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割臂藏經的神話

[複製鏈接]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7 13: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浩瀚的大乘經典裡,楞嚴經或許是最受尊崇的一部。據說它是最後傳入中土的經典,而當末法時,它也是最先滅去的經典。儘管有許多名僧大德推崇讚歎,這部經的來歷與知見卻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知見的部分,非三言兩語可以辨正清楚。這裡只談它的來歷。

相傳楞嚴經是高僧般剌密帝以割臂藏經的方式傳入中土。據說在當年楞嚴經是印度的國寶,王法禁止外傳。般剌密帝三次偷偷夾帶出境,都被查獲追回,最後才忍痛把手臂剖開,將抄錄好的經文藏入,然後再將傷口縫合。這才躲過守邊官兵的盤查,順利將楞嚴經帶到中國。記載此事的文獻很多,甚至包括憨山大師的《楞嚴經通議》和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這則傳說也因此令許多大乘人津津樂道,信受不疑。事實上,割臂藏經的說法禁不起事實與常識的檢驗。

首先,般剌密帝是出家人,而盜偷他人財物在比丘律裡是重罪;比丘盜偷財物若值五錢(五摩屍迦),就犯波羅夷法,永失比丘身,要被逐出僧團。五錢折算現代幣值,究竟是多少,已經不可考,但從制戒因緣來看,盜偷若依當時當地的世間法律可以判處死刑,就成立了五錢的戒相。楞嚴經若是國寶,也就是皇家之物,當屬無價之寶。般剌密帝不可能偷取它,試圖走私出境,而且還一犯再犯。

其次,按印度傳統;經典的傳誦是屬於婆羅門(祭司階級)的權利,而且婆羅門的地位高於剎帝利(貴族階級)。因此,印度不會有專屬於國王的經典,而中國以皇帝為天子,則可能有專屬於皇帝的經典。這是兩國文化背景不同使然。在古代中國,皇權高於一切,皇帝可以干預任何事務;而印度由於種姓制度,皇權不能侵越教權。申言之,剎帝利掌管有關軍事、政治方面的事,而有關宗教的事務則是專屬婆羅門的權利。若按佛教傳統,經典的結集傳誦屬於僧事,當然由僧團主導。從佛滅至今,佛教界一共舉行過六次經典結集大會,而歷次會議都是僧團的事務;在家人縱然是帝王,也只能給予護持。對經典結集的過程與內容,完全不能置喙。由此可知,所謂楞嚴經是印度國寶、王法禁止外傳之說並非事實,而且傳出這種說法的人顯然不了解印度的國情,以為印度也像中國一樣皇權至上。

退萬步言,縱然要違背皇命,將經典外傳,也不需要割臂藏經,因為它既違反常理,又與經典的傳誦方式不合。先說它有違常理的地方:要將經典外傳,其實很容易,經文並非實體物,只要將它背熟了再出境即可,再不就命幾位弟子,每人背誦一、二卷,然後帶著他們出境也可行,;如此一來,完全無須顧慮受到盤查搜身,因為經文都記在腦子裡。這不像現代毒梟走私毒品,非得設法藏毒瞞過海關不可;而即使是毒販,也知道把毒品藏在肛門裡,不會割臂藏毒,所以我說這割臂藏經的說法純屬後人杜撰,為的就是給人楞嚴經來之不易的印象,以提高其身價。

印度傳統上,經典都是以口授與背誦的方式傳承。當年四分律傳入中土,就是由高僧佛陀耶舍誦出,然後再行漢譯。四分律有六十卷,其分量遠大於楞嚴經,而近代的南傳佛教界仍然有展現出驚人記憶力的高僧,例如馬哈希法師的禪修師父明貢大長老就能背誦出全部的巴利文三藏聖典(註:大約有一萬六千頁),因此被登錄上金氏世界記錄。相形之下,要背熟楞嚴經,可謂易如反掌,並不需要用割臂藏經這種既血腥又缺少效率的方式流傳經典。

割臂藏經雖然感人或者說駭人,但稍加分析推理,就能輕易看出其荒謬不實。宗教故事大多有其誇大的一面。吾人若能依照佛陀給葛拉瑪人的教示,不要只因為某件事寫在經典上或是大師所說就信受它,善用理性與智慧,當能免於掉入迷信的羅網。
清涼安樂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沙發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7 18:35 | 只看該作者
割臂須是傳說,不過有另一說是「割臀」而不是割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7 18:5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8-17 18:52 編輯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大道之理,要靠有智慧的人來宏揚,才能使眾生得以明白,對大道作難遇之想。佛教能夠千百年流傳下來,是因為有歷代高僧大德宣示了佛教經典的真諦。但是,近代以來,有些人毀謗經典,把《楞嚴經》等經典說成偽經,使很多修行人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混亂。為了澄清思想,明辯是非,現作《楞嚴經》真偽之辯。經典的逐漸消亡,就宣告末法的來臨,希望廣大修行者,再次對這一問題引起重視,使佛法慧命永住不衰。

  一、歷代高僧大德無不推崇《楞嚴經》

  《楞嚴經》是大乘正法的寶典,其價值是歷代高僧大德所公認的。自唐、宋、元、明、清以來,《楞嚴經》註解的書不勝枚舉,備受各宗的推崇。《楞嚴經》注本舊傳百餘,現行四十餘家,大部分屬於賢首宗、天台宗和禪宗三大家。近代凈土宗印光大師又將經中「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選出,與凈土四經,合編為凈土五經,更使《楞嚴經》與信眾極廣的凈宗行人接近。
  憨山大師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他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一生非常重視《楞嚴經》。明萬曆11年春(1583年),他隱居於東海牢山,禪坐之餘散步,忽見湛藍的大海,澄徹的夜空,洞然一大光明藏,了無一物,即作偈一首:「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聖凡絕行藏。金光眼突空華落,大地都歸寂滅場。」回靜室后,見案上《楞嚴經》,急展印證,當念至「汝心汝身,外及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全經之境,頓時瞭然心目,便振筆疾書,片刻之間便把心中所證全寫出來,取名為《楞嚴懸鏡》。寫完一見蠟燭才燃半支,即叫維那進屋念了一遍,聽著聽著,恍如夢中,猶入禪定。憨山大師《夢遊集》記載了這次開悟經過及他對《楞嚴經》的高度評價。
  古代高僧大德稱讚《楞嚴經》,不一一列舉。再說當代禪宗泰斗虛雲和尚,一生橫跨清朝、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年高121歲,他的開示無處不提及《楞嚴經》。他說:「現在正是末法末法時代,你到哪裡訪善知識?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他諄諄告誡:「無論老少,常讀《楞嚴》,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虛雲和尚開示錄》「雲居山方便開示」六月初二開示)。
  當代高僧大德,為了使《楞嚴經》福澤眾生,又寫了許多新注本,使古經更能與今人接近。如太虛大師有《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楞嚴大意》、《如來藏心迷悟圖》、《大佛頂首楞嚴經研究》。圓瑛法師畢生精研《楞嚴》,於上海圓明講堂創立「楞嚴專宗學院」,作有《楞嚴經講義》。
  因此,若說《楞嚴經》是偽經,那麼歷代高僧大德就全錯了,中國歷史上也就沒有佛法了。

  二、超越時空的佛法不能考證而得出究竟

  佛法是出世間法,不能考證而求其究竟,只有從自性的覺悟,才能明其真諦。考證是死的,所憑藉的資料都局限於三維時空。如果佛法能夠考證,那麼《華嚴經》是龍樹運用神通從龍宮取回的,我們能去龍宮考證原本嗎?或許有人要說從沒有看見過龍,龍是神話動物。但是,人類肉眼看不見的事物是很多的。電磁場看不見,但卻客觀存在。人類之外到底有什麼外星生命,當今科學正在探索。事實上,許多神話科學已經證明是事實。釋迦牟尼佛不靠儀器,而從自身證悟的天眼看到了人類看不見的東西。當時並沒有顯微鏡,可他說一碗水有八萬四千蟲(細菌);當時並沒有望遠鏡,可他發現了三千大千世界。這些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理論,已被當代科學所證實。
  龍是佛教護法神之一,是另一時空的生命,一般來說,人類的肉眼是看不見的。《孔雀王經》、《大雲經》、《僧護經》等,都有龍王護法之事。龍雖然罕見,但有時也會現身。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到「獲龍」的記載。《左傳》昭公十九年及昭公二十九年,兩此寫到龍的出現。太和七年(233年),摩陂(今河南郟縣)的一口大井中發現青龍,浮現十多天。魏明帝曹睿率臣觀看,命畫工繪畫,並改年號為青龍,改摩陂為龍陂。南宋文學家姜夔在《昔游詩》中,追憶漢陽太白湖岸發現一龍。吳趼人在1910年發表的筆記中,提到他有一同鄉,叫李宗岱,光緒年任山東布政史。一日,濟南大雨,墜下一龍,百姓爭往分割,李之僕人也弄到一個腳趾,大如嬰兒腿。1944年農曆八月,松花江南沿扶余縣陳家圍子村後頭,聚集三百多人,正在圍觀一條趴在沙灘上的黑龍。民眾搭棚潑水。下午大雨,夜晚暴雨,黑龍消失。
  龍雖然能夠呼風降雨,神通廣大,但離開了水,他的神力也就消失了。上面所說之龍因神力不夠而遭厄運,露出原形。要隨時看到龍,就只有開「五眼」。既然龍看不見,摸不著,而《華嚴經》取自龍宮,我們怎麼能考證呢?再如《瑜珈師地論》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宮講的,無著在定中升兜率天宮記錄而帶入人間。兜率天是離我們很遠的一處天體,我們能離開地球去考證嗎?

  三、《楞嚴經》是諸佛秘密心印

  明朝高僧憨山大師說:「首楞嚴者,諸佛如來大總持門,秘密心印。」(《夢遊集》卷十九)印光大師說:「《大佛頂首楞嚴經》者,乃三世諸佛圓滿菩提之密因,一切菩薩趣向覺道之妙行。」(《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既然《楞嚴經》是諸佛秘密心印,凡夫自然難以了悟。
  《楞嚴經》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密因」即是整個宇宙生命的真相,因眾生不悟而成為密。此經由中印度高僧般剌密帝於灌頂部誦出(見《宋高僧傳》卷第三),故屬於秘密部經典。但密並非佛保密而不外傳,因凡夫處於相對的時空境界,故要講述絕對的本體也難以用世間言語解釋。佛說:「愚者不解,故名為密;智者了達,即不名密。」雖然其義高深莫測,但只要真修實證,不停留在考證上,那就能了解佛說真實之義。
  為了證明《楞嚴經》是秘密部經典,我請教了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負責人、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研究員、西北民族學院多識教授。他給我的回信中說:「《楞嚴經》誠如你說,絕非偽造。藏文大藏經中有此經。它是屬於四續部中的事部續經,其中包括白傘蓋佛頂、無垢佛頂、勝利佛頂等事部密法。假造的佛經不是沒有,布敦大師、桂叩巴大師、仁欽桑保大師都著有《偽經偽續辯》,但《佛頂經》絕非偽造。」藏文大藏經來自梵文,西藏文字本身就是從梵文脫胎而出,藏文大藏經中有《楞嚴經》,就更有力證明了《楞嚴經》是真非偽,也同時說明了《楞嚴經》是秘密部經典,凡夫落入相對境界,妙密難明,就要懷疑其為偽經了。

  以上我從三個方面論述了《楞嚴經》是真非偽,最後我還要談談《楞嚴經》是偽經的說法是怎麼來的。說《楞嚴經》是偽經,影響最大是支那內學院出版的《楞嚴百偽》。作者呂澄,標新立異,一生著述甚豐,學術界甚有名氣。當然,把《楞嚴經》說成偽經,並不是從呂澄開始的,與呂澄淵源極深的民國年間某「佛學大師」,不僅妄稱《楞嚴》、《起信》是偽,並且痛斥台、賢兩宗祖師,把中國佛教說得一團漆黑。印光大師予以痛斥:「某某乃大我慢魔,借弘法之名,以求名利。其以《楞嚴》、《起信》為偽造者,乃欲迷無知無識之士大夫,以冀奉己為法王也。其人借通相宗以傲慢古今。凡台賢古德所說,與彼魔見不合,則斥雲放屁。而一般聰明人,以彼通相宗,群奉之為善知識。相宗以二無我為主,彼唯懷一我見,絕無相宗無我氣氛。」(《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復李觀丹居士書」)在此之前,說《楞嚴》是偽,還有梁啟超。梁是名人,故說話有權威。梁很稱讚佛法,但他的佛法根基很差。繼續追究《楞嚴》為偽之說,則源於日本。在日本真正的佛法已變了質,佛法作為一門學問而成為佛學。此乃末法眾生投機取巧,以擴聲望,不去求證,亂加考證,以顯示自己高明,疑古之風於是而興。因此,我們可以說《楞嚴經》是偽經的說法,是世俗的說法。真理愈辯愈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4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7 19:35 | 只看該作者
你若肯細心思考,不難發現楞嚴經一開頭就有毛病。佛陀和文殊菩薩聯手,還唸了一大篇咒語,才制住了一個玩巫術的小丫頭。你不覺得這是在謗佛、謗文殊嗎?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5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8 08: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Dhammapala

看戲要看全套啊!老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6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8 15:5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看戲要看全套啊!老兄!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8 08:34

摩登伽女一人對抗佛陀和文殊菩薩,雖敗猶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7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8 16:06 | 只看該作者
楞嚴經開頭那段摩登伽女以咒術制住阿難的故事,係改編自『佛說摩鄧女經』:

T14n0551_p0895a03(00)║佛說摩鄧女經
T14n0551_p0895a04(00)║
T14n0551_p0895a05(00)║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T14n0551_p0895a06(00)║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T14n0551_p0895a07(01)║時阿難持缽行乞食。食已阿難隨水邊而行。
T14n0551_p0895a08(00)║見一女人在水邊擔水而去。阿難從女[曷-曰]水。
T14n0551_p0895a09(00)║女即與水。女便隨阿難。視阿難所止處。
T14n0551_p0895a10(01)║女歸告其母。母名摩鄧。女於家委地臥而啼。
T14n0551_p0895a11(00)║母問女何為悲啼。女言。
T14n0551_p0895a12(08)║母欲嫁我者莫與他人。我於水邊見一沙門從我[曷-曰]水。
T14n0551_p0895a13(03)║我問何字名阿難。我得阿難乃嫁。
T14n0551_p0895a14(07)║母不得者我不嫁也。母出行問阿難。阿難者承事佛。
T14n0551_p0895a15(04)║母已知還告女言。阿難事佛道。不肯為汝作夫。
T14n0551_p0895a16(02)║女啼不飲食言。母能知蠱道。母出請阿難歸飯。
T14n0551_p0895a17(00)║女大喜。母語阿難。我女欲為卿作妻。
T14n0551_p0895a18(02)║阿難言。我持戒不畜妻。復言。
T14n0551_p0895a19(07)║我女不得卿為夫者便自殺。阿難言。我師佛。
T14n0551_p0895a20(07)║不得與女人共交通。母入語女。阿難不肯為汝作夫。
T14n0551_p0895a21(04)║言其有經道者不得畜婦。女對母啼言。母道所在。
T14n0551_p0895a22(01)║母言。天下道。無有能過佛道及阿羅漢道。
T14n0551_p0895a23(02)║摩鄧女復言。但為我閉門戶無令得出。
T14n0551_p0895a24(04)║暮自當為我作夫。母閉門以蠱道縛阿難。至晡時。
T14n0551_p0895a25(01)║母為女布席臥處。女大喜自莊飾。
T14n0551_p0895a26(05)║阿難不肯前就臥處。母令中庭地出火。
T14n0551_p0895a27(07)║前牽阿難衣語阿難言。汝不為我女作夫。我擲汝火中。
T14n0551_p0895a28(02)║阿難自鄙為佛作沙門。今日反在是中不能得出。
T14n0551_p0895a29(00)║佛即持神。心知阿難。阿難還至佛所白言。
T14n0551_p0895b01(00)║我昨日行[曷-曰]食。於水邊見一女人我從[曷-曰]水。
T14n0551_p0895b02(00)║我還到佛所。明日有一女人名摩鄧。
T14n0551_p0895b03(03)║請我欲得歸飯我。出便牽我。欲持女與我作妻。
T14n0551_p0895b04(01)║我言。我持佛戒不得畜妻。
T14n0551_p0895b05(08)║女見阿難得脫去於家啼哭。母言。其有事佛者我道不能勝。
T14n0551_p0895b06(01)║我本不語汝耶。女啼不止續念阿難。
T14n0551_p0895b07(04)║女明日自行求索阿難。復見阿難行[曷-曰]食。隨阿難背後。
T14n0551_p0895b08(00)║視阿難足視阿難面。阿難慚而避之。
T14n0551_p0895b09(03)║女復隨不止。阿難還歸佛所。女守門。阿難不出。
T14n0551_p0895b10(01)║女啼而去。阿難前白佛。摩鄧女今日復隨我。
T14n0551_p0895b11(00)║佛使追呼摩鄧女見之。佛問汝追逐阿難。
T14n0551_p0895b12(01)║何等索。女言。我聞阿難無婦。我又無夫。
T14n0551_p0895b13(02)║我欲為阿難作婦也。佛告女言。阿難沙門無髮。
T14n0551_p0895b14(00)║汝有髮。汝寧能剃汝頭髮不。
T14n0551_p0895b15(06)║我使阿難為汝作夫。女言。我能剃頭髮。佛言。歸報汝母。
T14n0551_p0895b16(00)║剃頭髮來。女歸到母所言。
T14n0551_p0895b17(07)║母不能為我致阿難。佛言。剃汝頭髮來。我使阿難為汝作夫。
T14n0551_p0895b18(00)║母言。子我生汝。護汝頭髮。
T14n0551_p0895b19(06)║汝何為欲為沙門作婦。國中有大豪富家。我自能嫁汝與之。
T14n0551_p0895b20(00)║女言。我生死當為阿難作婦。母言。
T14n0551_p0895b21(03)║汝何為辱我種。女言。母愛我者。當隨我心所喜。
T14n0551_p0895b22(01)║母啼泣下刀剃女頭髮。女還到佛所言。
T14n0551_p0895b23(03)║我已剃頭髮。佛言。汝愛阿難。何等。女言。
T14n0551_p0895b24(03)║我愛阿難眼。愛阿難鼻。愛阿難口。愛阿難耳。
T14n0551_p0895b25(02)║愛阿難聲。愛阿難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淚。
T14n0551_p0895b26(02)║鼻中但有洟。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
T14n0551_p0895b27(03)║身中但有屎尿臭處不淨。其有夫妻者。便有惡露。
T14n0551_p0895b28(00)║惡露中便有子。已有子便有死亡。
T14n0551_p0895b29(03)║已有死亡便有哭泣。於是身有何益。女即自思念。
T14n0551_p0895c01(00)║身中惡露。便自正心即得阿羅漢道。
T14n0551_p0895c02(00)║佛知已得阿羅漢道。即告女言。
T14n0551_p0895c03(04)║汝起至阿難所。女即慚而低頭。長跪於佛前言。
T14n0551_p0895c04(02)║實愚癡故逐阿難耳。今我心已開。
T14n0551_p0895c05(05)║如冥中有燈火。如人乘船船壞依岸。如盲人得扶。
T14n0551_p0895c06(02)║如老人持杖行。今佛與我道令我心開。
T14n0551_p0895c07(04)║如是諸比丘俱問佛。是女人母作蠱道。
T14n0551_p0895c08(06)║何因緣是女得阿羅漢道。佛告。諸比丘。汝欲聞知是女不。
T14n0551_p0895c09(00)║諸比丘言。我曹當受教。佛言。是摩鄧女。
T14n0551_p0895c10(01)║先世時五百世為阿難作婦。
T14n0551_p0895c11(07)║五百世中常相敬相重相貪相愛。同於我經戒中得道。
T14n0551_p0895c12(02)║於今夫妻相見如兄弟。如是佛道何用不為。
T14n0551_p0895c13(01)║佛說是經。諸比丘聞皆歡喜。
T14n0551_p0895c14(00)║佛說摩鄧女經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8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8 21: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 Dhammapala

那是因為阿難的外表英俊之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9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8 22:2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那是因為阿難的外表英俊之過!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8 21:37

佛說摩鄧女經的記載很生動。摩鄧是一個會法術的女人(女巫),她的女兒巧遇阿難,一見傾心,情難自已,此後即軟硬兼施,百般糾纏。阿難並沒有被咒術所攝,因為咒術對聖弟子無效。阿難心地仁慈,被摩鄧母女關在柴房裡,並沒有以暴力反抗。這時,佛陀以神通力,在一念之間使阿難回到了精舍(佛即持神,心知阿難,阿難還至佛所)。瞧!救阿難脫困,既不用找文殊幫忙,也不用唸咒語。這不是比楞嚴經高明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10
hellman 發表於 2010-8-19 01:47 | 只看該作者
遠看忽忽悠悠,近看飄飄搖搖,在江里一起一冒,有人說是葫蘆,有人說是瓢,倆人打賭江邊瞧,原來是倆和尚洗澡!!!!
聖經:代下15:13 凡不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無論大小,男女,必被治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1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9 05: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 hellman


    兄台似乎太敏感了,我和Palla談得佛經多,叉開話題輕鬆一下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2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9 05:1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 Dhammapala

你好像錯了!是阿難被摩登伽女的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所困,而佛陀宣說神咒。敕文殊
師利將咒往護請看楞嚴經卷一: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
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大殊,分領菩薩及阿
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
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
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凈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
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
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
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
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於時世
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
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
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
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
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3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9 07: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你好像錯了!是阿難被摩登伽女的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所困,而佛陀宣說神咒。敕文殊
師利 ...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9 05:15

我沒有錯,是楞嚴經的作者露了餡。楞嚴經那段摩登伽女以咒術困住阿難的故事就是改編自佛說摩鄧女經,而佛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菩薩將咒往護這一段無異是在說佛和文殊菩薩聯手與女巫鬥法。這不但是謗佛,也謗文殊菩薩,試問佛陀用得著與女巫鬥法嗎?文殊菩薩要用咒語才能救出阿難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4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9 09: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8-19 09:56 編輯

回復 13# Dhammapala

毗迦羅 在 <佛光大辭典> 中的 解釋:
 梵名Kapila 。又作劫毗羅。譯為黃髮、金頭或龜種。印度古仙人名,為數論派之
祖。因其鬚髮面色皆黃赤,故號為黃赤色仙人。
既是仙人,也是落入三界六道之中,他們的咒是需要「楞嚴咒」去克服,請你聽聽
以下凈空大法師的解釋:


節選自凈空法師《楞嚴經》講記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釋迦牟尼佛在宮廷里應供,知道阿難遭難的情形,吃完齋供就回去了。諸位要曉得,
在一般貫例上來講,供養完畢之後,佛一定要說法的。沒有說是吃過就走了的,沒
有這個道理,吃了飯一定要說法的,這是規矩。齋主對我們財供養,出家人對齋主
要法供養。拿世俗的話,這是禮上往來。不能說是來而不往。這一次是例外,釋迦
牟尼佛吃了飯就走了。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不肯甘休啊,跟在後面,你沒有給
我們說法,你走到哪裡,我們跟到哪裡。所以大家就跟著佛,跟著佛幹什麼呢?願
聞法要。釋邊牟尼佛吃了齋飯沒有給我們說法,我們要聽聽法。所以大家就跟到祗
桓精舍來了。

這也是佛菩薩教我們,以後的這些出家的弟子,接受在家人供養要給人說法。不能
說是接受供養之後就走了的,這個是不如法的,一定要給人說法。那麼初學的出家
人怎麼辦呢?前面講過了,初學不能一個人托缽啊。總有一個上座、阿□黎引導你
呀。至少是三、四個人排成一個小隊到外面去托缽。裡面有一個長者他代表說法。
那個初學的可以不要說啦。我們有一個代表說法就行了。象此地也是一樣,釋迦牟
尼佛說法就行了,那些菩薩、聲聞弟子就可以跟著釋迦牟尼佛一起。那麼你單獨一
個人接受人家別請,你一個人當然要給人家說法。這是佛門的規矩。所以是初出家
的學人不能夠單獨地出門,它這個因素很多,不是一個單純的某一樣、某一樁的,
不是的。它有許多道理在裡面。

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回到祗桓精舍他做些什麼?

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
咒。

回到祗桓精舍,佛沒有說話,先就現了不可思議的瑞相了。

於時就是佛歸到祗桓精舍,以及國王長者們都到來的這個時候。我們想象當中也能
知道,大眾都坐定了,佛這個時候放光現瑞呀。

佛的光明是從頂相上發出來的。什麼樣的光明呢?在此地這個光明稱為百寶無畏。
我們曉得在這個經題裡面,曾經略略地給同修們介紹過,頂相放光,是代表如來藏
性,本覺理體。光明是作用。從體起用。世間的財寶,它的用途非常的廣范,而佛
的光明作用更是無量無邊。所以我們就稱它作百寶。無畏表這個光有威德,一切的
邪惡力量都不能夠與它抗衡的,也就是說有折伏一切邪見的能力。所以就稱作百寶
無畏光明。它的作用確實是不思議的,而在這一次我們所見到的,光中有一朵變化
的蓮花,這個蓮花是千葉寶蓮。這是非常希有。而蓮花上面還有一尊化佛,變化的
佛。這尊佛在蓮花中結跏跌坐,他在那裡念咒。這個咒語就是楞嚴經第七卷裡面所
說的五會楞嚴神咒。可見楞嚴神咒是從哪裡來的?是從釋迦牟尼佛光中化佛那個化
佛口裡面念出來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直接念出來的。這是講楞嚴神咒的來源。這個
意思是很明顯的表示出空有不二啊,也表現出因果一如啊,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因心不離果覺,果覺不離因心。所以一個利根的人看到這個相大徹大悟,不必等到
佛說法了。可是中下程度的人看到這個相,象佛在那裡變魔術一樣,變把戲一樣,
究竟是什麼意思看不出來。而後才有勞佛菩薩一樁一樁來給我們解釋,使們明了這
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

釋迦牟尼佛變這個把戲,跟諸位說,這把戲是人人會變呢。並不是說只有釋迦牟尼
佛他一個人會變呢。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變。從體起用啊。那麼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會
變呢?那是因為我們把本性迷失了。這是本性自自然然起的作用。也就是楞嚴經后
面所講的,所眾生心,應所知量。作用是自然的,不是有心變現的,也不是無心變
現的,也不是若有心若無心變現的。所以實在不得以,只說一句不可思議。怎麼樣
說都不能夠達到它的真相。如果通達真相了,說有心也可,說無心也可,說也有也
無心都可。怎麼說都對。沒有通達實相,怎麼說都是錯。所謂是四句百非啊,那是
沒有通達啦。如果通達了,四句皆是啊,哪有非呢?

我們看看佛這種作用。

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敕是命令,叫他的學生文殊菩薩帶著這個化佛所說的咒去保護阿難。在這個地方,
我們要注意到,在會的大眾,我們在前面看到有不少人。佛沒有派別人,他特別派
文殊。文殊在菩薩眾裡面,他所代表的是智慧第一。意思就是說,要想破除一切邪
惡的咒術,要想折伏一切邪知邪見,必須要以真正的智慧。文殊是代表智慧呀。

先梵天咒不是智慧成就的呀。楞嚴神咒是從智慧裡面生起的。所以它有能力滅除一
切的邪咒。

一切的邪咒遇到楞嚴咒都不能起作用了。這個道理很深很深。我們應當細細去體會。
也就是說,楞嚴神咒是從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先梵天咒是從意識裡面生出來的。
這個不一樣啊。你自然就了解,這兩種咒一個是真一個是妄。一個屬於理智,一個
是落在感情裡面。

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提是提契,阿難被這個咒迷了,神智不清,四肢
無力呀,要帶他回來,要扶著他走啊。而摩登伽女呢,這個獎就是勸她,你不是很
喜歡阿難嗎?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你跟釋迦牟尼佛見個面,到釋迦牟尼佛那
里親自要求,釋迦牟尼佛答應了,阿難可以還俗啊,你們可以結婚嘛。勸她去。摩
登伽女很聽話,一聽,好,可以,我跟你們一道走,到釋迦牟尼佛那裡去。這樣兩
個人都去了。

這個發起序經文就到此地。向下就是本經的正宗分了。正宗分也是楞嚴經精華的所
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5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9 11:08 | 只看該作者
人家耶穌趕鬼破邪術,根本就不用唸咒語,而楞嚴經裡的佛居然要唸一大篇咒語,才能製得住一個玩巫術的小丫頭,可真是相形失色啊。楞嚴咒唸一遍要費時大約半小時,生米早就煮成熟飯啦!

諸佛心解脫、慧解脫,心意清淨,種種神通應念而生,根本就不用手印、咒語這些東西。楞嚴經的作者不明此理,信手拿摩鄧女經加油添醋編故事,妄稱佛陀和文殊菩薩聯手救出阿難,貶損佛陀、文殊菩薩聯手大戰女巫。淨空法師雖是名僧大德,可惜知見還有待加強。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6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9 21:1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8-19 22:29 編輯

回復 15# Dhammapala
耶穌趕鬼怎樣厲害,這個不得而知,或者老兄你可以捧到他天那麼高,和佛教沒有甚麼
關係,不過你也可以把它轉到隔壁「家園」里去,話不定那裡的版主高興得來不及
給你一個加分獎勵。

話轉正題老兄你也聽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吧!佛陀臨往生之際,再三叮
囑阿難要等「蓮花生大師」出生才可以涅盤,把密法傳授給他,因為只有蓮花生大
師才有這個法力可以降魔,佛陀自己本身也被天魔催促他趕快涅盤,離開人間,所
以他吩咐文殊把楞嚴咒去降服毗迦羅天咒,也是逼不得已,因為那時候正是千鈞一
發,阿難正在被色誘,要破戒體,如果破了戒體,那就前功盡廢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7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19 22:24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兄,毛病就出在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倘若對方是個殺人狂,難道佛陀也要以刀劍相向?所以我說楞嚴經一開頭就謗佛、謗文殊,而這樣的作品居然被許多大師奉為至寶,難怪有人說正法已滅。

事實上,楞嚴經的問題遠不止此,例如: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這段文字真讓人有啼笑皆非、不知從何說起之感。要知道,佛時的印度不但已進入農業社會,而且農耕文明發展得十分成熟。原始佛典記載著佛陀童年時,曾隨父親淨飯王遊於宮外,觀看農事;當時印度稻米、各類蔬果產量極豐,人民食用之餘,還拿來釀酒。如此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到了楞嚴經裡,竟被描述成不毛之地,你說可笑不可笑?如此看來,楞嚴經的作者對印度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一無所知,胡編亂造而留下敗筆。

其次,既然吃肉不好、吃肉有罪,而佛陀能又能用神通變出食物,那就該變一些素菜出來才是嘛!怎麼可以變出肉給比丘吃呢?憑佛陀的神通,變一些蔬菜、水果,何難之有?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8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9 23:3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8-19 23:40 編輯

回復 17# Dhammapala

說楞嚴經一開頭就謗佛、謗文殊,這個都是你自己一門心思的想法,至於你所引述文
中的一段是屬於卷六

楞嚴經總共十卷,從無情到有情,我個人認為精華之處是在於卷一至四,由卷四之山
河大地提起直至到尾都是世間法,世間法之中一定會有世間相違過,翻譯之中會有
帶著個人的意念參雜,不足為奇,吃肉吃菜都是在於個人的心念,好比你在街市魚
缸看到了一條活生的石斑,你要買下並即時叫賣魚的膛開它,須知不是由你親手去做,
但你的意念也犯了殺戒,所以佛陀就定立三凈肉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9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20 07:43 | 只看該作者
你在街市魚缸看到了一條活生的石斑,你要買下並即時叫賣魚的膛開它,須知不是由你親手去做,但你的意念也犯了殺戒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9 23:37

此言差矣!佛制並沒有所謂的意念犯殺戒之事,你所舉的這個事例中,當事人有要魚販殺魚的言語表示,而魚販若也依言將魚殺死,此種行為就是殺生,等同於自手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20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20 07:46 | 只看該作者
楞嚴經大約可以算是一部拼裝車,除了開頭那段阿難被摩登伽女咒術所攝的故事係改編自佛說摩鄧女經外,五會神咒(楞嚴咒)則是抄襲自藏傳大白傘蓋陀羅尼經,而且還抄得有不少缺漏。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8 12: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