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心要: 正確的方法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2-3-27 22: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2-3-27 22:26 編輯

正確的態度是禪修時最重要的一件事:

  當你修行時:

    不要過於努力專注,不要去控制,不要企圖製造任何事物,不要強迫或限制自己。
  不要企圖製造任何事物,但也不要拒絕當下正在發生的事。 然而,當事情發生或停止發生時,不要忘記它們,
  要對它們保持覺知。

  企圖製造某件事是貪(lobha),

  拒絕正在發生的事是嗔(dosa),

  不清楚某件事正在發生或停止發生是痴(moha)。

  只有當觀照的心沒有貪、 嗔、 或煩惱/焦慮(soka)時,
  寧靜(直觀)的心才會升起。
  你必須反覆檢查自己修行時的態度。
  你必須同時接納並觀察好與壞的經驗。
  你只想要好的經驗,你連最微小的不愉悅經驗都不想要,這是否公平?
  這是正法之道嗎?
  不要有任何期望,
  不要渴求任何事物,
  不要焦躁不安,
  因為,如果你的心中有這些態度時,你將很難修行。
  你修行時為何這麼努力的專注?
  你是否想獲得什麼東西?
  你是否期望什麼事情發生?
  還是期望什麼事停止發生?
  很可能你存著這其中一種的心態。
  如果你的心逐漸感到疲倦,你的修練方式一定有些錯誤。當你內心緊繃時, 你不能修練。
  如果你的身和心漸漸感到疲倦,這是你應該檢查自己修行方式的時候了。

  修行是以覺知和領悟(或理解)的心來等待和觀察,不是思惟,不是回想,不是批判。
  不要抱著想要得到某物或希望某事發生的心態來修行。 這唯一的效果是將使你自己疲累。
  修行時,你的心應該是輕鬆與平靜的。你的身和心都應該感到舒適。一顆輕鬆自在的心,使你得到良好的修 行。
  你擁有正確的態度嗎?

  修行就是:

  不論發生任何事,好事或壞事,接受它,放輕鬆, 並且觀察它。
  你的心正在做什麼?
  思惟?還是保持覺知?
  你的心現在何處?
  在你自身裡面?還是外面?
  這顆觀看/觀察的心 是否有正確的覺知?
  還是只有膚淺的覺知?
  你並非試著將事情轉變為,自己期望的狀態;你是嘗試去了解當下發生的實相。不要被自己的意念煩擾,你修
    練的並不是要停止思惟。

  你修練的是:

  每當意念生起時,你要覺察並且接納它。
  你不應該排斥觀照的對象(正在發生或正被覺知的現象/事物),你應該知道並覺察因所緣境而生起的雜念,
  如此這般地消除它們(煩惱)。
  只有當你有信念/信心(Saddha)時,精進(Viriya)才會生起。
  只有當你有精進時, 正念(Sati)才會持續不斷。
  只有當正念能持續不斷時,定(Samadhi)才會成就。
  只有當定成就時,你才會了解到事物的實相。
  當你開始了解事物的實相時,你的信心會因此而更加增強。
  
    只要將注意力放在當下,不要追憶過去!不要計劃未來!觀照的對象並不重要,
  在幕後運作的那個心--從事於覺知,也就是說,那個觀察的心--是比較重要的。
  如果你抱著正確的態度來觀察,你所觀照的對象就是正確的對象。

作者:雪烏敏西亞多  
    英譯:烏德旃尼亞。
    中譯:葉文可  (已故)


日知而智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沙發
一說 發表於 2012-3-28 01:51 | 只看該作者
好文!收藏了。
這是我們修行可以看得見真實效果的下手處。個人體會是一些看起來很深奧很輝煌的理論或遠景雖然很令人嚮往讓我們崇敬,卻多是思想框架,難以實際收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2-3-28 06: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一說 2樓 的帖子

大道至簡。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4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3-28 07:32 | 只看該作者
修習禪定時,專注雖然重要,但必須先經過 Pratyahara(收攝感官)這個階段。在經驗上,Pratyahara 這個階段會使行者的身心趨於深度的放鬆,同時不失覺照;唯有如此,方能進一步練習專注。如果你不先經過 Pratyahara ,就直接練習專注,那就好比開著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忽然急踩剎車一樣,不但無法把車停好,還十分的危險。禪修並不是與自己的心鬥爭,這一點基本觀念很重要。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5
jiandao 發表於 2012-3-28 10: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2-3-27 21:15 編輯
chico 發表於 2012-3-27 09:24
正確的態度是禪修時最重要的一件事:

  當你修行時:


企圖製造某件事是貪? 企圖不貪是不是貪?

去掉了價值取向的佛法,還是佛法嗎?

老兄對於禪定,做些嘗試,可能就會對於一些似是而非、莫名其妙的說法,有不一樣的感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6
jiandao 發表於 2012-3-28 10:17 | 只看該作者
一說 發表於 2012-3-27 12:51
好文!收藏了。
這是我們修行可以看得見真實效果的下手處。個人體會是一些看起來很深奧很輝煌的理論或遠景 ...

一說兄,好久不見,吉祥如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7
jiandao 發表於 2012-3-28 10:2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2-3-27 21:54 編輯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3-27 18:32
修習禪定時,專注雖然重要,但必須先經過 Pratyahara(收攝感官)這個階段。在經驗上,Pratyahara 這個階段 ...




覺知,覺知的敏銳、細緻、專註,我個人體會是~~~,很難說清楚,在最初的階段,是最重要的,甚至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東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8
jiandao 發表於 2012-3-28 10:55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3-27 18:32
修習禪定時,專注雖然重要,但必須先經過 Pratyahara(收攝感官)這個階段。在經驗上,Pratyahara 這個階段 ...

還是老兄的措辭準確,是收攝,而不是專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9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3-28 12:39 | 只看該作者
感官的收攝是專注的前提,也惟有先經過感官收攝的階段,才能跨過昏沈與散亂,達到近行定(未到地定),進而成就初禪。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10
一說 發表於 2012-4-2 05: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6樓 的帖子

Jiandao兄好!我覺得仁兄是有經驗基礎和閱歷的。至少說的是自己明白的的東西,不管是否認同與你交流是有意義和收益的。仁兄在背十字架的路上有什麼新的分享?願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11
一說 發表於 2012-4-2 08:42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3-28 07:32
修習禪定時,專注雖然重要,但必須先經過 Pratyahara(收攝感官)這個階段。在經驗上,Pratyahara 這個階段 ...

D兄是否可以詳細介紹一點Pratyahara?我對「收攝感官」理解不好,我理解的是深度放鬆身心,不作意,對一切外景內受包括念頭不迎不拒,過往不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12
一說 發表於 2012-4-2 09: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5樓 的帖子
企圖製造某件事是貪? 企圖不貪是不是貪?

去掉了價值取向的佛法,還是佛法嗎?

老兄對於禪定,做些嘗試,可能就會對於一些似是而非、莫名其妙的說法,有不一樣的感覺。

Read more: 修行心要: 正確的方法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


問題是——到底什麼是「企圖不貪」?貪也有它的緣起。若你如實地見到「貪」,貪心就止息了,不需要作意去「企圖」不貪。如果沒有如實見到貪,而去企圖不貪,那是用一個妄心去對峙另一個妄心,是意識心的強壓,很累卻沒有多大的功效。所以這裡不是玩文字。

去掉了價值取向的佛法為什麼就不是佛法?緣起性空是什麼價值取向呢?「不思善不思惡乃是明上做的本來面目」。有價值取向也沒有錯,但那是前期的基礎,是人天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9

帖子

5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5
13
qswszsq 發表於 2012-4-12 22:07 | 只看該作者
呵呵!一大堆文字,我看就是活在當下,不要幻想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5 10: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