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諾貝爾和平獎成眾矢之的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10-21 16: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把獎授予奧巴馬後,就該提出是否取消諾貝爾和平獎這樣的問題了。」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把今年的和平獎頒給美國總統奧巴馬後,法國《費加羅報》立即發出這樣的質疑。奧巴馬獲獎引發空前大爭議成了上周末全球最熱的話題。儘管奧巴馬自稱「誠惶誠恐」,低調地把獲獎包裝為一個國家的期待和榮譽,而非個人的獎項,但仍有反對者迅速在網上發動「百萬人簽名抗議奧巴馬獲獎」行動。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也因此被認為是「拍馬屁」,挪威反對黨領導人要求該委員會主席辭職。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學者余萬里對《環球時報》說,諾貝爾和平獎這次評獎對其自身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打擊很大。這種打擊不僅是來自西方國家,現在甚至來自西方國家內部,和平獎這種做法連西方自身的聲音都代表不了。

奧巴馬自稱「不夠格」

    奧巴馬9日在白宮對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發表「獲獎感言」。他一開始就用「吃驚」來表示自己的感覺,稱對諾貝爾委員會選擇自己感到既「吃驚」,又「誠惶誠恐」。他說,「這不是對我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對美國領導力的肯定。說實話,我覺得自己不夠資格躋身此前獲得這—獎項的革新者行列」。但奧巴馬決定接受這一「榮譽」,「我將接受這一獎項,作為對行動的呼籲。」

    民主黨高層紛紛向奧巴馬道賀,但批評和不屑的聲音卻是排山倒海,來自左翼和右翼陣營的都有。連一些自由派人士也滿肚疑惑。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斯蒂爾9日公開質疑說,。許多人努力不懈地追求和平及人權,而且取得真正的成績;但他們卻被奧巴馬的明星力量掩蓋了,實屬不幸。奧巴馬獲獎只能說明,承諾大於行動。」共和黨戰略家羅林斯揶揄道:「一個上任9個月的美國總統就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此時戰爭還在繼續,如果這是一個電視劇本的話,肯定會遭人白眼」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最令人質疑的是奧巴馬在玫瑰花園宣讀得獎宣言后數小時,便隨即討論是否向阿富汗增兵的事宜。

    《洛杉磯時報》在社論題目中直接表示:「奧巴馬似贏實輸」。社論寫道,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過譽」的決定令得獎者相當尷尬。雖然奧巴馬的得獎演講辭寫得非常謙遜,也難以令世人信服該委員會這個反常的決定。奧巴馬獲得了「和平締造者」的榮譽,可他卻還在指揮著兩場海外戰爭。文章稱,諾貝爾獎的創始人當年表示要將和平獎授予「盡最大努力調停各國紛爭、減編全球軍備或組織和平會議的人」,就連奧巴馬本人也不認為自己符合以上條件。美國《赫芬頓郵報》質疑稱,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戰事升溫時,「如何確保他日後不會變成一個戰爭販子?」

    奧巴馬獲獎在網上更激起一片抗議。在網上社區care2上,有反對者迅速發動「百萬人簽名抗議奧巴馬獲獎」簽名抗議行動。《華爾街日報》稱,從首批簽名者居住地來看,發起者很可能是波蘭人。奧巴馬早前擱置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令一些波蘭人覺得被背棄。

諾貝爾獎「好心沒好報」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決定也把自己拖入爭論的焦點。挪威主要反對黨領導人10日要求諾貝爾委員會主席托爾比約恩•亞格蘭辭職。挪威當地報紙《卑爾根時報》11日報道稱,作為挪威主要反對黨的進步黨主席西芙•延森認為,亞格蘭不僅是諾貝爾委員會主席,還同時擔任歐洲委員會秘書長,這有損其諾貝爾獎評審的獨立性,因此亞格蘭應當辭去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的職務。、而挪威保守黨領袖埃爾娜•索爾貝格也批評亞格蘭身兼二職「不是明智的選擇」,並且質疑他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奧巴馬的決定。亞格蘭曾出任挪威首相和外交大臣,從今年起才開始擔任諾貝爾委員會主席。但在上月底,他又當選為歐洲委員會秘書長。外界認為,亞格蘭領導的諾貝爾委員會9日決定將和平獎頒給奧巴馬,政治色彩濃厚。

    法新社稱,「(和平獎委員會)過度的吹捧令人不悅與尷尬。」報道引述美國媒體的話稱,「我們支持奧巴烏擔任總統,但是他剛上任沒多久就獲得和平獎,讓人很難信服。諾貝爾評審委員會不僅讓奧巴馬尷尬,也貶低了這個獎項的信譽。」

    「我認為,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應該集體退休才對」,英國《衛報》的政治評論員霍華德11日說,作為擁有巨大資金支持諾貝爾委員會,現在看來更擅長的是在華麗言語的表達,而不是對候選人功績的思考。

    法國政治學院政治學教授B•巴迪也如此認為,他認為這個獎的政治意義超過道德意義。巴迪稱,應當將這個獎看作是一種國際公共輿論,有點像非政府組織。比如給貝京和薩達特授予和平獎,就反映了人們要支持某種解決中東問題的方式;給戈爾巴喬夫和平獎,這是一種政治賭注。而現在給了奧巴烏這個獎,是要對我們生活的世界以一個重新的定義。他做出了努力;而諾貝爾委員會認為方向是好的,這是一個政治選擇。人們可以贊同或不贊同,但這裡有意義是不可否認的。

和平獎爭議一直不斷

    在諾貝爾和平獎早期,先後把該獎項授予國際紅十字會創始人瓊•亨利•杜南等人,還稱得上可以服眾。只是當時的和平獎並沒有太多人關注。二戰後,隨著諾貝爾和平獎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一些西方國家開始把和平獎視作工具,用來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干涉別國內政。美國及歐洲一些國家,通過遊說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評委、在挪威媒體展開輿論攻勢等手段,先後把和平獎授予包括達賴在內的一些分裂主義分子、反政府人士等等。當時,曾有媒體評論和平獎的評選標準是「一些國家討厭的人,就是和平獎要獎賞的人」

    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秘書隆德斯塔德在早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曾說,他對於一些媒體和個人,把諾貝爾和平獎作為一種工具來為自己獲得利益,感到非常失望,只是受到職位及評獎規則所限,他沒辦法來和那些人爭辯,也不能去澄清一些謠言。

    隆德斯塔德說,當年包括印度「聖雄」甘地、歐洲聯合之父讓•莫內等人沒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事情都很讓人遺憾,而部分獲獎者至今仍存在爭議,也是令人不愉快的事情。現在,和平獎評選委員會每次在做出選擇時,一方面非常謹慎,另一方面也把關注的範圍在逐步擴大。

    不過,無論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對於他們的評審怎樣包裝,很多人其實並不買賬。瑞典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和平獎專家克利曼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所有的諾貝爾獎評選中,和平獎、文學獎竟然與足球比賽、選美等活動一道被賭博公司納入博彩範圍,這說明了這兩個獎項有著一定的「娛樂性」,並不是非常嚴肅的,尤其是和平獎就更是如此。每年在和平獎公布的前一天及當夫,瑞典、挪威等國的媒體都會刊登他們的預測名單。包括瑞典國際和平研究所、挪威國際和平研究所,只是同為掛著「和平」兩個字,就常有人不厭其煩地請他們預測當年的和平獎得主。

    克利曼說,和平獎在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熱鬧、但實際上也只是「熱鬧」而已,因為很多人連和平獎的評審規則、提名人制度都不清楚。在某種程度上,有些人等待每年的和平獎結果,只是在等著談資而已,比如奧巴馬今年的得獎,就比當初孟加拉鄉村銀行的創始人尤納斯得獎受關注得多。

    據一位了解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內部運作情況的人士向《環球時報》記者透露,和平獎的評審表面上看起來煞有介事,但實際上並不嚴謹。例如現任的諾貝爾和平獎評委,除了主席亞格蘭因擔任過挪威首相算得上有些國際視野外,其他評委根本談不上是國際問題專家,他們的評判標準只是靠推薦人提供的材料,以及國際媒體的報道。

    這名人士還透露說,在瑞典和挪威等國,甚至還有一些人是靠和平獎吃飯的。例如提名「疆觸」分子熱比婭為和平獎候選人的瑞典議員安納莉•埃諾克松,在政績上乏善可陳,但因為每年都提名熱比婭,並且宣稱代表著「女性」、「穆斯林」的利益,實際上只是為自己拉選票而已。還有挪威、瑞典等國一些學術機構的人,每年都以向記者提供和平獎評選「內幕」來為自己賺名聲。

    北歐還有部分五花八門的非政府組織也會設立一些所謂人權獎等,以與和平獎「掛鉤」為榮。例如挪威就有一個意識形態、色彩非常濃的拉夫託人權獎,因有幾次評獎與和平獎的結果一致,被一些人稱為是「小和平獎」,該獎的評委會便以此為名四處炫耀。那名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其實現在大多數民眾對和平獎只是「娛樂化」 的關注,真正關心這一獎項的人多是別有所圖,像「疆獨」分子熱比婭便迫切希望自己得獎,無非是要以此抬高自己的身價。還有些西方反華勢力助推熱比婭、胡佳這樣的分裂分子、異見分子獲獎,無非就是想借和平獎打壓中國。並且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中國,例如今年就有人預測越南一名從事反政府運動的和尚有可能獲得和平獎,據說背後也有美國中情局的推波助瀾。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說,諾貝爾獎發展是先科技,後人文。科技類的評獎一直都是很受認可的,而非科學類的評獎則一直都具有爭議,只是這次更加集中和突出而已。非科學類的諾貝爾獎包括文學獎、經濟學獎和和平獎,諾貝爾文學獎由於審美價值的問題,除了反映一些奇怪的人的奇怪心態之外,幾乎沒有給世界留下什麼藝術美感和審美印象。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度還曾經很有權威性,但是在這次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前的15年中評出的12個經濟學獎都是給了新自由主義學者,而大家公認正是新自由主義導致了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因而這個獎的權威性也就大不如前,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則給了一直反對新自由主義的克魯格曼。

    金燦榮說,諾貝爾和平獎的爭議一直是最大的,評獎的政治性非常強。而這次更是凸顯了其意識形態的荒謬性和本質上的勢利眼。諾貝爾和平獎一直都有著一種歐洲中心主義的傳統,從評獎程序看,一般都是以北歐小國的專家為主組成評獎委員會,並用歐洲的價值觀推而廣之的泛西方中心論來看待和評價世界。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學者余萬里說,客觀來講,諾貝爾和平獎還是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比如頒給曼德拉和聯合國維和部隊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這個獎也有問題,比如評獎程序不透明,評獎委員會是一個人數很少的組織。且諾貝爾和平獎背後有著官方背景,因此西方的價值觀和偏見是不可避免的,對此非西方國家和人民要有清醒的認識。


《環球視野》摘自2009年10月12日《環球時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23

主題

3559

帖子

91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14
沙發
栗 劍 發表於 2009-10-21 19:34 | 只看該作者
二戰後,隨著諾貝爾和平獎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一些西方國家開始把和平獎視作工具,用來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干涉別國內政。美國及歐洲一些國家,通過遊說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評委、在挪威媒體展開輿論攻勢等手段,先後把和平獎授予包括達賴在內的一些分裂主義分子、反政府人士等等。當時,曾有媒體評論和平獎的評選標準是「一些國家討厭的人,就是和平獎要獎賞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23: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