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印度教和佛教有什麼區別?

[複製鏈接]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10-10-17 08: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儘管二者都產生於印度,但卻是兩種不同的宗教。印度教是信仰多神,至少有三個主神,印度教有種姓制度,而佛教崇尚平等。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產生於古印度。佛教宣揚在靈魂上「眾生平等」,反對「種姓」制度,但不反對奴隸制度。佛教認為人活著就是受罪,根源在於各種慾望,只有消滅一切慾望,進行修行,將來靈魂就可進入「極樂世界」;佛教主張忍耐、順從。由於佛教教義一方面成為廣大受苦難的人民精神上的依託,另一方面也符號統治階級的利益並以此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得到廣泛支持,發展很快,公元前三世紀時被定為國教並開始向外傳播:東南傳人東南亞,西北傳人中亞細亞,公元前一世紀由克什米爾傳人中國的於闐,以後在中國不斷發展。
印度教於五世紀時出現,也產生於印度,它適應封建統一的思想,綜合婆羅門教和佛教等各種宗教教義而形成。印度教的基本教義是「法」和「業力輪迴」。所謂「法」,是指人們生活和行為的規範;所謂「業力輪迴」,是說人在世如果按照給自己的「法」去生活,死後靈魂可以轉生為更高級的種姓,現世的不平等是前生註定的。印度教的因果報應思想麻痹勞動人民,迎合統治階級,是封建剝削關係和不平等的種姓制度辨護的最有力的精神工具,因而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保護與支持,公元九世紀以後,印度教成為在全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由於印度教的興起和後來八世紀起伊斯蘭教的傳人,到十三世紀,印度境內的佛教幾乎毀滅殆盡,儘管十九世紀後半期以後佛教有一定程度的恢復與發展,但當今佛教教徒在印度不足二千萬人,佛教雖源於印度,但發展卻在中國。而印度教在當今印度卻擁有廣泛的基礎,再加上傳統的影響,今天印度教徒在印度已達八億,所以現在的印度是一個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國家。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沙發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10-10-17 08:48 | 只看該作者
印度教和佛教的區別:

在下以為,完全從佛教的角度去批判婆羅門教並區分二教,不是客觀公正的區分。因此,特將學界的觀點敘述一下:

古代印度的宗教分為正統和非正統兩大類,貫穿這兩大類宗教發展全過程的是兩個最基本的觀點:一個是「永恆的觀點」,一個是「斷滅的觀點」。正統宗教遵循永恆的觀點發展,構築了一套對永恆的精神實體肯定的教義;非正統宗教沿著斷滅的觀點發展,構建了一套對永恆的精神實體否定的教義。

正統婆羅門教包括六派:數論,瑜伽論,正理論,勝論,業彌曼差,智彌曼差。這六派之所以被稱為正統,就在於它們的教義始終肯定著一個永恆的精神實在。儘管這六派所用的概念術語各有不同。

非正統宗教包括:耆那教,佛教,順世論,外道六師。這幾派之所以被稱為非正統,就是因為它們的教義始終否定有永恆的精神實體存在。雖然這幾派宗教各不相同。

印度所有宗教的教義,均可以追溯到它的源頭——《吠陀經》,該經包括四種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只是由於後來對吠陀的不同理解才分化出以上種種派別。

婆羅門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是沒有特定開祖的宗教。婆羅門教認為:「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迴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

佛教脫胎於婆羅門教,產生於公元前6至5世紀。佛教最初的教義,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法印」。 佛教反對婆羅門教所主張的「梵」是宇宙萬物的主宰,認為人們的命運,決定於自己相續流轉的身、口、意三業,並且只有業才是一切有情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以上只是作一個根本性的劃分,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完整教義在其各自的經典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395

帖子

733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33
3
SirCat 發表於 2010-10-17 09:04 | 只看該作者
相比之下
中國人更有「平等」情懷
呵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4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10-10-17 09:10 | 只看該作者
印度教供奉梵天、濕婆和毗濕奴大神。



印度教著名經典《薄伽梵歌》(梵文),《摩奴法典》,劇本《沙恭達羅》古代印度教經文大型系列叢書《東方聖書》。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佛教對我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最大。但是,必須指出,佛教雖然與印度教有不少對立的方面,但它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吸收了許多印度教的東西。特別是進入大乘佛教階段以後 ,大乘空宗和其他一些派別在理論上與印度教吠檀多逐漸接近,在實踐上也吸收了許多印度教的民間信仰、神祗和儀式等。因此,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許多基本概念和禁制,如輪迴、業報、化身、五戒等也在我國得到廣泛地傳播。印度教的一些神祗也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這些神也出現在我國的佛寺中,被佛教徒所崇拜。例如,閻羅王原為印度教神話中一個主管陰間的神,在《梨俱吠陀》中就已經出現。後來,佛教繼承這種說法,稱它為管理地獄的魔王。佛教傳入我國后,閻羅王也傳入我國,被中國老百姓所接受,人們稱他為「閻王爺」,一直延續至今。此外,佛教的密宗在崇拜對象和修持儀式方面更是吸收了印度教性力派的大量內容,所以印度教性力派的許多神靈和儀禮也自然而然地傳到了我國,在我國的藏傳佛教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大約在4世紀,印度教的瑜伽術已經傳入我國。瑜伽是印度教徒為了實現精神解脫而進行的重要修行方法,它分為許多種,其思想和實踐都非常複雜。瑜伽術傳入我國后,對我國佛教、道教、儒教、醫學、武術和氣功等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我國佛教禪宗所修的「上乘禪」、天台宗提倡的「六妙法門」、凈土宗的「念佛三昧」 等修行法,皆可以明顯地看出印度瑜伽的影響。我國古代的一些健身術也與印度的瑜伽有過交流。例如,南北朝時流行的「易筋經」、唐朝流行的「天竺按摩法」、宋代流行的「婆羅門導引法」都是從印度傳進來的。據說,「易筋經」就是少林寺的開山老祖達摩大師所傳。另外,如果把宋代流行的「婆羅門導引法」與印度教的訶陀瑜伽相比較,就會發現它們在名稱和具體行法上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印度教的神廟也在我國出現過。據史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在廣州就建有印度教神廟三座,並有許多印度教僧人在此居住。宋代,泉州港也建起了一些印度教廟宇,裡面供奉著濕婆大神的化身——「林伽」(男性生殖器)。20世紀八十年代,在泉州出土了約有二百多件印度教的文物,其中有大量石頭製成的「林伽」像、還有其他神靈,如毗濕努、濕婆、黑天、羅摩、吉祥天女的石刻雕像等。另外,還發現了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和《往事書》中神話故事的浮雕,以及用古泰米爾文寫成的有關印度教的碑銘。



應當說,在兩千多年的文化交往中,印度教伴隨著佛教,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產生過重要的影響。由於印度教的許多思想、神祗、禮儀、戒律和修行方式都被佛教所吸收、所融合,所以,要講清楚兩者對中國的影響中哪一些是印度教的,哪一些是佛教的,確實十分困難。其實,許多印度教的信仰與文化都是通過佛教傳入中國,又是通過佛教對中國老百姓發生影響的。在談到佛教對中國的影響中,實際上也包含著印度教的影響。





參考:載《南亞研究》2000年第2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06: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