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滴水之恩該報幾滴?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2-27 19: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laodai 於 2011-2-27 19:17 編輯

來源:留 園 網       作者: 居日華       2011-02-25  

   報恩應該是中日兩個民族都推崇的品德。兩個國家都流傳著不少歌頌知恩圖報的動人傳說。

   「仙鶴報恩」 的童話在日本家喻戶曉。一個貧困的年輕人在雪地里解救了一隻被獵人的繩套困住的仙鶴。後來,仙鶴變成一位美麗的姑娘來到年輕人家裡借宿。姑娘提議為他織幾天布后再離開這裡,不過有個條件,就是在她織布的時候不能偷看,年輕人答應了。姑娘織的布精彩無比,換來了很多錢, 年輕人的生活大有改觀。這也讓他非常好奇,終於忍不住偷偷看了姑娘織布。結果發現一隻仙鶴正在拔自己身上的羽毛用來織布,而它身上的羽毛已經所剩無幾。被偷看后,仙鶴停止了織布,含著淚與年輕人告別。

   這個故事的確很動人,不過,她跟我們中國人心目中理想的報恩方式會有些隔閡。首先,假如給這個故事一個中國式的結局,那麼對救命之恩的年輕人,姑娘應該為他的善良和純樸所感動,從而以身相許結百年之好,不會滿足於織幾天布。另外,中國式的報恩也不會這麼凄慘。仙鶴幾乎拔光了自己珍貴的羽毛,成了一隻禿鶴。

   不難看出,中國人和日本人在對「恩」的理解和報恩的方式上有很大差異。「恩」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恩」的內容和程度,所謂師恩君恩或大恩小恩之類。還有一個是「恩」里所包含的好意和情感。中國人對這兩個側面都很重視,不過比較起來似乎更看重後者,也就是「恩」的情感因素。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把「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看做理想的報恩方式。「滴水之恩」在內容和程度上很微小,然而其中的情意卻十分珍貴。「滴水」不滴水不重要,重要的是「恩」情。日本人則不一樣,他們看重的是「恩」本身的具體內容,對「恩」中包含的情感因素看得比較淡。也就是說,他們最關心的是受的恩有多大並對此做大致對等的回報。回報不能小於承受的恩,也不能太超格。對日本人來說,滴水之恩最好是兩三滴 相報,但絕不可以「湧泉相報」。

   日本人向別人施恩的時候也非常謹慎。日語里有一些與「恩」有關的詞帶負面意義,這在中文裡是見不到的。比如說,「恩に著せる」(讓人感恩戴德)、「恩を売る」(要別人感恩)等。這些詞是表示不願受別人施恩時用的。所以,日本人輕易不向別人施恩,以免引發受恩人的反感或給受恩人帶來煩惱和不安。比如,領養孤兒在日本十分罕見。因為把養育之恩施加給孤兒,日本人會有很多顧慮。
 
   當媒體上介紹某個孩子有不幸遭遇時,很多中國人會主動要求領養這個孩子。沒有孩子或孩子已長大成人的美國家庭從中國領養了成千上萬的孤兒。在中國或在美國,收留孤兒做自己的孩子非常普遍。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日本戰敗時, 近萬名隨軍兒童被遺留在中國。中國的養父母收養了他們,並像對待親生子女一樣把他們養育成人。八十年代,遺孤們開始回日本尋親。當時,這件事在日本引起了相當的震撼。這麼多中國人收養了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或親戚關係的孤兒,而且這些孤兒還是敵國的兒童。這對日本人來說太不可思議了。在日本,很少聽說誰家收養孤兒。日本人也並非冷漠無情或不喜歡孩子。在日本國內和世界許多地區都有日本人在為貧困兒童開展慈善事業。他們奉獻愛心時也並不吝嗇。但是抱養孤兒對日本人來說卻是個不可逾越的文化障礙。養育之恩實在太大了,接受如此大恩的孤兒會背上沉重的報恩「債務」, 很可能被看做「恩に著せる」或「恩を売る」的行為。

  因為日本人看重「恩」的具體內容而不是 「恩」的情意,所以沒有確定具體內容的「恩」對日本人來說也就算不上「恩」了。中日恢復邦交時,中國政府出於以德報怨的精神宣布放棄向日本要求戰爭賠款。這簡直是恩深似海啊!可是,後來領情的日本人並不多。現在更是幾乎沒人提起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當年我們少了一道程序,就是跟日本人具體確定一下戰爭賠款到底應該給多少。結果弄成一筆糊塗賬。

  「仙鶴報恩」的故事還給我們一個提示,日本人報恩是有時間限制,而不是我們常說的 「永世難忘」什麼的。仙鶴來到恩人家裡后就抓緊報恩,報得差不多了就趕緊走人。如果因為某種緣故沒報了,時間一長也就拉倒了。

  有位來自上海的學者,其祖父曾是舊上海一位著名企業家。他祖父早年就讀於日本某名牌私立大學,后回國創業成功。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那所大學出現財政危機瀕臨破產。校方向畢業生緊急呼籲救助。他祖父慷慨解囊,捐了一筆巨款。時隔六十年,那位學者來該大學求學,獲取了博士學位,創下諸多學術成果。他娶了日本妻子,定居日本。他在該大學找了份代課教師的位置,一方面養家戶口,一方面也期待著能謀一份正式講師的位置,他的學歷和資格完全可以勝任。然而,一年又一年過去了, 正式講師的機會也一個又一個錯過。校方對他祖父的佳話並不陌生,然而沒有一個人提起過在聘請正式講師時是否應該做一下特殊考慮。儘管他祖父對學校有「恩」,但早已過了需要回報的時效了。我們講飲水思源,是要永遠記住別人的好處。日本人的態度則是把別人的好處努力記住一段時間。如果事情已經過了很久,那就只飲水而不必思源了。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沙發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2-27 19:20 | 只看該作者
連這個「來源」也屏蔽?貝殼有什麼清規戒律,到現在還沒搞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15: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