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節,中國的社交季

[複製鏈接]

1379

主題

2245

帖子

1957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老頭 發表於 2010-2-12 11: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春節前,道路總是格外擁擠。有人說,或許一半的中國人,這時候,都在走親訪友的路上。

    沒有哪個節日,像春節這樣看重社會交往。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社交季節。

    雖然,社交季(Social Season)的概念,來自歐美國家。歐美國家的社交季是個萬花筒,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社交季,都是從小眾走向大眾的全民社交。比如,英國倫敦的社交季,始於每年4月止於8月,在為期4個月的時間裡,各種社交活動,如舞會、晚宴、慈善活動、賞花、賽馬會、板球賽、網球賽等等,從藝術到體育、從感官享受到精神交流,層出不窮無所不包。甚至,在英國作家奧斯汀的筆下,社交季也是談婚論嫁的季節,為陌生的青年男女創造了相識相戀的機會。

    不過,中國傳統的春節,也自有特色。從臘月初八的臘祭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頭尾37天。曾經,這持續37天的過年,家家戶戶,男女老少,每天都有每天的過法,每天都有每天的節目,忙碌得很,也熱鬧得很,帶勁得很。

    然而,演變到今天,曾經的所謂的「繁文縟節」,基本上已經被簡化成「走親訪友,吃飯喝酒」,這多少顯得有點單調乏味。這樣的形式,已經無法與這個中國人最看重的節日,這個中國歷史最悠久、文化積澱最豐富的節日相匹配。 

    我們,需要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一條出路。

    社交不僅僅是請客吃飯

    中國人的社交路徑與飲食文化實在分不開。比如稱不認識的人為「生人」,反之是「熟人」;再比如受重視叫「吃香」,混得不錯叫「吃得開」。「社交就是請客吃飯」,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有人說,春節期間,中國好似一個巨大的廚房。

    「一年一次的同學聚會,當然是吃飯了。」

    「過年請客戶吃飯,喝酒免不了的。」

    「家庭聚會,就是輪流去哪家吃飯。」

    這樣的過年,是不是我們久而久之的慣性思維呢?為什麼聚會非要吃飯?為什麼年度答謝客戶必須在飯桌上?為什麼公司年夜飯必須觥籌交錯?

    其實,換個思維想想,我們的過年,未必走吃喝老套路。既然平時已經天天好吃好喝了,「過年社交季」就有足夠理由來點新花樣了。

    還好,在年輕一代中,「過年社交季」嘗試新花樣的人群在逐漸壯大。

    現實世界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西學中用,唱歌、運動、觀賞文藝演出、組織郊遊、舉辦慈善拍賣會……五花八門的社交方式開始一一出現。
    拜年講究人情味

    「拜年」,當然是「中國社交季」的一項核心內容。

    簡訊拜年,已經成為時下中國人的傳統。近幾年的拜年簡訊,每年都是三百多億條,甚至於,2010年虎年春節,工信部頒布「簡訊限發令」,規定用戶在短時間內不得發送大量簡訊,否則將被當作發送垃圾簡訊處理,關停手機簡訊功能。

    「我不喜歡簡訊拜年!」今年62歲的杜女士說得直截了當,她告訴記者,2009 年,她在大年夜裡特地關閉了手機,不願被拜年簡訊騷擾。杜女士回憶說,以前家裡沒有裝電話,親戚都上門拜年;裝了電話后,一些住得比較遠的親戚,從除夕開始就打電話拜年了。老兩口有了手機后,過年過節也經常接到小輩發來的簡訊,她就會告訴小輩:「打個電話聊聊天不是挺好的嘛。」

    有時候,回歸傳統也是一種革新。

    「傳統的拜年是要根據社會關係來區分形式內容的,」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民間的拜年形式根據社會關係不同分為不同的四類。一是走親戚;二是給同事、朋友的禮節性的拜訪;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居進行禮尚往來式的拜年。

    「這四類拜年哪一類都不能少,古時哪怕是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也要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以顯示主人的誠意,」 趙之珩說。

    「中國傳統社會是以人情來維繫的,所以,越是在過年這種重要節日,越顯得有人情味,這一點絕對值得現代人學習。」 趙之珩這樣說。
    向陌生人問個好

    法國社會學家弗里德曼這樣描述現代社會的陌生性: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護我們,如警察;發生火災了,陌生人撲滅燃燒的建築物,如消防員;陌生人教育我們的孩子、建築我們的房子、用我們的錢投資;是陌生人在電視、報紙和網際網路上告訴我們地球另一面的新聞;重病住院是陌生人切開我們的身體……

    當下的中國,無疑也已經進入了弗里德曼所描述的「陌生人社會」。然而,與陌生人社交的能力和傳統,我們似乎還沒有養成。據相關調查,由於親戚圈承擔社會職能最多(包括情感溝通、獲取經濟利益和事業發展),過去一年參加過親戚間聚會的市民比例接近八成。我們的社交圈中,數親戚圈規模最大,漸次遞減為同學圈、同事圈和朋友圈。而在人情往來最為密集的「過年社交季」里,我們更是難以找到陌生人的位置。

    哈佛華人學者李歐梵在其學術傳記中曾提及,在西方社交場所,只要見到陌生人,人們都會很禮貌地伸出手,自報家門,然後握手相識。而在亞洲文化圈,即便出席類似活動,如果主人不介紹,參加者很少會主動和其他客人打招呼。

    當陌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之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在辭舊迎新的重要時刻,向他們表達謝意傳遞祝福呢?從這一點而言,我們的確應該向西方人學習這種和陌生人社交的能力。

    當下的中國正屬於社會轉型期,而過年期間的人情大爆發,就好比一面放大鏡,將當下中國人的社交現狀展現得清清楚楚。

    我們站在這樣的關節點上,期待「中國社交季」的推陳出新。
當活下去的理由消失。。。

9

主題

617

帖子

13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30
沙發
獨暈輪末日 發表於 2010-2-12 12:2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7 01: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