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洋移民」到中國 文化衝突會發生嗎?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6-13 23: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歐洲時報網      2010-05-17

  最近幾個月,中國廣東出現了大規模的「洋黑工」現象。大批來自東南亞及非洲相對落後國家的境外黑工漸漸潛入珠三角,在東莞、深圳、佛山、雲浮、肇慶等地遍地開花,並大有向整個珠三角擴展之勢。

  據一些粗略的統計,目前在廣州居住的來自非洲和西亞各國的黑人已有20萬人左右,他們或從事國際貿易,或來中國打工(廣州是全球商品批發集散中心之一)。此前,海外媒體曾屢有報道指,因為中國社會在種族問題上包容性強,社會穩定,消費價廉物美,非洲黑人和西亞等地的人多有希望移民中國者。在過去十來年韓國人移民中國的浪潮,則已經引起國內媒體頗多關注。韓國商人、留學生及其家人在北京、上海、大連、青島等城市形成了一些韓國社區,比如北京望京。20世紀90年代,韓國移民通常還只在中國短期停留,現在他們更願意長期居住中國,而且中國已經取代西方成為韓國人最想移民的地方。有報道指僅北京一地的韓國人即有20萬左右。此外,俄羅斯等歐美國家向中國的移民近年來也多有增加。

  這種外來移民現象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新出現的一個重要現象。漢語在全球的傳播進程近年來也大大加快。這自然反映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經貿活動的一大中心。近年來北京和上海等地成為全球政治家、企業家、學者爭先探訪的所在,也被視為中國復興的一大徵象。同時,這三十年間,中國人向海外移民的進程也一直在延續,並且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一方面是留學生等群體移民美、日、歐等地,一方面是基於經貿的推動向全球特別是歐洲等地移民,典型的例子是闖蕩海外的溫州商人群體。而近年來,祖國對海外移民群體的回歸吸引力也逐漸顯現出來。人口流動最能反映地緣政治和商業的基本狀況,這些動向都意味著中國國力的顯著上升。

  「洋移民」會不會搶中國人的飯碗

  而在幾年前,中國大陸很多地方包括東莞,都出現了民工荒,更為弔詭的是,儘管去年中國大學升學率達到了創紀錄的62%,但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仍然稱,中國未來大學招生將面臨嚴重不足,很多大學將倒閉。

  「洋黑工」浪潮,與「民工荒」、大學生荒幾乎同步,折射了中國目前隱含的巨大人口危機。隨著數十年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國已經告別了「少年之國」,人口老化將成為未來的巨大挑戰。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在十年後的2020年達到16.6%,其比例之高,超過現在任何一個國家。

  人口具備消耗性與生產性的雙重特徵,世界人均壽命約為70歲,前20年和后20年以消耗為主,真正以生產為主的年齡,也不過就是從22歲到55歲左右。從這種角度來說,在本國人口結構失衡的情況下,接納國外移民遠比獲得國外投資獲利更為久遠。接納國外移民,也是讓這些新移民的生產勞動來補充本國老年人的生產虧空,相當於讓移民幫助中國青年為老年人養老,而非一些人擔心的「外國人搶了中國人的飯碗」。

  不過,大量的外來移民的出現,也並不是一個容易應對的問題。目前中國社會對這一新現象可能產生的連帶影響未必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移民管理的制度建設仍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全球各國在移民問題上的困難和措施的研究也還沒有充分展開。移民問題是美國政治的中心問題之一,近年來移民青年幾乎一年一度的大規模抗議則已成為法國的一大內政難題。中國歷史上亦不乏前鑒(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福建泉州作為外來移民城市的興衰,泉州港的沒落,則源於元末長達十年的「亦思巴奚」兵亂)。這種種經驗都提醒我們對外來移民的浪潮宜早做籌劃,妥善安頓。

  開放移民形同「請人養老」

  就目前而言,中國人口最集中的區間,不是在青年段,而是在中老年段。中國3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已近70%,數量驚人。而65歲以上老人的人口比例,將在十年後的2020年達到16.6%,其比例之高,超過現在任何一個國家。

  這種狀況將直接導致未來十年到二十年後中國社會的福利負擔加重,在中國本國青年人缺少的情況下,養老將成為十分嚴峻的社會問題;屆時,有效勞動力不足,將使社會養老資本枯竭。

  未來20年內,中國可以在適當時機廢止計劃生育政策的同時,容忍亞非國家向中國大規模移民。而開放移民的本質,乃是使用亞非國家廣泛的青年人資源。

  眾所周知,人口具備消耗性與生產性的雙重特徵,世界人均壽命大約為70歲,前20年和后20年以消耗為主,則真正以生產為主的年齡,也不過就是從22歲到55歲左右的30餘年時間。從這種角度來說,在本國人口結構失衡的情況下,接納國外移民,遠比獲得國外投資獲利更為久遠。從某種意義上說,接納國外移民,是讓這些新移民的生產勞動來補充本國老年人的生產虧空,相當於讓新移民幫助中國青年為老年人口養老,而非一些人擔心的「外國人搶了中國人的飯碗」。

  補充勞動力形同「僱人幹活」

  目前,中國民眾普遍擔心兩點,其一是亞非人口的移民會增加中國人口基數,加大人口壓力;其二是移民會引發中國未來的社會和文化衝突。而從全球範圍來看,移民潮對於移民目的國,基本都產生了正面的作用,加快了移民目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

  在美國的崛起中,移民的推動作用居功至偉,已為世所公認,無需再談。當今時代的移民與美國崛起時期不同的是,初創期的美國,移民主要是平行移動,不存在落差,甚至來自歐洲的移民其知識和技術素養比美國人更高。但是,二戰之後歐洲諸國的發展,證明了來自不發達國家的移民,一樣可以促進移民目的國的發展。

  二戰後歐洲國家重新崛起,但是,由於本國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社會老齡化導致年輕勞動力的缺乏越來越嚴重,為了給經濟注入活力,法國等歐盟成員國開放了移民政策,其非洲前殖民地國家的移民大批進入歐洲。僅法國的穆斯林移民就達500萬人。很多歐洲人不願意做的工作,都被這些移民承接,這對於促進歐洲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加拿大在二戰之後,取消了移民的「最惠民族」條款,移民腳步加大,許多高素質的移民擔任了技術性和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以華人為例,今天進入加拿大的華人大都是有文憑、有技術、懂專業和英語的新一代腦力勞動者,同時,加拿大還有很多移民承擔了許多加拿大人不願乾的工作,如到西部、北方的工礦企業工作,或在大都市的建築業工作等。無論是擁有技術、技能的移民,還是一般移民,都對加拿大的經濟繁榮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我們認為,在未來的中國,來自亞非的移民也將起到類似的作用。

  隨著中國大學教育的普及,年輕一代人知識素養都已提高,本次民工荒的出現,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問題,以前在青年人中,上過大學的少,除少數精英成為白領階層外,多數青年均流向了工廠流水線;2009年,中國大學升學率已達62%,未來大部分青年,將告別流水線,而走向寫字樓,雖然產業升級和技術革新可以降低用工數量,但是,中國仍然存在著大量的流水線工人,每年仍然有數百萬人的缺口,此時開放亞非移民,乃為上策。

  同時,由於全面開放移民,新的移民不僅有產業工人和服務業從業人員,東南亞國家的技術人員,也可以移民中國。中國比歐美落後,比亞非發達,可以存在梯度式移民。對於未來的亞非移民來說,如果不能去歐美,中國也應該是不錯的選擇。而擔心移民會搶自己飯碗的思維,乃是一種不甘心的心態在作祟。

  為什麼中國不會發生類似歐洲的移民問題?

  當然,很多中國人擔心,國外移民過多,是否會使中國未來發生嚴重的社會文化衝突?我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可能性不大。

  法國總人口有限,而其移民比例,達到了12.25%,法國外來移民的主要族裔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非洲人和阿拉伯人;德國的8200萬居民中有730萬外國人,即平均約每12個人中就有一個外國人,移民比例大約為9%,其中,最主要的是土耳其人,而土耳其人亦信仰伊斯蘭教。目前,歐洲的2000萬移民中,大多數來自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等國家昔日的非洲殖民地。由此構成了歐洲移民的獨特性,即大部移民信仰伊斯蘭教,這與歐洲本土的基督教文化衝突比較大。

  而中國能夠避免類似今日法國和德國的移民困局,恰恰在於中國人口基數的龐大和民族的多樣性。中國本來人口基數大,開放一億移民,也不過佔總人口的6%,仍然遠遠低於歐洲國家的平均移民水平,不至於對於中國種族構成造成根本性的衝擊,而56個民族的融合更不必在乎外來移民的干擾,相反來自相近文化圈的亞洲移民,則更容易為中國文化所同化。

  2009年,中國人口約為13.34億,至2020年,將達到15億,而將來的一億移民,不過佔中國人口總比例的6%,十年時間移民一億,其實並不多,屆時中國將成為除美國之外容納全球性移民最多的國家。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8 22: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