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破譯疾病密碼:失意孔子為何不得抑鬱症(圖)?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1-1-10 07: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柯雲路    2011-01-08 05:54:55


抑鬱症的典型癥狀是情緒低落,缺乏怡悅,高興不起來;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會誘發抑鬱症:工作壓力大、生活負擔重、家庭婚姻問題、各種慢性疾病等……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周遊列國達14年,居無定所,食無定點,有時候被人追殺,有時候挨餓,吃了上頓沒下頓……歷盡磨難的孔子為何不患抑鬱症?是因為他把信仰表現在行為上,把操守表現在實踐中,一生表裡如一,言行一致。這恐怕是當代人最缺乏的品格。讀《論語》,學以致用,身體力行,才會「實受其福」,才能找到安撫自己靈魂與造福社會的精神依託。
   《論語》的讀法
文/柯雲路

朋友中不少人喜歡《論語》,彼此交流時探討的首要問題是《論語》的讀法。有兩種讀法引人注意。
一種,是把孔子「聖人」化,許多儒學大家這樣讀。「聖人」化的讀法常常能夠使人領悟到孔子學說很深刻的真諦,那是一般人領悟不到的。只是在把孔子「聖人」化的過程中,有時也會偏離歷史和人物的某些真實,看不到孔子既是聖人又是普通人,看不到孔子如何從一個普通人成長為聖人的真實軌跡。這種讀法無疑是崇尚傳統的,是尊古的。他們中的極端派別和人士有時可能表現得過於迂腐。

另一種讀法是「去聖」化,從哲學、思想和歷史的角度解構孔子和儒家學說。這種讀法打破迷信,在許多方面滌盪了幾千年來將孔子學說迂腐化的污泥,在某種程度上還原了歷史真實,使人們看到孔子普通人的一面。這種讀法也有偏頗,往往不能領會孔子和儒家學說的精神奧秘。雖然他們從社會批判的角度對儒學的歷史地位做出了種種分析,但是對其缺乏身體力行的真實體驗,在對《論語》的「解構」中,有時會把一些深刻的道理圖解得十分可笑。這個人群一般是反傳統的,薄古的。最極端的說法是:「孔子死了,中國傳統文化本該後繼無人。」

那麼,什麼是對《論語》的正確讀法呢?

我以為,是上述兩種讀法的結合。既從哲學、思想和歷史的角度分析儒家學說產生的根源和背景,包括看清楚孔子本人的人生軌跡,諸如分析他成長的經歷、當時的社會現狀等等(在這個意義上,讀孔子可以是「去聖」的);同時還必須看到孔子的偉大,承認他是個了不起的聖人,有著一般人遠無法企及的精神境界。孔子是一個從普通人中「千錘百鍊」成長起來的聖人。作為普通人,難免有他的局限;作為聖人,孔子的精神是永恆的。我贊同儒學大家陳頤的觀點,讀《論語》,如果你讀之前是那個人,讀完之後還是那個人,那就從根本上不會讀《論語》。我對《論語》的讀法是,除了以歷史和思想的眼光看清孔子學說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要真正領會並身體力行,化為自己的人格。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何其普通,又何其意味深長。「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包含了一種以學習為幸福的快樂情操,這是一種值得讚揚和嚮往的精神境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因為你學習了,有知識有本領了,就有朋友從遠方來交流切磋,這句話進一步豐富了以學習為幸福、為快樂的概念。接下來的話特別重要:「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雖然有學問有本事,但不被世人和環境理解,這時怎麼辦呢?孔子的教導是,不生氣,不怨恨,這才是君子,這才是高水平的表現。

孔子的每一個教導都如同這句話,是他閱讀歷史和探究當代總結出來的,不僅是理論,更是他切身的體驗。孔子作為一個普通人,特別是從小就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人,一定經常身處不被人理解的困境,他在《論語》中也發出「莫我知也夫」的感嘆。在發出這種感嘆的同時,孔子也多次談到「人不知而不慍」,即不怕別人不理解,不怕別人不知道。「人不知而不慍」,從最低層次講,可以減少自己不被理解時的心理傷害;高一個層次,可以使自己努力提高,更有作為;再高一個層次,能帶給人完整的信仰力量。孔子把它提煉為一種時尚的美德:即使你得不到理解,也依然樂而「不慍」,於是你更成長了,更堅強了,你也便有更多的朋友自遠方來了。

讀《論語》,學以致用,身體力行,才會「實受其福」,才能找到安撫自己靈魂與造福社會的精神依託。

537

主題

4157

帖子

2270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2270
沙發
mimidustie 發表於 2011-1-11 04:48 | 只看該作者
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個人喜歡論語,但是向來懷疑孔子的人品,聖人之道講究誠正修齊治平,孔子前幾樣都有問題,如何談治國平天下?隨便舉個例,他休妻倒也罷了,還禁止兒子為亡妻守孝,連基本的孝道都讓他禁了,此人行事風格已經違背天理倫常,終日大言誇誇聖賢之道,卻是擺明了言行不一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新鮮人 發表於 2011-1-11 06:52 | 只看該作者
所以對孔子也必須聽其言而察其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14: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