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外交事務》雜誌 文章發於:民聲網 點擊數:5520 更新時間:2011-10-28
美《外交事務》:中國當前公共健康狀況不如毛時代
http://chinesedailynews.com/article/article-c147211.aspx
美國著名智庫「外交關係協會」雜誌《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10月26日公布11月至12月雙月刊題為「東亞病夫」(The Sick Man of Asia)文章稱,中共領導人一股腦追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公共健康長期被忽視,從某種程度上講,比毛澤東時代的公共健康狀況都要糟糕。儘管中共領導人近年推出改革,但中國民眾疾患狀況愈趨惡化,直接威脅中國醫療保健體系,以及整體經濟發展,甚至會威脅中國政體穩定。
文章提到中國猶如一位「沉睡中的病態巨人」(a slicky sleeping giant),稱在過去幾十年,儘管中國經濟突飛猛進,但民眾健康狀況不見改善。
中國人均壽命增幅不及「地區水平」
自198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率平均在10%左右,大約有4億至5億人口脫離貧困。但是,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中國人平均壽命在1981年至2009年間僅僅增加了5年左右(68歲至73歲),但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毛澤東逝世的第4年(1980年),中國人均壽命增幅高達約33%。而且,和中國在1981年人均壽命持平的國家,如韓國、馬來西亞、哥倫比亞和墨西哥等,截止2009年的人均壽命增加7至14年。據世界銀行統計,1981年和中國人均壽命相同的國家和地區,如澳大利亞、香港、日本和新加坡,截止2009年人均壽命同樣增加7至10年。
中國呈現疾患之最
縱觀中國承受的疾病負擔也令人擔憂。和大多發達國家一樣,中國仍面臨艾滋病(AIDS)、結核病、病毒性肝炎和狂犬病在內的微生物細菌及病毒性威脅。例如,超過1.3億中國人口帶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佔到世界HBV攜帶者數量的1/3。與此同時,一些曾被視為是發達國家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病例開始在中國出現並愈趨難控。2010年英國一份醫學雜誌研究發現,中國糖尿病人口達世界之最,且蔓延速度遠超歐美國家;20歲及以上的中國人當中患有糖尿病的佔到近10%,幾乎接近美國水平(11%),但遠超加拿大、德國等其他西方國家;在當前中國,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癌症造成的死亡人數佔全國死亡案例的85%,遠超世界平均水平(60%)。造成以上高比例的一大因素便是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
據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13%,比2000年上升了近3個百分點。據世界銀行一份近期報告顯示,如果中共不採取相關有效措施促進老齡化的健康發展,中國在2030年面臨的非傳染性疾病將至少增加40%。截止2030年,中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人口數量也將超過所有發達國家此類疾患總和。中國很多人也面臨心理疾病困擾。據北京一家醫院調查研究發現,大約17.5%的中國人(1.13億)存在某種形式的心理問題。而據統計,每年大約有28.7萬中國人選擇自殺(每10萬人當中約有23人自斃),這一數據屬歷史之最,是美國的2倍之多。
后毛時代中共重經濟輕醫療
儘管面臨以上諸多問題,更關注經濟增長的中共領導人並沒有把心思放在公共衛生方面。毛澤東時代建立的醫療體系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瓦解,政府醫療開支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比重開始下降,由1980年的1.1%左右下降至2002年的0.8%左右(2002年,美國政府醫療開支佔GDP的6.7%)。
中共上世紀80年代推出市場改革也再次重挫已經衰弱的醫療體系:截止2003年,超7成中國人完全沒有醫療保障,雖然中共之後開始了一些改革,但中國疾病負擔同時也在增加,威脅到了全國醫療體系、經濟、甚至中共政體穩定。
縱觀中國歷史,醫療保健被視為是一種個人責任,而非個人權利。毛澤東成立新中國后建立了一個國家扶持的醫療體系,標誌著一次歷史性的重大轉變。新中國建立伊始,中共為官員和工人建立了醫療保健計劃,並在地方縣市修建醫院診所;1958年進入大躍進時期后,為了得到免費醫療保障,農民願意支持農業集體戶和人民公社的擴張,最終反而成為新醫療保障體系的制度基礎和金融基礎;1959年,中國在農村建立了由縣醫院、公社醫療中心和村診所的三級醫療體系,不但提供醫療護理,而且還傳達相關疾病防控保健護理,為中共防止感染性疾病蔓延起到關鍵作用;文革開始時期,官僚腐敗受到遏制,政策協調逐步加強,大量衛生幹線工作者被派往農村(即所謂的「赤腳醫生」),及時為農民提供日常醫療護理,以公社為基礎的合作醫療開始普及。1976年文革結束時,中國「赤腳醫生」大概有1,800萬,合作性醫療護理覆蓋全國90%多的農村地區,幾乎每家公社都有一個醫療護理中心。中國當時也擁有全世界最多的醫生、護士和病床,中國人民整體健康水平顯著提升,1975年的死亡率為0.7%(1000人當中有7人死亡),而1949年死亡率為2%(1000人當中有20人死亡)。而且,新中國成立至毛澤東逝世,中國人民平均壽命由35歲增加至65歲。
但是,毛澤東逝世后,接下來的經濟改革戲劇性地轉變了這一前景,1980年初公社瓦解、分戶耕作則取消了公社福利基金;合作性醫療貫徹度大幅下滑,「赤腳醫生」數量銳減,農業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農民也開始選擇在城市醫院醫療中心就診。這一發展趨勢損害了農村「三級醫療體系」,產生了要求更高、質量更好的城市醫療。然而卻使得毛澤東上世紀60年代狠打的官僚領導再次復燃。這些變化都是伴隨著中共注重經濟發展的議程調整,公共衛生在經濟發展背景下淪至次要位置。通過將經濟發展作為新的政績標尺,地方官員以犧牲公共衛生為代價。結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毛時代已被消除的傳染性疾病再次爆發並蔓延。在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發展形勢下,中共支持的下滑也使得醫療提供商發生行為轉變,淪為名副其實的「賺錢機器」:公共醫院為了彌補政府支持縮小帶來的損失,開始大量兜售藥品,並提供額外、高技術服務,使得整體醫療開支成倍增加。
中共在醫療危機中求進
2003年SARS爆發震驚中共,平衡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關係的重要性開始凸顯。當時SARS爆發后9月內報告的全國SARS傳染病例高達8,422起,SARS死亡病例916起。中共新領導班子當時對SARS爆發初期信息的壓制和「無作為」曾在全國引發擔憂和流言蜚語。而SARS爆發也給中共帶來了自1989年「天安門事件」后最嚴重的社會、政治挑戰。SARS結束后,中共投入大氣力增加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對能力。截止2008年,中共已建立多層級疾病監控和報告體系,允許醫院直接向中國疾病防控中心報告可疑病例;2009年,中共公布一項至2011年的3年計劃,向醫療部門注資大約1,230億。由於中共此番努力,中共醫療支出在政府總開支的比例大幅上升,由2002年的16%上升至2010年的24%左右。
截止2010年末,中國全國醫療保險覆蓋率據稱已超過94%。
但是,當前中國公共衛生仍然存在問題,比如心理健康問題亟待被納入中共重要改革議程。中國超過2,600萬人遭受抑鬱症之苦,其中只有10%的人能夠接受相關醫療護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融資方面存在缺口。中共中央政府只承擔所有公共衛生資金的30%左右費用,剩下的由地方政府填補。但是,地方政府太關注於GDP增長,以至於他們缺少增加醫療開支的動力;中共提出的全面覆蓋計劃也未能解決城鄉醫療巨大差距。而且,城市醫院仍在迅速擴張,導致農村地區下級醫院人才流失,反而不利於中共提升農村社區醫療機構的努力。另外,沒有了政府的全額資助,官方口中的非營利性醫院開始受政府權力庇護,沒有了足夠監管,醫院增加收入的動機反而抬升了醫療成本。
同樣,中共也未能有效解決一些重大危險因素,如吸煙、環境惡化、危險藥品和食品等。中國2003年曾簽署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承諾在2011年1月9日禁止在工作場合和室內吸煙。但是,這一截止日期已過,但未取得明顯改變。當前中國煙民數量超過3億,幾乎是整個美國人口數量。另外,7.4億中國人則受到二手煙危害(其中15歲以下的煙民達1.8億),比2006年增加了近2億。同時,中國煙草產量也在大幅增加。有中國疾控中心最近一份報告指出,煙草產業作為許多省份的經濟支柱性產業,已開始干涉和實施相關煙草控制政策。對於環境污染問題,目前,也不是中共醫療改革議程的主要議題。據世界銀行和中國環保總局2007年公布的研究顯示,中國全國每年大概有75萬人因環境污染早死。中國食品及藥品安全更是無所不在。自2006年以來,中國已經發生多起食品藥品事故:如「毒奶粉」事件。據2009年一份中國民調顯示,中國民眾最關心的三大問題便是:腐敗、醫療改革和食品藥品安全。
醫療危機轉變為政治危機?
就未來挑戰而言,最近一份官方報告顯示,2000年至2025年,中國病人數量將增加近70%,住院治療者增幅超43%,每年門診病人數量增幅超37%,總體醫療開支將超過50%。疾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就會影響中國經濟活動及發展;沒有完善的安全網路,民眾健康狀況不佳反而會壓制國內需求;HIV等傳染性疾病更是威脅中共未來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醫療狀況不佳容易引發社會動蕩,對中共政治穩定性具有重要暗示作用。要想避免出現這些挑戰或威脅,中國可以允許得不到周到服務的民眾組建獨立機構,為自己健康利益爭權益。但是,中共當前的政治體制內,弱勢群體上午任何可以表達苦楚或訴求的機構,所以許多人直接將矛頭對準政府。
文章認為,中國醫療危機其實就是一場統治危機。中共地方官員對改善醫療保健興趣不大,他們大多將注意力集中在保障經濟穩步增長方面。另一個問題便是,中共處理醫療政策時缺少「官僚能力」,大多數政策制定者難以有效監管政策貫徹人的行為。不過,中共中央政府有一個能力,那就是在危機爆發時,存在加強應對的能力。但在其他時候,北京很少認真考慮民眾真正所需、所想和所求,國力再強大難以轉化為更大的有效力。
文章最後稱,不管如何,中共仍然有能力開展某種政治上能夠接受的舉措,以阻止當前醫療危機轉變為政治危機。首先,中共要努力解決中共巨大疾病負擔,積極採取措施防控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包括心理疾病;中國應該放棄「臭名昭著」的獨生子女政策,尤其在城市亦如此,這樣,中國可以通過縮小退休人數數量、增加工齡人數,以便在未來競爭中保持競爭性;中共應該採取措施限制風險因素持續發酵,包括煙草使用、酗酒和非健康飲食等;中共還應加強醫療體系有效傳遞衛生服務和醫藥供應,促使中國醫療體系更加接近大眾,讓大眾更能擔負得起。最後便是醫生培養及薪酬制度。政府不應該全額制服醫生薪資,也應該由第三方獨立醫療管理機構資助。以上措施雖然不能絕對解決政府管制問題,但是,可以在中共保持掌權的同時,促使中共遏制醫療危機爆發,為中國民眾帶來更好、並能承擔得起的醫療護理。
附文:英文原文鏈接及摘要
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 ... he-sick-man-of-asia
The Sick Man of Asia
China's Health Crisis
By Yanzhong Huang
November/December 2011
Print Send to friend
Summary: In their single-minded pursuit of economic growth, China's leaders have long overlooked public health -- which, by some measures, is now worse than under Mao. Despite recent reforms, China's citizens keep getting sicker, threatening the country's health-care system, the economy at large, and even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me.
YANZHONG HUANG is Senior Fellow for Global Health a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John C. Whitehead School of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Seton Hall University.
Although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economic progress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its citizens』 health has not improved as much. Since 1980, the country has achieved an average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ten percent and lifted 400–500 million people out of poverty. Yet Chinese official data suggest that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rose by only about five years between 1981 and 2009, from roughly 68 years to 73 years. (It had increased by almost 33 years between 1949 and 1980.) In countries that had similar life expectancy levels in 1981 but had slower economic growth thereafter -- Colombia, Malaysia, Mexico, and South Korea, for example -- by 2009 life expectancy had increased by 7–14 years.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even in Australia, Hong Kong, Japan, and Singapore, which had much higher life expectancy figures than China in 1981, those figures rose by 7–10 year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