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的慈善和公益

[複製鏈接]

61

主題

93

帖子

5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雨佳水清 發表於 2010-1-21 11: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海地發生大地震,成為這幾天美國媒體報道的主要內容。媒體也有許多關於災情和救援的特別報道,包括普通美國人為幫助海地災民所作的捐贈。

    我所居住的奧克蘭市也不例外,《奧克蘭論壇報》1月16日在頭版刊登題為《援助是「道德責任」》的文章,報道了附近一家叫M edShare(醫療分享)的慈善機構往海地送藥品

的消息。報道題目中用「道德責任」(moralimpera-tive),就是哲學家康德所說的,人服從自己內心的「道德命令」。

    個人服從自己內心的同情心,用愛去對待與自己沒有直接關係的人,用金錢或物品去幫助他們,這是「慈善」(charity,「愛」)的原意。美國人捐款都是個人行為,不在公司

、學校、政府機關中進行,更沒有組織動員的。這次為海地捐款的一種很受歡迎的形式是「手機簡訊」。只要在手機中打入Haiti(海地),就表示你願意捐款10美元(這是捐款上限)

,款項會算在下一次電話公司寄來的賬單中。一個人捐款完全是他自己的事,他自己不說,別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在美國,慈善和公益都用charity這個字,但在意思上還是有些不同。同樣捐款,區別在於是否為了救助直接有需要的弱者。在出現災情時,捐款是一種慈善,平時的捐款則多

為公益。例如,前不久,華人張磊為耶魯大學捐款,就是非救災性的公益行為。M edShare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慈善機構,收集和分發由醫療產品公司提供的多餘醫療物品,具有公益

性質,但向世界貧窮國家免費提供這些物品,則是慈善性質的。

    美國人有比較好的捐贈傳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慈善研究中心「美國捐贈基金」有一個報告,說明2006年美國人共捐出善款2,950.2億美元,比2005年的2,830.5億美元增長

了1%。2006年是美國自然災害較少的一年,賑濟負擔相對也較輕。在這種情況下,去除因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因素,2006年的捐款實際比2005年增加了3.2%。

    根據同一年中華慈善總會公布的材料:在中國每年收到的捐贈大約75%來自中國以外,15%來自中國的富人,10%來自平民百姓。一份慈善公益組織的專項調查顯示,中國上千萬

家企業里,有過捐贈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99%的企業從來沒有參與過慈善捐贈。目前,中國私人捐贈不足10億元。對比一下美國同類統計材料,就可以看出兩國的差別。

    美國捐贈善款的人,並不像許多人想象那樣,大部分來自公司財團。75.6%的善款來自個人捐贈者。如果算上個人去世後向社會捐贈的遺產,那麼個人捐贈佔全部善款的83.4%



    善款用途很多是公益性的,以2006年為例,32.8%(960.82億美元)捐給宗教組織;13.9%(400.98億美元)捐作教育的用途,包括大學、圖書館等。還有許多捐給公共電視、廣播

和各種與環保、和平、人權有關的非政府組織。紐約大學慈善研究中心的戈迪亞尼教授(Claire Gaudiani)把捐贈看成是美國國民性的特徵。她指出,與世界上第二個最樂善好施的

國家英國相比,美國人的捐贈款高出了一倍之多。2006年10月慈善援助基金統計顯示,美國人的捐款是美國國民經濟總值(GDP)的1.7%,英國人的捐款則為英國國民經濟總值的

0.73%。

    在美國,個人捐款來自各個收入層次的普通公民。在家庭收入10萬美元以下的家庭中,有65%是參與捐贈的。普通公民的捐贈意願和捐贈行為是一種寶貴的社會資源。一個社會

要保護並有效運用這一資源,需要把「捐贈」和「施捨」區分開來。這一區分大致也是「公益」和「慈善」的區別。

    作為公益行為的捐贈是一種經常性的行為,不是等到有了災情才採取的應急措施。普通公民普遍參與公益,有助於從正面確立公益的社會意義和利他道德精神。如果只有少數

富豪大筆贈款,許多人會認為捐贈只是有錢人才該做的事情。他們甚至懷疑捐贈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是不是為了公關形象、贖罪或者是純粹出於省稅的利己動機

。一味地如此猜疑,只會增長社會中的道德犬儒主義和虛無主義。普通公民越多參與公益,公益才能越加成為公眾心目中真正的好事。

    普通公民參與公益,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社會風氣和公民行為的相互補充關係。人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現成不變的道德價值,人的道德價值是在人群關係中學習和逐漸形成

的。這種人群關係包括家庭、交往者、學校、教會、職業聯繫、特定的社會,等等。如果人群期待和鼓勵人們捐贈,把捐贈當作人群成員應盡的責任,形成一種風氣,那麼這種責

任就會因習慣的內化而轉變為一種道德價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4 07: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