心、出離心和正見,一切修法跟外道可以說是差不多的。佛法裡邊儘管有很多深的修法,但是你把這個主要的三要道抽掉了之外,那就是說也跟外道也差不多。反過來說,我們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如果你用出離心、菩提心跟中觀的空性見摻進去的話,世間法就是佛法。只要這三個東西有的話,一切都能轉成佛法,所以說我們修行對這三個主要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裡我們書上就介紹一些:有一個師父問他的徒弟,他說假使有兩個情況:一個是一切學問都能精通,什麼三摩地都能得到,神通也有,八大悉地也有,這樣一個情況;另外一個,你好好地修三主要道,那麼這兩個你歡喜哪一個?他的徒弟很聰明,說:不要說這個是三主要道,只要是裡邊有一點點氣味的,我也情願這個(三主要道)。那些神通也好、三摩地也好、什麼八大悉地也好,這些我們無始以來不曉得得到多少次了,但是並沒有解除我們輪迴的苦難,這個對於我們出生死、度眾生沒有幫助的。所以說,現在很多的人對於修行的人看到一點點小的神通,氣功師也好,什麼也好,就認為稀奇得不得了,把自己珍貴的佛法就一下子拋了,去學那些東西去了,這個我們看了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因為這些東西你再修永遠不能超越輪迴的,而我們這個三主要道哪怕你學一點點,慢慢地積累起來,將來成佛的可能性完全可以做到。那麼,這一比較呢,當然了,三主要道是絕對重要的了,一些神通、什麼三摩地等等毫不足道。這是外道都有的,有什麼稀奇呢,外道還不是流轉生死。我們過去誰敢擔保我們沒有做過外道呢,我們也有神通,也有三摩地,但是我們還是凡夫,現在並沒有超出輪迴啊,那麼這些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所以說,三主要道的重要遠遠超出那些神通啦、這個什麼三摩地等等。



文殊菩薩對我們格魯巴的教主——宗喀巴大師說,他說你如果不能夠以止觀看到輪迴的過患,以及解脫的利益的話——就是說,假使對輪迴的過患,輪迴的過失,以及解脫的利益還沒有產生定解的話,出離心是生不起來的。



那麼你要把輪迴的一切的苦難的事情都能夠看清楚、解脫的好處也要看清楚了,這個正知正見有了之後,那麼你可以把世間的一切,財色名食睡,生死的那些事情都能夠把他看淡了,然後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假使出離心沒有生起的話,不管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也不會解脫的,因為解脫根本的因素在於出離心,離開了出離心你盡量培那些福,功德去做,那個得到的果還是生死輪迴的果,最多是人天享受一下,單是享受一下果報,最終還不是要到三惡道去了。所以說,離開了出離心,你修最大的福德,最大的持戒、最大的布施、禪定,不會成就,解脫不了的。



我們一般人都會自私自利了,利益他人都是在不妨礙自己利益之下稍微做一點,徹底的利他把自己忘掉了,這個一般人是做不到,這個要發了菩提心的人才能做到。沒有菩提心的人,稍微做一點做利他的事情就了不得了,把自己丟開,專門利他,那談不上。「我自己都沒有拿到好處,我給你幹什麼?」這個一般人都這麼說。但是,我們說假使自利的心不放下,對於自利的害處沒有看到,對於利他的功德,這個正知見沒有生起來,那麼不管你修什麼法都不會成大乘,因為你大乘的心,菩提心沒有。



所以說,這三個東西如果抽掉的話,一切法你怎麼修呢?離開出離心就不能解脫的,離開利他的菩提心你不會成佛的,不會成大乘道的。所以我們說現在大家不要盲目地去追求那些稀奇的東西,什麼神通了、什麼高勝的、什麼大圓滿、什麼生圓次第了、什麼拙火定了,一開始就要求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如果你沒有菩提心、沒有出離心,那麼你再怎麼修,不會解脫,還是輪迴之因。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是我們的宗大師、帕綳喀大師根據經典上總結出來的一個結論,對我們說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要心裡邊修行呢,要好好地觀察,觀察輪迴的過失,解脫的好處,觀察自利的壞處、利他的好處,這樣子我們才有可能生起菩提心,生起出離心。生起出離心才有可能解脫,生起菩提心才能成佛,所以說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修行的人一定要把這些問題好好觀察好好研究,在心裡生起定解。決定如此,不是泛泛的,噢,這麼回事,等到真的事情來了,你忘掉了。我們說,我們要成佛了,成佛的重要靠什麼呢?一個靠方便、一個靠智慧,這個方便和智慧,方便就是依菩提心了,智慧就是甚深的空性見,這兩個東西有了,成佛就能成功,假使這兩個沒有,就不能成功。也就是深廣兩個般若了,深般若是一切法自性空,廣般若要廣度眾生,要六度四攝,一切法要去行起來,這樣子成佛才有可能性。我們要把這兩個生起來,第一個要求把自己在輪迴裡邊不想出來的心要反過來,自己要解脫輪迴,這個心假使不生的話,那麼前面所謂的方便也好,智慧也好,是生不起來的。所以說我們一定生了出離心之後,自己要出離,那麼想到眾生不想受苦,也要出離,菩提心才生起來。要使他們脫離苦難,就要求智慧,智慧就是要知道一切法空,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所以說我們真正地要修行的話,這三個東西是一體的,從出離心裡邊才能生出菩提心,從菩提心裡邊再去修中觀見,得到正見。這個裡邊是一定的聯繫的,不能越級,也不能缺一個支分。這裡我們就簡單地講一下,不能說得太多,我們講的時間不能太多。把重點給大家介紹一下。下邊我們把三主要道,我們前面略略地說一下,對我們修行是極端的重要,這個概念希望大家能夠在心裡刻記下去。就是說,我們要修行的話,不管哪個宗派,出離心、菩提心、真空的見是不能少的。



這個心有了之後,這個主要的概念有了,才知道三主要道的重要性。下邊我們可以把三主要道慢慢地介紹。什麼叫出離心,什麼叫菩提心了等等,如何生起了,怎麼樣子的出離心夠量了,這些下邊我們慢慢地說。這部論是宗大師造的,一共只有十幾個頌,一個頌四句,但是一切成佛的方法都包括在裡頭了。所以說,絕對重要,也是絕對精要的一部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54

帖子

5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4
3
 樓主| maples 發表於 2012-1-31 23:55 | 只看該作者
暇滿難得壽無常,串習能除此生欲。



那麼現在就是要介紹了。我們要斷除三界的執著,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分兩步走。一下子你說我要脫離三界,出離心生起來了,哪有這麼簡單呢?一切法都有因緣和合才能成功,你因沒有,緣也沒有,出離心就生起了,這是不合邏輯的,是虛妄的一些的想法。我們要介紹真正要生起出離心要分兩步走。第一步呢,我們要把現世的享受放下,追求下一輩子。這個人家說你這個貪心大,有人說老太婆念佛貪心大,她要追求下一輩子的大福報,所以修行了,這個說法對不對?這不對的!



我們說,要把對三界的執著的心一下子放下,這是很困難的,那就分兩步走,先把現世的放下,追求下一輩子。下一輩子那不是追求到天上享福了,追求下一輩子的,在佛教的法相來說就是增上生,就是下一輩子圓滿的身體,能夠修行,碰到佛教,發這個願,因為成佛不是一輩子成就的,這一輩子我好好修,對於世間的五欲一切都除開,不要他,不執著。那麼什麼都不執著以後呢,一個凡夫他沒的抓了,他心裡空蕩蕩的難過了,給你一個抓的,求下一世的圓滿身體。下一世的健康的、聰明的、壽命也很長的一個身體幹什麼?來修行,以這個來轉移我們對於現世的貪著,這是一個方便了,而真正能夠達到這個的,才算上了修行道路了,這是我們前面介紹的,開始成了一個修行的人,從這裡起點。為了下一世的享受,為了現世的福報,這些佛徒也能稱為佛弟子,但是不能成修行的人。修行的人最起碼的,要把現世的享受放下,因為現世追求放下了,你難受了,沒有一個抓的,就給你一個梯子,求下一輩子圓滿的身體,再來修佛法。所以藏地的轉世,藏地轉世就是這樣子的,這一輩子什麼享受都不要,自己修行。下一輩子怎麼樣?把一切功德迴向下一輩子,再做一個圓滿的人,碰到佛教又好好修行。這樣子一個方便,把你現世的放下。這裡的頌就這麼說,第一個就是說,消除現世貪著的方法:



「暇滿難得壽無常,串習能除此生欲。」就是說,你要把現世的執著先放下,這是第一步,出離心第一步。然後把下世的放下。分兩步走。那麼你要把現世的貪著世間五欲放下怎麼呢,要修兩個法,就是兩步走,就是說以兩個方法來修這個。一個暇滿大義難得,一個是壽命無常。



就是說,我們這個身體來之不易。大家知道人身難得嘛。人身難得有人就懷疑了,世界上不是人很多嘛?我們不是節制生育嘛,不要他生出來,怎麼人身難得呢?多得很,我們還不要他呢,太多了。我們說,人身難得是指這一輩子人下一輩子再得人身,這樣子極難的。那麼現在那些多的是從哪裡來的?天上享福享完了掉下來的,地獄裡邊受苦受完了出來的,畜生、餓鬼裡邊受苦出來的,修羅報完了到人間來的,他方世界來的,來源是很多。但是這一輩子是人,下一輩子再要做人,經上說的就是盲龜值木了:一個瞎的烏龜在海底見不到天日的,它要跑出來,一個浪頭打下去了,好容易碰到一個木頭,這個木頭是有一個洞洞,烏龜頭伸出來,這才呼吸到海面的空氣,這個多難呢?一個瞎烏龜,要碰到一個木頭,木頭又有一個孔孔,這個孔孔它又碰上了,能夠鑽出去了,這極難的,這是一個比喻。另外一個比喻就是說,從須彌山頂放一根線下來,在須彌山腳下一根針,把它穿進去,這個好睏難。經上就是說,這一輩子是人,下一輩子再做人難得是這樣子。我們現在已經做到人了,以前的善根福德不曉得積累了多少,千萬不要糟蹋,先要把暇滿大義知道,我們人身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好不容易得到這個人身了,要好好利用了,就是這個話。



我們說我們的法是從佛清凈等流下來的,是從佛經裡邊經過祖師傳下來的,不是自己想出來的。那麼這個法是成佛的最重要的法,一共是分三個,一個是出離心,一個是菩提心,一個是正見。



第一個出離心,就是說對三界不要貪著,這是解脫的因。但是我們要對三界不貪著,這個要修才能得到,這個心裡想一想它是不會出來的,那麼要分兩步修。第一步,把現世貪著五欲的心放下,追求下一世有暇圓滿的身體,要達到這個要求也要修,該修什麼呢?修圓滿的有暇的人身來之不易。第二個人身雖然得到了,(但是)無常隨時隨刻都會來,你如果不好好利用它修的話,一旦無常來的話來不及了,這千載一遇的人身失掉之後,下一輩子要得到人身來修行的話不知道哪一輩子了,千萬億劫是否能碰得到還不知道。以這兩點來修,就把現世的五欲享受能夠減輕,減輕到最後把它放下。具體的修無常我們只好明天再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因為他們還要上殿,我們就講到這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54

帖子

5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4
4
 樓主| maples 發表於 2012-2-1 00:44 | 只看該作者

智敏上師的開示很長,末學在此就只轉一部分,有緣者可按圖索驥,深入閱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7 0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