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圖片:綠色家園科爾沁成沙地(圖)

[複製鏈接]

3105

主題

3648

帖子

2598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chulton 發表於 2010-1-28 07: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科爾沁草原歷史上曾為河川眾多、水草豐茂之地。據記載,公元10世紀時自然條件是「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直至19世紀初科爾沁大部分地區還留有大面積草植被以及森林 。但至19世紀中後期開始 ,因遼河上游地區濫墾、森林砍伐以及移民等諸多因素,導致下游水源嚴重破壞,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曾號稱「平地松林八百里」的赤峰以北而今已成茫茫沙地。由於人類對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甸子地不斷縮小,坨、地擴大,沙化面積急劇增加,最終形成了大片沙地。坨甸兩者所佔相對面積為3∶1,生產發展和人類生活受到直接威脅。

  科爾沁草原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滿、朝鮮族等多民族聚居區。
   
    科爾沁,蒙語意為著名射手。在歷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撒爾管轄的游牧區之一,位於內蒙古東部,在松遼平原西北端,包括整個興安盟和通遼市的一部分地方。科爾沁草原西與錫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鄰呼倫貝爾草原,地域遼闊,資源豐富。

   科爾沁草原現大部分已變為農耕地以及部分沙地,也有稱科爾沁沙地。它是沿用古代蒙古族科爾沁部落名稱命名。位於北緯42°5′~43°5′ ,東經117°30′~123°30′ 。海拔250~650米,處於西拉木倫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間的三角地帶,西高東低,綿亘400餘千米 ,面積約4.23 萬平方千米 。屬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庫倫旗、原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科爾沁右前旗和赤峰市翁牛特旗、敖漢旗以及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即蒙古貞地區)等轄區。

  地質構造上屬於松遼台向斜、吉林准褶皺帶和內蒙古褶皺帶三大地質構造單元。第四紀以來草原西部緩慢上升 ,東部輕微下沉 ,由下更新世到全新世相繼沉積了厚達200 余米的鬆散岩系,組成了坨、甸的物質基礎。

  氣候冬寒冷 、夏炎熱 ,春風大 。年均降水量360毫米 ,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不均,多集中6~8月份,冬季以西北風為主,春秋則為西南風 ,年均風速3.5米/秒 ,最大風速可達21.7米/秒,大風日數常達30天左右。大風是沙地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全區日照2900小時,日照率達67% ,10℃以上活動積溫3160℃,無霜期140~150天。

  科爾沁草原坨、甸並存 。坨子地是指相對高度2米以上的流動、半流動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土壤為白沙土和黃沙土,植被主要有沙米隱子草、蘆葦、小黃柳、榆樹等。?甸是指相對高度在2 米之內較平緩的沙土地 ,土壤為黃沙土和栗沙土,植被主要有隱子草、羊草、冰草等。甸子地則指分佈在坨、甸地內部及其之間的低濕地,多由各類草甸土組成,植被主要由羊草、寸草苔、地榆、拂子茅、馬藺等組成。

136

主題

760

帖子

530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530
沙發
冷容 發表於 2010-1-28 14:51 | 只看該作者
沙化的最大誘因就是不尊重生態利益不能與經濟利益直接互通,代價將是慘痛的!
冷思天下,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1 00: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