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化簡介:蘇園六記(6)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1-3-21 21: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蘇園六記》之六 風扣門環

   

    矗立著許多古代石碑的蘇州文廟裡,有一幅南宋時期的石刻《平江圖》。在這副十分詳盡的蘇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的面目。即便與今天的風貌相比,竟然也沒有太多的差別。是的,形成於2500多年之前的蘇州古城,已經度過了漫長的歲月。但就其基本格局而言,它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動,這在世界城市的發展史上實屬罕見。
    這是又一幅表現蘇州古城風貌的長卷《盛世滋生圖》,為清代乾隆年間的蘇州人徐揚所繪。在這副《清明上河圖》式的全景作品中,它生動地表現了那一時期社會的風情,繁華的市肆與古城的風光。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徐揚的筆下,還表現了興於宋元盛於明清的蘇州私家園林。這對於研究蘇州園林的發展,無疑是提供了最形象的佐證。古人在形容東南形勝的時候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林勝。」但從《盛世滋生圖》中,我們可以產生這樣一種感受,即我們的蘇州古城不僅有市肆之勝,湖山之勝,同時也具有園林之勝。因為蘇州古典園林在興盛時期數量達300餘處,若將郊區的園林式的景點算在其內,各種名勝竟有790多處。
    蘇州古典園林宅園一體的建築形態,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追求自然完善環境的一種創造。應當說,每一座園林都是體現天人合一的佳境。面對於一座城市,那些眾多的園林,則無疑是優先整體環境的一種主要因素。園林本是風雅之園,可想而知,擁有眾多園林的城市,將會風雅到何等程度。而我們的蘇州古城就正是風雅涵城。拙政園裡,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手植的紫藤已經生長了400多年,每到陽春三月,它便開放出呆著珠光寶氣的繁花。長期以來,這藤已經是文人造園的縮影。這花早成了蘇州園林的典故。其實蘇州的古典園林也就是一架覆蓋著整座古城的紫藤。它纏纏繞繞,牽牽掛掛,植根於吳中大地,構架其文化天棚。蘇州人熟悉那些亭台山水,熟悉的就像自己門前的景物。
    的確,園林就是蘇州人的家,依著欄桿做一番悠閑的漁翁,借著陰涼品半晌嫩嫩的春茶,都是得著了園林的真趣。那畫冊與地圖都是賣給遠來的遊客,蘇州人用不著。那石頭的來歷,那樓閣的妙處,蘇州人介紹得比導遊還生動。導遊多了,園林當然就更容易走向世界,但是人人領的都是大客戶,這幽幽靜靜得玲瓏天地,也就變得熙熙攘攘。園林和公園原本應該是兩碼事。遊山玩水,這四個字本是指遊園的趣味,說的是一勺一水以夢千尋海浪,一石一峰以夢萬仞高山。不料到了後來,竟有了別的意思,其實這園林整個兒就是一片水,並具有纖埃不染之態,這才引得人個個都要來領略。但是,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能得蛟龍者便是能在園林里下得了苦功的學者的專家。多年以來,園林的學者和專家,也的確出了不少,劉敦楨、童雋、楊鴻劭、陳從周等便是其中的代表。
(陳從周眼光厲害,立意很準確,他的文章不管是男女老幼,幹部學生,大家都感覺它的書拿來以後就放不下,就能被它吸引住。)
    網師園是極具代表性的極其精緻的小園,園內的書齋庭院,殿春移作為其中的精華,其雅潔的格調,精巧的製作,向來在中國古典園林中佔有一定的席位。 1980年由蘇州吳縣香山幫工匠營造的明軒(由陳從周建議,一位外籍華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主任方聞在美國仿造的。)。在海外引起了轟動,也開創了蘇州園林的實物走向世界的先河。1986年在加拿大溫哥華營造的逸園,1992年在新加坡營造的蘊秀園,1998年在美國紐約營造的寄興園,新千年與舊千年的世紀之交在美國的波特蘭營造的蘭蘇園,可以說都是當年營造明軒的餘緒與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這些製作,不但是出自常年維修園林的香山工匠之手,而且所有的建築材料也是來自吳中沃野。那些姑蘇風韻與江南消息引來了許多驚奇和讚歎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不過去老蘇州們還是說,外國人要是真的看園林,你還得到蘇州來。
明軒造的再精巧,畢竟還只是產自蘇州的盆栽。而真正的蘇州園林,才是參天古樹。那古樹的根群,密密匝匝,就像一條條小巷一樣,扎進了蘇州的深處。蘇州園林,除了本身就可以使人賞心悅目之外,它更大的魅力還在於能夠抓住人們通常的視點,並引導其一步又一步地追尋蘇州的根脈。不然哪裡都有園林,為什麼都要看蘇州的園林呢?
    我們的蘇州,本有著吳王夫差一般的霸業,一個霸字囊括了多少金戈鐵馬的氣概。但那霸業卻又偏偏的喜愛曾經浣紗的女人,女人是水做的。蘇州一地,卻著實又有柔柔的水。蘇州故事的主角,曾一度將夫差換成范大夫,范蠡其實也能夠經邦治國,卻也是因了水的緣故,最終做了經商的陶朱公。范大夫經商照樣具有真才略。然而那些錦繡文章剛剛寫到一半兒,筆鋒一轉,竟做了放舟太湖的隱士。那團隱逸之氣,一結就是2500年,和古城的年齡一般多。
    當然那隱逸之氣也並沒有一絲的不好,它只是一種舒心的日子。也許是那種輕輕鬆鬆的氣韻,已經融入蘇州水土,蘇州的語音,也就帶了點水的意思,也稱吳儂軟語。不過軟語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骨子裡卻蘊含著歷史的厚重。派生於豪放的婉約,也許比單一的豪放更有悠長餘韻。就像是得了天時地利的蘇州人的生活。居住在這裡的蘇州人,就是這樣的怡然自得。籃子里是鮮鮮的菜,杯子里是嫩嫩的茶,籠子里是活潑的情趣,院子里是恬淡的閑花。
    外地人曾說,蘇州人,悠悠然就像園林里安閑的游魚,道出了一種由衷的羨慕。但是他們不知道真要成了這裡的長久居民,卻便多了一些煩惱。外地人又說,老房子最有文化味兒,舊舊的粉牆黛瓦,該有多強的歷史感。可是,那有文化的老房子,夏天熱,冬天冷,更缺少衛生設施。小巷子逼逼仄仄,巷口的河水也缺少了古意。江南的氣候濕漉漉,人是滋潤了許多,但是風裡來,雨里去,為生計奔波的滋味全不是戴望舒《雨巷》的情調。房子漏了用臉盆兒結雨水的時候也常常有。山牆泡濕了卻也只能等到天晴再理會,這樣的舊城再不改造怎麼能夠可以呢。
    蘇州古城的改造,說了容易,幹起來卻實在不輕鬆。僅僅是它和保護園林的關係,就有許多難以理清而又必須理清的頭緒。這真象文藝創作中,一個具有極大難度的題材,擺在了蘇州人的面前。但是創作的題材越是有難度,寫好了,那作品也才越有價值。幸好,我們的蘇州城文脈悠長,文風甚盛,居然沒出過《三國》、《水滸》,但馮夢龍卻是我們蘇州人。《三言》的話本篇幅雖然都不大,可相加起來,竟是三部枕頭書。
古城保護和保護園林一樣,環節都是相同的。園林是絕對保護的,你不能去發展去加些什麼。古城保護說起來就很複雜了。我們希望把這個城市像麗江那樣保護下來,什麼都不動。而麗江那地方還可能,它交通不發達。但蘇州就不行,這個城市有這麼多人住的地方,時代變化了,人的生活狀況都在起變化,你讓它不變不大可能。有好多人來蘇州看了後有意見,你可以游完回去再住自己的小洋房,我們這兒不行。古城保護理論上是對的,實際是行不通的。有七八十萬人在這裡,假如保持解放時的四十萬或二三十萬人的話,那問題就好辦了。
    現在外地的朋友真正到過蘇州的話,就會發現蘇州的建設十順著一種三區的構思進行的。即古城之中,是它的舊城改造區,古城之東是它的工業園區,古城之西是它的高新技術開發區。恰巧的是這一東一西的景觀正位對著蘇州古城中,這「幹將、濂溪」兩座牌坊的朝向。而「勾吳神冶」的匾額又正對著蘇州古城中那些吳文化孕育的名園。這不由讓人想起了中國古代的造園家們保護古樹的思路。這思路便是在造園之初,若是園址上早已有珍貴的古樹,在設計上便應該給它留出相應的空間,因為雕梁易構,古樹難成。失去的,也許就永遠失去了。所幸的是吳中兒女,還沒有失去蘇州人造園的真傳。
    97年12月4日,久負盛名的蘇州古典園林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真是一件大好事,這既對我們對園林的保護注入了許多新的內容,又使園林的名聲越來越大。
    可是,看世界上的事情,最好使用面點論。因此,那好事中也就隱含著新矛盾,蘇州園林作為古代的私家園林,它是物質財富和文學藝術的結合物。同時也形成了獨享、蕭疏、寧靜的特點。園林的意境也來自於幽靜的環境,來自於個體審美的遊歷過程,絕不是大眾娛樂和狂歡熱鬧時的遊覽所能獲取的。但是,你說園林那麼好,那麼誰還不想光臨此地游一游呢。那園林的熱鬧,並不僅僅是起因於遊人的增多。只看到那大紅燈籠高高掛,有的人就會想到即使是當年的園林主人們,在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那燈籠也不是這種掛法。文化的傳播原本時一種很細緻的工作,稍一疏忽,那原意便會走了樣。寒山寺的得名,據說是源於寒山和拾得這兩位古代的名僧,但有時卻恰恰被翻成了寒冷的山寺。
    園林要維護,古城要維護,而一種文化的維護,更是一件長久的事,只有經過真正的維護,才能延續那種獨特的文化價值。大自然的剝蝕力,對世間的萬物都是公平的。因此,那古迹的完好或荒殘,便主要是來自於人的態度。也許我們蘇州人對於什麼是一種真正的保護有過深切的體會,才對自己的家鄉傾注了太多的心力。使得,漫說我們的蘇州園林,就連那座與蘇州人長相廝守的古城標誌,如果沒有經過真正的維護,也不會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一直屹立到今天。蘇州是個有名的古城,凝結了我們古人的智慧非常好的創造,蘇州古城本身就是一項大的世界遺產,很可惜由於種種原因,蘇州古城本來是最有資格作為世界的歷史名城列入這個的,現在只能把園林部分拿出來。我們中國的文化,我覺得在世界上是獨樹一幟的,源遠流長。不僅我們看重它,其他國家,其他民族也看重它。在這個新的時代,自己有特色的優秀的文化越來越重要。我們為了自己國家的豐富的文化的整體,保護好我們的城市文化尤其重要,保護好園林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蘇州人也到外地去,經過了自覺或不自覺的比較,蘇州人就會深深感到自己的姑蘇古城,恰就像行雲流水一般的蘇州評彈,富有鮮明的個性,天空那般濕潤,它無法不是行雲,地上本來澤國,它無法不是流水,這長長的流水流過了與蘇州綉娘沈壽有過千絲萬縷聯繫的余庄,流過了座落著唐寅故居的桃花塢,流過了蘇舜欽隱居過的滄浪亭,也連接著范大夫的輕舟漸漸遠去的太湖三萬六千頃。這就是那一道波光粼粼的滄浪之水,它儲存在每一方蘇州園林的池塘,也儲存在每一個吳中兒女的心中。
陸文夫曾這樣評價蘇州:「蘇州是個關起門來的城市,表面看上去破破爛爛,但推門一看,裡面都是一座大花園。」
    在蘇州的大街小巷裡,只要你稍加留意便可以看到一座座園林和一座座老宅的門戶以及那門戶上鑲嵌的一雙雙古老的門環。經過漫漫長年的風吹日晒,那環座已經銹跡斑駁,但那圓圓的環扣卻依然透露出無數人的手澤磨出的亮點。每當人們扣響了那門環以後,見到裡面,便會看到陸文夫先生所說的景觀。不過只有了解了蘇州的風土,了解了吳中的湖山,尤其是了解了那天地不大,情趣卻多的蘇州園林,你才能扣響這一座文化古城的門環。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2 02: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