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高招改革癥結:選出真正的人才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1-2-18 01: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年02月17日17:19  中國新聞周刊

  是「大一統」,還是兼容並包、不拘一格,如何設計好測評人才的「標尺」,是未來中國高招改革的關鍵

  本刊記者/崔曉火

  招生季的高校招生辦公室處處堆放著藍色EMS封套。從國內各省快遞來的考生簡歷,幾乎每所高校都有數千份。未通過初審的簡歷堆在一旁,通過的則鎖在以省份為單位的柜子中。

  這些格式相同的申請材料,如不是學生的籍貫和照片明顯不同,幾乎看不出差異:從年級排名、期末成績,到獲獎情況、自薦文書,幾乎千篇一律。

  英國生態學家約翰。馬金諾(John.MacKinnon)曾就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打過一個經典的比方:一個書架上放著1000本同樣的書,每本定價20元,其「硬價值」是2萬元;而如果每本書內容都不同,雖然總價值仍然是2萬元,但其「軟價值」遠大於前者。

  如今,已有教育人士認為,多樣化的生源群體對於高等教育發展的價值,猶如這些定價相同、內容各異的書籍彙集后產生的「軟價值」。目前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目標,也應以兼顧公平的多樣化為訴求。因此,從中學到大學,如何重塑人才評價體系這把標尺,應該是高校招生各項改革的出發點。

  公平還是多樣?

  十年來的高招演進,並沒有從源頭上,解救個性被壓抑的高中生。

  許自文,有20年高三教學經驗的安徽省六安一中年級主任,每年都要培養近50名考進清華、北大等名校的高中畢業生。在他的教師生涯中,曾遇到過不少具有個性或特長的學生,但他們都尚未發展便在應試大軍中淹沒了。

  五六年前,他在一次作文改卷時偶然發現了一名文學素質極高的高三學生。許自文被這個年輕人的文學才華打動的同時,禁不住在試卷上寫下了一行批語:「渴望成大器!」

  然而,他很快無奈地發現,由於家長的壓力,這名學生加入了理科班。後來他得知,這名學生連讀兩年高三連一本線也沒考上,漸漸淪為平庸。

  這位教師在採訪中也多次提到去年陝西「國學天才」孫見坤的遭遇。孫曾獲因其過人的文史功底獲得復旦大學自主招生資格,但高考成績與「一本線」相差6分,雖有復旦大學破格錄取的邀請卻仍遭陝西省教育部門阻攔,最終只能輾轉入讀山西大學。

  許自文說:「作為老師,看到這些學生被淹沒,很無奈。但拿現在的標準衡量,很多學生就不是具備特殊才能的人才,無法進入自主招生考試體系,這是誰的問題?」

  從目前看,雖然各高校的標準略有不同,但目前自主招生的「門檻」無外乎針對擁有各類獲獎證書的學生。一些無法跨越傳統分數線障礙的有才華的學生,卻無法進入自主招生的範疇。

  「高校自主招生普遍孜孜以求於整齊劃一的優秀『全才』,非但不利於反而有害於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正如物種的單一性對於生態系統的活力有致命的傷害一樣,生源群體的單一性對高等教育的活力也有很大的損毀作用。」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鄭若玲教授表示。

  1月23日,北京大學通過了2011年「校長實名推薦」初審名單,不同校長筆下的優秀高中畢業生的特徵十分相近,「綜合素質全面、學科成績突出、志向遠大、具備發展潛能、社會責任感強」。

  針對外界所質疑的「千人一面」,北大招生辦表示:中學教育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而不是大學教育的預科班。既然教育的核心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偏才、怪才就不是中學教育的目標,而只能是一個不可預知的結果。

  「如果真正破除了『唯分數論』的羈絆,學生們可以憑著自己的興趣去主動學習,未來的偏才、怪才可能就在不斷培養中脫穎而出,那才是真正的偏才、怪才。」北大表示。

  而對於改變衡量人才的單一標準,教育界內的這種呼喚並不孤單。

  一位「北約」聯盟中的高校招生辦工作人員坦言,每每看到內容趨同的申請材料,他便對國內的基礎教育失望。「現在招生困難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基礎教育的缺陷。大學看不出人才的潛力,因為學生的現實能力就是一堆分數。」

  教育學者已發現,現行的高考制度,只能夠以成績準確區分出中等偏上學生,而在此水平之上學生的真實水平和差距,高考無法完全反映。

  在必須以高考為基礎的自主招生制度中,現存的考察方式已經落後。在高招中如何衡量人才,國內亟須更科學的評價體系。

  高校亟須新人才「標尺」

  中國高考制度的弊端一直在被廣泛討論,但如何對其進行改革卻始終無法形成共識。有不少呼聲建議,教育部完全放權給各大高校,摒棄統一高考,建立美國那樣的綜合評價招生制度。

  廈門大學教育學者鄭若玲教授對此觀點持保留意見。她認為,過去的經驗一再證明,全盤西化的結果無一例外是變形走樣,國外的制度在中國的文化與國情土壤中,很可能「水土不服」。

  事實上,幾乎沒人認為「大一統」招生標準不應該改變。問題的癥結在於,如何在現有制度下,對其進行改革。

  「高校應該獲得更多自主權,改變自主招生名額的分配方式,不再一味根據各學校考取的人數來分配。此外也應該改善目前自主招生的考試內容,對於特殊才能學生的考核標準,高校必須細化。」吉林省某全國重點中學的高三教師趙楓說。

  還有越來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識到,在自主招生的本質是豐富人才評價標準的前提下,能夠通過高考進入高校的學生,就沒有必要再進入自主招生的通道,從而為更多的學生留下機會。

  去年11月,北京大學高松、文東茅、饒毅、張頤武、周其仁等11位知名教授給北大校長周其鳳致信,提出嘗試採用「高考成績與本校專家面試相結合」的招生選拔方式。這些長期關注和參與招生工作的教授們表示,在當前「唯高考分數論」的招生體制下,高校無法根據自身需求選拔學生,面對少數分數雖高但不一定適合本校培養的學生無法淘汰,面對略低幾分的優秀農村考生也愛莫能助,自然難以凸顯人才培養的特色和水平。

  針對體制弊端,教授們認為「至少在北大,已經到了必須下決心予以改革的時候了」,並呼籲北大「率先打破『唯高考分數論』的羈絆與束縛」。

  但參與公開信起草的北大中文系張頤武教授強調這並不是要完全捨棄高考:「還是存在於高考分數基準線以內的,並非不跟高考制度對接,而是在高考制度整體範圍之內,增加一些靈活性、彈性。這幾乎是我們所達成的共識。」

  實際上,這也是國際一流大學招生過程的通行做法。

  今年參加「北約」的香港大學,也僅是把高考成績作為參考。港大招生主任郭瑛琪表示,對學生的評價更重要的是通過經驗豐富的教授面試,對學生進行「資質測試」。 這種面試,也不是傳統的一問一答,而是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考查學生的思維是否敏捷,表達是否有邏輯,對社會問題否關注,及其溝通能力、團隊精神等。

  2005年,港大獲許在內地自主招收本科生的第一年,便因面試成績不理想,拒收11名內地各省市的高考狀元。

  教育人士表示,類似的測評方式不是沒有想過,甚至早有儲備,但國內高校的條件和社會環境還不成熟,這樣的改革只有整個教育體系的政策方向、價值取向變得多元、合理時,才會有所改變。

  清華大學招生辦原主任孟芊認為,在現行體制下,「國家隊」高校在招考過程中,既要保證機會公平,又兼顧招收合適的學生,並不如國外高校那樣容易。「每個教育人士都知道,對一名學生高中三年的過程評價比一次考試更能反映其真實能力。但這需要培養更多高水平的面試教授,以及探索一種公眾認可的評價標準。」

  這位國內高校自主招生聯盟的發起人也承認,目前國內的高考,無論是考試內容、手法,還是評價方式都過於單一。考試基本只能考察出是不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而無法判斷是否有潛力滿足大學研究的要求。

  同時,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也導致一流高校在招生過程中佔有優勢地位,考生的選擇權有限,只好服從於既有的選拔標準。

  不過,也有許多高校在試圖遏制自主招生的異化。南京理工大學的自主招生將門檻設為「零」,只要學生認為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就可以申請,不需筆試,直接面試。

  事實上,取消筆試、只舉行面試的做法在堅持不結盟的中國海洋大學自主招生中已經實踐多年,並吸引了很多適合教學風格的學生。

  該校一份針對2006年以來自主招生學生的調研報告顯示:相比通過高考成績錄取的學生,相當比例的通過自主招生入校的學生,學習積極性更強、專業滿意度更高,學習成績以及專業拓展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等方面等都具有較明顯優勢或略有優勢,而且大部分學生都有較為明確的個人發展規劃。

  不過,教育人士亦認為,「零」門檻更適應目前對優秀生源較為饑渴的高校,對於競爭超飽和的國內名校來說,以目前的招考制度不足以保證過程中的科學性和公正性。理想化的高校考試招生應該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多次考試,既允許大學在公眾監督下制定個性標準,又使得一些值得培養的「偏才」和「怪才」能獲得進入一流大學的機會。

  去年7月29日,教育部正式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佔據了重要篇幅。其中提到,完善高等學校招生名額分配方式和招生錄取辦法,建立健全有利於促進入學機會公平、有利於優秀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機制。

  高校人士分析,這份綱要表明,以統一高考為準的高招制度至少在2020年以前不會改變,但或許以高考為代表的人才選拔機制會有所改變。

  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王旭明指出,社會不應只把目光聚焦在高校自主招生單一改革上,而應「利用整個社會資源改變現狀」,因為人才評價體系並不只在高校招生中才存在。

  「必須改變獨木橋的獨,使高考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徑,才有可能對高校評價人才的標準有所推動。」他說。

  在教育人士眼中,高校招生的標準之變,與整個教育體制的改革,以及全社會對人才的評價都互為因果,很難單純地要求大學獨自改變對人才的衡量手段。自主招生形式或許只是中國高校招考改革中的一個過渡性片段,而中國的教育制度改革依然在路上。  ★

  (實習生劉艷玲對本文亦有貢獻)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20: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