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諾獎得主:中國經濟騰飛的基礎是毛澤東打下的

[複製鏈接]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jd713 發表於 2010-8-10 23: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核心提示:這個「偶然」 當然有一定的內在基礎。假如說毛澤東時代中國有很不利的經驗,同時它也建立了普及的教育系統,提高了人民的衛生狀況,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為這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比方說我同事阿瑪蒂亞·森(199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論述中國和印度的發展區別時,經常強調印度不如中國的地方,一個是沒有很好的基礎教育系統,另一個是沒有基層醫療衛生系統--而中國這兩大基礎是在毛澤東時代打下的,否則這30年中國經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飛躍。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6期 專訪哈佛教授裴宜理 本文有刪節

假如沒有毛澤東和鄧小平

人物周刊:您似乎說過中國經濟的成功有偶然性和不可複製性,請您做些解釋。

裴宜理:這個「偶然」當然有一定的內在基礎。假如說毛澤東時代中國有很不利的經驗,同時它也建立了普及的教育系統,提高了人民的衛生狀況,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為這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比方說我同事阿瑪蒂亞·森(199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論述中國和印度的發展區別時,經常強調印度不如中國的地方,一個是沒有很好的基礎教育系統,另一個是沒有基層醫療衛生系統--而中國這兩大基礎是在毛澤東時代打下的,否則這 30年中國經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飛躍。

同時,如果中國沒有一個鄧小平,也不會有這麼快的進步。所以這跟中國領導者也有一定的關係。雖然他明確地說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但同時他是在模仿日本、美國、台灣地區的先進經驗。鄧小平能動員起人民,我想跟「文革」也有一定關係--如果沒有經歷那麼悲慘的10年,大家不可能改得那麼快。

各式各樣的歷史情況交織在一起,可以說是偶然的,也可以說是結構性的、環環相扣的。我的意思是別的國家不能看著中國模式好,馬上就去模仿,這不一定是能夠複製的。

人物周刊:您還說過中國的政治制度和很多機制,比人們想象的有更大靈活性或活力,請具體解釋一下。

裴宜理: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持續了30年才成功,比蘇聯革命長得多,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碰到過各式各樣的問題,面臨更多的挑戰。他們首先在上海和另一些大城市動員人民,然後又轉入農村;既要跟日本打仗,又要跟國民黨打仗。所以這30年裡,中國共產黨發明了一些統治的手段,跟蘇聯是很不同的。

比方說早期的領導者鄧子恢在井岡山實行土地改革時發明了「試點」。我一個德國同事最近在研究這個問題,他發現在蘇聯沒有這個詞,也沒有「從點到面」的方法,這是192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發明的。

群眾運動也是一個例子。列寧、斯大林都宣布過要搞群眾運動,但毛澤東搞群眾運動的方式有很強的靈活性。他是一個很特別的革命家,我和一個德國政治學家最近合編的書《毛澤東的無形之手》(Mao's invisible hand)中就分析了毛澤東的靈活的、有彈性的政治做法對當代中國的影響。我們不是完全講好話,靈活性也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後果,但我們認為中國革命的歷史傳統,帶來了一種比較具有活力、務實的政治方式,這份遺產決定了當代中國的政策是怎樣構思、怎樣決定、怎樣實施的。

跟其他共產主義國家相比,中國共產黨的治理時間已經相當長了。它的許多制度都繼承了一部分傳統,不斷更新以適應新的需求。看得更長遠一些,它如何應對大量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挑戰,如何設法繼續生存下去,這是我們應該探索並給出答案的。

人物周刊:您怎麼看胡溫政府的親民姿態?

裴宜理:我覺得這很重要。中央官員不同情底層人員的困難,對國家和社會的關係會引起壞結果。這當然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同時我覺得他們主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有些好處,當然實行時也會發生很多問題、矛盾。但那個項目的內容也包括提高農村的普及教育、醫療,各式各樣的工程。這個我完全同意,尤其那些比較落後的農業地區,不搞一些這一類的工程,他們永遠翻不了身。他們試圖改革農村醫療,我也非常贊成。

人物周刊:奧巴馬在聖誕節也到普通人家裡去吃飯嗎?

裴宜理:奧巴馬當候選人時幾乎每天跑到老百姓家去吃飯。柯林頓也如此,跑到工人家裡和他們一起喝啤酒,說我就是一個普通百姓。

人物周刊:對中國的政治家來說,儒家文化中有哪些遺產是今天可以利用的?

裴宜理:回答這個問題我同事杜維明應該是最佳人選,他最近在北大建立了一個高級人文研究中心。我覺得孟子的民本思想值得重視,「民怒彌天」、「天下可憂在民窮,天下可畏在民怒」,這些都是中國很寶貴的傳統,我贊成中國人重視儒家思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1 07: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