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常與無常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9-3 03: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諸行無常、
二、諸法無我,
三、涅盤寂靜。

----- 這個「三法印「是 常 還是 無常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9-3 22:46 | 只看該作者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這個是常,還是無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匿名  發表於 2010-9-4 10:27
Nama (mentality; citta and cetasika)(名法) and rupa (materiality including the 4 main elements that make up the material words)(色法) are dependent on conditions (因緣所生法), hence impermanent/sunyata (無常/空).

The statement which describes/represents these truths (三法印) is made upon a recognized concept (概念法); it is meant for inference (推論) and epistemologically cannot be grouped into any nama or rupa category (非名色法義), therefore, there is no need to say whether a statement of truth is permanent or impermanent.  This is the same as to question whether 1 + 1 = 2 is permanent or not.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9-4 10:3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4 10:40 編輯

回復 3# Guest from 99.227.40.x
你還是用中文比較好,我的英文忒爛,整不明白。

色法、 心法都是無常,這個說法就是「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9-4 13:24 | 只看該作者
----- 這個「三法印「是 常 還是 無常
chico 發表於 2010-9-3 03:36

在佛法裡,這一類的問題,屬於無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5

帖子

1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4
6
平等 發表於 2010-9-4 14:36 | 只看該作者
無常即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9-4 15:01 | 只看該作者
在佛法裡,這一類的問題,屬於無記。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9-4 13:24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種知見就是「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8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4 19: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 chico


   請你看看佛陀對於小部分學者偏執「常」與「無常」到教導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
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二者、是人
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恆,不曾
散失,計以為常。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恆故。
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四者、
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
心所度,計以為常。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
道,立圓常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
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
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
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
方恆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別
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
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
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
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匿名  發表於 2010-9-5 02:20
回復 7# chico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這種知見是"正見",此句子是"概念法", 結構是有因有緣,是無常法。但句子意義無所謂常或無常。
10
匿名  發表於 2010-9-5 02:28
回復 8# Djogchen

法是「常」或「無常」需要禪修真知灼見去體驗觀察,偏執法的對錯是不明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9-5 06: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 Guest from 99.227.40.x

不一定要禪修,觀察也可以體會諸法無常。只要心細,就能覺察到周邊有情無情每時每刻都「演說」這個道理。所以說六塵二六時鐘無時不在說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9-5 07: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chico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這種知見是"正見",此句子是"概念法", 結構是有因有緣,是無常法。但句子意義無所謂常或無常。 ...
Guest from 99.227.40.x 發表於 2010-9-5 02:20
由此可知「常、樂、我、凈」 也是正見

實證諸行無常, 是常;實證四諦,離苦得樂,是樂;諸法無我,既是」我「;涅盤寂靜,就是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3
jiandao 發表於 2010-9-6 14:06 | 只看該作者
在佛法裡,這一類的問題,屬於無記。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9-4 13:24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4
jiandao 發表於 2010-9-6 14:1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0-9-6 14:41 編輯
無常即常。
平等 發表於 2010-9-4 14:36



   

「無常即常」,看似莫名其妙,實則其妙莫名。佛法的精義在於,該常則常,該無常則無常,一切視乎當下因緣。無因無緣地討論常與無常,就是十足的戲論,就該無記以對。但chico兄以「戲論」引領大家,入釋迦牟尼教誨之真諦,就不再是戲論,功德無量,善哉善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匿名  發表於 2010-9-7 02:01
回復 12# chico

"由此可知「常、樂、我、凈」 也是正見"

你這說法是嚴重的"錯見",佛陀說的"正見"是如實洞悉名色法的因緣因果關係,對四聖諦的知見了解,而導向無為法涅盤的體證解脫。而「常、樂、我、凈」是源於婆羅門奧義書對於恆常梵天的描述。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6
jiandao 發表於 2010-9-7 07: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5# Guest from 99.227.40.x

"由此可知「常、樂、我、凈」 也是正見"

你這說法是嚴重的"錯見",佛陀說的"正見"是如實洞悉名色法的因緣因果關係,對四聖諦的知見了解,而導向無為法涅盤的體證解脫。而「常、樂、我、凈」是源於婆羅門奧義書對於恆常梵天的描述。

=======================================



大乘後期,尤其是瑜伽行唯識學派,更不用說再後來所謂金剛乘了,的確是表現出與印度教某種程度上的趨同。這在眾多經典中,都有體現。對於佛法這一思想體系來說,這種發展脈絡是符合邏輯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5 18: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