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個性官員」越來越多

[複製鏈接]

337

主題

2531

帖子

845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dcd cvcv 發表於 2009-9-21 13: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年09月20日 14:36      來源:中國新聞社      記者:馬海燕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日電 題:從枯燥的大多數到一個「人」 中國「個性官員」越來越多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隨著中國大環境的變化,中國官員的言行風格經歷了從拘謹到開放的變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此概括。

  當下,中國官員的變化有目共睹。每年「兩會」上,官員越來越「會說話」。各種場合,官員講話不再照本宣科,見到媒體不再躲躲閃閃,甚至主動遞上名片。

  這種變化上至「廟堂之高」,下至「封疆大員」,讓這幾年跑時政的記者感覺越來越有「料」了,也讓老百姓覺得官員們離自己更近了。

  新中國建國初也有一些官員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最有個性的當數毛澤東,他的 「鐵腕」風格是那時西方不敢小覷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有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外交部長陳毅,他們的政治智慧和風度翩翩讓許多外國政要至今難忘。

  但那時候普通官員「出頭露臉」的機會很少。長期以來中共提倡的「集體決議」、「民主集中」和中國傳統的「不出頭」、「不逞強」的思維習慣,使官員都湮沒在文山會海中,「會議一致通過」——是很長時間以來官員觀點的集體表達。

  「這與當時中國所處的社會環境相關。」張蘊嶺說,中國那時的官員更多是緊張型、拘謹型。

  這種沉悶、枯燥的「大多數」形象在一九七八年十月鄧小平訪日第一次以「西歐方式」見記者時得到了破解,來自世界各地的四百多名記者爭相報道了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新形象。

  張蘊嶺說,改革開放后,外交官成為首批出現在鎂光燈下的官員,而後,大批官員主動走向中國政治經濟和國際社會的前台,還原成一個『人』的形象。」

  江澤民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對象,選用不同的語種交談,一下子拉近了與各國領導人的距離。胡錦濤春節甘肅剪窗花,一下子拉近了和定西農民的距離。朱鎔基、溫家寶則在總理記者招待會上分別以睿智、專業、儒雅、深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官員「智」與「仁」。

  此後,中國政壇上湧現出一批又一批有個性、有才幹、有膽略的「能官」、「強官」、「個性官員」,如原國務院副總理「鐵娘子」吳儀;「剛柔相濟」的前外交部長李肇星;敢於「說狠話」、被稱為「滅火部長」的前國家安監總局局長、現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承諾杜絕官場「潛規則」的前商務部部長、現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自稱國家財產「看門狗」原審計署長「鐵面」李金華;敢於公開怒斥教育亂收費問題的原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數次颳起「環保風暴」的國家環保部副部長潘岳等等,都被歸入此列。

  「這是當今社會多元化使然。」張蘊嶺說,這些部委官員所分管的領域容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話語權較寬鬆的環境下,再加上媒體的渲染,現在的官員比過去有了更多露臉和表達的機會。從敢說話到敢說狠話、敢說真話,讓一批官員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談起自己有印象的特色官員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首先想到的是焦裕祿。「焦裕祿雖然打上了那個時代的烙印,但經過幾十年的時間檢驗,他真正成為走在時代前列、做出了一些實事的官員。」

  對於新時期大批「個性官員」的湧現,時殷弘提醒要理性看待:一方面隨著中央放權,地方官員的主動性增強,為地方謀利益是好事,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某些官員在媒體面前的「做秀」,最終,還要依靠法律和制度解決問題。
出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別一便秘就怪地球沒引力。

337

主題

2531

帖子

845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45
沙發
 樓主| cdcd cvcv 發表於 2009-9-23 03:5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22: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