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土派、海歸派哪個更能勝任?

[複製鏈接]

228

主題

245

帖子

37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7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x6031 發表於 2004-8-24 08: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中國目前有兩類人才最為搶手,即擁有海外留學和國際大公司工作經驗的海歸派人才和在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本地人才,有人形象地稱他們為「海龜派」和「山藥蛋派」,這兩類人才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哪一個更為重要呢?

事實上,海歸與本土的選擇是近年來國內企業界一直爭論的問題。然而,無論是海歸派還是本土派,都存在著其自身的局限性,海歸派雖然有著的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經驗,但畢竟離開中國多年,不熟悉中國市場、政策和法律以及人情世故;本土派相對缺乏專業知識和全球眼光,容易目光短淺,管理不當等,這些都制約了各自的發展。也使得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一時難有定論。

對此,前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加入WTO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說,「其實,無論是海歸派還是本土派,都是中國最需要的人才,人為的以人生經歷和工作經驗劃分,比較誰更重要,沒有必要。」

有人因此提出「新華商」的概念,認為它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商人,也不同於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家。它是指知識化、國際化的新一代中國商人(包括本土和海外的)。「新華商」不僅僅局限於企業家、商人,還包括了具有創新精神、與商務活動有關的律師、會計、職業經理人和各行業的精英。隨著自身的逐漸壯大,它將在中國的經濟和工商領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土企業家更能勝任

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內部選拔出來的領導者可能對企業更有感情,更會產生負責任的心理。企業家首先應該是有理想,有抱負;其次還要有能力。是什麼能力?簡單地說就是把所有能力合在一起的學習能力。再有就是先天的能力。上述幾條對於優秀企業家是必要的。

我絕對不反對引進空降兵,因為在聯想裡面有大批的空降部隊,我指的是一引進就當總裁,我不同意。因為引進的空降兵有不同的背景,大家沒有一個共同的文化作為一個模子的話,這個事很難辦,你可以修改這個模子,可以修改這個企業的文化,但是不能完全不尊重這個文化,這需要時間,所以,不可能一步到位當總裁。

中國加入WTO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兩種人才都很需要,很難做出絕對的判斷。從中國的現狀看,更需要本土人才,因為中國需要成千上萬的人才,海歸派畢竟太少,不可能滿足中國「入世」后大量的人才需求。如果寄希望於海歸派人才入主中國各個大企業或政府機構,從數量上說是不現實的,而且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人才結構和人才素質。

我並不想貶低任何海歸派,我認為他們也很優秀。但如果從中國國情出發,我覺得目前最緊要的問題是怎樣儘快提高本土派的素質,而且海歸派和本土派之間也有一個相互學習的問題。本土人才應加強規則意識、競爭意識和職業道德意識。加入WTO給我們社會生活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我們應該從小孩子抓起,培養一批真正懂規則、講職業道德、有職業責任心的人。如果我是一個高層領導,我在一個大的企業和一個大的公司當中,領導層我基本上用本土派,但我重視海歸派的專業和他們的長處,中層幹部我可能用他們多一點。

海歸派更能勝任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EMBA、新華信諮詢公司董事長趙民:我覺得柳總的很多看法有很多的制約條件和前提條件,我們國家經濟轉型18年,18年中又有17年沒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因而有時間給你慢慢練,你可以犯很多的錯誤,可以慢慢改革,加入世貿以後,環境不允許你慢慢改,最大問題就是要解決怎麼成功地引進空降兵,這反映了一個企業家的領導力。

中銀國際總裁李山:我不是柳總說的從企業中提拔起來的人,我是一個空降部隊,而且一來就當總裁。現在最強烈的感受是中外投資銀行間的差距―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外資在證券、投資銀行業的股比可以佔33%,而且三年以後就會完全開放,我知道我們的對手有多麼的強大。人才的挑戰已擺在面前,要提供好的服務,中銀國際沒有很強的經驗,原有員工的素質也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全國工商聯執委、教授閻陽生:民營企業經過20年市場經濟的蠻荒開拓,已發展為130多萬家的龐大隊伍。早期的民營企業家隨著資本的膨脹和業務的擴張,其學識和專業的缺陷已凸現出來。尤其是在中國進入法制社會和加入WTO后,憑以往在雙軌制的空白和法律的真空中,靠膽量和精明打拚天下的手段已越來越力不從心,更急需幫他們決策和替他們經營的職業經理人。

但是,在中國職業經理人是欠缺的。中國雖然可以培養成千上萬的MBA專業人才,但卻無法造就國外職業經理人的運作規範和職業道德。

新一代民營企業家不少就是知識型的年輕海歸派。儘管海歸派們正面臨著水土不服的陣痛,但它仍然會是社會各界持續關心的話題。現代企業急需CEO,現在是我們呼喚人才的時代。

加入WTO后中國最缺的人才:新華商

中加經濟促進會會長王輝耀: 其實,海歸派和本土派人才,都可以用「新華商」這個詞來統領和概括。這不僅可以減少這兩種人才之間無謂的論爭,也可以幫助我們從理念上、本質性地提升我們對於人才的認識。

人們的頭腦中往往會有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以為只有那些在國外生活過、能講幾國語言的人才才是國際化的人才,其實不然。國際化的人才不是一個地理意義上的概念,而是文化、心理層面的概念。真正國際化的人才應該是對國際文化、商務、不同民族和不同國際慣例了解清楚,到哪兒都能適應並能從大趨勢中悟到自己發展的人。

那麼新華商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是什麼呢?以前那種所謂的「強人企業者」絕不是新華商的代表,新華商是一種通才,他們具備以下特徵:知識性、國際化的觀念、市場觀念強、流動性高、精通外語、IT及網際網路等專業知識、熟悉東西方商業化運作的新型一代商人。中國企業缺乏的就是這點。國內很多成功的國有、民營企業一個明顯特徵就是「強人領導」,而這樣的企業註定是缺乏生命力的。中國企業要在加入WTO的新形勢下有所作為,必須要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商務人才,即「新華商」。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吳能全:實際上,有大量受過高等教育和培訓,又懂國情又知戰略的人材遊離在國企和民企之外,我暫且將他們稱為「本土跨國公司派」。這種人早年在國內高校中受過極好的高等教育,曾經在跨國公司中工作過。

與在海外跑來跑去,實際上又沒有進入過大型跨國公司工作的所謂「海歸派」相比,他們受過跨國公司在國內外的培訓,他們有按照國際通用的規則來辦事的實戰經驗;他們在外語運用能力方面也絕不遜色,所受過系統化的教育,使他們更增添了可持續性發展的後勁;與海歸派相比,他們對中國市場又甚為了解。

因此,這一群人―「本土跨國公司派」正漸漸取代其它人群成為跨國公司以及其他性質企業中的中流砥柱。而在人力資源市場是統一而開放的情況下,各路人才無論是從哪來,最終必將歸一到「本土跨國公司派」中去。
Leo

1656

主題

6857

帖子

3030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030
沙發
空手 發表於 2004-8-25 21:03 | 只看該作者
西方國家的體制和經濟和中國在本質上是有很大區別的,在著個意義上,在中國肯定是'海歸'不如'本土'的.'海歸'不象'本土'靠攏是根本上在國內是站不住腳的.還有這'海歸'的本身也是在國外沒有什麼'根'的那類人.在國外,能安心立業的說實話,也沒有幾個真的要去做'海歸'的.
所以中國不管制定什麼政策,也別指望靠'海歸'來改變什麼,'海歸'也不要指望在中國能'撈'著點什麼.中國的機會不是象你想的那麼多那麼大,國外的機會也不是象你想的那麼少那麼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2 02: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