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無論如何都不應為貧窮而自豪

[複製鏈接]

77

主題

129

帖子

7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清揚 發表於 2010-5-20 17: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所有的中國人都曾貧窮,建立新中國之前的革命是一種以貧窮為自豪的革命,但革命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貧窮。恰恰相反,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讓所有的窮人不再受窮變成富人,否則千千萬萬流血犧牲的烈士們豈不冤死於地下永不瞑目嗎?他們的流血犧牲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所有的窮人都變成富人,世世代代不再因被剝削和壓迫而當奴隸,要靠自己與社會的共同努力有自由、有尊嚴的生活。
改革之前的中國希望用計劃經濟與平均分配讓所有的窮人都變成富人,但結果在希望能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窮苦大眾的口號與理想之下,並沒有能解決自己吃飽和穿暖的問題。恰恰也正是這種以貧窮為自豪的思想作怪,讓中國人在鬥私批修的階級鬥爭中浪費了三十年,其他國家都在這三十年中取得了經濟的飛躍,而中國卻為了固守貧窮的自豪而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是小平同誌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打開了解放思想的大門,讓中國人借改革的東風迅速的從一窮二白的泥潭中爬了出來,讓中國的經濟在幾年、十幾年的增長中翻了幾番,經濟總量上升到了世界的前幾位,並讓絕大多數中國人從貧窮走向了小康。中國的改革不但讓中國人解決了生活中最基本的吃、穿問題,也逐步的解決了住與行的問題,至少讓城鎮的居住水平大大的提高,由1978年的人均3.6平方米的使用面積上升到人均不少於20平方米建築面積的總量,也讓窮得買不起自行車的大多數家庭改善了「行」的狀況,一部分家庭開上了私家小型車。
全世界的國家都在肯定中國改革三十年的成功與進步,都在為中國不斷的減少貧困家庭的總數而鼓掌(未能消滅貧困已成為一種國家的與制度的恥辱),都在為中國的家庭普遍開始富裕和改善而驚訝,都在為中國開始出現了一部人先富起來並開始逐漸積累了家庭私有財富而贊嘆,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在為中國的發展而眼紅。
當全球出現金融危機時,只有中國的汽車與住房在高速的增長與銷售,世界人民都在羨慕中國人的消費。盡管中國還存在著收入分配中的許多問題,還存在著貧富之間的巨大差別,但中國人正在以貧窮走向富裕的事實卻是不可否認的。
貧窮已不再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了,中國共產黨正在努力做的正是要消滅貧窮,要讓所有人都富起來。歷史的原因中國人不能致富在於制度,而今天雖然制度還有待完善和改進,但已不再是最主要的障礙,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不能再以貧窮為光榮,不能再為貧窮而自豪。
奇怪的恰恰是網路可以看到許多人不但不以貧窮為恥辱,反而以貧窮自居而自豪。我們從來不歧視窮人,不因有人貧窮而放棄幫助。但不歧視不等於可以成為自豪的資本,不等於可以借貧窮而招搖撞騙。不能用貧窮而要求施捨,不能因貧窮而否定市場經濟,更不能用自我的貧窮而煽動對富人的仇恨、煽動再來一次「革命」。
沒有人否認改革的雙軌制存在著機會不平等的問題,沒有人否認改革中有權錢交易的腐敗,同樣也沒有人否認制度性的貧富差距的拉大。但並不能因為這些現象存在就否定了絕大多數家庭靠勞動、資本和知識致富的大局,否定了中國改革的大局,特別是中國整個農村與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絕對貧窮的困難家庭的減少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在全世界都不得不承認中國改革取得的重大成績時,卻是受益最多的中國人在以一概全的用中國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尚待改革與改進的缺陷試圖否定中國的改革成果,這豈不是讓全世界人都無法原諒的事嗎?
中國政府在深化改革中確實尚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但卻不能因此否認中國的制度在改革中取得的成功,不能否定大多數人是在制度的改革中從貧窮奔向致富的生活的。中國目前的人均GDP水平只與安哥拉相仿,但卻是世界的150多位上升到128位、又上升到104位的過程,是從人均幾百美元上升到3000—4000美元的水平。橫比中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但縱比中卻可以看到中國的進步與改革的成功。中國正在脫貧的過程之中,正在努力完成幾代人曾經嘗試擺脫貧困的夢想,至少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進入了生活提高與改善的階段,並且貧窮的程度也在這種改變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打掃衛生的農村清潔工如今懷裏揣得是手機,而當年則揣得是窩頭與鹹菜,這種貧富差別已不可對比了。雖然清潔工的收入遠低於正式職工的收入,但卻比種田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工資的收入除了能維持其在城市中的生活之外,還有較大的盈餘可以回家蓋房子。
如今在網路上自稱為窮人的人,早已不是仍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的那些靠政府補貼的農民,也不是那些低於城市生活補貼收入線的居民。而是那些有著高等教育的文憑、沈迷於網上的流行語、不斷的高喊著買不起商品房的一族。他們的收入遠遠高於那些清潔工,但卻將「窮人」的帽子死死的扣在自己的頭上,並以無產者自居,鼓吹「第二次革命」。
中國的貧富不是以是否能購買商品房為標準的,國際有國際統一的標準,中國也有自己的政府補貼標準。而中國的制度已經是,不但能讓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承擔起生活的負擔,同時也在不斷的吸引著更多的外國人來中國就業與創業。
電視中常可以看到,靠賣菜發家致富的年青人的案例,也可以看到許多下崗職工靠政府政策的扶持而創業發家致富的案例。而中國年青的、在網路中喊窮的一代難道還不如那些曾經被稱為是40後、50後的一代下崗職工嗎?
不管是70後、還是80後中都有許多的佼佼者,也都有優秀而努力的一代人。公司中大批的骨幹、領導都已經是70後、80後的一代人了。但總有一部分人(或說一少部分人),將自己的幸福之夢躲在了政府的幫助與社會的恩賜上面,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與奮鬥去爭取美好的未來,而是將「貧窮」作為抱怨社會不公的擋箭牌。
當今,全世界的社會制度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制度可以讓所有人都能買得起商品房。中國的人口與土地的關系、城市化的水平與經濟能力就更不可能實現這一目標了。尤其是任何國家的制度都更不可能讓所有沒有多少工作年限和沒有多少財富積累的那些剛畢業幾年的年青人購買商品房,中國也同樣。過去沒有市場化改革之前,福利分房制度下是如此,1998年房改市場化之後的今天也是如此。
這既不是社會制度的問題,也不是中國制度的問題。就像一隻剛剛能離開父母遠行的猛獸並不能輕易的捕捉到獵物一樣,這要靠磨練、靠知識與經驗、靠體力與智慧、靠多次的失敗與饑餓的激勵。也許它比其他的動物更強大,但卻不會有哪個獵物會自動送上門。
盡管國家與社會和自然界不同,但國家只能保障競爭中的公平,這個公平就是對被市場化競爭淘汰的失敗者給以最基本的人權和生活水平的保障,而絕不是對本應具備獨立作戰能力的年青人實施再撫養。更不是犧牲市場經濟必要的競爭條件,而優先對這些遠遠稱不上貧窮的有知識、有文化的、本應為他們提供幫助、本應為社會創造財富、本應對缺少知識與教育機會的更貧困家庭做出貢獻的年青人給以無償的照顧。同樣是花納稅人的錢做轉移支付,納稅人當然更願意將這些錢花在那些連上學和吃飯都還在困難的家庭身上。
許多城市會為改善城市的形象而為住房實施補貼,但大多數只針對於戶籍人口,這不是因為偏見而是因為選票。一個城市過度的補貼而導致的災難是人口的過度集中,加大了財政壓力,這將無助於改善市場的環境和提高城市的競爭力。
核心的問題不在於政府是否應對非最低收入的家庭給以補貼,而在於這種自稱貧窮的人是否應該獲得補貼,不勞而獲所形成的結果必然是國家的競爭力下降,而絕非國家與民眾的福。
國家的任務是消滅貧窮,這裡包括創造一個讓民眾有致富機會的制度環境,讓所有國民都努力的在這個制度環境中創業、就業並致富,也包括用政府的能力和轉移支付改善與保障那些無力再參與競爭致富的家庭,但卻不會用養懶漢的方式去削弱國家的競爭能力。
貧窮這個曾經記錄著歷史發展過程的詞;這個曾經代表著榮譽和權力的詞,今天已經變成了國家與民眾的恥辱。就像在這個世界中沒有一個國家會為自己尚處於貧窮而自豪一樣,這個國家中的民眾也不應和不能因自己尚處於貧窮的發展階段而自豪。社會的進步一定會在幾代人的努力之下,從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走向共同富裕的社會。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5-23 00:11
回復 1# 風清揚
但也不能笑貧不笑娼呀!
3
匿名  發表於 2010-5-23 04:02
回復 1# 風清揚
這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生而貧窮的人們,當下的中國也如此。
生而貧窮的人,就不能感到自豪?
要他們卑躬屈膝地活著?還是要他們充滿仇恨,象馬加爵那樣地活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3 06: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