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歷史學家-顧頡剛
發布周期:2005-05-07至2006-05-07
顧頡剛 (1893—1980.12.25),漢族,江蘇蘇州人,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筆名有餘毅、銘堅等。
1893年5月8日,顧頡剛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一個讀書世家,1897年入私塾讀《四書》。1906年入當地一所公立高等小學,1908年轉蘇州第一中學堂,1912年秋,入上海神州大學,醉心於文學。1913年,入北京大學預科,沉迷於戲劇。1915年顧頡剛因病回家,完成《清代著述考》二十冊,對清代學術有較深領會。1916年轉北大本科,讀哲學。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北京大學助教。1921年,顧頡剛改任北大研究所國學部助教,任《國學季刊》編委,編點《辨偽叢刊》。1922年,顧頡剛為商務部書館,編纂中學歷史教科書,1923年底,顧頡剛離開商務印書館,回北大研究所,擔任《歌謠》周刊編輯。1925年赴廈門大學任國學院研究教授。1927年4月,赴廣州中山大學,后擔任學校歷史系教授兼主任、圖書館中文部主任,代理語言歷史研究所主任,主編《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等。 1929年5月,顧頡剛到北京,任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歷史系教授,主編《燕京學報》。1935年初,顧頡剛曾擔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歷史組主任,主編《史學集刊》。「七.七」事變后,顧頡剛赴西北工作,1937年9月,任甘肅「老百姓社」社長。編印《老百姓》旬刊。1938年10月,顧頡剛到昆明,任雲南大學文史教授,在《益世報》上辟辦《邊疆》周刊。1939秋,顧頡剛到成都,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 1941年春,赴重慶主編《文史雜誌》。1944年秋,受聘齊魯大學重任國學研究所主任。1945年任交通書局總編輯。1946年主編《文訊》,完成《晉文公》等著作。1946年秋,赴西北,任蘭州大學教席。1947年擔任大中國圖書局總編輯,創辦《民眾周刊》,完成《當代中國史學》等重要著作。1948年7月,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主任,兼復旦大學教授。1949年秋,任誠明文學院中國語文系教授兼主任,又兼震旦大學教授。 解放以後,顧頡剛任上海市文管會委員、上海圖書館籌備委員、中國史學會上海分會常務理事。1951年任上海學院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復旦大學教授。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員,擔任《資治通鑒》總校。1971年開始,擔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總校工作,1977年完成, 該年,擔任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學術委員、中國文聯全國委員、中國民研會副主席等職。還曾擔任中國史學會理事、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因病去世,終年87歲。
顧頡剛先生於20世紀初期提出「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觀」,引起了當時學界對古代史料真偽的考辯,產生了「古史辯學派」,是我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人之一。同時他以民俗學材料印證古史,並對歌謠、故事、風俗等進行開拓性研究,是中國民俗學的倡導者。30年代他又創辦禹貢學會,出版《禹貢》半月刊,為中國歷史地理學培養了整整一代人材。顧先生一生治學、著作等身,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廣泛而重大的影響。建國后,從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應毛主席、周總理之請,負責校點《資治通鑒別》和《二十四史》,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漢代學術史略》、《兩漢州制考》、《鄭樵傳》等,與人合著《三皇考》、《中國疆域沿革史》、《中國歷史地圖集》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