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前嚴重忽悠人的幾個經濟理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3-23 22: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蔡定創   來源:蔡定創的BLOG   3. 23

  在經濟改革的大潮中,普通百姓關注經濟學的人是越來越多,但實際上多數人在宏觀經濟學、貨幣理論方面的知識都比欠缺,這就為那些有意無意忽悠中國人的各色理論提供了忽悠前提。雖然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已證實西方經濟學在宏觀經濟學、貨幣理論方面是過時的、錯誤的理論,但是多數經濟學人並不因為其錯誤而會對已學過的這些根深蒂固的分析方法和思想觀念作些許改變。雖然這些人表面上也高喊著西方經濟學已經過時,甚至有些人表面上還打著批判西方經濟學的晃子,但骨子裡仍然販賣的是那些錯誤的、過時的舊東西。

  本文「忽悠中國人的幾個經濟理論」是指由於各種媒體廣泛忽悠,普通民眾已被廣泛忽悠的而已被接受的錯誤理論。忽悠不廣泛的不在此列。被忽悠的錯誤理論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三大派,代表作有:宋鴻兵的《貨幣戰爭》,郎咸平的《郎咸平說...》系列書及其演講,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說經濟》等等。其他各種依附與唱和可歸結於為這三大派系。

  特別說明,本文並不能在這一篇文章中完成對這三大派系理論及其觀點的具體而詳細的批判,因為,這些人的錯誤理論與觀念歸根結蒂是來源於龐雜的西方經濟學體系,透澈的批判涉及到必須要涉及到新的理論與新的理論分析方法,要對這些基本理論及原理的解釋及運用,決不是一句二句話就能說得清楚的,因此,我在這裡只能是對這些理論原理的引用性的批判。要真正的理解我的理論與上述三大忽悠的錯誤,是必須要認真閱讀我的《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論著的。《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是一套來源於現實的並與西方經濟學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如果你真正看懂了我的貨幣理論,你才可以十分瞭然地知道這些忽悠你的理論錯在哪裡。因此,這裡作些提示性的批判是因為我有《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批判這些錯誤的理論基礎。

  一、《貨幣戰爭》的忽悠

  嚴格地說,《貨幣戰爭》並沒有什麼理論,其兩本書所推銷的只不過是如下幾個觀念:①陰謀論;世界經濟發展中並沒有什麼規律可言,而是由少數幾個陰謀家的陰謀操控。②「金權天下」;鼓吹世界的政治、經濟都由金錢、少數幾個金融家所主宰,「金權」主宰一切。 ③鼓吹「復辟金本位制」。

  對於《貨幣戰爭》所宣揚的這些錯誤觀念,我曾經專門寫過一篇(看了《貨幣迷局》就會知道《貨幣戰爭》觀點的荒謬」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f29a.html)的文章專門進行過批判。這篇文章網上的轉載不少,這裡就不重複(有興趣者還可以從網上調出此文)。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所謂「陰謀論」、「金權天下」並不是絕對對經濟與歷史的發展不起作用,作用還是有一些的,有時候也不排除在某一時段里、或與眾多其他因素一起,起到主要的作用,但是不能誇大和絕對化。而《貨幣戰爭》錯誤恰恰就是用牽強的歷史事例,將「陰謀論」、「金權天下」絕對化。其根本危害就在於要人們放棄客觀認識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規律性,放棄唯物史觀與方法論,用主觀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來替代。

  至於鼓吹「復辟金本位制」,曾經就被很多被忽悠者辯解為是有益無害的。我認為正是這才是被忽悠者的悲哀。且不說現實中已有不少人因為相信「復辟金本位制」的錯誤觀念而去投資黃金產生過個人財產上的損失,實現這種理論對國家來說更會產生巨大的財富損失。人民幣從來就沒有過金本位制的歷史,「復辟金本位制」只不過是重新回到美元金本位去而已。貨幣的價值在於信用,不管宋鴻兵真實的想法如何,「復辟金本位制」實際起到的作用只能是挺美元而貶本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實際在挖國家信用的牆,這難道還能說是對國家有益?被忽悠者真是被人賣了還在幫著數錢!

  二、郎咸平的忽悠

  具有郎監管之稱的郎咸平可謂是當下最走紅的經濟學者。他的大江南北的演講、《郎咸平說...》書的風靡,大有中國經濟只有此評說之勢!應該說,多數人是沖著郎咸平的公司治理與財務專家名聲而來的,當年「郎顧之爭」中的郎咸平也確是在內地贏得了不少的欽偑。但近年來,為迎合聽眾,常常以聳人聽聞的詞語,語不驚人誓不休之氣勢,也開始了大量的忽悠。客觀地說,郎的專業長處在微觀經濟學方面,在宏觀經濟學方面並不在行。但一般人們的思維慣性是,當你在財務專家方面體現真理時,往往也將你所有的忽悠也信以為真。我們可以從郎大量的演講和書中,隨便拮幾個論點來分析一下,就可看到其忽悠的厲害。如:「印錢」通脹論、股市泡沫論、「6+1」理論,等等。

  「印錢」通脹論

   這裡的「印錢」概念是來比喻央行的發行貨幣和商業銀行的信貸貨幣,並不是規範的用語。但因大家都這樣說,這通俗起見也就照此引用。但用郎咸平的說法是「因為國內寬鬆的貨幣政策,新一輪的通脹已經近在咫尺」。

  "印錢」是否引起通脹?這個問題其實是個不那麼簡單的問題。在我的《貨幣迷局》一書中,「印錢」是需要加以區分的。如:是「印」投資貨幣,還是「印」消費貨幣。央行的貨幣發行窗口也是有講究的,是從貨幣調節窗口發行出來,還是從財政(債券、赤字)窗口發行出來?商業銀行信貸的增加,是進入實體經濟中運行,還是在虛擬經濟體中運行?社會總的供需平衡狀況,是供大於需,還是需大於供?不同的情況,增量貨幣運行會產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結果。例如,如果貨幣投資過多,加大了產能過剩,物價就不是上漲而是下跌。因此,「印錢」與通脹的關係並不是象郎咸平所說的那種1+1=2的簡單關係,具體情況需要將其放到經濟運行過程中進行具體的分析才能能得出結論。西方貨幣主義理論就是貨幣投放多了就必須通脹,因此郎咸平也就跟著用西方的貨幣主義的這些忽悠作這樣簡單的斷言。當然,2009年實際已證明郎及一夥與他相同觀念的人理論的失敗,郎本人現在也已將「通脹」改為「滯脹」,但基本觀念並沒有變,郎仍然在繼續忽悠。

  當然以前由於理論上的殘缺,人們習慣了西方貨幣主義的思想方法這也難怪。因為至少到目前為止,有關貨幣理論還只有我的《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一書,才提供了現實貨幣的真正運行原理,從而為將貨幣放到實體經濟中進行這種詳細分析提供了理論框架。西方貨幣主義觀念在有些西方留學背景的人那裡,往往已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通過各種忽悠來愚弄大眾。這不,即使2009年實際上並沒有發生通脹,被忽悠多了,就連國家的貨幣政策竟然也被忽悠出一個「管理通脹預期」來。

  股市泡沫論

  郎咸平有「四大泡沫」理論,「股市泡沫論」與其他人是有些不同的。例如,他的「股市泡沫論」既包含有「信貸增加就必然會引起股市泡沫」,也包含有「股市漲就是泡沫」的說法;當然,最著名的還是他的「營商環境惡化致使股市泡沫」論。

   動不動就用「泡沫」來概括當今經濟現象的各個方面,是當下一些經濟學人為掩護自已對經濟現象缺乏本質認識的一種手段,也是一些人實際不懂而又喜歡大發議論的一種惡習。遠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四大泡沫」理論,很難不說是一種嘩眾取寵。對郎的這些忽悠,實際己有不少網友對其作過一些批評。我在這裡僅就其「營商環境惡化致使股市泡沫」論作些點評。

  市場經濟本質就是以資本為紐帶,以利潤為原則的經濟。資本是進入股市還是進入實體經濟,他的唯一選擇的原則是利潤。當股市風險投資利潤率大於實體經濟投資利潤率時,資本自然會選擇進入股市,反之則進入實業投資。當實體經濟因過多投資過少消費產生產能過剩時,資本利潤率降低,這時,如果股市投資能有比實業投資更高利潤率時,投資資金在利潤原則支配下才會進入股市;當股市投資也同樣難於獲利時,投資資金就會成為過剩的資金停留在銀行,並不一定會進入股市。因此,「營商環境惡化」在這裡就不一定會「致使股市泡沫」。郎在這裡將「營商環境惡化」與「股市泡沫」聯繫在一起,首先就犯了絕對化的錯誤。

  即使投資資金進入了股市,就沒有好處只有壞處,一定是泡沫了?也是不一定。有二點郎繼續在犯錯誤:

  ①當2008年股市跌到1664點時,如果繼續下跌,就有可能引發經濟發生更大的災難,如果這時資金進入股市,就是挽救經濟(此經濟學原理在《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第六章第二節有論述),怎麼能說投資資金進了股市就是泡沫了?即使是現在的股指3000點,投資資金進來也決不能說成就是泡沫。不會時間地點,不作具體分析,通通概稱為泡沫,不能說郎對股市沒有仇。

  ②股市上漲了,即使漲得高些,也不能概之於泡沫的。這裡也會分幾種情況,其中一種比較理想的情況是:股市上漲,由此產生財富效應。由於股市的財富效應,會使社會消費需求增加,引起實體經濟的投資利潤增加,「營商環境」變好,而此時的股市,則因投資貨幣進入過多,股市上漲過多從而引起投機收益下降;這一增一減又會引起投資資金從股市退出轉而投資實體經濟。在一個良好的股市條件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是有自激平衡與相互促進的作用的(引自《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第九章第四節)。當然,這裡還涉及到貨幣運行機制、「貨幣放大」規律方面的問題,需要《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第四章、第九章理論作支持。但不管怎麼說,也決不象郎咸平所說的那樣,股市上漲了就不好,就斥之於泡沫那樣簡單的。

  「商環境惡化致使股市泡沫」不僅是從理論上說不通,也經不起實踐的檢驗。例如,如果我們說2007年是因為營商環境惡化了,才致使的股市的大漲至6200點,那麼2008年的「營商環境惡化」比之2007年應該是有過而不及,全國中小企業在上半年內就倒閉了600多萬家。按照「營商環境惡化致使股市泡沫」理論,為何股市在2008年不僅不漲,反而下跌至1664點呢?可見,「營商環境惡化」與「股市泡沫」或許是有些聯繫,但並不存在本質的、必然的聯繫。當然,忽悠人的理論之忽悠所在,就是善於玩弄似是而非,將相對說成絕對,將偶然說成必然。

  投資過剩,消費不足,此乃資本主義的惡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乃是一個經常發生的過程,是個常態。在當代經濟過程中,這一經濟社會的基本矛盾的些許緩和,正是依靠股市與實體經濟存在這種自激平衡作用,並不存在一個特別的「營商環境惡化」才會「致使的股市泡沫」這樣的問題,更不能說只要股市漲了就是泡沫這樣違反常識的命題。郎咸平先生將「營商環境惡化致使股市泡沫」 這樣違反常識的命題當作「天才」的發現到處忽悠,實在是一件很丟面子的事情。

  「6+1」理論

  「6+1」理論應該是郎咸平最得意的理論,也是曾經受到一些人讚賞、受到一些人歡迎的理論,但同樣也是最為忽悠、似是而非的理論。

  我國之所以處於製造業這種產業鏈的低端,這是由於我國本來就是從代工做起,在開始的階段除了低價勞動力外什麼也沒有,而低價勞動力不僅國內過剩,全世界也是處於過剩狀態。過剩就會不值錢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而西方國家的資本之所以能做6+1中的6,是由於西方國家早已走過了資本自由競爭階段而進入到了資本集中、行業相對壟斷的階段,金融資本壟斷的階段。在發達國家,那怕這種壟斷僅僅是相對的、區域性的,但相對國內企業來說,至今也還帶有絕對壟斷的性質。當國內企業通過資本積累發展壯大到一定階段后,固然應該完成產業鏈的整合,以做大做強,但產業鏈的整合必然是一個打破原有壟斷的過程,如果不打破發達國家原有的、形形色色的各種壟斷,即使在國內做6+1又能怎麼樣?沒有產業的,或行業的、區域性的、或專利技術性的壟斷,6+1的全鏈條企業同樣由於激烈的競爭而難於賺錢。因為,市場經濟在競爭中的資本只能獲得平均利潤,這是由經濟規律所決定的。如果連平均利潤還得不到,那是因為中國的企業在國內還存在競次的環境。任何企業要想獲得超過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決定的因素並不取決於這個企業是做6還是做1。如果中國的製造業在世界範圍內是處於壟斷地位,或者某單個企業獲得壟斷優勢,即使這家企業不做6而單做這個1,同樣也可獲得超額利潤。以今年的鐵礦石價格談判為例:兩拓、淡水河谷已提出漲價100%,想漲就漲啊!他們不就是僅做鐵礦石生產這個1嗎?相對於寶鋼的全鏈條產業性的企業,鐵礦石生產商就是個1,寶鋼做6又怎麼樣?

  因此,一般地說,產業鏈整合是企業做大做強的一條路子,或者也可能是獲得壟斷優勢的一條路子,但並不一定就能獲得超額利潤,或者說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的本質並不在於是否6+1。獲得超額利潤的本質在於壟斷。

  對中國來說,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要做到6+1實際上是很困難的,多數企業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為什麼?因為中國企業以輕工日用產品為主,需要有零售網,而國外的批發零售企業在發達國家集中度已經較高。國內的生產企業對銷售渠道就無法完成整合。如果拿一個根本做不到的東西到處鼓吹,除了忽悠還是忽悠。但是,如果我們認識了事物的本質,既使是做製造業這個1,在壟斷方面下功夫,卻會是另一番天地。例如,我國稀土產業,過去全國大大小小企業幾千家競次出口,因此才有黃金賣到黃土價。近二年來國家決心整頓市場,行業集中、保護性開採資源,稀土的出口價才獲得些許提高。這就是壟斷在產品出口方面的運用。

  出口產品要想獲得超額利潤,只有在集中與壟斷的行業才有可能。我國出口企業今後也必將會發生一個行業集中與整合的過程。也就是大魚吃小魚的過程,也正是郎咸平先生所說的「企業營商環境惡化」的過程。當然,6+1理論本身也是一種整合,但6+1整合是縱向整合,作為企業是很難做得到的。但是行業的橫向整合與集中卻是必須要做的,而且是產業發業的規律。我國當前產品出口價格低利潤薄,關鍵的因素是橫向整合不夠,行業集中度太差,而不是沒做6+1(在這裡郎先生為討好微觀層面上的企業老總發明一個6+1忽悠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單個企業來說也只有盡量增長產業鏈)。但是,必然發生的行業集中與整合,就會造成被整合的企業「營商環境惡化」,或者說,郎咸平先生所追求的6+1整合目標本身,就是造成企業「企業營商環境惡化」的原因。因此說,郎咸平先生的6+1理論與「企業營商環境惡化」理論不僅是毫無用處,更是自相矛盾。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422

主題

4013

帖子

2492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92
沙發
shanren 發表於 2010-3-24 02:06 | 只看該作者
作者:蔡定創   來源:蔡定創的BLOG   3. 23

  客觀地說,郎的專業長處在微觀經濟學方面,在宏觀經濟學方面並不在行。
laodai 發表於 2010-3-23 09:22


上研究生時學了些經濟理論,結果發現:如果說微觀經濟學還有不少以常識為基礎的東西,那到了宏觀經濟學就90%都是忽悠了! 宏觀經濟學家如果都那麼聰明,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該有經濟危機了 ------ 這些大拿們完全有能力通過各種「宏觀調控」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9 12: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