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說兩岸 耐人尋味的現象及其意「味」

[複製鏈接]

2566

主題

9156

帖子

45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5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打狗棒 發表於 2009-12-16 14: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磬

  一、台海兩岸一現象耐人尋味:綠對藍抹「紅」;紅看藍有「綠」?

  近時讀台海若干報道,經意間有一「發現」:台海兩岸有一個或許是值得注意的「有趣」現象——台灣、大陸的統、獨之兩端,從「顏色」的角度說,或可稱紅、綠方,對藍方的立場都有反向的「位移」觀:綠對藍抹「紅」;紅看藍有「綠」。這裡擬試析若干。

  其一,綠對藍抹「紅」。

  這種情況早就有,藍方常說這是「抹紅」。而從呂秀蓮前幾日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所言中,更可見其最近的「代表」:

  呂在訪談中指,台灣執政黨和大陸在實施「三三三戰略」,即:兩岸雙方的現領導人希望在他們的任期之內,相互配合,預備在3年之內,透過兩岸論壇、海峽論壇、兩會協商3項平台,推動實現3個任務:經濟合作協議、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和平協議,促成兩岸和平統一。

  呂秀蓮說,「我們看到2011年,如果這個胡錦濤先生跟馬英九先生在武昌見面,一起慶祝辛亥一百年,然後突然宣布說要統一」,呂說這是,「現在突然冒出來是國共兩黨,要在武昌簽訂」(和平協議)。

  請看在台灣的藍營主力國民黨,已經被「抹紅」到什麼程度了?2011年就會與大陸突然宣布「統一」了。

  若真如此,那對全球華人、對一切致力於中華民族富強、復興的人們來說,至少對大陸方面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只是這看來還是非事實、非現實的。但綠營方面確是在如此說,如此造輿論的。

  這是不是可以說,是綠營對藍營的「紅移現象」?

  其二,紅看藍有「綠」。

  在台灣,人們能看到綠營對藍營的「紅移現象」:說馬的兩岸政策是正在促成和平統一(實際上馬及其政策確實沒有那麼「紅」的)。而在大陸,人們又能看到有對馬的政策(例如「不統、不獨、不武」三不的兩岸政策)的「綠移現象」:有認為,馬的「三不」政策是「和平分裂」。也就是說馬英九的「藍」是向「綠」移動了的。

  有人認為,這反映了大陸有人對台海問題的解決還是有焦慮的。而這種情緒也不無可以理解之處:我們雖然現在釋放了很多善意,但島內支持統一的人沒有上升,支持獨立的也沒有下降,從台灣民調來看,主張急獨的佔6%到14.8%,主張急統的佔1.5%和2.1%,主張"先維持現狀,然後走向獨立"的與主張"急獨"的佔22.4%到27.3%,主張永久維持現狀的民眾佔20%到25%,這個永久維持現狀不就是和平分裂?這不讓人著急嗎?

  如果說「統」和「獨」是兩端,那麼兩岸紅、綠對馬為首的「藍」的認知或曰看法向另一端「移動」的現象,也有讓人「糊塗」的一面:那邊說他「紅」(統),這邊說他「綠」(獨),到底他是統,是獨?

  這是不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二、從此現象可尋何「味」?

  那麼,人們能從此耐人尋味的現象中尋出何「味」?這裡僅擬略析一二(有這裡尚未解析到的,願人們還能意會到,推理到)。

  其一:綠恨不得藍是「紅」、是「統」。

  其實,誰都知道,呂秀蓮的所謂:國共在實施「三三三戰略」,並非真實,而是綠營的「一廂情願」乃至別有用心。

  因為,藍並不是、但不會是「紅」。

  但,誰都知道,在台灣的現實政治生態和政治、歷史沿革中,如果藍是紅,那將對藍很不利,但對綠會很有利。

  其二:紅生怕藍是「綠」、是獨。

  就大陸而言,最大的擔憂是獨,因此也必然有擔心藍的可能的「獨」,擔心藍的「不統」而留下「獨」的餘地。而且,從現實看,這種擔憂並非毫無根據。大陸方面有對藍的看法「綠移」,與綠對藍的「紅移」不同,是言之有「理」,有可理解的一面,不是別有用心,是確有擔心。

  說句看似題外其實也算題內的話:從自然界的色彩識別看,正如「春來江水綠如藍」一樣,藍也會似綠吧。

  三、從呂言馬語看藍情、綠意,觀察揣度台海今後

  不過,人們可以看到,就兩岸的交往、交流,呂秀蓮在最近兩次接連受鳳凰衛視專訪的第二次答問時,曾就民進黨執政期間的兩岸政策說:「事實上這幾年這樣密集的交流,難道不是我們八年主政的結果嗎?」「我們這八年沒有說特別閉鎖,說我們封閉政策是很不公平,你看看不管兩岸的交流物流,或者是投資合作,就是我們八年啟動的嘛,這八年都是這樣做來的嘛。」

  也就是說,即便是民進黨執政期間,兩岸交往並沒有停,有些還是有啟動。這話可能是事實。

  為什麼?呂其實也做了回答:「在全球化的這種時代,很多事情擋也擋不住的,所以很多事情就是四個字,與時俱進,假如你不能與時俱進,也只好被時代淘汰了。」這說得看來是實話。

  即便是對兩岸簽ECFA,呂也認為,應當「講清楚,老老實實告訴人民,為什麼我們非簽不可。因為明年1月1號,大陸就要跟東南亞那麼多的國家簽訂,那關稅會免,那我們台灣被排除在外,所以我們呢,不趕快跟,怎麼簽,我們的產業會怎麼犧牲,講清楚一點。」

  而馬英九近日接受中天電視台專訪時,也有與呂的言論幾乎相同的強調:亞太地區已簽訂了56個自由貿易協議,台灣還沒有簽,「我們等於在主流之外喝西北風」,所以一定要加入區域整合,透過雙邊與多邊努力把經濟連結起來。

  他認為,目前跟台灣在經濟上連結最多的,就是中國大陸,一定要把兩岸經濟關係制度化,才能避免台灣在亞太地區經濟整合中邊緣化,有基礎后才能擴大國際化、制度化。

  馬還在日前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兩岸統一是否會發生,端視未來十年的發展。

  馬英九說,軍事手段是台灣可用的諸多防衛手段之一,但並非最重要的手段。台灣非常仰賴軟實力與大陸交往,包括兩岸大三通以及大陸遊客入台更方便。他說,台灣將維持兩岸現狀,並緩和兩岸緊張關係,同時嘗試在經濟及其它領域與大陸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馬錶示,相信2300萬台灣人民都想維持一代或兩代人的和平與繁榮,好讓台海兩岸人民有足夠時間及自由去理解、體會並決定該怎麼做。

  從這些最新的呂言、馬語中,人們能否看出台灣現實的藍情、綠意?

  從這些,乃至從今日世界發展的趨勢著眼,或許我們能看到,在大陸實力日強,兩岸互依日高,他國因素影響日減的現實之下(當然,如果不是這樣,台獨的危險還是更大的),兩岸今後實質上是利益的關係、牽連居多,利益的博弈、競爭居多。

  而就兩岸的統一而言,今天我們不能不看到,「武統」還是「快刀斬亂麻」,是比較「痛快」的,快但「痛」;和平統一,則肯定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且是對祖國大陸持續發展強盛,擯除外部干擾,對台灣長期保持「引力」的水平考驗。從這個意義上說,如同「打江山易,建江山難」一樣,可能還是「武統」易,「和統」難。

  我們恐怕要看到,若就目前的世界大局和各方的發展態勢與兩岸人民的當前、長遠利益看,我們還是不能不「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哪怕這是比較「難」的。

  當然同時,有一句話還是可以作為至理的座右銘的:「沒有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實力,就沒有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

來源:聯合早報網
蝸居時代角落,笑看天下大事。

1417

主題

6495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809
沙發
霜天紅葉 發表於 2009-12-16 15:5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3 22: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